高温气象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天气预报

文章内容

气候变化对水安全的影响不包括_气候变化对中国水资源的影响

tamoadmin 2024-08-10
1.气候变化对水文水的影响评价2.我过气候变化问题的由来及影响3.在线等!!求高手指点《全球气候变化对我国生态环境的影响》 逻辑检索 式怎么写4.气候变化对水循

1.气候变化对水文水的影响评价

2.我过气候变化问题的由来及影响

3.在线等!!求高手指点《全球气候变化对我国生态环境的影响》 逻辑检索 式怎么写

4.气候变化对水循环的影响

5.中国近年气候变化?

6.气候变化对水的影响

7.气候变化的影响

8.气候变化条件下对区域水会有哪些影响

气候变化对水安全的影响不包括_气候变化对中国水资源的影响

水,对我们再熟悉不过了。望着滔滔的长江水,不少人会感到这浩瀚的江河有取之不尽的水。如果这样想,那你就错了。谁曾料到若干年后的长江竟会滴水不剩,江水枯竭?到那时人们只能埋怨先辈们不好好利用这珍贵的水,造成如此的恶果。但那已经无补于事了,所以我们要珍惜好水。

回到现实生活中,不加节制地滥用和破坏水的事太多了。就如前段时间的松花江泄漏汽油,一艘货船泄漏大量的汽油在北国美丽的松花江上,造成水污染,不仅使当地数百万居民几天没水用,还污染了上游的俄罗斯的江河,最终弄得我国要赔偿俄罗斯的损失。花了钱财还不是最大的问题,那肮脏的汽油散发在松花江上,使大量的水中生物因失去良好的生存环境而死亡,部分珍稀鱼类会从此灭绝。这些人为的破坏久而久之使我国的水越来越少了,如果不加以遏制,作为贫水国家的中国将来肯定会为此而付出沉重的代价。闻名中外的黄河,昔日作为中国人的母亲河来比喻她,今天又因自然环境和人为因素而造成了水面积减少,水土流失,江面泛黄,江水断流。来黄河手来,一起去珍惜和保护那宝贵的水吧

气候变化对水文水的影响评价

气候变化对水文循环的影响有全球水文循环、影响水体温度 、影响水数量。

1、全球水文循环

全球水文循环是受气候变化影响的一个重要方面。全球水文循环是指地球上水从陆地到大气再到海洋的循环过程,这个循环过程中涉及到降雨、蒸发、地表径流等关键环节。气候变化可以影响这些环节的强度和频率,从而改变全球水文循环的模式和效率。

气候变暖会导致冰雪融化和海平面上升,从而改变全球水文循环的地理分布和时间变化。

2、影响水体温度

随着全球气温的上升,水体的温度也会相应升高。这不仅会影响水生生物的生存环境,还会改变水体的化学性质和营养物质循环。

水体温度升高会导致湖水中的氧气含量下降,使得鱼类等水生生物的生存环境变得恶劣。同时,水体温度升高还会加速有机物的分解和营养物质的循环,导致水体中的营养物质减少,从而影响水生生物的生长和繁殖。

3、影响水数量

气候变化会影响降雨量、河流流量等水的关键指标,从而影响人类的用水需求和生活质量。例如,气候变暖会导致干旱和洪涝等极端天气的频率和强度增加,从而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压力。

同时,气候变化还会影响农业灌溉用水量和质量,从而影响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

气候变化影响

1、降水的形式和量

气候变暖会导致蒸发作用增强,使得地表径流减少,同时也会使得海洋的蒸发作用增强,从而改变全球水文循环的模式和效率。

2、影响水体的化学性质和营养物质循环

气候变化还会影响水体的化学性质和营养物质循环,从而影响水生生物的生存环境和人类的用水需求。例如,气候变化会影响湖水中的氧气含量和营养物质含量,从而影响鱼类等水生生物的生存环境;同时也会影响农业灌溉用水量和质量,从而影响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

我过气候变化问题的由来及影响

我国水现状及面临形势的分析报告

壹) 我国水现状

我国是一个水短缺的国家,水时空分布不均。近年来我国连续遭受严重干旱,旱灾发生的频率和影响范围扩大,持续时间和遭受的损失增加。目前全国 600多个城市中,400多个缺水,其中100多个严重缺水,而北京、天津等大城市目前的供水已经到了最严峻时刻。与此同时,由于人口的增长,到2030 年我国人均水占有量将从现在的2200立方米降至1700至1800立方米,需水量接近水可开发利用量,缺水问题将更加突出,因此,节约水,强化水稀缺意识已刻不容缓,大家得从我做起,从自身做起,节约每一滴水。 此外,我国水开发中还存在着其他问题: (1) 洪水灾害对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存在潜在威胁 (2) 水分利用效率不高 (3) 水普遍受到污染 2003年,淮河、海河、辽河、太湖、巢湖、滇池,其主要水污染物排放总量居高不下。淮河流域仍有一半的支流水质污染严重,海河、辽河生态用水严重缺乏,其中内蒙古的西辽河已连续五年断流。太湖、巢湖、滇池均为劣五类水质,总氮和总磷等有机物污染严重。以黄河为例,工业污染是黄河水污染的主要原因,占废污水排放总量的73%,每年由于水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约115亿元至156亿元。同时,令人担忧的是,沿黄地区许多农田被迫用污水灌溉,给区域内居民健康带来危害。据初步测算,区域内每年人体健康损失达22亿至27亿元。黄河水污染同时还带来水价值损失、城镇供水损失,并增加了处理污水的市政额外投资,每年总损失近60亿元。地球上的水虽然看上去很多,然而在当今经济技术条件下,可供人类开发利用的水并不多。据专家估计,地球上的13.86亿立方公里水总量中,其中 96.7%的水集中在海洋里,目前还无法利用。而大陆上所有淡水总储量只占地球上的水量的3.3%,这3.3%里的85%集中在南极和格陵兰地区的冰盖和高山渺无人烟的冰川中,在现阶段内也难以利用。地球上实际上能为人类开发利用的水主要是河流径流和地下淡水。地下水占地球淡水总量的22.6%,为8600万亿吨,但一半的地下水处于800米以下的深度,难以开,而且过量开地下水会带来诸多问题。河流和湖泊占地球淡水总量的0.6%,为 230万亿吨,是陆地上的植物、动物和人类获得淡水的主要来源,可是由于水体污染,这一部分可以利用的水又在急剧减少。大气中水蒸气量为地球淡水总量的0.03%,为13万亿吨,它以降雨的形式为陆地补充淡水。目前能够为人类开利用的河流径流和地下淡水一般只能达到40%。我国多年平均降水总量为6.2万亿m3,除通过土壤水直接利用于天然生态系统与人工生态系统外,可通过水循环更新的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多年平均水总量为 2.8万亿m3,水总量居世界第六位,仅次于巴西、前苏联、加拿大、美国和印度尼西亚。按19年人口统计,我国人均水总量为2200m3, 人均占有量仅有世界平均数的?,居世界第121位 ,被列为世界上12个贫水国之一。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从1980年到1999年,我国社会经济总用水量增加了约四分之一,从4437亿立方米增加到 5591亿立方米。其中农业用水占70%,工业用水占20%,生活用水占10.1%。

========================================================

贰)我国水面临形势

a)新世纪面临的重大水问题

当代人口、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已成为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重大战略问题,中国是世界人口大国,但人均淡水却是贫国。我国水可利用量、以及人均和亩均的水数量极为有限,降雨时空分布严重不均,地区分布差异性极大,这是我国水短缺的基本特点。目前水短缺问题己成为国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严重制约因素。但我国水可利用量是有限的,从目前现状来看,就全国而言,人均占有淡水量只有2200 立方米,从地区来看,水总量的81%集中分布于长江及其以南地区,其中40%以上又集中于西南五省区,这是先天决定的水情。从人均占有量来看,人均占有淡水量南方最高和北方最低可以相差十倍,西部比东部可以高达五、六百倍。这是我国北方属于型缺水的根本原因,南方地区水虽然比较丰富,但由于水体污染,水质型缺水也相当严重。目前全国性的干旱缺水越来越严重,尤其北方地区发生水危机已不是危言耸听。

(一) 主要灾情

进入90年代,中国水旱灾害和水污染频繁发生,水多、水少、水脏与水环境恶化问题越来越严重。

(1)洪涝灾害:累计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了1.1万亿元,约相当于同期财政收入的1/5。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000亿元的年份有1994年(17亿元)、1995年(1653亿元);直接经济损失超过2000亿元的年份有1996年(2208亿元)、1998年(2684亿元)。世界银行曾测算,中国每年洪涝灾害损失100多亿美元。

(2)干旱灾害:由于供水不足每年直接影响工业产值2300亿元,正常年份和较旱年份,粮食减产在100~250亿kg(正常年份,如1996年减产100亿kg,较旱年份,如1994年、1995年减产粮食250亿kg),但遇到严重干旱年份粮食减产曾高达近500亿kg(如19年,北方一些地区干旱持续时间长达100多天,黄河下游发生了有史以来,断流天数、断流河长均创历史记录。这一年因旱粮食减产476亿kg,对粮食生产造成的损失是新个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年份)。世界银行曾测算,中国每年干旱缺水造成的损失约为350亿美元。

(3)水环境:一是水土流失,区域性、局部性的治理成效较大,但面上的水土流失治理进程缓慢,边治理、边破坏的现象还很严重,特别是开发建设项目人为造成新的水土流失急剧增加。全国平均每年因开发建设活动等人为新增的水土流失面积达1万平方公里,每年堆积的废弃土石约30亿吨,其中20%流入江河,直接影响防洪保安。二是水体污染严重,由于工业废污水排放量的急剧增长,并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到河道里,导致了以淮河、太湖污染为代表的水环境恶化。世界银行发表的中国环境报告测算,中国仅水和大气造成的污染,年损失为540亿美元,占中国年GDP的8%。这就表明,水环境质量在继续恶化,造成的经济损失也十分巨大。

以上这三大灾害合计年均经济损失达1000亿美元,占全国年GDP的15%左右。从这三大灾害损失来看,进入21世纪这三大灾害,水源的短缺和水环境恶化将上升为主要矛盾。

(二)主要矛盾

1. 水短缺形势严峻

五十年来,全国水开发利用率已达到21%。特别是近20年来,由于供水能力增长缓慢,18~1998年全国供水能力年增长率约为1%左右,而同期国民经济以8~12%的高速度增长,同期人口又增加了约2.5亿,更加剧了缺水矛盾。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降雨与径流关系,产流与汇流条件都在发生变化,有些江河的天然来水量己呈现衰减的趋势。黄河下游频频发生断流、海河成为季节性河流,以及内陆河部分河流干枯,2000年发生的旱灾,经济损失严重,充分暴露了我国城市供水系统和农村抗旱能力的脆弱性,是水供需矛盾的集中表现。

目前,全国每年缺水量近400亿m3,其中,农业每年缺水300多亿立方米,平均每年因旱受灾的耕地达4亿多亩,年均减产粮食200多亿公斤;城市、工业年缺水60亿立方米,直接影响工业产值2300多亿元;农村还有2400多万人饮水困难;在全国668座城市中,有400多座缺水,其中100多座严重缺水。天津市由于连续四年遭受华北干旱影响,为天津供水的潘家口水库水位已接近死库容,于桥水库已无水可供,直接威胁到天津市的生活和生产用水,尽管取一系列限制用水措施,但今冬明春用水水源仍难以保证。为此,院批准了水利部制定的“引黄济津”应急输水工程的实施方案。

进入21世纪,随着我国人口的增长、生活质量水平提高、城市化进程加快,人均水占有量将进一步减少,而用水量却进一步增加,水供需矛盾更加突出,缺水已成为影响我国粮食安全、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和生态环境改善的首要制约因素。维护生态环境安全的

2.水已成为维护生态环境安全的严重问题

全国现有土壤侵蚀面积367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38%,其中水蚀面积179万平方公里,风蚀面积188万平方公里,其中黄河中上游和长江上游地区,以及海河上游地区水土流失最为严重。严重的水土流失使我国每年平均损失耕地100多万亩,流失土壤50多亿吨,导致生态环境恶化,河湖泥沙淤积,加剧了洪、旱和风沙灾害。我国自然生态脆弱,加之不合理的人类活动,进一步加剧了水土流失、土地退化和水体污染。

全国地下水由于长期超,又不能得到回补,目前年超量达80多亿立方米,已形成了56个区域性地下水位下降漏斗,导致部分地区地面沉降、海水入侵。部分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由于不合理的水开发利用,导致下游河道断流、河湖萎缩,下游有些尾闾与湖泊消亡,生态环境严重恶化,胡杨林大面积枯死;草场退化,荒漠化加剧,沙尘暴发生频率增加;此外,有些灌区和绿洲,由于大水漫灌、排水不畅,导致严重的土壤次生盐渍化,土地质量下降,农业生产能力衰减。

1999年全国年排放废污水总量606亿吨(不包括火电直流冷却水),其中工业废水占67%,生活污水占33%。根据1999年水质监测资料,对全国11.36万公里河长进行评价的结果,Ⅰ、‖类水河长只占30%,Ⅲ类水以上的河长占70%(其中Ⅰ类水河长占 5.5%,‖类水河长占24.5%,Ⅲ类水河长占32.4%,Ⅳ类水河长占12..6%,Ⅴ类水河长占7.8%,劣Ⅴ类水河长占17.2%)。

b)十大挑战

同志指出:“要善于从战略上看问题,要研究下世纪前五十年的发展战略和规划。取有力步骤,使我们的发展能够持续、有后劲。”水利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我们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把水利建设作为保障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措施来抓。

(一)人口增长出现峰值,人均水量降到低谷。我们面临的是庞大的人口基数,如果2030年人口增长达到峰值总人口就达到16亿,人均占有水将下降到1750立方米。人口的增长不仅增加对水的需求,而且增加对和生态环境的压力,对水的有效利用会带来负面影响。因此,未来50年中国人口的增长是对水和水环境最大的挑战,也是对可持续发展最大的挑战。

(二)水的供需矛盾更加尖锐,开发利用更加艰难。中国水总量为2.8万亿立方米,专家们根据国际上评估的标准认为,中国水的可利用量大约为 10000-11000亿立方米,19年,我国年总用水量达到了5623亿立方米。按照21世纪中叶中国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战略目标,初步估计,我国未来水需求将达到7500-8000亿立方米,在现有基础上再增加1500-2200亿立方米的供水能力。鉴于区域发展的不平衡,可经济开发的水源不仅受到区域性的限制,而且可开发利用的水的难度也越来越大,因此,中国未来水的开发利用将更加艰难,供需矛盾将会更加尖锐。

(三)经济快速增长相应废污水排放量将急剧增长。未来50年,这种发展趋势对供水基础设施建设提出了挑战。基于目前废污水的处理和回收利用偏低的现状,如果未来50年工业用水成倍增加、城市化水平成倍上升、小城镇快速发展,废污水的排放量将会数倍、甚至十几倍的增加,势必加剧水环境的恶化。因此,中国将面临解决水短缺和废污水处理、水环境治理的巨大压力。

(四)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北方地区水紧缺矛盾更加尖锐,南方地区洪涝灾害可能更加严重。目前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土地退化、沙化、海平面升高、匮乏等将造成一系列的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已引起全世界的关注。全球气候变暖对中国降水、水和地区性的分配,以及可利用量势必会带来影响,尤其是北方地区将会带来不利的影响。因此,可以预见未来50年内,水旱灾害防治任务更加繁重,尤其北方地区水短缺的矛盾将会更加尖锐。

(五)北方地区缺水形势严峻,黄河及其以北地区河道断流情况加剧。中国北方地区水短缺是随着人口、经济社会发展而逐步加剧的。黄河断流、天津城市用水告急就是北方地区水供需矛盾的集中表现。黄河断流的原因虽然有许多因素,但主要因素是经济发展导致用水量急剧增加,管理不善和用水浪费造成的,还包括区外引水等因素。专家们分析认为,在未来10-30年内,黄河每年将缺水40-150亿m3,如果未来50年,黄河流域干旱频率增高,黄河中下游泥沙淤积量增加,有可能加重水短缺和治黄的难度。黄河以北紧邻的海河流域,尤其是京、津两大城市早在70年代、80年代就出现用水危机。进入21世纪如果北方缺水不能未雨绸缪,我国北方地区缺水问题将直接影响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六)粮食增长主要在北方,产粮区与水不相匹配的矛盾更加尖锐。在中国历史上水利与经济区的形成和转移密切相关,盛唐时期生主要经济区在北方,当时水利设施的数量的比重占全国41%,到宋朝主要经济区转移南方,北方水利建设被忽视,这时水利设施的数量只占7%,到清朝北方又成为政治经济中心,水利设施的数量又上升到占全国49%。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的粮食生产主要在南方,曾形成“南粮北运”格局。然而,随着南方经济的发展,粮食生产比较效益下降,水利建设力度减小,粮食增长主要转移到北方,产粮区与水不相匹配的矛盾更加尖锐,导致北方旱灾更加严重。在1985年以前,中国长江以以南地区的粮食生产总量占全国粮食生产总量的比重略高于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重,南方地区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57.1—57.8%,粮食产量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57.2—61.5%,50年代、60年代、70年代前期,南方粮食在低消费水平下,自给有余,余粮调给北方,1953—1959年年均南方净调给北方粮食332.万吨,1960—1969 年年均净调给北方粮食174.54万吨,10—15年均净调给北方粮食192.82万吨,从而形成“南粮北调”的格局。

由于经济发展,南方粮食生产比较效益下降,农田水利建设比北方明显减缓。1998年南方地区有效灌溉面积358万亩,比1980年只增加1679万亩,仅增加了4.9%,其中,东南沿海地区还减少了912万亩,减少了12.4%。而北方地区有效灌溉面积由309万亩增加到40554万亩,增加9575万亩,增加了30.9%,其中,东北地区有效灌溉面积由3242万亩增加到6533万亩,增加3291万亩,增加了一倍多。蒙宁新区和华北地区灌溉面积也有很大的增加。

随着南方农田水利建设的减缓,粮食播种面积的减少等因素的影响,导致粮食增产在全国的贡献率大幅度减少。表8—17中列出了南北方1985年前后在我国粮食总产增产中贡献率的变化。1952—1985年我国粮食增产量中,南方占61.4%,北方占38.4%。1985年以后,粮食生产地区格局发生了巨大逆转,北方地区的粮食生产的增量比重已上升到69.4%,其中华北地区占25%,而南方粮食生产增量却下降为30.6%。全国粮食总产量中,北方地区由1985年占40.7%上升到48.4%,南方地区由59.3%下降到51.6%。人均拥有粮食,北方由表1985年的349公斤增加到1998年的484公斤,增加了38.7%;而南方地区由372公斤只增加到377公斤,几乎没有增加。

随着南方粮食生产的减缓,导致了南方粮食总量不足。根据国家委员会农村经济司、国家统计局农调总队研究,18—1990年平均南方粮食自给率100%以上,1991—1994年平均粮食自给率下降至95.2%,19年南方粮食自给再下降到95.9%,每年需要从北方调运粮食1400万吨以上。粮食产销地区格局逆转为“北粮南运”,这种格局的急剧变化,对未来50年粮食生产总量的增长将产生严重的影响。目前,北方地区水短缺的矛盾己十分尖锐,如果未来年粮食生产总量的格局不发生根本性的变化,那么,未来北方,尤其是华北地区水短缺的矛盾将更加尖锐。

(七)水利工程将进入百年期,巩固改造任务繁重。我国水利设施目前面临着两大威胁:一是现有水利基础设施面临着萎缩衰老的“危机”,二是工程保安、维修、更新、配套任务大,这是历史遗留下的问题。到21 世纪中叶这些水利基础设施将逐步进入百年期。由于种种历史原因,当时对自然规律认识不足,按经济规律、按照基本建设程序办事不够,设计标准普遍偏低,再加上重骨干、轻配套,重建设、轻管理。因此,许多水利基础设施配套差、尾工大、设备老化失修、管理水平低,运行状态不良,至今没有能充分发挥应有的效益。如果未来50年,现有水利基础设施不能巩固、提高和充分发挥效益,那么现有水利基础设施存在的问题很可能成为经济社会发展最大的制约因素。因此,随着水利基础设施逐步进入百年期,巩固改造任务愈加繁重。

(八)科技含量和管理素质低,提高科技和管理水平任务艰巨。从目前来看,我国科技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因此,未来水利基础设施效益和水利用率的提高,缓解水短缺矛盾,都取决于科技水平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在水利领域,目前水利科技贡献率只有32%左右,水的有效利用和节水技术的应用没有引起高度的重视,在水利建设的指导思想上,重建设、轻管理,管理机构不健全,管理人员素质普遍较低。因此,进入21世纪,依靠科技进步,提高水利科技水平和管理人员素质的任务十分迫切,也十分艰巨。

(九)水价过低,建立水市场经济体制任重道远。目前水价格偏低不利于节水和水的有效利用,也不利于各方面资金投入到水的开发利用上来。国内外经验表明,提高供水价格,可以促进节约用水和延长工程使用年限。因此,制定有利于水可持续利用的经济政策,对缓解水的供需矛盾至关重要。 30多年来,国家发布的收取水费和水价改革的文件,至今未能完全到位,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人们缺乏对水的认识,更缺乏水是商品的意识。加上农业一直是用水大户,它更难靠市场经济来调节。因此,从总体来看,水市场体制的建立任务十分艰巨。

(十)管理体制分割,影响水的统一管理。实践表明,水利涉及到农业、工业、水运交通、城镇建设、生态环境、以及人民的健康水平等等;水利用涉及到防洪、排涝、灌溉、水电、供水等等;水利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一位的基础设施。但是长期以来,无论是思想认识上、还是经济体制上,水利只作为农业的一个重要方面,一直没有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设施对待。目前水分地区、分部门的管理体制,既不利于水的有效利用,也不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因此,“多龙管水”的时代应当尽快结束,现

在线等!!求高手指点《全球气候变化对我国生态环境的影响》 逻辑检索 式怎么写

由来:大气中温室气体,像自然保护毯一样,对地球具有保暖作用。它使地球具有足以适合生存的温度—即目前令人感觉舒适的15℃。

人为造成的温室气体排放已经使这个保护毯变厚,热量被封闭在内,致使全球变暖。

矿石燃料是人为产生温室气体的一个最大的排放源。

影响:中国是最易受气候变化不利影响的国家之一,其影响主要体现在农牧业、森林与自然生态系统、水和海岸带等。

对农牧业的影响

气候变化对中国农牧业生产的负面影响已经显现,农业生产不稳定性增加;局部干旱高温危害严重;因气候变暖引起农作物发育期提前而加大早春冻害;草原产量和质量有所下降;气象灾害造成的农牧业损失增大。

未来气候变化对农牧业的影响仍以负面影响为主。小麦、水稻和玉米三大作物均可能以减产为主。农业生产布局和结构将出现变化;土壤有机质分解加快;农作物病虫害出现的范围可能扩大;草地潜在荒漠化趋势加剧;原火灾发生频率将呈增加趋势;畜禽生产和繁殖能力可能受到影响,畜禽疫情发生风险加大。

对森林和其他自然生态系统的影响

气候变化对中国森林和其他生态系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东部亚热带、温带北界北移,物候期提前;部分地区林带下限上升;山地冻土海拔下限升高,冻土面积减少;全国动植物病虫害发生频率上升,且分布变化显著;西北冰川面积减少,呈全面退缩的趋势,冰川和积雪的加速融化使绿洲生态系统受到威胁。

未来气候变化将使生态系统脆弱性进一步增加;主要造林树种和一些珍稀树种分布区缩小,森林病虫害的爆发范围扩大,森林火灾发生频率和受灾面积增加;内陆湖泊将进一步萎缩,湿地减少且功能退化;冰川和冻土面积加速缩减,青藏高原生态系统多年冻土空间分布格局将发生较大变化;生物多样性减少。

对水的影响

气候变化已经引起了中国水分布的变化。近20年来,北方黄河、淮河、海河、辽河水总量明显减少,南方河流水总量略有增加。洪涝灾害更加频繁,干旱灾害更加严重,极端气候现象明显增多。

预计未来气候变化将对中国水时空分布产生较大的影响,加大水年内和年际变化,增加洪涝和干旱等极端自然灾害发生的概率,特别是气候变暖将导致西部地区的冰川加速融化,冰川面积和冰储量将进一步减少,对以冰川融水为主要来源的河川径流将产生较大影响。气候变暖可能将增加北方地区干旱化趋势,进一步加剧水短缺形势和水供需矛盾。

对海岸带的影响

近30年来,中国海平面上升趋势加剧。海平面上升引发海水入侵、土壤盐渍化、海岸侵蚀,损害了滨海湿地、红树林和珊瑚礁等典型生态系统,降低了海岸带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和海岸带生物多样性;气候变化引起的海温升高、海水酸化使局部海域形成贫氧区,海洋渔业和珍稀濒危生物衰退。

据预测,未来中国沿海海平面将继续升高。海平面上升还将造成沿海城市市政排水工程的排水能力降低,港口功能减弱。

对社会经济等其他领域的影响

气候变化对社会经济等其他领域也将产生深远影响,给国民经济带来巨大损失,应对气候变化需要付出相应的经济和社会成本。气候变化将增加疾病发生和传播的机会,危害人类健康;增加地质灾害和气象灾害的形成概率,对重大工程的安全造成威胁;影响自然保护区和国家公园的生态环境和物种多样性,对自然和人文旅游产生影响;增加对公众生命财产的威胁,影响社会正常生活秩序和安定。

气候变化对水循环的影响

(一)气候变化对水的影响

1.气候变化对水影响研究的情况。气候变化对水影响的问题已引起广泛的关注。 19年世界气象组织、联合国环境署、国际水文科学协会等国际组织实施的"世界气候"中 专门设立了世界气候-水,研究水系统对气候变率的敏感性问题,以及气候变化和气候变率对水文和水的影响。间气候变化专业委员会的第一、二、三次评估报告,评述了气候变化对水影响的研究结果,包括气候变化对地下水和水质影响的研究,水文、水对气候变化和气候变异的敏感性和适应性研究等。

我国研究气候变化对水影响的工作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1988年"气候变化对西 北、华北水的影响研究"运用大气环流模式、水分热量平衡模型、概念模型、统计模型和古代相似法模拟分析了气候变化对西北、华北地区水的可能影响。1994年开展的"气候变化国别研究"水专题中建立了随机大气模型、流域蒸散模型、流域水文模型和水综合评价模型,并利用大气环流模式的结果,评估了气候变化对天然径流及年内分配、干旱洪涝、流域水文情势和水供需的影响。1996年进行的"气候异常对水的影响研究",研制了蒸散(发)模式和黄、淮、海地区以及长江中下游地区分布式水文模式。同期实施的"淮河流域能量与水分循环试验研究"项目,建立了流域径流模式和大尺度水文模式。

2.气候变化对水影响研究的主要结论。目前广泛开展的气候变化对水文、水的影响研究,大都以精度较高、综合性较强的区域水量平衡为基础,使用大气环流模式输出结果或定的气候变化情景,探讨未来水文和水的变化情况和趋势。研究结果表明,全球气候变暖后,水供给状况会出现很大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江河流量将发生变化。对于江河流量的变化,现在比较一致的预测是:高纬度地区和东南亚,年平均流量将增加;中亚和环地中海地区、南非和澳大利亚,年平均流量将减少。其他地区没有一致的流量预测结果。气候变暖会促使冰川消退和永久雪盖减少加快。预计到21世纪末,1/3~1/2的山地冰川将消失。中高纬地区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流量可能会因此而减少。

我国"气候变化国别研究"水专题利用三个全球大气环流模式的研究结果表明、气候变暖后我国七个流域天然年径流量的可能变化有三种结果:一种是全国主要江河年径流量都减少;一种是北方径流量减少,南方径流量增加;一种是北方径流量增加,南方径流量减少。进一步的模拟研究表明,长江及其以南地区气候变化导致的年径流量变幅较小,为-8%-8%。淮河及其以北地区气候变化导致的年径流量变幅最大,其中淮河减少15%,海滦河流域的京津唐地区减少16%;辽河增幅最大,为17%;黄河上游增幅次之,为15%;松花江增幅最小,12%。年径流量的增加和减少都是发生在春、夏、秋季,径流量减幅较大的月份发生在气温升高、降水减少的情景下,径流量减幅可达降水减幅的4倍以上;径流量的增加发生在气温升高、降水增加的情景下,径流量的增幅与降水的增幅基本一致。

(2)水的供需状况将出现变化。我国科学家使用四个全球大气环流模式给出的结果表明,气候变化产生的缺水量小于人口增长及经济发展引起的缺水量;但中等旱年及特枯水年,气候变化产生的缺水量将大大加剧海滦河流域、京津唐地区、黄河流域及淮河流域的缺水并对社会经济产生严重影响。现有的研究还表明,气候变暖对农业灌溉用水的影响,远远大于对工业用水和生活用水的影响,尤其是在降水趋于减少和/或蒸发的增加大于降水增加的地区。

(3)旱涝灾害出现的频率等将发生变化。全球气候变暖可能增强全球水文循环,使全球平均降水量趋于增加,但降水变率可能随着平均降水量的增加而发生变化,蒸发量也会因全球平均温度增加而增大,这可能意味着未来旱涝等灾害的出现频率会增加。

(4)一些地区的水质将出现变化。气候变暖后,一些地区由于蒸发量加大,河水流量趋于减少,可能会加重河流原有的污染程度,特别是在枯水季节。同时,河水温度的上升,也会促进河流里污染物沉积、废弃物分解,进而使水质下降。当然,年平均流量明显增加的河流,水质可能会有所好转。

3.气候变化对水影响研究的不确定性分析。

气候变化对水影响研究的不确定性,有多方面原因:

(1)未来区域气候变化情景本身的不确定性。目前大气环流模式的分辨率一般在275千米× 275千米到500千米×825千米之间,它不能直接提供小于模式分辨率区域内的气候要素改变信息。目前小区域内气候要素的变化信息都是用粗分辨率大气环流模式输出结果内插获得的。由于气候要素分布受地形和小尺度天气系统的制约,简单内插并不能获得客观、合理的小区域气候要素值。同时,大气环流模式模拟径流时,只是简单地将径流看做是降水的瞬时反映,没有反映地表径流等形成的时间差异,没有考虑地形、地貌的影响,没有考虑水分的水平运动等因素。

(2)缺乏将区域气候预测情景与水连结起来的陆面水文过程模型。目前关于未来气候对水影响的研究,基本上是给定气候情景下水变化的敏感性研究,且多数仅限于研究气候变化对多年平均径流的影响。现有的各类水文模式还不能真实地反映水文物理过程,模式中的一些参数是通过调整、逼近、寻优等方法确定的,用这种模型来模拟气候变化的影响很难给出比较准确的结果。

(3)现有气象资料中的误差带来模式预测结果的不确定性。这些误差包括资料的观测误差、传输误差、站网设置不合理等。

(4)未考虑非气候因素的影响。气候变暖后水的变化问题,除了要考虑气候变化的直接影响外,还要考虑土地利用、地下水开等因素,以及调整和适应对策的影响等。但现在很难对未来100年内这些方面可能出现的变化做出预测。这也会导致现在估算的流域水量不准确。

中国近年气候变化?

:气候变化将改变全球水循环的现状,导致水时原答案:气候变化对水循环的影响上地理课老师叫我们找的。。只要对水循环的影响,具体的,谢谢

原答案:气候变化将改变全球水循环的现状,导致水时空分布的重新分配.并对降水蒸散发、径流等造成直接影响.国内外学者越来越重视气候变化对区域水影的研究,但是研究中存在着薄弱环节,首先是气候模型和水文模型耦合中出现的精确问题,其次是研究主要集中在气候变化对区域平均径流变化的影响.深入分存在的不足之处,旨在综合国内外研究经验,促进我国相关研究的发展.气候变化对水循环的影响上地理课老师叫我们找的。。只要对水循环的影响,具体的,谢谢

原答案:气候变化将改变全球水循环的现状,导致水时空分布的重新分配.并对降水蒸散发、径流等造成直接影响.国内外学者越来越重视气候变化对区域水影的研究,但是研究中存在着薄弱环节,首先是气候模型和水文模型耦合中出现的精确问题,其次是研究主要集中在气候变化对区域平均径流变化的影响.深入分存在的不足之气候变化将改变全球水循环的现状,导致水时空分布的重新分配.并对降水蒸散发、径流等造成直接影响.国内外学者越来越重视气候变化对区域水影的研究,但是研究中存在着薄弱环节,首先是气候模型和水文模空分布的重新分配.并对降水蒸散发、径流等造成直接影响.

气候变化对水的影响

水和荒漠化  ●气候变化使得我国水供需矛盾不断增加,尤其是华北、西部地区。随着经济和人口的增长,这种情况正变得越来越严重。  ●近年来,中国北方地区水量明显减少,其中,黄河、淮河、海河和辽河区最为显着,水总量减少12%,其中海河区地表水量减少41%、水总量减少25%。虽然南方地区水相对丰富,河川径流量和水总量近年来有所增加,但由于降雨规律的反常变化,加之高温,近年也出现了区域性缺水的现象。  ●上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气候变暖变干,华北部分地区的土地荒漠化趋势加重。西北地区农牧交错带边缘和绿洲边缘区的沙漠化土地面积也可能增加。  ●与此同时,中国西部82%的冰川正在退缩。长江、黄河等主要江河发源于青藏高原的冰川,随着冰川融水逐渐耗尽,我国的水供给会受到长期威胁,尤其是主要靠冰川融水供给江河径流的西部地区。  农业和粮食安全  ●农业生产对气候变化非常敏感,这会导致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增加,高温、干旱、虫害等因素都可能导致农业减产。如果不取适应措施,到2030年,中国种植业生产能力在总体上可能会下降5~10%;小麦、水稻、玉米三大农业作物均以下降为主,到21世纪后半期,产量最多可下降37%。同时气候变化会对农作物品质产生影响,如大豆、冬小麦和玉米等。  ●气温升高会导致农业病、虫、草害的发生区域扩大,危害时间延长,作物受害程度加重,从而增加农业和除草剂的施用量。此外,气候变化会加剧农业水的不稳定性与供需矛盾。总之,气候变化将严重影响我国长期的粮食安全。  海平面上升  ●半个世纪以来,我国沿海海平面平均每年上升为2.5毫米,50年上升了12.5厘米。上海的每年上升幅度更高达3.2毫米,50年上升16厘米,远高于全国平均值。预计到2100年,华南海平面的上升范围可达60~74厘米。  ●海平面上升不仅会加大沿海低地的淹没面积,加重河口地带盐水入侵,加剧海岸侵蚀,还会对滨海湿地、红树林和珊瑚礁生态系统造成破坏,进而对沿海渔业带来不利影响。面临洪灾、海水入侵、土地侵蚀流失、强热带风暴的威胁,人口密集、经济发达的长三角、珠三角、黄河三角洲的城市群是最脆弱的地区。  ●多年来我国沿海强热带风暴造成的经济损失占相应年份全国GDP的比例平均为0.25%,2006年是近10年来台风和强热带风暴伤亡最严重的年份,直接经济损失达699亿元,占全国GDP的0.34%。  公共健康  ●由于热浪频率和强度增加,心血管病、中暑等疾病发生的程度和范围也会随之加大。疟疾、登革热等热带流行疾病的发生和传播的机会与范围也会增大。此外,随着洪涝灾害加剧,灾后的感染性腹泻,如霍乱、痢疾等病例也会增加。  另外气温升高也使疫区扩大,受威胁人口也会相应增加。例如,有研究预测在未来二氧化碳浓度加倍的条件下,中国鼠疫疫源地的面积将增大40%左右。

气候变化的影响

首先我们需要在以下几点达成共识:1、气候是一直在变化中的;2、即使人类出现前,气候就一直在变化着的;3、关于气候变化的确切成因目前无法给出一个确切的答案,有历史记录的气候数据(包括传说)也在1万年以内,就此判断气候变化的成因是相当荒唐的,越准确的推断越荒唐;4、仅就第四纪而言,地球就经历过多次温度上升(间冰期)和下降的过程(冰期),表述这个过程的时间尺度基本都在万年(**《冰河世纪,ICE E》就是对此推测演绎的);5、目前就气候变化成因的讨论仅仅局限在温室气体的变化,以及由此可能导致温室效应增强对气候变化的影响方面。这种讨论是相当不靠谱的——如同仅分析土壤中沙石含量就要推测出50年以后这块地香蕉的产量一样(这块地在吐鲁番)。6、但这种探讨绝对是有益的,因为我们关心的气候变化是在变化幅度和变化速率上远超历史上的记录数据(也许不一定,中国历代的农民起义往往伴随着恶劣气候的发生——旱灾或涝灾;这方面做认真研究的人不多或没有),这很可能与工业革命后人类活动的强度以及对自然的改造能力的大幅度提升有关,比如温室气体排放的能力超出自然的缓冲或调节能力范围(更确切地说是超出了人们对自然调节的幅度的耐受能力范围),只是人们仍希望生活在遥远过去的天地中,这是问题的关键。

关于气候变化的成因目前接受程度比较广泛的是温室效应说:温室气体排放导致进入地表的太阳能很难逸散,由此导致地表温度升高,洋流乃至大气环流条件发生改变,进一步水汽运转方式以人们不特别熟悉的方式运行(也就是所谓极端气象、气候现象出现的频率较高),对人类的生产生活造成严重影响。

对水的影响:这里仅涉及淡水——时空分布不均匀进一步加剧;水利用效率下降,水利用成本上升;水的紧张态势应得到应有的重视;水利设施的修建、维护、保养工作需得到加强。

气候变化条件下对区域水会有哪些影响

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如下:气温升高、风暴肆虐、干旱加剧。

1、气温升高。

随着温室气体浓度升高,全球地表温度也在上升。过去十年,即2011-2020年,是有史以来最温暖的十年。自1980年代以来,每十年都比前一个十年更温暖。几乎所有的陆地地区都正在经历更多炎热的天气和热浪。

2、风暴肆虐。

在许多区域,毁灭性风暴的破坏力变得更大,发生次数更频繁。随着温度的上升,更多的水分蒸发,加剧了极端的降雨和洪涝,引发更多的毁灭性风暴。热带风暴的发生频率和范围也受到了海洋变暖的影响。

3、干旱加剧。

气候变化正在改变水的可获得性,让更多地区的水变得稀缺。全球变暖加剧了已缺水地区的缺水状况,还会增加农业干旱和生态干旱的风险。农业干旱会影响农作物的收成,而生态干旱将增加生态系统的脆弱性。

气候变化:

气候变化的原因可能是自然的内部进程,或是外部强迫,或者是人为地持续对大气组成成分和土地利用的改变。既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在人为因素中,主要是由于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活动特别是发达国家工业化过程的经济活动引起的。

化石燃料燃烧和毁林、土地利用变化等人类活动所排放温室气体导致大气温室气体浓度大幅增加,温室效应增强,从而引起全球气候变暖。据美国橡树岭实验室研究报告,自1750年以来,全球累计排放了1万多亿吨二氧化碳,其中发达国家排放约占80%。

气候变化将引起降水的地区、时间以及年际之间更加不平衡,将会使许多已经受到水胁迫的国家更加困难。由于水温升高,一般来说水质也会下降。气候变化对水短缺、水质量以及洪灾和旱灾的频度和强度的影响,都对水管理和洪水管理带来更大的挑战。管理较差的水系统在气候变化带来负面影响的时候,表现得最为脆弱。

气候变化对寒区水循环的影响包括对降水、蒸散发、径流、降雪与积雪面积、冰川和冻土等方面的影响:近百年来,全球降水在波动中略有增加;在北半球水面蒸发量呈逐步减少的趋势,径流量及其时空分布发生了巨大变化;全球以积雪形式的降水越来越少,且积雪面积越来越小;冰川出现加速退缩的现象。随着全球变暖,多年冻土融化,导致活动层厚度有明显增大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