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行动解决方案_什么是气候行动方式
1.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气候变化和生物多样性等环境治理进程,具体有哪些行动?
2.气候合作是什么意思
3.吴磊邀请你加入气候行动,我们该如何保护生态让气候变好?
4.中国有哪些气候治理举措
5.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科技专项行动的保障措施
为了地球,为了自身,为了未来,我们应该做出一些改变。
1. 积极取气候行动:各国应取积极的气候变化行动,包括提高可再生能源的比例,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促进能源效率等。
2. 发展绿色经济:各国应努力发展绿色经济,尽可能地使用可再生能源,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同时提倡低碳生活方式。
3. 加强国际合作:各国应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例如,各国可以共同制定和实施国际气候协议,共同研发可再生能源技术。
4. 推动可持续发展:人类社会应坚持可持续发展道路,保护地球生态系统,维护自然环境的平衡。
5. 促进环保教育:人类社会应努力普及环保教育,让更多人了解环保的重要性和方法,从而更好地保护地球环境。
总之,人类应该意识到自身的责任和义务,取积极的行动来减缓气候变化的影响,保护地球环境。这样,《流浪地球》所描述的场景才不会变成现实。
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气候变化和生物多样性等环境治理进程,具体有哪些行动?
地球一小时”活动首次于2007年3月31日晚间8点在澳大利亚悉尼市展开,当晚,悉尼约有超过220万户的家庭和企业关闭灯源和电器一小时。事后统计,熄灯一小时节省下来的电足够20万台电视机用1小时,5万辆车跑1小时。更多参与的市民反映,当天晚上能看到的星星比平时多了几倍。
随后,“地球一小时”从这个规模有限的开端,以令人惊讶的速度很快席卷了全球。仅仅一年之后,“地球一小时”就已经被确认为全球最大的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之一,成为一项全球性并持续发展的活动。2008年3月29日,有35个国家多达5000万民众参与其中,并证明了个人的行动凝聚在一起真的可以改变世界。2009“地球一小时”中国启动仪式
2009年,“地球一小时”来到中国 ! ! 有“中国电谷”之称的保定是内地首个官方宣布加入该活动的城市。除此之外,得到WWF官方确认参与活动的中国内地城市还有北京、上海、大连、南京、顺德、杭州、长沙、长春、香港、澳门等城市。2009年3月28日晚20:30至21:30,上述城市共同行动,熄灯一小时。全球有80多个国家和地区3000多个城市共同创造这个美丽的“黑暗时刻”,共同为地球的明天做出贡献。
为此,英格兰国家足球博物馆、世界上最高的酒店迪拜塔、多伦多的加拿大国家电视塔、莫斯科的联邦大厦以及位于罗马的意大利共和国总统的官邸奎里纳勒宫都熄灯一小时。位于香港维多利亚码头的标志性建筑也熄灯一小时,以表达应对气候变化的决心。
在国内,参与活动的城市和建筑数量同样滚雪球式的上升。作为“低碳城市试点”的保定市大楼以及中国首个太阳能光伏大厦——电谷锦江国际酒店、香港的维多利亚港湾、大连的星海广场、南京玄武湖、新街口,上海东方明珠等近80幢高层楼宇都在3月28日晚上8点半关灯;北京的新地标建筑鸟巢、水立方和玲珑塔也加入其中。作为长安街上最高的建筑银泰中心,“灯笼”标志的景观灯届时也被关闭。并成为这些城市参与活动、支持减缓全球变暖的标志。此外,许多城市的个人、社区、企业也在用自己的力量积极组织和推动着这个活动。
联合国开发署国别副主任那华表示:“气候变化对人类的影响是不分国界的,无论是富裕还是贫穷,我们每个人在气候变化面前都同样的脆弱。在同气候变化的斗争中,、个人和社会机构等各方面的共同协作是非常重要的。我们每个人都是地球村的村民,只要关灯一个小时,我们都能为减少碳排放做出实际的贡献,改变地球的未来。”
“地球一小时”全球执行总监安迪·瑞德说:“最近的表明,全世界在危机时刻是能团结起来的,全球经济危机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2009年是决定地球未来的一年。全球各大国家将在这一年制定大规模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这也给投资低碳新经济新模式提供了很好的机会。我们必须共同努力促成这些改变。我们共同的行动可以改变历史,并确保地球的未来。” 地球一小时中国区活动推广大使李冰冰
“地球一小时”活动去年年底在中国启动后,也取得了积极的进展,可口可乐、佳能等百家企业已加入活动。北京、上海等地的宜家、沃尔玛、新世界中国地产等也用不同的方式在当天的活动。德高中国还提供了上海、北京与天津的巴士车身以及地铁灯箱的免费广告位,以支持“地球一小时”活动。
此外,由地球一小时中国区活动推广大使李冰冰参与的系列活动公益广告也亮相。3月28日晚,李冰冰与大家一起加入到“熄灯一小时”的活动中。李冰冰表示:“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园,每一个人都有责任节约能源。我希望能用我的力量,号召更多的人参加这个有意义的活动,一起表达我们应对气候变化的决心。”
气候合作是什么意思
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气候变化和生物多样性等环境整治。在我国的许多法律当中,有明确的规定对温室气体,有毒气体的排放问题以及生物的保护问题都有条文约束。通过法律的形式保护全球气候以及生物的多样性为全球许多国家做出表率作用。在治理环境的过程当中,我国对于环境方面的处理一直都是非常严格的,许多未达标的工厂都会面临处罚,同时我国也在联合国的会议上对世界的气候问题发表了属于自己的态度。我国认为,目前气候的问题是非常严重的,应当设置相关的条约去约束人们在污染方面的行为。一旦出现全球气候大规模变化,很可能会对人类的生活造成巨大的影响。
气候变化和生物多样性是有密切关系的,这是因为目前最主要的气候问题就是温室效应。温室效应的发生会导致全球变暖的现象。因此,一旦发生温室效应,最先遭殃的就是南北两极的生物。由于全球变暖的影响导致南北两极的冰川会用融化的现象。因此,居住在北极的生物很可能会因为栖息地的破坏而使他们有灭绝的可能性,如果南极的冰川进一步的融化,可能会对南极的生物造成重要的影响。这是因为冰川是许多南极生物的栖息地,许多生物都是在平川上赖以生存的,所以如果冰川融化,势必会导致部分物种的灭绝,其实对于全球生物的多样性会造成不利的影响。
人类最大的生态环境就是生物圈,生物圈是有自我调节功能的。但是这自我调节功能是建立在物种多样性的前提下。当一种物种灭亡的时候,对于其他物种是存在巨大威胁的。这是因为根据食物链的关系,一旦一个物种灭绝,很可能会导致食物链的相关物中产生连环灭绝的效应。因此,这种不利的影响会导致最终影响人们的生活。所以,如果希望能够让人类持续改地球当中很长的一段时间,势必要对地球这一个家园进行保护。
地球是人类迄今为止唯一能够居住的地方,尚未有发现能够适合人类居住的星球。所以如果人类不保护地球,一旦地球的生态环境遭受到重要的影响,则很可能会导致人类灭绝的危险。所以减缓全球气候变化以及保护生态多样性是维护地球持续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吴磊邀请你加入气候行动,我们该如何保护生态让气候变好?
气候合作是指为了减缓气候变化或者适应气候变化而所做出的一些合作。
比如巴黎气候合作组织——意在应对和减少气候变化对人类的影响。
这是一个行动派组织,要求入会会员承诺一定时间内减少或降低多少工业二氧化碳排放量,所以才有了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升级,环保局立法改革,打压产能低效小厂等措施的出台。
中国有哪些气候治理举措
如果想要我们的环境变得更好,我们应该将废物变成宝,合理的利用生活中的垃圾,进行垃圾分类,同时我们还需要减少日常生活中垃圾的数量。目前上海的确已经进行了垃圾分类,就是为了能够更好的利用垃圾分类,将垃圾变废为宝,其他国家已经合理利用垃圾进行电量制造,而我们国家也将会慢慢紧跟其后,最后垃圾造电的方式也将会更快实现,减少垃圾就是我们保护生态环境的第一步,所以我们需要很好的利用生活中的垃圾,不要随意丢弃,更不要将有害物质丢进海里。
多多植树造林是保护生态环境的第二步。曾经我们为了生存多多开垦荒地,就是为了能够多多种粮食,但是现在我们的温饱问题已经得到解决,所以下一步便是退耕还林,还给大自然一个美好的家园,让小动物们都有一个赖以生存的地方,繁茂的大草原将会是动物们的最美丽的家园。除此之外,多多植树造林也会使我们的空气变得更加新鲜。茂密的丛林将会带走大颗粒灰尘,使尘土下降,水质也将更加清澈,我们的生活也将更加美好。
第三步则是减少燃油车的排放。目前我国广西柳州地区已经出了五菱迷你充电汽车,这是一种很好的保护生态环境的方式,全世界也在大力发展电源汽车,将会在未来减少燃油车的销售,这是一种很好的保护生态的方式,现在的我们在选择汽车时可以优先选择电源汽车,或者出行方式选择地铁或公交等方式,这也会是一种很好的保护生态的方式。
第四步,我们需要积极响应全球变暖的倡议活动,当我们有时间的时候可以去参加一些活动和讲座,提高环保意识。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科技专项行动的保障措施
气候变化是国际社会普遍关心的重大全球性问题。气候变化既是环境问题,也是发展问题,但归根到底是发展问题。《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以下简称《气候公约》)指出,历史上和目前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最大部分源自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的人均排放仍相对较低,发展中国家在全球排放中所占的份额将会增加,以满足其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气候公约》明确提出,各缔约方应在公平的基础上,根据他们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和各自的能力,为人类当代和后代的利益保护气候系统,发达国家缔约方应率先取行动应对气候变化及其不利影响。《气候公约》同时也要求所有缔约方制定、执行、公布并经常更新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方案。
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发展中国家,对气候变化问题给予了高度重视,成立了国家气候变化对策协调机构,并根据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取了一系列与应对气候变化相关的政策和措施,为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作为履行《气候公约》的一项重要义务,中国特制定《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本方案明确了到2010年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具体目标、基本原则、重点领域及其政策措施。中国将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认真落实《国家方案》中提出的各项任务,努力建设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减缓与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为保护全球气候继续做出贡献。
(一)加强领导与协调,共同推动气候变化科技工作
深刻认识气候变化科技工作的重要意义,大力加强我国气候变化科技工作的宏观管理和政策引导,充分发挥跨部门的全球环境科技协调领导小组领导、统筹和协调我国气候变化科技工作的作用,不断完善领导和协调机制;优化我国气候变化科技工作的整体布局,密切协调3 、863 、国家科技支撑、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国际科技
合作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科技、基金和专项,以及科研院所、高校、和企业相关的科技,充分调动和整合地方、部门和行业的科技,共同推进我国的气候变化科技工作。
完善全球环境科技协调领导小组下专家委员会和专家工作组建设,充分发挥专家委员会对气候变化重大科技问题的决策咨询作用和专家工作组对具体科研工作的学术带头作用,建立和完善专家委员会和专家工作组的跨学科型的长效工作机制,鼓励和引导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展综合交叉研究。完善全球环境科技领导小组办公室建设,强化办公室的信息沟通和议事协调职能。
(二)多渠道增加科技投入,加大对气候变化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的资金支持
发挥作为气候变化科技投入主渠道的作用,加强国家各科技对气候变化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的支持力度,同时引导各部门、行业和地方加大对气候变化科技工作的投入。
多渠道、多层次筹集社会资金,增加对气候变化科技的投入。充分发挥企业作为技术创新主体的作用,引导企业加大对气候变化相关技术研发的投入;积极利用金融及资本市场,将科技风险投资引入气候变化领域;积极鼓励国内社会各界为气候变化科技工作提供资金支持;积极拓展国际资金渠道,充分利用国际条约的资金机制。
(三)加大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促进气候变化领域的学科建设
大力加强气候变化领域各类科技人才的培养,特别重视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能够引领学科发展的学术带头人和中青年人才,建立人才激励与竞争的有效机制,扩大地方、行业科技队伍的参与,着力培育和建设一批自主创新能力强、专业特长突出、有国际影响力的气候变化科学研究团队,形成一支水平先进、实力雄厚、后备强大的气候变化科技人才队伍。
加大气候变化领域海外优秀人才和智力的引进力度,建立和完善人才引进的优惠政策、激励机制和评价体系;完善人才、智力、项目相结合的柔性引进机制,鼓励取咨询、讲学、技术合作等灵活方式引进海外优秀人才。
加强气候变化的学科建设,提倡学科交叉和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结合,推动扩大高校和科研院所相关专业和课程的优化设置,逐步建立起门类齐全、结构合理的气候变化学科体系。
(四)加强科技基础设施与条件平台建设,为气候变化科技工作提供良好的支撑条件
完善、整合和新建一批学科交叉、综合集成、机制创新的国家级气候变化研究开发基地,形成布局合理的国家气候变化研究网络。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大力加强气候观测系统,以及农业、水、海平面和生态系统观测网络等科技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气候变化领域科学数据平台建设,并把共享和整合作为重点,推进网络化气候变化科技共享体系和机制建设,加强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平台与机制建设。推进地方和行业应对气候变化技术服务网络建设,构筑应对气候变化的技术支撑平台,形成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技术服务体系。
(五)加强科学普及,提高公众的气候变化科学意识
建立、媒体、企业与公众相结合的宣传机制,通过报纸、电视台、电台、网络等途径广泛传播气候变化的科学知识和中国及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科技工作的措施、进展和成果,使媒体宣传成为加强引导、推进企业行动、提高公众意识的有效途径。
组织开发和编写系列气候变化科普读物和宣传材料。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中小学生气候变化科普活动和相关教育。推动高等院校建立气候变化相关学生社团,设立气候变化大学生论坛,加强高校气候变化学科建设与科普活动的整合。
把气候变化作为全国各种科普和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活动的重要内容,加强对气候变化的集中培训、宣传和示范引导。在大城市、中小城市与乡村因地制宜开展气候变化宣传和科普活动。
(六)充分利用全球,加强国际科技合作,促进国际技术转让
将气候变化相关科技合作纳入双边、多边间科技协议,提升气候变化国际科技合作的层次和水平,形成布局合理、重点突出、目标明确的气候变化国际科技合作格局。
进一步扩大国家科技和地方、部门、行业科技的对外开放程度,按照“以我为主、互利共赢、促进自主创新”的原则,适时牵头发起气候变化特定领域的国际科技合作,提高我国气候变化研究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
大力推动和参与国际社会建立有效的技术转让机制,力争获得大量买得起、用得上的先进的应对气候变化技术和环境友好技术,鼓励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鼓励和支持我国科学家、科研机构和企业发起和参与气候变化领域国际和区域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充分利用全球,分享国际前沿科技成果;鼓励和支持我国科学家和科技管理人员到重要国际组织任职并竞争高级职位;鼓励在华举办重要的气候变化国际学术会议和专题研讨会,争取重要国际科学组织在华建立总部或分部;发起举办“气候变化与科技国际论坛”,促进国际间应对气候变化的对话与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