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气象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生活指数

文章内容

世界气象信息_世界气象信息中心

tamoadmin 2024-07-21
1.20世纪,人类发射什么,开始观测地球的气象2.中国气象科技世界一流水平,8颗风云卫星在轨运行?3.什么是世界气象中心?它在WMO处于什么地位?4.ipcc关

1.20世纪,人类发射什么,开始观测地球的气象

2.中国气象科技世界一流水平,8颗风云卫星在轨运行?

3.什么是世界气象中心?它在WMO处于什么地位?

4.ipcc关于全球变暖事实的主要结论有哪些

5.哪些气象数据可以公开请问哪些气象台测定的数据可以

6.什么可以查到历史风速

世界气象信息_世界气象信息中心

世界气象日是什么时候?智慧气象的内涵是什么?2018年是第五十八个气象日,今年的主题为智慧气象。它的出现方便了各国气象部门相互交流。世界气象日的时间是在3月23日。

一、智慧气象是什么时候

世界气象日(World.Meteorological.Day)又称国际气象日是世界气象组织成立的纪念日,时间在每年的3月23日。世界气象组织为了纪念世界气象组织的成立和《国际气象组织公约》生效日(1950年3月23日)而设立的。每年的世界气象日都确定一个主题,要求各国成员在这一天举行庆祝活动,并广泛宣传气象工作的重要作用。

 二、智慧气象的内涵

1、智能的感知包括对气象要素的感知、气象对经济社会影响的感知、用户需求的感知、气象工作运行状态的感知,这些感知是智能化的。

 2、精准的预测包括气象要素的预测、气象灾害的预测、基于影响的预测三个层次,精准包括精细化和准确率,精细化包括时空分辨率、预报预测的更新频次,在信息技术的支撑下,实现更加精准的预测。

 3、普惠的服务是指能敏捷响应社会需求,并将智慧气象的元素融入到各行各业和人们衣食住行之中,让都能享受到个性化、专业化的高端气象服务,并在生产生活的决策中获得巨大的经济、社会价值和最佳体验。

 4、科学的管理是指能智能分析各种业务、服务、管理数据,为气象内部事务、社会事务、行政审批、事中事后监管等精准管理提供决策支撑,提高管理效能。

 5、持续的创新是指气象部门内外个人、组织能依托气象信息化体系进行科技和业务创新应用,开放的气象数据信息为万众创新提供支撑,使得气象事业能获得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

 三、设立宗旨

每年的3月23日是世界气象日,由世界气象组织于1960年6月确定。气象是指大气的状态和现象,如冷、热、干、湿、风、云、雨、雪等。为了加强国际间的气象研究与合作,更好地把气象观测结果应用于人类的各项实践活动,1878年国际气象组织在维也纳成立,该组织1947年9月召开气象局长会议,审议并通过了《世界气象组织公约》,公约于1950年3月23日正式生效,国际气象组织由此改名为世界气象组织,并成为联合国的一个专门机构。

 1960年6月,世界气象组织通过决议,从1961年起将公约生效日,即3月23日定为世界气象日。世界气象组织要求各成员国在这一天以多种方式举行庆祝活动,宣传气象学在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中的作用,并且每年气象日都选定一个主题,号召各成员国以多种方式开展宣传活动。主题的选择基本上围绕气象工作的内容、主要科研项目以及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问题。开展世界气象日活动的主要目的是让各国人民了解和支持世界气象组织的活动,唤起人们对气象工作的重视和热爱,推广气象学在航空、航海、水利、农业和人类其他活动方面的应用。

20世纪,人类发射什么,开始观测地球的气象

2009 WMO全球大气监测 (GAW)成立20周年

在第一和第二次世界气候大会(19年和1990年)基础上召开第三次世界气候大会

2008 WMO/UNEP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成立20周年

2007 WMO-UNEP的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与美国前副总统,环保人士阿尔.戈尔先生分享诺贝尔和平奖

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四次评估报告

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印度尼西亚巴厘)通过将于2009年进行的新谈判过程的巴厘路线图,它将形成2012年后国际气候变化协议。

蒙特利尔议定书20周年:WMO荣获蒙特利尔议定书伙伴奖 Protocol Partners Award

由WMO和国际科联共同发起国际极地年 2007-2008

安全和可持续的生活:天气、气候和水服务的社会经济效益国际会议(西班牙马德里)

2006 WMO温室气体公报问世

WMO北极地区臭氧公报问世

发生有记录以来最严重的南极臭氧空洞

2005 第一次世界减灾大会 (日本兵库)

审查关于小岛屿发展中国家可持续发展行动纲领执行情况的国际会议(毛里求斯)

在WMO秘书处设立国际地球观测组秘书处

2003 庆祝布鲁塞尔大会(1853)150 周年

第二次妇女参与气象水文技术会议(日内瓦)

发起预防和减轻自然灾害、WMO空间和最不发达国家(LDC)(归属技术合作)

2002 世界可持续发展首脑会议(南非约翰内斯堡)

2001 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三次评估报告

2000 世界气象组织五十周年庆典

1999 WMO新总部大楼在日内瓦落成

19 京都会议确定温室气体减排目标和时间表

妇女参与气象水文国际会议(泰国曼谷)

1995 建立气候信息和预测服务(CLIPS)项目

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二次评估报告

WMO新大楼奠基仪式

1993 发起世界水文循环观测系统(WHYCOS)

1992 联合国环境和发展大会(巴西里约热内卢)

建立全球气候观测系统(GCOS)

国际水和环境大会 (爱尔兰都柏林)

1991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间谈判委员会第一次会议

1990 第二次世界气候大会发起全球气候观测系统

国际减灾十年开始

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一次评估报告

1989 建立全球大气监测网以监测大气成分

WMO 和UNEP 启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谈判过程

1988 建立WMO/UNEP 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

1987 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

1985 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

1983 建立WMO 长期规划过程

19 第一次世界气候大会,建立WMO世界气候

18/19 在全球大气研究下的全球天气试验和季风试验

17 WMO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的间海洋学委员会(IOC)联合建立国际全球综合海洋服务系统

16 WMO开展首次国际全球臭氧状况评估

12 指定WMO的业务水文活动为业务水文

11 建立热带气旋项目,后升格为热带气旋

1963 发起世界天气监视网

1960年6月世界气象组织决定将公约生效日期和世界气象组织更名日——3月23日定为“世界气象日”。

1957 发起国际地球物理年1957-1958

建立全球臭氧观测系统

1951 WMO成为联合国的专门机构

1950 3月23日WMO公约生效 ,国际气象组织也正式更名为世界气象组织

1947 气象局长大会在华盛顿召开大会,通过《世界气象组织公约》,决定成立世界气象组织通过WMO公约

1946年7月,挪威学者海塞贝格博士在巴黎举行的一次国际气象组织的会议上,起草了一份世界气象公约草案,并提议国际气象组织改名为世界气象组织,成为联合国的专门机构之一。

1932 发起第二次国际极地年1932-1933

1882 发起第一次国际极地年1882-1883

1873 WMO的前身,国际气象组织(IMO)诞生,总部瑞士日内瓦(维也纳)

1853 第一次国际气象大会(布鲁塞尔)

中国气象科技世界一流水平,8颗风云卫星在轨运行?

20世纪人类发射气象卫星开始观测地球的气象。1960年4月1日,美国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泰勒斯”号气象实验卫星。该星重约128公斤,用两台电视摄像机进行地面摄影并传递云层照片,使气象学家可追踪、预报和分析风暴。

气象卫星(meteorologicalsatellite):从太空对地球及其大气层进行气象观测的人造地球卫星。卫星气象观测系统的空间部分。卫星所载各种气象遥感器,接收和测量地球及其大气层的可见光、红外和微波辐射,以及卫星导航系统反射的电磁波。并将其转换成电信号传送给地面站。地面站将卫星传来的电信号复原,绘制成各种云层、风速风向、地表和海面,再经进一步处理和计算,得出各种气象资料。气象卫星观测范围广,观测次数多,观测时效快,观测数据质量高,不受自然条件和地域条件限制,它所提供的气象信息已广泛应用于日常气象业务、环境监测、防灾减灾、大气科学、海洋学和水文学的研究。气象卫星也是世界上应用最广的卫星之一。

什么是世界气象中心?它在WMO处于什么地位?

气象专业工作者从这张气象云图所解读出来的信息丰富程度远远要超过我们普通人。作为当今世界最先进的气象卫星,风云四号A星可谓装备先进、性能强大,能够见微知著、明察秋毫之末。

风云四号A星于2016年12月11日成功发射,是中国静止轨道气象卫星从第一代向第二代跨越的首发星。该卫星与其第一代静止轨道卫星风云二号相比,在诸多方面实现了突破和创新,填补了多项国际空白。

在中国气象局卫星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许建民看来,风云四号卫星作为风云静止卫星系列最大的突破之一是实现了稳定技术的飞跃,即从“自旋稳定”到“三轴稳定”。

气象卫星面对的核心问题是提高对地观测和扫描的效率,而卫星自身的稳定性是提高观测和扫描效率的关键。中国气象卫星传统上用自旋稳定技术,即靠卫星自我旋转来稳定,就像陀螺一样在太空旋转,但是自旋一周360度,对准地球的时间比例很低,由此效率大打折扣,而用新的三轴稳定技术,在实现稳定拍摄扫描的同时,始终面向地球,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ipcc关于全球变暖事实的主要结论有哪些

今年5月举行的世界气象组织(WMO)执行委员会第69次会议上,中国气象厅正式被认定为世界气象中心(WMC)。这标志着我国气象业务服务的总体水平进入世界先进行列,在世界气象业务机构、技术交流等方面发挥着我国主导和中枢的作用,进一步提高了我国在世界气象舞台上的标记度、国际影响力和国际贡献率。根据最新WMO? 《全球资料加工和预报系统手册》规定,目前全球气象业务预报系统由世界气象中心、地区专业气象中心和国家气象中心三层结构组成。

世界气象中心对工作能力的要求是,要具备同时运行全球确定性数值天气预报系统、全球集合数值天气预报系统和全球长期数值预报系统的能力。这对申报机关的数值预报业务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这次会议共确认了5个新的世界气象中心。除中国外,四个中心分别位于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英国埃克塞特、加拿大蒙特利尔和日本东京。此前,有三个世界气象中心,分别位于美国华盛顿、俄罗斯莫斯科和澳大利亚墨尔本。

中国气象局是唯一的发展中国家的世界气象中心。过去几年里,中国气象厅重视发展数值预报业务,以提高预报准确性这一核心目标为中心,不断提高数值预报核心技术的自主研发和创新能力,开发和完善数值预报业务技术体制。目前,正在加快建设以GRAPES为重点的数值预报业务体系,并为开发下一代数值预报模型系统进行技术储备。此次会议认为中国气象厅国家气象中心是大气沙尘暴预报地区专门气象中心,有助于中国和亚洲其他国家共同预防沙尘暴的影响。

哪些气象数据可以公开请问哪些气象台测定的数据可以

ipcc关于全球变暖事实的结论:

一是近百年全球气候变暖毋庸置疑。1880-2012年以来的130多年来,全球地表平均温度上升了约0.85℃,1983-2012年可能是北半球过去1400年中最暖的30年。

由于海水受热膨胀及大量冰雪融水的涌入,1901-2010年,全球平均海平面以每年1.7毫米的速率升高,1993-2010年更是高达每年上升3.2毫米。虽然由于自然因素的作用,1998年以来全球地表增温速率降低,但未影响近百年全球变暖的总体趋势。

二是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在增加。2011年大气中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等温室气体浓度分别达到391ppm、1803ppb和324ppb,分别比18世纪中期工业化开始之前高出40%、150%和20%,达到了近80万年以来的最高值。海洋吸收了约30%人为排放的二氧化碳,酸化现象趋重。

三是全球范围的极端在增多。在全球变暖背景下,20世纪中叶以来极端的强度和频率发生明显变化。

极端暖增多,极端冷减少;热浪发生频率更高,时间更长;陆地区域的强降水增加,欧洲南部和非洲西部干旱强度更强、持续更长;热带气旋的强度、频率和持续时间存在长期增加趋势。

四是人类活动导致了20世纪50年代以来一半以上五是温室气体的增加将使气候进一步变暖。本世纪末,全球地表平均气温可能在目前基础上升高0.3~4.8℃;热浪、强降水等极端发生频率将增加;全球降水将呈现“干者愈干、湿者愈湿”趋势。

海平面可能上升0.26~0.82米,海洋酸化现象加剧,海洋上层温度将升高0.6~2.0℃,热量将从海表传向深海,并影响海洋环流;9月的北极海冰面积可能减少43%~94%,全球冰川体积减少15%~85%;全球变暖预期会通过触发自然反馈机制,进一步提高多种环境污染的程度。

全球气候变暖,这一结论的可信度超过95%。与1750年相比,2011年人为因素的总辐射强迫值达到每平方米2.29瓦,比2005年的每平方米1.6瓦高出了43%,其中1750年以来大气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是人为辐射强迫值增加的主要原因。

报告认为,目前已经能在海洋变暖、水循环变化、冰雪消退、全球海平面上升以及极端气候变化等诸多方面,检测到人类活动影响的信号。

五是温室气体的增加将使气候进一步变暖。本世纪末,全球地表平均气温可能在目前基础上升高0.3~4.8℃;热浪、强降水等极端发生频率将增加;全球降水将呈现“干者愈干、湿者愈湿”趋势;海平面可能上升0.26~0.82米。

海洋酸化现象加剧,海洋上层温度将升高0.6~2.0℃,热量将从海表传向深海,并影响海洋环流;9月的北极海冰面积可能减少43%~94%,全球冰川体积减少15%~85%;全球变暖预期会通过触发自然反馈机制,进一步提高多种环境污染的程度。

扩展资料:

ipcc建立及目的和主要成果:

认识到潜在的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世界气象组织(WMO)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于1988年建立了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它对联合国和WMO的全体会员开放。考虑到人类活动的规模已开始对复杂的自然系统,如全球气候产生了很大的干扰。

许多科学家认为,气候变化会造成严重的或不可逆转的破坏风险,并认为缺乏充分的科学确定性不应成为推迟取行动的借口。而决策者们需要有关气候变化成因、其潜在环境和社会经济影响以及可能的对策等客观信息来源。

而IPCC这样一个机构的地位能够在全球范围内为决策层以及其他科研等领域提供科学依据和数据等。IPCC的作用是在全面、客观、公开和透明的基础上,对世界上有关全球气候变化的现有最好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信息进行评估。

这些评估吸收了世界上所有地区的数百位专家的工作成果。IPCC的报告力求确保全面地反映现有各种观点,并使之具有政策相关性,但不具有政策指示性。

评估报告、特别报告、方法报告和技术报告。每份评估报告都包括决策者摘要,摘要反映了对主题的最新认识,并以非专业人士易于理解的方式编写。评估报告提供有关气候变化、其成因、可能产生的影响及有关对策的全面的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信息。

至今,IPCC共发布了五次评估报告:《第一次评估报告》于1990年发表,报告确认了对有关气候变化问题的科学基础。它促使联合国大会做出制定《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的决定。

公约于1994年3月生效;《第二次评估报告》于1995年发表,并提交给了UNFCCC第二次缔约方大会,并为公约的《京都议定书》会议谈判做出了贡献;《第三次评估报告》(2001年)也包括三个工作组的有关“科学基础”、“影响、适应性和脆弱性”和“减缓”的报告。

以及侧重于各种与政策有关的科学与技术问题的综合报告;《第四次评估报告》于2007年初发布,由于气候变化的明显表现,该报告在世界范围内引起极大反响;《第五次评估报告》(2013年),其综合报告指出人类对气候系统的影响是明确的。

而且这种影响在不断增强,在世界各个大洲都已观测到种种影响。如果任其发展,气候变化将会增强对人类和生态系统造成严重、普遍和不可逆转影响的可能性。

然而,当前有适应气候变化的办法,而实施严格的减缓活动可确保将气候变化的影响保持在可管理的范围内,从而可创造更美好、更可持续的未来 。

百度百科-ipcc

什么可以查到历史风速

一般来说温度、降水量、气压等气象数据都是公开的。只不过国内的数据渠道需要付费,既然钱能买到本身就说明不是什么绝密。

目前记录最详细的全球气象资料可以追溯到民国时期,从1901-2020年全球逐年/逐月/逐日/逐时气象数据都可以免费获取到。如图中所示,地图上红色密密麻麻的图钉,代表着一个个气象观测站,点击任意一个站点就可以获取该站点的经纬度信息,点击确定即可调取该站点的气象数据。考虑到很多气象站是建了拆、拆了又建,而且早在五六十年代的时候还没有那么多气象站。所以一般来说会先查逐年数据,然后根据该站点能提供的年份去查对应的逐月数据,最后再细化到逐日/逐时数据,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历史气象数据预览

事实上我们更关心的还是气象数据的准确性,所以会发现系统里有不同的数据栏目如:实测数据、网格数据、年鉴资料等。它们的来源不尽相同,实测是NOAA的地面观测资料、网格是NASA的卫星反演产品、年鉴资料由国家统计局颁布相当于一个标准的参照。比如同一个地域的降水量,不同栏目获取到的数据或多或少会存在差异。其实这对数据分析和科研来说是一件好事,多渠道的数据相互比对,可以给我们提供更多的参考依据。

可以通过气象数据平台查询全球任意位置单点和区域小时级历史风速等数据。

气象数据平台中历史数据和预测数据有多种数据源,每个数据源的分辨率各有不同

羲和数源V1.0

数据介绍:基于多个国际权威气象反演数据源和气象站实测数据同化、校正和降尺度后自主研发的超高精度数据源

时间分辨率:2017年1月1日~2021年12月31日,逐小时

空间分辨率:30米网格,覆盖中国全境

欧洲中期天气中心

数据介绍:包含34个国家支持的国际性天气预报研究和业务机构的全球气象反演数据库

时间分辨率:从1980年1月1日起至今,逐小时

空间分辨率:0.25°纬度*0.25°经度(中纬度地区约25千米网格),覆盖全球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

数据介绍: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地球科学数据和信息系统(ESDIS)全球反演数据库

时间分辨率:从1980年1月1日起至今,逐小时

空间分辨率:0.5°纬度*0.625°经度(中纬度地区约50公里网格),覆盖全球

德国气象局

数据介绍:德意志联邦气象局模拟和预测的全球气象预测数据,预测精度全球领先

时间分辨率:未来7×24小时逐小时数据,数据每6小时滚动更新一次

空间分辨率:0.125°纬度*0.125°经度(中纬度地区约12.5千米网格),覆盖全球

数据参数

经向风:指高地面约10m风的经向分量(南风为正)

纬向风:指高地面约10m风的纬向分量(西风为正)

地面风速:指高地面约10米的风速

风向:指风的来向,正北方向为0°,顺时针为正

数据来源:羲和能源大数据平台(xihe-energy)

如需要查询更多数据,可在“更多属性”中进行“检索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