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莱州天气预报24小时沙中国农民丰收节_今日莱州天气预报
1.自然灾害知识选择题有哪些
我国地域辽阔,天气变化万千,洪水、飓风、龙卷风、地震等不可抗性灾难频发,此次汶川特大地震给人民的生命和财产造成巨大的伤害。近50年来,我国每年由地震、地质、旱涝、海洋、疫病等自然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4%.自然灾害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全的重要因素,依靠科技进步,提高我国防灾减灾的综合能力已成为当务之急。一、我国防灾减灾科技应用与建设的现状我国目前已建立起了较为完善、广为覆盖的气象、海洋、地震、水文、森林火灾和病虫害等地面监测和观测网,建立了气象卫星、海洋卫星、陆地卫星系列,并正在建设减灾小卫星星座系统。在气象监测预报方面,建成了较先进的由地面气象观测站、太空站、各类天气雷达及气象卫星组成的大气探测系统,建立了气象卫星资料接收处理系统、现代化的气象通信系统和中期数值预报业务系统。全国已形成了由国家、区域、省、地、县五级分工合理、有机结合、逐级指导的基本气象信息加工分析预测体系。为了监测江河洪水,国家组建了由数目众多的水文站、水位站、雨量站等组成的水文监测网,建立了七大江河地区洪涝灾害易发区警戒水域遥感数据库,将遥感技术在“八五”期间应用于洪灾监测。大江大河防汛抗旱工程技术有了长足的进步,有些领域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另外,利用现代科技积极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工作,如农区人工增雨、人工防雹、滴灌工程等,这些技术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对防灾减灾发生了非常积极的作用。在地震监测和抗震方面,组建了400多个地震观测台站,“十五”期间进行了数字化改造,由48个国家级数字测震台站组成的国家数字测震台网和由300多个区域数字测震台站组成的20个区域数字测震台网以及若干个流动数字测震台网、数字强震台网构成了中国数字测震系统,建立了大震警报系统和地震前兆观测系统,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监测预报系统,编制了全国地震烈度区划图和震害预测图,确定了52个城市作为国家重点防震城市,对全国地震烈度6度以上地区的工程建筑,实施综合性震害防御,对城市和大中型工矿企业的新建工程进行了抗震设防,完成了多条铁路干线、主要输油管线和多座骨干电厂、大型炼油厂,一批重点骨干钢铁企业和超大型乙烯工程以及大型水库的抗震加固。在地质灾害防治方面,加强了对滑坡、泥石流、崩塌以及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地裂等地质灾害的勘查防治工作,采取了包括工程防御体系、生物水保防御体系、管理防护体系,社会管理体系和预测及报警体系在内的综合防御体系,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同时把生态建设与防灾减灾相结合,实施封山育林、退耕还林、退田还湖、退田还草和修建水利工程等一系列措施,极大地防止和减轻了地质灾害的危害和损失。全国已建立了25片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实施了七大流域水土保持工程,在一万多条水土流失严重的小流域,开展了山水田林综合治理。先后确立了包括“三北”防护林、长江中上游防护林、沿海防护林、平原农田防护林、淮河太湖流域防护林、珠江流域防护林、辽河流域防护林、黄河中游防护林和太行山绿化工程、防治沙漠化工程的十大林业生态工程。此外,还发射了“资源一号”、“资源二号”卫星,广泛应用于资源勘查、防灾减灾、地质灾害监测和科学试验等领域。二.防灾减灾科技发展缓慢一是在不同灾种以及防灾减灾的不同环节中,科技发展与应用水平很不平衡;二是各灾种的应急研究和操作水平差别较大,低水平重复研究较多;三是技术手段和装备落后,监测能力不强,短期预测预报能力还较低;四是缺乏各类灾害的科学评估模型和方法,灾害信息共享应用和评估的技术急需完善;五是对一些重大灾害的认识与防治技术,长期徘徊不前;六是现有科研结合国情实际不够密切,科技整体支撑能力有待提高等。三.科普宣教力度不够缺乏统一的防灾减灾科普规划,没有固定的防灾减灾科普教育基地,也缺乏经常性的防灾减灾科普宣传活动,使防灾减灾科普缺乏系统性、连续性,致使我国社会公众防灾减灾知识、防灾减灾意识的科普教育水平较低,全社会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较差,最终影响我三、我国防灾减灾科技支撑的对策建议四.加强国内外防灾减灾科技交流与合作鼓励防灾减灾科研机构、管理部门开展国内外交流合作,获得先进的应用技术及管理经验,追踪最新技术。在跨国、跨区域的防灾减灾工程建设中,政府应积极协调,为项目实施提供帮助和保障。
“自然灾害”是人类依赖的自然界中所发生的异常现象,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所造成的危害往往是触目惊心的。它们之中既有地震、火山爆发、泥石流、海啸、台风、洪水等突发性灾害;也有地面沉降、土地沙漠化、干旱、海岸线变化等在较长时间中才能逐渐显现的渐变性灾害;还有臭氧层变化、水体污染、水土流失、酸雨等人类活动导致的环境灾害。这些自然灾害和环境破坏之间又有着复杂的相互联系。人类要从科学的意义上认识这些灾害的发生、发展以及尽可能减小它们所造成的危害,已是国际社会的一个共同主题。
地球上的自然变异,包括人类活动诱发的自然变异,无时无地不在发生,高低温试验箱当这种变异给人类社会带来危害时,即构成自然灾害。因为它给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不同程度的损害,包括以劳动为媒介的人与自然之间,以及与之相关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灾害都是消极的或破坏的作用。所以说,自然灾害是人与自然矛盾的一种表现形式,具有自然和社会两重属性,是人类过去、现在、将来所面对的最严峻的挑战之一。
世界范围内重大的突发性自然灾害包括:旱灾、洪涝、台风、风暴潮、冻害、雹灾、海啸、地震、火山、滑坡、泥石流、森林火灾、农林病虫害等。
中国自然灾害种类繁多。地震、台风、暴雨、洪水、内涝、高温、雷电、大雾、灰霾、泥石流、山体滑坡、海啸、道路结冰、龙卷风、冰雹、暴风雪、崩塌、地面塌陷、沙尘暴等等,每年都要在全国和局部地区发生,造成大范围的损害或局部地区的毁灭性打击。
凡危害动植物的各类事件通称之为灾害。纵观人类的历史可以看出,灾害的发生原因主要有二个:一是自然变异,二是人为影响。因此,通常把以自然变异为主因的灾害称之为自然灾害,如地震、风暴,海啸;将以人为影响为主因的灾害称之为人为灾害,如人为引起的火灾、交通事故和酸雨等。
自然灾害形成的过程有长有短,有缓有急。有些自然灾害,当致灾因素的变化超过一定强度时,就会在几天、几小时甚至几分、几秒钟内表现为灾害行为,像火山爆发,地震、洪水、飓风、风暴潮、冰雹等,这类灾害称为突发性自然灾害。旱灾、农作物和森林的病、虫、草害等,虽然一般要在几个月的时间内成灾,但灾害的形成和结束仍然比较快速、明显,所以也把它们列入突发性自然灾害。另外还有一些自然灾害是在致灾因素长期发展的情况下,逐渐显现成灾的,如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环境恶化等,这类灾害通常要几年或更长时间的发展,则称之为缓发性自然灾害。
许多自然灾害,特别是等级高、强度大的自然灾害发生以后,常常诱发出一连串的其他灾害接连发生,这种现象叫灾害链。灾害链中最早发生的起作用的灾害称为原生灾害;而由原生灾害所诱导出来的灾害则称为次生灾害。自然灾害发生之后,破坏了人类生存的和谐条件,由此还可以导生出一系列其它灾害,这些灾害泛称为衍生灾害。如大旱之后,地表与浅部淡水极度匮乏,迫使人们饮用深层含氟量较高的地下水,从而导致了氟病,这些都称为衍生灾害。
当然,灾害的过程往往是很复杂的,有时候一种灾害可由几种灾因引起,或者一种灾害因会同时引起好几种不同的灾害。这时,灾害类型的确定就要根据起主导作用的灾因和其主要表现形式而定。
突然、是不可预测的。自然灾害通常是剧烈的,其破坏力极大。持续时间有长有短。灾难包括了很多因素,它们会引起受伤和死亡,巨大的财产损失以及相当程度的混乱。一次灾难事件持续时间越长,受害者受到的威胁就越大,事件的影响也就越大。另一个影响灾难程度的主要特征,是人们是否获得了足够的预警。
自然灾害有许多重要的特征,它们突然、有力,无法控制,引起破坏和混乱,通常很短暂,有最低点,有时可以预报。
中国的自然灾害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种类最多的国家,其中对我国影响最大的自然灾害有七大类。
1、气象灾害
气象灾害有20余种,主要有以下种类:
(1)暴雨:山洪暴发、河水泛滥、城市积水;
(2)雨涝:内涝、渍水;
(3)干旱:农业、林业、草原的旱灾,工业、城市、农村缺水;
(4)干热风:干旱风、焚风;
(5)高温、热浪:酷暑高温、人体疾病、灼伤、作物逼熟;
(6)热带气旋:狂风、暴雨、洪水;
(7)冷害:由于强降温和气温低造成作物、牲畜、果树受害;
(8)冻害:霜冻,作物、牲畜冻害,水管、油管冻坏;
(9)冻雨:电线、树枝、路面结冰;
(10)结冰:河面、湖面、海面封冻,雨雪后路面结冰;
(11)雪害:暴风雪、积雪;
(12)雹害:毁坏庄稼、破坏房屋;
(13)风害:倒树、倒房、翻车、翻船;
(14)龙卷风:局部毁灭性灾害;
(15)雷电:雷击伤亡;
(16)连阴雨(*雨):对作物生长发育不利、粮食霉变等;
(17)浓雾:人体疾病、交通受阻;
(18)低空风切变:(飞机)航空失事;
(19)酸雨:作物等受害。
2、海洋灾害
海洋灾害主要有如下种类:
(1)风暴潮:包括台风风暴潮、温带风暴潮;
(2)海啸:分遥海啸与本地海啸2种;
(3)海浪:包括风浪、涌浪和近岸浪3种,就其成因而言又分台风浪、气旋浪;
(4)海水;
(5)赤潮;
(6)海岸带灾害:如海岸侵蚀、滑坡、土地盐碱化、海水污染等;
(7)厄尔尼诺的危害。
3、洪水灾害
(1)暴雨灾害;
(2)山洪;
(3)融雪洪水;
(4)冰凌洪水;
(5)溃坝洪水;
(6)泥石流与水泥流洪水。
4、地震灾害
(1)构造地震;
(2)陷落地震;
(3)矿山地震;
(4)水库地震等;
5、农作物生物灾害
(1)农作物病害:主要有水稻病害240多种,小麦病害50种,玉米病害40多种,
棉花病害40多种及大豆、花生、麻类等多种病害;
(2)农作物虫害;主要有水稻虫害252种,水麦虫害100多种,玉米虫害52种,棉
花虫害300多种,及其它各种作物的多种虫害;
(3)农作物草害:约8000多种;
(4)鼠害。
6、森林生物灾害
(1)森林病害:2918种;
(2)森林虫害:5020种;
(3)森林鼠害:160余种。
7、森林火灾
国家科委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自然灾害综合研究组将自然灾害分为七大类: 气象灾害、海洋灾害、洪水灾害、地质灾害、地震灾害、农作物生物灾害和森林生物灾害和森林火灾。但与我们日常生活关系密切的灾害主要有:
一、地质灾害
自然变异和人为的作用都可能导致地质环境或地质体发生变化,当这种变化达到一定程度时,所产生的诸如滑坡、泥石流、地面下降、地面塌陷、岩石膨胀、沙土液化、土地冻融、土壤盐渍化、土地沙漠化以及地震、火山、地热害等后果,会给人类和社会造成危害。将这种现象称为地质危害。地质危害也包括派生的灾害。
(一) 泥石流。泥石流是在山区沟谷中,因暴雨、冰雪融化等水源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
泥石流的形成:必须同时具备以下三个条件:陡峻的便于集水、集物的地形地貌;丰富的松散物质;短时间内有大量的水源。
泥石流按期物质成分可分为三类:由大量粘性土和粒径不等的砂粒、石块组成的叫泥石流;以粘性土为主,含少量粘粒、石块、粘度大,成稠泥状的叫泥石流;由水和大小不等的砂粒、石块组成的叫水石流。
泥石流的危害:对居民点的危害;对公路、铁路的危害;对水利、水电工程的危害;对矿山的危害;
(二) 滑坡。滑坡上的岩石山体由于种种原因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软弱面(或软弱带)整体地向下滑动的现象叫滑坡。俗称“走山”“跨山”“土溜”等。
滑坡的条件:斜坡岩、土只有被各种构造面切割分离成部连续状态时,才可能具备向下滑动的条件。
滑坡的活动强度:主要与滑坡的规模、滑坡速度、滑坡距离及其蓄积的位能和产生的动能有关。
滑坡的活动时间:主要与诱发滑坡的各种外界因素有关,如地震、降雨、冻融、海啸、风暴潮及人类活动等。
(三) 崩塌。崩塌也叫崩落、垮塌或塌方,是陡坡上的岩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脱离母体崩落、滚动、堆积在坡脚(或沟岩)的地质现象。
按崩塌体物质的组成,崩塌可分为土甭和岩崩两大类。
崩塌的活动时间:崩塌一般发生在暴雨及较长时间连续降雨过程中或稍后一段时间;强烈地过程中;开挖坡脚过程中之中或稍后一段时间;水库蓄水初期及河流洪峰期;强烈的机械振动及大爆破之后。
崩塌的地域性:西南地区为我国崩塌分布的主要地区。
(四)地面下沉。地面下沉是由于长期干旱,使地下水位降低,加之过量开采地下水等导致的地壳变形现象。
(五)地震。地震是一种破坏力极大的自然灾害。除了地震直接引起的山崩、地裂、房倒屋塌之外,还会引起火灾、水灾、爆炸、滑坡、泥石流、毒气蔓延、瘟疫等次生灾害。
二、 洪涝及其它灾害
(一) 雨涝。雨涝是指大范围的暴雨或特大暴雨所造成的山洪暴发,江河水位陡涨,洪水泛滥,致使农田、房舍、人畜及交通设施等遭到淹没的洪涝灾害,以及低地积水难排,造成作物减产失收的渍涝灾害。
(二) 洪水。洪水灾害是指水流脱离水道或人工的限制并危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现象。
(三) 凌汛灾害。凌汛灾害是因冰凌对水流产生阻力而引起江河水位明显上涨并引起灾害的现象。
(四) 地震灾害。地震水灾是指因地震而诱发的滑坡堵塞河流或震垮堤坝造成的洪水灾害。
三、大风灾害。风力达到足以危害人们的生产活动、经济建设和日常生活的风,成为大风。
大风的危害:危害性大风主要指台风、寒潮大风、雷暴大风、龙卷风。
根据大风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可归纳为机械损伤、风蚀、生理危害、影响农牧业生产活动等几个方面。台风在大风危害中的破坏力最为突出。
四、热带气旋灾害。热带气旋是一种发生在热带或副热带海洋上的气旋性涡旋。
强烈的热带气旋伴有狂风、暴雨、巨浪、风暴潮,活动范围很广,具有很强的破坏力,是一种重要的灾害性天气系统。我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受热带气旋严重影响的国家之一。
五、冰雹灾害。冰雹是从发展强盛的积雨云中降落到地面的冰块或冰球。据冰雹大小及其破坏程度,可江宝还分为轻雹害、中雹害和重雹害三级。我国是世界上雹灾较多的国家之一。
六、海洋灾害
(一) 风暴潮。来自高纬地带的冷空气与来自海上的热带气旋通过交互影响,使沿海大风与巨浪接连发生,因此形成风暴潮。西太平洋是生产风暴潮最多的地区。
风暴潮的类型:台风型;冷高压配合黄、渤海气旋型;横向冷高压型;强孤立黄、渤海气旋型;强蒙古低压型;
风暴潮灾害的空间分布。我国的风暴潮遍及沿海各地,但主要集中的地段从北到南是:莱州湾;江苏小洋河口至浙江的德海门;温州、台州、沙埕至闽江口;广东汕头至珠江口;雷州半岛东岸及海南岛东北部沿海。
(二) 灾害性海浪。在海上引起灾害的海浪叫灾害性海浪。
灾害性海浪的形成:由台风、温带气旋、寒潮等天气系统引起并在强风作用下形成的。
灾害性海浪按天气系统类型:冷高压型(也称寒潮型);台风型;气旋型;冷高压与气旋配合型。
(三) 海冰。海冰是有害水冻结而成的,也包括流入海洋的河冰和冰山等。海冰是极地海域和某些高纬度区域是突出的海洋灾害之一。
海冰造成的灾害。推倒海上石油平台,破坏海洋工程设施、航道设施,或撞坏船舶造成重大海难;阻碍船舶航行,损坏螺旋桨或船体,并实施其失去航行能力。海冰封锁港湾,使港口不能正常运作或大量增加使用破冰船破冰引航的费用;使渔业休渔期过长和破坏还是养殖设施、场地等,造成经济损失。
海冰灾害主要出现特点:我国冬季易于结冰的渤海、黄海北部和辽东半岛沿海海域,以及山东半岛部分海湾。
(四) 海啸。海啸主要是太平洋沿岸国家遭受的由于猛烈的地震所引起的海洋灾害。
海啸形成的条件:引起海啸的海底地震震源较浅,一般要小于20公里至50公里;震级一般在里氏震级的6.5以上;必须有海底的大面积垂直运动;发生海底地震的海区要有一定的水深,尤其是横跨大洋的大海啸,一般水深都在1000米以上。
海啸的危害:海啸在滨海区域的表现形式是海水陡涨,骤然形成向岸行进的“水墙”,并伴随着隆隆巨响,瞬时侵入滨海陆地,吞没良田和城镇、村庄,然后还海水又骤然退去,或先退后涨,有时反复多次,对人类造成生命财产的巨大损失。
(五) 赤潮。赤潮的概念:赤潮是因海水中一些微小的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在一定地环境条件下突发性的增值,引起一定范围内在一段时间中的海水变色现象。
赤潮的危害:引起海洋异变,局部中断海洋食物链,威胁海洋生物的生存;有些赤潮生物的体外排泄或死亡后分解的粘液,翻盖海洋动物滤食和呼吸,从而使其窒息死亡。或赤潮生物所含毒素被海洋动物摄食后造成鱼、虾、贝类等中毒死亡。有的还会使脊椎动物和人类在食用后中毒死亡;在以下几节中,我们将对几种常见的,危害面积大的自然灾害进行介绍,同时介绍一些防灾救灾的措施。
七、其它灾害
除了地震、洪水、台风、瘟疫等灾害严重影响了我们的生活乃至威胁我们的生命以外,我们对雷电、大雾、冰雹等其他灾害也要不断提高防范意识,加强防范能力。
雷电
(一)雷电的形成
伴有雷声和闪电现象的天气,气象上成为雷暴。雷暴天气时,当云层与地面之间的电位差达到一定强度时,就会发生放电想象,闪电击到地面或击中某些物体就造成雷击。据研究,雷击的电流强度通常可达几万安培,温度可达摄氏两万度,如此强大的电流和高温,其危害程度可想而知。
(二)预防雷击的措施
1、在雷雨天,人应尽量留在室内,不要外出,关闭门窗,防止球行闪电穿堂入室。
2、尽量不要靠近门窗、炉子、暖气炉等金属的部位,也不要赤脚站在泥地或水泥地上,脚下最好垫有不导电的物品坐在目椅子上等。
3、不要在河里游泳或划船,以方雷电通过水介击中人体。
4、在野外遇雷雨时,尽快找一低洼或沟渠蹲下,不要在孤立的大树、高塔、电线杆下避雨。
5、一旦有人遭到雷击,应及时进行抢救,救护方法同触电急救相同,及时作人工呼吸和体外心脏按摩等,同时急送医院。
防浓雾
在近低层空气中悬浮大量小水滴或冰晶微粒,使人的视线模糊不清,当事人的水平能间距离下降到1000米以下时,就称雾。雾有等级之分,能间距离小于1000米大于500米时称为轻雾;能见距离不足500米时称为大雾;能见距离不足200米时称为浓雾。
雾灾的防护措施:
1、尽量不要外出,必须外出时,要戴上口罩,防止吸入有毒气体。
2、尽量少在雾中活动,不要在雾中锻炼身体。
3、行人穿越马路要当心,应看清来往车辆。
4、驾驶车辆和汽车要减速慢行,听从交警指挥,乘车(船)不要争先恐后,遇渡轮停航时,不要拥挤在渡口处。
冰雹
(一)冰雹的概念
冰雹是从发展强盛的积雨云中降落到地面的冰块或冰球。
(二)冰雹的危害
根据冰雹大小及其破坏程度,可将雹害分为轻雹害、中雹害和重雹害三级。冰雹对农作物的危害相当大,我国是世界上雹灾较多地的国家之一。
(三)我国冰雹的地理分布特点
1、多雹区:
青藏高原多雹区、北方多雹区、南方多雹区。
2、少雹区:
我国的少雹区主要分布在大平原、大沙漠、大盆地。
3、冰雹的时间分布特征:
我国降雹集中的季节主要是春夏季早秋时期。
根据各地降雹季节的变化特征,可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春季多雹型、夏季多雹型、春末夏初多雹型、双峰型。
降雹日变化主要有几种类型:午后多雹型;夜雹型;中午多雹型;多峰型等。
(四)冰雹的强度特征
降雹范围大小,冰雹的大小及重量,降雹持续时间及堆积厚度。
(五)冰雹的预测和防御
1、冰雹是比较难以预报的灾害性天气,气象台以天气雷达、气象卫星监测和天气图等大量实时气象信息对冰雹天气进行追踪和外推预报。民间也有许多预报经验,如“旱年多冰雹”“春季多陡风,夏季多冰雹”“乌云宝塔形,下边泛红云,冰雹到眼前”等,总结起来预测的方法有六点:
(1)感冷热;(2)辨风向“不刮东风不天潮,不刮南风不下雹”;(3)看云色;(4)听雷声;(5)识闪电;(6)观物象。
2、冰雹的防御:
(1) 避雹;(2)防雹;(3)抗雹;(4)消雹
避雹是一般人可以做到的,而后三项则需要专门的部门和人员来进行,如今随着技术的进步,人工消雹已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3、冰雹来时的应对:
(1) 得知有关冰雹的天气预报,应将人畜及室外的物品都转移到安全地带。
(2) 冰雹来时尽量不要外出,不得已要出门时,应注意保护头、面部。
(3) 若冰雹来时你正在室外,应马上寻找可以躲避的地方,最好是坚固的建筑物。
(4) 若你正在驾驶汽车,或在车内,应立即将车停在可以躲避的地方,切不可贸然前行以免受到不必要的伤害。
(5) 有时,冰雹会伴有狂风暴雨,需特别注意预防及躲避。
自然灾害知识选择题有哪些
黄河入海口在哪里
;?黄河入海口位于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区黄河口镇境内,地处渤海与莱州湾的交汇处,1855年,黄河决口改道而成。由于黄河入海口的淤积—延伸—摆动,入海流路也相应改道变迁。
黄河入海口在哪里
黄河河口入海流路,是1976年人工改道后经清水沟淤积塑造的新河道,利津以下为黄河河口段,是一个弱潮陆相河口。 东营是万里黄河入海的地方,是中国第二大油田胜利油田的所在地,是黄河三角洲的中心城市。 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的约古宗列盆地,自西向东分别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及山东这9个省份或自治区,最后流入渤海。黄河底下有多恐怖
黄河的泥沙含量全世界最高,每一年都有14亿吨的泥沙被冲出来,其中有四亿吨左右沉淀下来,形成了河床淤泥,还有大约十亿吨左右的泥沙被冲进大海里面,形成了冲积平原,现在的华北平原有相当一部分就是黄河淤泥沉淀形成的,而黄河又被称为母亲河。
黄河在中国的历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最主要的是早期中华文明基本上都是起源在黄河两岸,黄河两岸遍布着华夏文明的根源,黄河里面也蕴含着许多的秘密,特别是古人留下的秘密,由于黄河经常发生灾难,古人又没有很好的方法,只能寄托于虚无缥缈的东西,比如说神灵鬼怪等,镇压跟祭祀神明鬼怪就为了古人祈求黄河减少灾害的方法。
黄河在上游其实水还是相对清澈的,但是到了中游后经过世界第一大黄土高原,由于自然环境跟地理位置的原因,湿润季风难以进入内陆,没有季风进入形成不了雨水,导致黄土高原的植物难以生长,缺少植物的稳固,偶尔下一场雨就会携带大量的泥沙进入黄河,最终导致黄河泥沙含量变高。
黄河在上游水流清澈,到了中游开始河水变色,而文明的诞生地其实也是在黄河中下游,中游地方黄河的水还是挺深的的,而且水流非常的湍急,河底暗流涌动,还是比较危险的,一旦掉进中游的黄河河底,其实由于暗流的原因,很危险不安全,但是黄河虽然神秘,但是并没有传说中的那样,也没有小说里面描述的那样。
小说里面都是描述黄河里面埋葬着一些非常古怪能影响人的东西,但是现实里面并没有那么夸张,黄河里面埋有东西是事实,都是一些古代留下来的东西,当然现在来说有着非常重要的研究价值,说白了就是非常的值钱,但是由于河水以及泥沙的原因,基本上没办法打捞上来,所以长埋于河底的淤泥里面。
黄河下游泥沙特别多,而且由于地势平坦,水流非常的缓慢,所以泥沙大量的沉淀下来,河床变得越来越高,最终有了悬河的叫法,历史上黄河下游由于泥沙沉淀,导致河床变高,发生过很多次溃坝的现象,造成了无数人受灾,黄河也发生过多次改道,而黄河下游的水深度其实平均才两米多,只是淤泥太深了。
下游黄河底部的危险并不是上面暗流,下游黄河的危险来自河底的淤泥以及携带的一些杂物,在黄河底部大量的泥沙沉淀河床升高,危险其实来自于这些淤泥,至于多危险这个不好说,反正对于这种含泥沙量特别大的河流来说本身就危险,完全不适合下河游泳或者潜水,很容易陷到淤泥里面出不来,寻宝这种事情就不要想了,虽然说有宝贝,但是也不至于多到随便捡的地步。
黄河入海口是什么意思
黄河入海口,位于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区黄河口镇境内,地处渤海与莱州湾的交汇处,就1855年黄河决口改道而成。黄河入海口的淤积-延伸-摆动,入海流路相应改道变迁。
黄河为什么融不进大海
黄河水和海水是可以相融的!
只不过自然条件下,这个相融的过程,是两个水团分子经由分子无规则热运动,渗透进对方的过程。
如果两个水团差异越大,二者融合就越为缓慢。
实际上类似的现象不仅液体有,气体也有。
天气预报你是不是经常听到冷空气,寒潮?强冷空气吹向暖空气待的地方,二者并不是混合了,而是形成一个交界面,暖空气沿着交界面被迫抬升,于是冷锋形成了---这就是气体“来不及相融”造成的现象。
当然,平时遇到难以相融的液体,我们可以对其做功加速他们融合过程。自然条件下缺乏这玩意,而且黄河水还在源源不断补充,所以河海交界线在汛期能较长时间被我们观测到。但一旦进入枯水期,黄河水失去补充,你很快就可以观测到黄河水和海水相融了。
自然灾害的概述 (natural disaster/natural hazard)
“自然灾害”是人类依赖的自然界中所发生的异常现象,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所造成的危害往往是触目惊心的。它们之中既有地震、火山爆发、泥石流、海啸、台风、洪水等突发性灾害;也有地面沉降、土地沙漠化、干旱、海岸线变化等在较长时间中才能逐渐显现的渐变性灾害;还有臭氧层变化、水体污染、水土流失、酸雨等人类活动导致的环境灾害。这些自然灾害和环境破坏之间又有着复杂的相互联系。人类要从科学的意义上认识这些灾害的发生、发展以及尽可能减小它们所造成的危害,已是国际社会的一个共同主题。
地球上的自然变异,包括人类活动诱发的自然变异,无时无地不在发生,高低温试验箱当这种变异给人类社会带来危害时,即构成自然灾害。因为它给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不同程度的损害,包括以劳动为媒介的人与自然之间,以及与之相关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灾害都是消极的或破坏的作用。所以说,自然灾害是人与自然矛盾的一种表现形式,具有自然和社会两重属性,是人类过去、现在、将来所面对的最严峻的挑战之一。
世界范围内重大的突发性自然灾害包括:旱灾、洪涝、台风、风暴潮、冻害、雹灾、海啸、地震、火山、滑坡、泥石流、森林火灾、农林病虫害等。
中国自然灾害种类繁多。地震、台风、暴雨、洪水、内涝、高温、雷电、大雾、灰霾、泥石流、山体滑坡、海啸、道路结冰、龙卷风、冰雹、暴风雪、崩塌、地面塌陷、沙尘暴等等,每年都要在全国和局部地区发生,造成大范围的损害或局部地区的毁灭性打击。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种类最多的国家,其中对我国影响最大的自然灾害有七大类。
1、气象灾害
气象灾害有20余种,主要有以下种类:
(1)暴雨:山洪暴发、河水泛滥、城市积水;
(2)雨涝:内涝、渍水;
(3)干旱:农业、林业、草原的旱灾,工业、城市、农村缺水;
(4)干热风:干旱风、焚风;
(5)高温、热浪:酷暑高温、人体疾病、灼伤、作物逼熟;
(6)热带气旋:狂风、暴雨、洪水;
(7)冷害:由于强降温和气温低造成作物、牲畜、果树受害;
(8)冻害:霜冻,作物、牲畜冻害,水管、油管冻坏;
(9)冻雨:电线、树枝、路面结冰;
(10)结冰:河面、湖面、海面封冻,雨雪后路面结冰;
(11)雪害:暴风雪、积雪;
(12)雹害:毁坏庄稼、破坏房屋;
(13)风害:倒树、倒房、翻车、翻船;
(14)龙卷风:局部毁坏性灾害;
(15)雷电:雷击伤亡;
(16)连阴雨(*雨):对作物生长发育不利、粮食霉变等;
(17)浓雾:人体疾病、交通受阻;
(18)低空风切变:(飞机)航空失事;
(19)酸雨:作物等受害。
2、海洋灾害
海洋灾害主要有如下种类:
(1)风暴潮:包括台风风暴潮、温带风暴潮;
(2)海啸:分遥海啸与本地海啸2种;
(3)海浪:包括风浪、涌浪和近岸浪3种,就其成因而言又分台风浪、气旋浪;
(4)海水;
(5)赤潮;
(6)海岸带灾害:如海岸侵蚀、滑坡、土地盐碱化、海水污染等;
(7)厄尔尼诺的危害。
3、洪水灾害
(1)暴雨灾害;
(2)山洪;
(3)融雪洪水;
(4)冰凌洪水;
(5)溃坝洪水;
(6)泥石流与水泥流洪水。
4、地震灾害
(1)构造地震;
(2)陷落地震;
(3)矿山地震;
(4)水库地震等;
5、农作物生物灾害
(1)农作物病害:主要有水稻病害240多种,小麦病害50种,玉米病害40多种,
棉花病害40多种及大豆、花生、麻类等多种病害;
(2)农作物虫害;主要有水稻虫害252种,水麦虫害100多种,玉米虫害52种,棉
花虫害300多种,及其它各种作物的多种虫害;
(3)农作物草害:约8000多种;
(4)鼠害。
6、森林生物灾害
(1)森林病害:2918种;
(2)森林虫害:5020种;
(3)森林鼠害:160余种。
7、森林火灾
国家科委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自然灾害综合研究组将自然灾害分为七大类: 气象灾害、海洋灾害、洪水灾害、地质灾害、地震灾害、农作物生物灾害和森林生物灾害和森林火灾。但与我们日常生活关系密切的灾害主要有:
一、地质灾害
自然变异和人为的作用都可能导致地质环境或地质体发生变化,当这种变化达到一定程度时,所产生的诸如滑坡、泥石流、地面下降、地面塌陷、岩石膨胀、沙土液化、土地冻融、土壤盐渍化、土地沙漠化以及地震、火山、地热害等后果,会给人类和社会造成危害。将这种现象称为地质危害。地质危害也包括派生的灾害。
(一) 泥石流。泥石流是在山区沟谷中,因暴雨、冰雪融化等水源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
泥石流的形成:必须同时具备以下三个条件:陡峻的便于集水、集物的地形地貌;丰富的松散物质;短时间内有大量的水源。
泥石流按期物质成分可分为三类:由大量粘性土和粒径不等的砂粒、石块组成的叫泥石流;以粘性土为主,含少量粘粒、石块、粘度大,成稠泥状的叫泥石流;由水和大小不等的砂粒、石块组成的叫水石流。
泥石流的危害:对居民点的危害;对公路、铁路的危害;对水利、水电工程的危害;对矿山的危害;
(二) 滑坡。滑坡上的岩石山体由于种种原因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软弱面(或软弱带)整体地向下滑动的现象叫滑坡。俗称“走山”“跨山”“土溜”等。
滑坡的条件:斜坡岩、土只有被各种构造面切割分离成部连续状态时,才可能具备向下滑动的条件。
滑坡的活动强度:主要与滑坡的规模、滑坡速度、滑坡距离及其蓄积的位能和产生的动能有关。
滑坡的活动时间:主要与诱发滑坡的各种外界因素有关,如地震、降雨、冻融、海啸、风暴潮及人类活动等。
(三) 崩塌。崩塌也叫崩落、垮塌或塌方,是陡坡上的岩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脱离母体崩落、滚动、堆积在坡脚(或沟岩)的地质现象。
按崩塌体物质的组成,崩塌可分为土甭和岩崩两大类。
崩塌的活动时间:崩塌一般发生在暴雨及较长时间连续降雨过程中或稍后一段时间;强烈地过程中;开挖坡脚过程中之中或稍后一段时间;水库蓄水初期及河流洪峰期;强烈的机械振动及大爆破之后。
崩塌的地域性:西南地区为我国崩塌分布的主要地区。
(四)地面下沉。地面下沉是由于长期干旱,使地下水位降低,加之过量开采地下水等导致的地壳变形现象。
(五)地震。地震是一种破坏力极大的自然灾害。除了地震直接引起的山崩、地裂、房倒屋塌之外,还会引起火灾、水灾、爆炸、滑坡、泥石流、毒气蔓延、瘟疫等次生灾害。
二、 洪涝及其它灾害
(一) 雨涝。雨涝是指大范围的暴雨或特大暴雨所造成的山洪暴发,江河水位陡涨,洪水泛滥,致使农田、房舍、人畜及交通设施等遭到淹没的洪涝灾害,以及低地积水难排,造成作物减产失收的渍涝灾害。
(二) 洪水。洪水灾害是指水流脱离水道或人工的限制并危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现象。
(三) 凌汛灾害。凌汛灾害是因冰凌对水流产生阻力而引起江河水位明显上涨并引起灾害的现象。
(四) 地震灾害。地震水灾是指因地震而诱发的滑坡堵塞河流或震垮堤坝造成的洪水灾害。
三、大风灾害。风力达到足以危害人们的生产活动、经济建设和日常生活的风,成为大风。
大风的危害:危害性大风主要指台风、寒潮大风、雷暴大风、龙卷风。
根据大风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可归纳为机械损伤、风蚀、生理危害、影响农牧业生产活动等几个方面。台风在大风危害中的破坏力最为突出。
四、热带气旋灾害。热带气旋是一种发生在热带或副热带海洋上的气旋性涡旋。
强烈的热带气旋伴有狂风、暴雨、巨浪、风暴潮,活动范围很广,具有很强的破坏力,是一种重要的灾害性天气系统。我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受热带气旋严重影响的国家之一。
五、冰雹灾害。冰雹是从发展强盛的积雨云中降落到地面的冰块或冰球。据冰雹大小及其破坏程度,可江宝还分为轻雹害、中雹害和重雹害三级。我国是世界上雹灾较多的国家之一。
六、海洋灾害
(一) 风暴潮。来自高纬地带的冷空气与来自海上的热带气旋通过交互影响,使沿海大风与巨浪接连发生,因此形成风暴潮。西太平洋是生产风暴潮最多的地区。
风暴潮的类型:台风型;冷高压配合黄、渤海气旋型;横向冷高压型;强孤立黄、渤海气旋型;强蒙古低压型;
风暴潮灾害的空间分布。我国的风暴潮遍及沿海各地,但主要集中的地段从北到南是:莱州湾;江苏小洋河口至浙江的德海门;温州、台州、沙埕至闽江口;广东汕头至珠江口;雷州半岛东岸及海南岛东北部沿海。
(二) 灾害性海浪。在海上引起灾害的海浪叫灾害性海浪。
灾害性海浪的形成:由台风、温带气旋、寒潮等天气系统引起并在强风作用下形成的。
灾害性海浪按天气系统类型:冷高压型(也称寒潮型);台风型;气旋型;冷高压与气旋配合型。
(三) 海冰。海冰是有害水冻结而成的,也包括流入海洋的河冰和冰山等。海冰是极地海域和某些高纬度区域是突出的海洋灾害之一。
海冰造成的灾害。推倒海上石油平台,破坏海洋工程设施、航道设施,或撞坏船舶造成重大海难;阻碍船舶航行,损坏螺旋桨或船体,并实施其失去航行能力。海冰封锁港湾,使港口不能正常运作或大量增加使用破冰船破冰引航的费用;使渔业休渔期过长和破坏还是养殖设施、场地等,造成经济损失。
海冰灾害主要出现特点:我国冬季易于结冰的渤海、黄海北部和辽东半岛沿海海域,以及山东半岛部分海湾。
(四) 海啸。海啸主要是太平洋沿岸国家遭受的由于猛烈的地震所引起的海洋灾害。
海啸形成的条件:引起海啸的海底地震震源较浅,一般要小于20公里至50公里;震级一般在里氏震级的6.5以上;必须有海底的大面积垂直运动;发生海底地震的海区要有一定的水深,尤其是横跨大洋的大海啸,一般水深都在1000米以上。
海啸的危害:海啸在滨海区域的表现形式是海水陡涨,骤然形成向岸行进的“水墙”,并伴随着隆隆巨响,瞬时侵入滨海陆地,吞没良田和城镇、村庄,然后还海水又骤然退去,或先退后涨,有时反复多次,对人类造成生命财产的巨大损失。
(五) 赤潮。赤潮的概念:赤潮是因海水中一些微小的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在一定地环境条件下突发性的增值,引起一定范围内在一段时间中的海水变色现象。
赤潮的危害:引起海洋异变,局部中断海洋食物链,威胁海洋生物的生存;有些赤潮生物的体外排泄或死亡后分解的粘液,翻盖海洋动物滤食和呼吸,从而使其窒息死亡。或赤潮生物所含毒素被海洋动物摄食后造成鱼、虾、贝类等中毒死亡。有的还会使脊椎动物和人类在食用后中毒死亡;在以下几节中,我们将对几种常见的,危害面积大的自然灾害进行介绍,同时介绍一些防灾救灾的措施。
七、其它灾害
除了地震、洪水、台风、瘟疫等灾害严重影响了我们的生活乃至威胁我们的生命以外,我们对雷电、大雾、冰雹等其他灾害也要不断提高防范意识,加强防范能力。
雷电
(一)雷电的形成
伴有雷声和闪电现象的天气,气象上成为雷暴。雷暴天气时,当云层与地面之间的电位差达到一定强度时,就会发生放电想象,闪电击到地面或击中某些物体就造成雷击。据研究,雷击的电流强度通常可达几万安培,温度可达摄氏两万度,如此强大的电流和高温,其危害程度可想而知。
(二)预防雷击的措施
1、在雷雨天,人应尽量留在室内,不要外出,关闭门窗,防止球行闪电穿堂入室。
2、尽量不要靠近门窗、炉子、暖气炉等金属的部位,也不要赤脚站在泥地或水泥地上,脚下最好垫有不导电的物品坐在目椅子上等。
3、不要在河里游泳或划船,以方雷电通过水介击中人体。
4、在野外遇雷雨时,尽快找一低洼或沟渠蹲下,不要在孤立的大树、高塔、电线杆下避雨。
5、一旦有人遭到雷击,应及时进行抢救,救护方法同触电急救相同,及时作人工呼吸和体外心脏按摩等,同时急送医院。
防浓雾
在近低层空气中悬浮大量小水滴或冰晶微粒,使人的视线模糊不清,当事人的水平能间距离下降到1000米以下时,就称雾。雾有等级之分,能间距离小于1000米大于500米时称为轻雾;能见距离不足500米时称为大雾;能见距离不足200米时称为浓雾。
雾灾的防护措施:
1、尽量不要外出,必须外出时,要戴上口罩,防止吸入有毒气体。
2、尽量少在雾中活动,不要在雾中锻炼身体。
3、行人穿越马路要当心,应看清来往车辆。
4、驾驶车辆和汽车要减速慢行,听从交警指挥,乘车(船)不要争先恐后,遇渡轮停航时,不要拥挤在渡口处。
冰雹
(一)冰雹的概念
冰雹是从发展强盛的积雨云中降落到地面的冰块或冰球。
(二)冰雹的危害
根据冰雹大小及其破坏程度,可将雹害分为轻雹害、中雹害和重雹害三级。冰雹对农作物的危害相当大,我国是世界上雹灾较多地的国家之一。
(三)我国冰雹的地理分布特点
1、多雹区:
青藏高原多雹区、北方多雹区、南方多雹区。
2、少雹区:
我国的少雹区主要分布在大平原、大沙漠、大盆地。
3、冰雹的时间分布特征:
我国降雹集中的季节主要是春夏季早秋时期。
根据各地降雹季节的变化特征,可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春季多雹型、夏季多雹型、春末夏初多雹型、双峰型。
降雹日变化主要有几种类型:午后多雹型;夜雹型;中午多雹型;多峰型等。
(四)冰雹的强度特征
降雹范围大小,冰雹的大小及重量,降雹持续时间及堆积厚度。
(五)冰雹的预测和防御
1、冰雹是比较难以预报的灾害性天气,气象台以天气雷达、气象卫星监测和天气图等大量实时气象信息对冰雹天气进行追踪和外推预报。民间也有许多预报经验,如“旱年多冰雹”“春季多陡风,夏季多冰雹”“乌云宝塔形,下边泛红云,冰雹到眼前”等,总结起来预测的方法有六点:
(1)感冷热;(2)辨风向“不刮东风不天潮,不刮南风不下雹”;(3)看云色;(4)听雷声;(5)识闪电;(6)观物象。
2、冰雹的防御:
(1) 避雹;(2)防雹;(3)抗雹;(4)消雹
避雹是一般人可以做到的,而后三项则需要专门的部门和人员来进行,如今随着技术的进步,人工消雹已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3、冰雹来时的应对:
(1) 得知有关冰雹的天气预报,应将人畜及室外的物品都转移到安全地带。
(2) 冰雹来时尽量不要外出,不得已要出门时,应注意保护头、面部。
(3) 若冰雹来时你正在室外,应马上寻找可以躲避的地方,最好是坚固的建筑物。
(4) 若你正在驾驶汽车,或在车内,应立即将车停在可以躲避的地方,切不可贸然前行以免受到不必要的伤害。
(5) 有时,冰雹会伴有狂风暴雨,需特别注意预防及躲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