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气象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天气预报

文章内容

气候与环境研究期刊是几区_气候与环境论文1000字

tamoadmin 2024-07-09
1.空气污染的原因2.GIS相关的核心期刊或者有影响力的期刊有哪些?3.干旱区研究,干旱区地理,干旱区资源与环境,三者影响因子?排名?4.空气污染是如何产生的?

1.空气污染的原因

2.GIS相关的核心期刊或者有影响力的期刊有哪些?

3.干旱区研究,干旱区地理,干旱区资源与环境,三者影响因子?排名?

4.空气污染是如何产生的?

气候与环境研究期刊是几区_气候与环境论文1000字

研究方向  1.气候变化与气候模拟  2.公共气象服务  3.气象防灾减灾  在研项目  1.西藏地区未来气候变化与社会经济发展风险,四川省基础研究计划,项目负责人  2.导线覆冰的天气精细化预报和风险评估技术,国家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第一主研  3.西南地区农业气象灾害防灾减灾能力构建范式研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第二主研  4.21世纪江河源区水文水资源可能变化及其对青藏高原气候变化响应,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引进人才项目,项目负责人  完成项目  1.区域气候模式RegCM3在西南区域气候预测中的应用,中国气象局成都高原气象研究所,项目负责人,2011年12月完成  2.数字冰区划分系统的研究与应用,西南电力设计院,第二主研,2010年12月完成  3.四川雨雪冰冻及次生灾害综合风险评估能力建设,四川省人民政府应急管理办公室,第二主研,2010年12月完成  发表论文  1982-2006年中国半干旱、干旱区气候与植被覆盖的时空变化,生态环境学报,2012年2月,核心期刊,第三作者  21世纪青藏高原气候时空变化评估,干旱区研究,2011年7月,核心期刊,第一作者  陕西省植被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2011年6月,中国水土保持,核心,第三作者  21世纪长江黄河源区径流量变化情势分析,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0年11月,核心期刊,第一作者  青藏高原未来30~50年A1B情景下气候变化预估,高原气象,2009年6月,权威核心,第二作者  未来气候变暖情景下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分布初探,地域研究与开发,2008年12月,核心期刊,第一作者

空气污染的原因

北大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1年版 (第六版)P4 大气科学(气象学)类核心期刊表1大气科学5南京气象学院学报(改名为:大气科学学报)8气象科学2气象学报9气候与环境研究3高原气象6气象10气候变化研究进展4应用气象学报7热带气象学报

GIS相关的核心期刊或者有影响力的期刊有哪些?

空气污染状况调查

发表日期:2004年5月12日 出处:课程资料摘编 已经有811位读者读过此文

空气污染状况调查

1、什么是大气污染?在干洁的大气中,微量气体的组成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在一定范围的大气中,出现了原来没有的微量物质,其数量和持续时间,都有可能对人、动物、植物及物品、材料产生不利影响和危害。当大气中污染物质的浓度达到有害程度,以至破坏生态系统和人类正常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对人或物造成危害的现象叫做大气污染。造成大气污染的原因,既有自然因素又有人为因素,自然因素包括火山爆发、地震、森林火灾等产生的烟尘、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等。尤其是人为因素,如工业废气、燃烧、汽车尾气和核爆炸等。随着人类经济活动和生产的迅速发展,在大量消耗能源的同时,同时也将大量的废气、烟尘物质排入大气,严重影响了大气环境的质量,特别是在人口稠密的城市和工业区域。所谓干洁空气是指在自然状态下的大气(由混合气体、水气和杂质组成)除去水气和杂质的空气,其主要成分是氮气,占78.09%;氧气,占20.94%;氩,占0.93%;其它各种含量不到0.1%的微量气体(如氖、氦、二氧化碳、氪)。

2、排放到空气中的污染物质可分为几类:(1)、粉尘类(如煤烟、沙尘等);(2)、金属类(如铁、铝等);(3)、湿雾类(如油雾、酸雾等);(4)、有害气体类(如二氧化碳、二氧化硫、一氧化氮等)。从污染发展的历史看,可分为二氧化碳、烟尘污染;二氧化硫、金属污染和光化学污染三个时期。

粉尘污染是人类健康的大敌。其中直径0。5——5微米之间的飘尘对人的危害最大,它可以直接到达肺细胞组织而沉积,并进入血液送往全身,粉尘粒子表面有各种有毒物质,进入人体后可引起呼吸道、心肺等方面的疾病。 释放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硫往往与水气结合变成硫酸烟雾,有很强的腐蚀性。例少量二氧化硫气体能影响植物的生活机能,水稻扬花时受到一次熏气,产量就下降85。9%。工业和汽车排放的一氧化碳是远无色无味的有毒气体,可在大气中保持两三年,是一种数量大、累积性强的毒气。汽车排放的废气,70%左右是一氧化碳,此外还有氮氧化物、硫氧化物、碳氧化物、铅及多种致癌、致畸物质。汽车和工厂排出的氮氧化物和碳化氢经太阳紫外线照射后能生成一种有毒的光化学烟雾,强烈刺激人的眼睛和鼻喉。光化学烟雾是一种刺激性的浅蓝色的混合型烟雾,其组成比较复杂,主要是臭氧、此外还有氮的氧化物和过氧酰基硝酸酯、某些醛类和酮类等。主要是不合理的燃烧所产生的氮的氧化物和碳氢化合物等污染物在阳光照射下,发生光化学反应而形成的二次污染物引起的。

被排放到大气中的有害物质还包括许多有毒重金属,如铅、镉、锌、铬、汞等。它们进入人体后可引起心血管、中枢神经、呼吸系统等方面的慢和癌症。大气污染对儿童的身心健康危害尤其严重,污染区的儿童不仅发育缓慢,反应迟钝,智力下降,而且患病率比正常地区的儿童高2——6倍。

空气污染还包括了由病毒、细菌等引起的生物性污染。,它会导致产生很多疾病。又例如恶臭是一种公害,一些纸浆厂、人造纤维厂、皮革厂、橡胶厂等,以及臭河沟、下水道等散发出来的含硫化氢的臭鸡蛋气味,硫醇类化合物的烂洋葱气味,城市公厕、郊区的垃圾堆肥发出的阵阵令人恶心的吲哚类的粪臭。恶臭不仅难闻,而且对人体呼吸、循环、消化、内分泌、神经等系统也有一定的影响,可引起恶心、呕吐、头痛、咳嗽、厌食、神经过敏等,

3、我国空气污染的现状:全世界有 10 亿多城市人口健康受到空气污染的威胁。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到 2020 年全世界死于空气污染的人数将达到 800 万。我国 11 个最大城市中,空气中的烟尘和细颗粒物每年使 5 万人夭折,40 万人感染上慢性支气管炎。在一定程度上,城市生活正在背离人们所追求的健康目标。(1)二氧化硫排放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煤炭消耗量不断增加。全国煤炭消耗量从1990年的9.8亿吨增加到1995年的12.8亿吨,二氧化硫排放总量随着煤炭消费量的增长而急剧增加。到1995年全国二氧化硫排放总量达到2370万吨。在各类二氧化硫排放源中,电厂和工业锅炉排放量占到70%,成为排放大户,各类污染源排放二氧化硫的百分比构成如下:民用灶具12%、工业窑炉11%、工业锅炉34%、电站锅炉35%、其他8%。(2)烟尘、粉尘排放现状:1995年全国燃煤排放的烟尘总量为1478万吨,其中火电厂和工业锅炉排放量占70%以上。在火电厂排放中,地方电厂由于基本上使用的是低效除尘器,吨煤排放烟尘是国家电厂的5~10倍,其排放量占到电厂总排放量的65%。1995年全国工业粉尘排放量约为639万吨.其中.钢铁生产排尘占总量的15%,水泥生产排尘占总量的70%。在水泥生产排尘中,地方水泥厂排尘占到80%,成为工业12尘的主要排放源。近年来,乡镇工业发展迅速口1996年全国乡镇工业污染源调查结果表明,1995年全国乡镇工业二氧化硫、烟尘和工业粉尘排放量分别占当年全国工业二氧化硫、烟尘和工业粉尘排放莹的28.2%、54.2%和68.3%。乡镇工业污染物排放已成为我国环境污染的重要因素。(3)机动车排气污染现状:自80年代以后,受经济增长的推动,我国机动车数量增长迅速。到1995年,全国汽车保有量已超过1050万辆,比1990年增加420万辆3汽车排放的氮氧化物、一氧化碳和碳氢化合物排放总量逐年上升。由于城市人口密集,交通运输量相对大,机动车排气污染在城市大气污染中所占比例也不断上升。

4、我国城市空气污染情况:据全国88个城市统汁,(1)1995年有80%以上的城市大气中总悬浮颗粒物浓度超过国家二级大气环境质量标准,北方城市超标率高于南方城市,达到95%。(2)二氧化硫超标城市占统计城市的58%。二氧化硫污染严重城市一是以贵阳、重庆为代表的西南高硫煤地区的城市,二是以煤炭消耗量大的山东、山西、河北、辽宁等北方地区,尤以冬季采暖季节最为突出。来自城市居民炉灶和商业饮食业燃煤大灶的二氧化硫低空源对城市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不容忽视,这类源对城市环境质量影响更明显。据重庆市研究表明,民用燃煤污染对城市近地空气二氧化硫浓度的贡献率为80%左右。(3) “八五”期间城市氮氧化物污染呈上升趋势,各主要大城市表现相对突出,超标率为37%,其中以广州和北京为主,其次是上海、鞍山、武汉、郑州、沈阳、兰州、大连、杭州等城市。(4)近年来许多城市交通干线两侧一氧化碳超标严重,如北京市三环路内30条街道路中心和人行道大气中的一氧化碳均100%超标,上海市15个交通路口一氧化碳浓度比对照点高6倍,均超过国家三级标准;天津市区主要交通干线一氧化碳超标几倍至十几倍;长沙市干道中心点一氧化碳超标4倍,年超标率为40%。 1998 年北京市机动车拥有量达到 132 万辆,空气中 80% 的 CO 来自机动车排放。1999 年北京市采取限令机动车达标排放的行动,目前北京的大气环境已经得到较为明显的改善。

5、沙尘污染:《气候与环境研究》近期刊出对中国北方 15 个大城市监测结果,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北方大型城市(北京除外)大气中的首要污染物是总悬浮颗粒物,年平均发生频数在 70%~100% 之间。主要来自尘暴和本地粉尘污染,本地尘即施工扬尘占 30% 以上,主要来自拆迁工地、建筑工地和市政管线工地。近几年来,我国沙尘暴呈现增加之势。2000 年,我国北方地区连续出现 10 余次沙尘暴、扬沙和浮尘天气,给交通运输、人民生活环境带来了不利的影响。世纪之交(去年 12 月 31 日和今年元月 1 日),甘肃省河西走廊又出现强沙尘暴,兰州市出现浮尘。今年 3 月底以前,甘肃河西走廊和内蒙西部已出现沙尘天气 9 次之多。3 月中旬,南京市也出现沙尘天气,引起人们的恐慌。

沙尘暴多发生在春季的 3~5 月,以午后为多,其伸展高度一般为 1000~2500 米,严重时可达 2500~3200 米。沙尘暴的发生一般需要强劲的风力、丰富的沙尘源和不稳定的空气层结 3 个条件。裸露地表富有松散、干燥的沙尘是沙尘暴形成的物质基础;足够强劲持久的风力和不稳定的空气层结是沙尘暴形成的必要气象动力和热力条件。中国北方存在四个主要沙尘暴源区:河西走廊及阿拉善高原区、内蒙古中部农牧交错带及草原区、塔克拉玛干沙漠周边区、蒙陕宁长城沿线旱作农业区。人类控制天气的能力还很有限,减缓沙尘暴灾害频度与强度的关键在于搞好地面的生态保护与建设,特别是地表植被的保护。当前主要要停止导致生态环境继续恶化的生产活动,同时应当遵循自然规律,恢复和重建退化的生态系统。

6、二氧化碳与温室效应:少量二氧化碳对人和动植物没有大的危害,大量时也会产生危害,同时是主要的温室气体。所谓温室效应,就是指太阳短波辐射可以透过大气射入地面,而地面增暖后放出的长波辐射却被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物质所吸收,从而产生大气变暖的效应。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就像一层厚厚的玻璃,使地球变成了一个大暖房。除二氧化碳外,对产生温室效应重要作用的气体还有甲烷、臭氧、氯氟烃以及水气等。

二氧化碳等气体能够将太阳照射到地球上的热量保留在大气层中并影响太阳辐射。成千上万的科学家今年发表的一项研究表明,在本世纪,全球的平均气温将升高 1.4 至 5.8 摄氏度。 温室效应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到,全球变暖愈来愈被人们所感觉到。

但全球变暖给人类带来的经济损失或额外经济负担究竟有多大?联合国环境规划署 2 月 3 日公布的一份报告说,如果对温室气体的排放不采取“猛砍”的措施,那么从现到 2050 年的 50 年里,每年将给全球造成的经济损失最多可达 3000 亿美元。这一数字将是今天全球变暖损失的 7.5 倍,将占一些沿海国家财富的 10% 多。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这份报告说,到 2050 年,全球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将是工业时代前的两倍。报告说:“如果对二氧化碳和其他与‘温室效应’有关的气体的排放不采取紧急的限制措施,那么全球变暖每年给全球造成的损失以千亿美元计算。”报告估计:“频繁的热带旋风、水平面上升造成土地减少和渔业、农业及水力资源的破坏,每年造成的损失将约达 3042 亿美元。”

全球变暖使动植物面临生存危机。世界自然保护基金会近日在此间发表报告说,如果全球变暖的趋势得不到有效遏制,到 2100 年全世界将有 1/3 的动植物栖息地发生根本性的改变,这将导致大量物种因不能适应新的生存环境而灭绝。按照通常的估计,今后 100 年里地球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将增加 1 倍。由此引起的气温升高、两极冰冠消融、海平面升高等现象,将使许多动植物无法继续在原来的栖息地生存,不得不为寻找合适的栖身之所进行迁徙。如果某物种迁徙的速度跟不上环境变化的速度,这个物种就有灭绝的危险。在部分地区,一些植物的迁徙速度必须超过它们在地球上一个冰河期时迁徙速度的 10 倍才能生存。由于全球变暖,哥斯达黎加的蜍可能已经灭绝;苏格兰大山雀和墨西哥松鸦今年的繁殖期提前;整个欧洲范围内的蝴蝶都在向北迁徙;北极熊、海象和北美驯鹿等生活在北极地区的哺乳动物,已经明显遭受到海冰减少和冻土、苔原地区气温升高带来的不利影响。随着全球气候变暖,那些目前生活在孤立、零碎的小块栖息地里的生物,如埃塞俄比亚的珍稀狒狒、澳大利亚山区的小负鼠、墨西哥王蝶等将面临最大的生存危机,美国纽约州的大多数北方云杉和冷杉林将消失。在侥幸保留下来的小块栖息地里,可能有多达 20% 的物种将会灭绝,特别是在生态系统较为脆弱的美国阿拉斯加州北部、澳大利亚东南部等地尤为如此。

全球气候的变暖对人类健康是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对地球升温最为敏感的当属一些居住在中纬度地区的人们,暑热天数延长以及高温高湿天气直接威胁着他们的健康,1995 年的夏季热浪造成全世界许多大城市出现了死亡率特别高的现象;与此同时,气温增暖,“城市热岛”效应和空气污染更为显著,又给许多疾病的繁殖、传播提供了更为适宜的温床。温室气体的排放是地球升温的最主要的因素,而温室气体中的氟氯烃为主的气体对臭氧层有较大的破坏性,这样就导致阳光中的紫外线辐射的增加,有可能提高皮肤癌、白内障和雪盲的发病率。世界卫生组织曾在一份预测中指出:“非黑色素瘤皮肤癌的发生率在 2050 年后可增加 6%—35%;南半球的上升率要更高一些,因为那里总的臭氧消耗量更大。”气候变暖对人类健康也并非毫无益处。自 80 年代以来,世界各地“暖冬”的年份都普遍增多。冬季气候变暖,对气管炎、支气管炎、风湿和类风湿病以及心脑血管方面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无疑是益大于弊的。

7、酸雨与危害: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和酸雨是当今全球性的三大环境问题。酸雨是造成全球性环境污染的又一个元凶,它是大气污染后产生的酸性沉降物。酸雨的形成是一种复杂的大气化学和大气物理现象。酸雨中含有多种无机酸和有机酸,绝大部分是硫酸和硝酸。工业生产、民用生活燃烧煤炭排放的二氧化硫,燃烧石油以及汽车尾气排放的氮氧化物等,经过“云内形成雨过程”,即水气凝结在硫酸根、硝酸根等凝结核上,发生液相氧化反应,形成硫酸雨滴和硝酸雨滴;又经过“云下冲刷过程”,即含酸雨滴在下降过程中不断合并、吸附、冲刷其它含酸雨滴和含酸气体,形成较大雨滴,最后落到地面上,形成了酸雨。酸雨酸度过高,PH值降到5。6以下时,就会产生严重危害。它可以直接大片森林死亡,农作物枯萎;也会抑制土壤中有机物的分解和氮的固定,淋洗与土壤粒子的钙、镁、钾等营养元素,使土壤贫瘠化;还可使湖泊、河流酸化,并溶解土壤和水体底泥中的重金属进入水中,毒害鱼类;加速建筑物和文物古迹的腐蚀和风化过程;还可危及人体健康。控制酸雨的根本措施是减少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排放。

8、空气质量日报的有关概念:

(1)什么空气污染指数API?空气污染指数是由某一项污染物的周日平均浓度与空气污染指数分级浓度限值比较计算得到。空气污染指数小于50,说明空气量良好,污染物浓度小于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的一级标准限值,符合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一些需要特殊保护地区的空气质量要求;空气污染指数小于100,表明空气质量一般,污染物浓度小于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的二级标准限值,符合城镇居住区、商业交通居民混合区、文化区、一般工业区和农村地区的空气质量要求;空气污染指数小于200,表明污染物浓度小于环境空气质量三级标准限值,为特定工业区所要求的空气质量;空气污染指数大于200,表明空气质量超过环境空气质量三级 标准的限值,说明空气质量较差。

(2)首要污染物:

A总悬浮颗粒物(TSP):指能悬浮在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100μm的颗粒物。

B可吸入颗粒物(PM10):指悬浮在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10μm的颗粒物。

C氮氧化物(以NO2计):指空气中主要以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形式存在的氮的氧化物。

D、铅(Pb):指存在于总悬浮颗粒物中的铅及其化合物。

E、苯并〔a〕芘(B〔a〕P):指存在于可吸入颗粒物中的苯并〔a〕芘。

F、 氟化物(以F计):以气态及颗粒态形式存在的无机氟化物。

(3)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分类:一类区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其它需要特殊保护的地区。二类区为城镇规划中确定的居住区、商业交通居民混合区、文化区、一般工业区和农村地区。三类区为特定工业区。

(4)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分级: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分为三级,一类区执行一级标准;二类区执行二级标准;三类区执行三级标准。第一级标准是为保护广大自然生态和舒适美好的生活条件要求而应达到的水平. 第二级标准是为保护广大人民健康和城市生态应达到的水平;第三级标准是为大气污染状况已经比较严重的工业城镇或工业区制定的过渡性管理标准,是保护大多数人的健康和城市一般的植物需要应达到的水平。

(5)附:主要污染物的日平均浓度限值

主要污染物名称 浓度限值 浓度单位

一级标准 二级标准 三级标准

二氧化硫 SO2 0.05 0.15 0.25

总悬浮颗粒物TSP 0.12 0.30 0.50

可吸入颗粒物PM10 0.05 0.15 0.25

氮氧化物 NOx 0.10 0.10 0.15 mg/m3 (标准状态)

二氧化氮 NO2 0.08 0.08 0.12

一氧化碳CO 4.00 4.00 6.00

。。。。。

注:日平均:指任何一日的平均浓度。

9、吸烟的危害:烟草中含有约1200种化合物,其中绝大数对人有害,仅致癌物质就有30种。烟草中的致癌物质吸入后,在呼吸道和消化道中积聚,长期刺激,会发生癌变。吸烟者患肺癌的人数10倍于不吸烟者。吸烟越早,肺癌的发生越早,所以青少年吸烟的危害更大。吸烟不仅害已,而且还会造成公害。在家中和公共场所吸烟,会造成烟雾腾腾的污染环境,使不吸烟的人也受到危害,人在烟雾中呆上一个小时,等于吸了一支烟。为了维护公共卫生,遵守社会公德,不应在公共场所吸烟。

干旱区研究,干旱区地理,干旱区资源与环境,三者影响因子?排名?

半导体光电 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类

半导体技术 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类

半导体学报 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类

北方交通大学学报 综合性科学技术类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综合性科学技术类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综合性科学技术类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航空、航天类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 综合性科学技术类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综合性科学技术类

北京邮电大学学报 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类

变压器 电工技术类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地质学类

传感器技术 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 综合性科学技术类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地理学类

电测与仪表 电工技术类

电工技术学报 电工技术类

电机与控制学报 电工技术类

电力电子技术 电工技术类

电力系统自动化 电工技术类

电力自动化设备 电工技术类

电气自动化 电工技术类

电器传动 电工技术类

电视技术 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类

电网技术 电工技术类

电信科学 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类

电源技术 电工技术类

电子技术应用 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类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类

电子学报 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

电子学报 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类

电子元件与材料 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类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综合性科学技术类

东北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综合性科学技术类

东南大学学报 综合性科学技术类

发光学报 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类

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 综合性科学技术类

兰州理工大学学报 综合性科学技术类

高电压技术 电工技术类

光电工程 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类

光电子、激光 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类

光通信技术 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类

光通信研究 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类

光子学报 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类

广播与电视技术 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类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综合性科学技术类

红外技术 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类

红外与毫米波学报 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类

红外与激光技术 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类

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综合性科学技术类

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综合性科学技术类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 电工技术类

华东工业大学学报(改名为:上海理工大学学报) 综合性科学技术类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 综合性科学技术类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综合性科学技术类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综合性科学技术类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 综合性科学技术类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综合性科学技术类

机器人 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

激光技术 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类

激光与红外 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类

激光杂志 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类

吉林大学学报.理学版 综合性科学技术类

吉林工业大学学报(改中为:吉林工业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综合性科学技术类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 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

计算机工程 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

计算机科学 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

计算机学报 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

计算机研究与发展 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

计算机应用 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

计算机应用研究 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

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

计算机与应用化学 化学工业类

继电器 电工技术类

控制理论与应用 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

控制与决策 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综合性科学技术类

量子电子学报 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类

内蒙古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综合性科学技术类

南昌大学学报.理科版 综合性科学技术类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综合性科学技术类

南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综合性科学技术类

强激光与粒子束 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类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综合性科学技术类

软件学报 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

山东大学学报.理学版 综合性科学技术类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综合性科学技术类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综合性科学技术类

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综合性科学技术类

通信学报 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类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综合性科学技术类

微波学报 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类

微电子学 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类

微电子学与计算机 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

微型计算机 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

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测绘学类

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 综合性科学技术类

物理学报 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类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综合性科学技术类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综合性科学技术类

西北工业大学学报 综合性科学技术类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综合性科学技术类

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 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类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综合性科学技术类

现代雷达 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类

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 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

信息与控制 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

压电与声光 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类

应用激光 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类

浙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改名为: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综合性科学技术类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电工技术类

中国电力 电工技术类

中国激光 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类

中国科学基金 综合性科学技术类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 综合性科学技术类

中国图象图形学报.A版 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

中南工业大学学报 综合性科学技术类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综合性科学技术类

中文信息学报 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

中小型电机 电工技术类

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综合性科学技术类

自动化学报 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

自然科学进展 综合性科学技术类

自然科学史研究 综合性科学技术类

自然杂志 综合性科学技术类

中国图象图形学报 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类

工程图学学报

环境科学与技术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 综合性科学技术类

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 综合性科学技术类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综合性科学技术类

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 综合性科学技术类

高技术通讯 综合性科学技术类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综合性科学技术类

应用科学学报 综合性科学技术类

上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综合性科学技术类

山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综合性科学技术类

北京化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综合性科学技术类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综合性科学技术类

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综合性科学技术类

宁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综合性科学技术类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综合性科学技术类

四川师范大学.自然科学版 综合性科学技术类

湖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综合性科学技术类

河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综合性科学技术类

深圳大学学报.理工版 综合性科学技术类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综合性科学技术类

空军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综合性科学技术类

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综合性科学技术类

海军工程大学学报 综合性科学技术类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综合性科学技术类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综合性科学技术类

湘潭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综合性科学技术类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综合性科学技术类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 综合性科学技术类

中国学术期刊文摘 综合性科学技术类

黑龙江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综合性科学技术类

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综合性科学技术类

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综合性科学技术类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综合性科学技术类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综合性科学技术类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综合性科学技术类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综合性科学技术类

桂林工学院学报 综合性科学技术类

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 综合性科学技术类

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 综合性科学技术类

系统工程理论方法应用 综合性科学技术类

科学 综合性科学技术类

管理科学学报 综合性科学技术类

自然科学史研究 综合性科学技术类

自然杂志 综合性科学技术类

科学技术与辩证法 综合性科学技术类

中国科学基金 综合性科学技术类

中国科技史料 综合性科学技术类

国防科技大学学报 综合性科学技术类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综合性科学技术类

遥感学报 测绘学类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测绘学类

测绘科学 测绘学类

测绘学院学报 测绘学类

地球物理学进展 地球物理类

气候与环境研究 大气科学类

电化学 电工技术类

电工电能新技术 电工技术类

电工技术杂志 电工技术类

低压电器 电工技术类

蓄电池 电工技术类

微电机 电工技术类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报 电工技术类

电子与信息学报 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类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类

信号处理 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类

电波科学学报 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类

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 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类

电路与系统学报 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类

通信技术 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类

液晶与显示 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类

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 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类

数据采集与处理 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类

系统仿真学报 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

遥感学报 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

微计算机信息 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

数据采集与处理 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

微型机与应用 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

传感技术学报 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

计算机工程与设计 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

空气污染是如何产生的?

《干旱气象》是中国气象局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中国气象学会干旱气象学委员会主办的季刊。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是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干旱半干旱区研究委员会主持下的综合性学术刊物。现已为国内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两大系统的核心期刊之一。是国内500名精品期刊之一。

如果内容都合适,作为国内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两大系统的核心期刊之一的《干旱区资源与环境》当然是比《干旱气象》期刊要好多了。

单从工业方面谈空气污染的话,一般有以下几点原因:

1、工艺过程中的原料泄漏造成的空气污染;

2、尾气超标排放造成的空气污染;

3、机器的使用等造成的空气污染;

明知会造成空气污染,就要进行在线监测,看看污染浓度到时是多少,专业工业废气在线监测设备,上海博测环境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