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气象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空气质量

文章内容

天气预报发明人_天气预报的创始人

tamoadmin 2024-07-11
1.天气预报的由来是什么?2.没有天气预报,古代人物是如何通过天文现象来预测天象?3.中国最近代史上都有哪些伟大的科学家4.凿木人原文及翻译5.古人如何预测天气

1.天气预报的由来是什么?

2.没有天气预报,古代人物是如何通过天文现象来预测天象?

3.中国最近代史上都有哪些伟大的科学家

4.凿木人原文及翻译

5.古人如何预测天气

6.天气预报是怎么预测出来的

天气预报发明人_天气预报的创始人

天气预报并不是某个人发明的,而是利用各种现代技术手段综合实现的。

在古代,观察一些自然现象及人体自身感觉,就能作出短期(三天内)的天气预报。而如今天气预报变得更容易,更大众。但就准确性来说,并不会比古代的预报要准多少,只是现在技术预测,可以看到更远时间的天气趋势罢了。

天气预报的由来是什么?

古代有天气预报。

事实上,在中国历史上,很早就有关于气象观测的记录。殷商时期甲骨文的卜辞中就有天文、气象、预测天气的记载。

到了宋代,随着指南针、印刷术和火药的发明,天文、气象方面的观测活动更加丰富,观测方式也多样化。下面来说说宋代的天气预报。

1、报晓人,专门的天气预报员。

在宋代,大城市里的报晓者,就担负着报告天气的任务,市民每天早晨起床,就能“收听”到报晓人带来的当日气象服务。

根据南宋人吴自牧在《梦梁录》中的记载,每天清晨四更前后,当杭州城周边的寺观开始鸣钟之时,寺观中的行者头陀就会沿街报晓兼报告天气。

若晴则说“天色晴明”,阴则说“天色阴晦”,雨则说“雨”。其报告的方式主要是寺观庵舍的行者头陀在划定好的区域内,沿街敲打铁板或木鱼,口头报告天气,为上朝的官员、宿卫的士兵以及市民服务。

当时对报晓人可能有较为严格的约束,即使是风雨霜雪等恶劣天气里,报晓人也不敢有一日停歇。

2、专门的气象预报机构

宋代气象预报分为朝廷、军队和民间等系统。朝廷的气象预报主要由太史局、翰林天文院两个机构负责。两套机构并存,互相验证,确保准确。

太史局中,具体观察天象、气象的是崇天台,又称禁台。翰林天文院也有精密高端的设备,宋史记载 “置浑仪于翰林天文院之候台。”而且有专职研究人员和教学人员。培养的学生都是本院的后备专家。其学生不乏颇有成就者,典型如史序:“史序字正伦,京兆人。善推步历算,太平兴国中,补司天学生。太宗亲较试,擢为主簿。稍迁监丞,赐绯鱼,隶翰林天文院。雍熙二年,廷试中选者二十六人,而序为之首,命知算造,又知监事。”

军队另有一套气象预报,《武经总要》中的《天地日月星辰风云气候之式占候诀》5 卷,就是古代军事气象的汇总。

对一时一地社会生产、生活中真正起作用的,还是民间单纯、实用的气象预报。在前代丰厚实践积累的基础上,宋人已经掌握运用气象的基本规律,按当地具体情况预测天气,为农业、手工业生产、商业及出行、船舶航行提供了依据。

这些经验,多凝聚为谚语,可称之为气象谚语,既有短期,更多中长期气象预报,表现出一个季度或一年的气象变化规律。正是这种通俗易懂的形式,大大普及了民众 的气象知识和气象预报经验。

3、专门的气象预报图书

宋人的气象预报无疑是建立在前代总结的基础之上,有关气象及预报的图书。

除了王安礼等重修的北周庾季才《灵台秘苑》15 卷号称古代占候四大著作以及前言邢昺的《耒耜岁占》 外,南宋学者郑樵也曾系统地列出《占候风雨赋》《云气图》《气象图》等气象典籍目录17个。

《宋史》收录《云气测候赋》和《占候云赋式》等气象典籍目录26个。占候文献之多,足以说明当时占候术的兴盛。

4、准确的预报结果

历代积累的经验、技术和精密的设备,使宋代气象预报颇有成绩,有时相当准确。

北宋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录了公元1076年某一县城发生龙卷风的情况,是东亚关于龙卷风方面的最早记录,他阐述了彩虹形成的原因,记载了“球形闪电”。

宋太宗端拱二年(989)十二月七日,太史局预报两天后有降雪,果然到了九日,一场大雪如期而至:“二年十二月丙 辰,大雨雪。前二日,太史言:月有苍白晕,西有黑气丈余,占云雨雪之象也。至是果验。 ”

宋真宗天禧四年(1020)四月六日,一场大约八级大风自西北袭来,刮的昏天黑地。“大风起西北,飞砂折木,昼晦数刻,命中使诣宫观建道场禳之”。显然是场沙尘暴。

这场大风早有预报。“四年二月,月犯箕。占曰:有大风。其年四月,西北大风起,飞沙折木,昼晦数刻。”根据天文变化,提前两个月预报一场大风,难能可贵。

没有天气预报,古代人物是如何通过天文现象来预测天象?

天气和气候的冷暖、风霜雨雪的变化,对人们生活、生产实践是再重要不过的事。穿衣、走路甚至居住,都免不了要看天行事。

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人们与天作斗争,与地作斗争,逐渐掌握了气象方面的一些知识,根据物象、天象来预测天气。

远在3000年前的商代,我国就用甲骨文来记载关于刮风、下雨、旱、涝等的天气情况了。这是公元前1217年商代甲骨文的气象记录,上面的文字是:癸亥卜,鼎(真)旬。三月。乙丑,夕(夜),雨。丁卯,明,雨。戊(辰),小采日,雨,风。己(巳),明,启(霁)。壬申,大风自北。

对于天气现象产生的原因,我国古代人民对一些现象作了解释。《庄子》一书中说:“大块噫气,其名为风。”这说明风是由于空气的流动而形成的。南宋的朱熹对雨的产生作了解释:“气蒸而为雨,如饭甑盖之,其气蒸郁而汗下淋漓。”他还说过露不是降落的。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说:“露者,夜气着物而润泽于道旁也。”

我国古代的史书以及各地的地方志上,都有较详细的气象记录。从汉代以来,就记录了大旱、大寒以及霜雪冰雹等特殊的气象,特别是各朝的首都一带地区更为详细。

我国很早就使用气象仪器来观测天气状况了,是最早发明风向计和雨量器的国家。东汉的张衡在公元132年发明了候风地动仪。它立一根5丈(约167米)的高竿,竿上装一只可以转动的铜鸟,根据铜鸟随风转动的方向,就可以看出是什么风向了。这同12世纪外国书籍上记载的候风鸡相似,比铜鸟的记载要晚1000年。

我国古代还有一种风向旗,在旗上系着小铃,挂在高竿上。看看旗被吹向的方向,就知道吹的是什么风。这同现代的风向袋相似。

我国最早使用了雨量器。在1247年宋代的《数书九章》中有记叙。雨量器大小统一标准,圆筒直径14厘米,并有铜制的量雨标尺。

但是,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里,除了使用少数气象仪器外,主要依靠物象、天象来预报天气。

到了17世纪,科学家发明了气压计和温度计,而后又相继发明了温度计和风速仪,这样就可定量测定某地的天气状况了。

中国最近代史上都有哪些伟大的科学家

一、在古时候没有天气预报,人们是根据一些下雨的前兆以及他们总结出来的一些经验来判断可预测天气的。还有就是在东汉时期,张衡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风向仪,他们可以根据风向移来预测天气。

二、当豌豆移动,蚂蚁移动时,这是下雨的前兆。妻子不愿意示弱。当妻子临摹的时候。古代气象局。尹银兴,新月宋代扇中云,雨云,观察天空,计算日常生活,如农业,交通,甚至我们的食物,衣服,住房和交通,是非常重要的。气象预报专业设备东汉天文学家张衡发明了世界上第一个风向仪——向风铜鸟,我身边有一个“人”在睡觉。燕子飞得很低,青蛙尖叫,下雨,地上有雷雨。

三、也可以根据风来预测天气。”东风送湿了西风,“秋早霜晚,寒露恰逢其时”等等:天气变幻莫测。那么。金代人把张衡的铜鸟改成了木鸟,于是他写了一个字寄回去。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气象仪器被建立起来,各地都建立了气象站。

四、目前的天气预报不再是经验性的。而是根据风云一号气象卫星发回的云图和当地气象台测得的天气、气压、风向、风速等数据绘制的天气图,经过相关数据和经验。这种预测一直是人工进行的,而且这种方法速度慢,而且不太准确。难怪有人说:天气预报仅供参考,不敢相信,不敢相信。

五、为了准确地预报天气,上面得到的数据必须列为几百阶甚至更高阶的线性方程。如果是人工解决的话,几周内就要几百人才能完成。它不再是天气预报,而是天气预报。现在有了电子计算机,这项工作已经由计算机完成了。完成这项任务只需要几分钟。

凿木人原文及翻译

1、苏步青(1902年9月23日—2003年3月17日),浙江温州平阳人,祖籍福建省泉州市,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著名的数学家、教育家,中国微分几何学派创始人,被誉为“东方国度上灿烂的数学明星”、“东方第一几何学家”、“数学之王”。

从1927年起在国内外发表数学论文160余篇,出版了10多部专著,他创立了国际公认的浙江大学微分几何学学派;他对“K展空间”几何学和射影曲线的研究。

2、侯德榜(1890年8月9日~1974年8月26日),名启荣,字致本,生于福建闽侯,著名科学家,杰出化学家,侯氏制碱法的创始人,中国重化学工业的开拓者。近代化学工业的奠基人之一,是世界制碱业的权威。

3、竺可桢(1890年3月7日—1974年2月7日),字藕舫,浙江省绍兴县东关镇(今属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党员,中国近代气象学家、地理学家、教育家。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者。

4、黄祯祥,1910-1987,1910年2月10日出生于福建厦门鼓浪屿。毕生致力于医学病毒学研究及人才培养,在世界上首创病毒体外培养新技术,为世界病毒学界所公认,为现代病毒学奠定了基础。

对流行性乙型脑炎、麻疹等病毒性传染病的病原、流行规律、免疫诊断、发病机制等方面的研究,从理论和实践上指导了疫苗研制等多方面工作,为我国的病毒性传染病的控制作出了重要贡献。

5、张青莲(1908.7.31-2006.12.14)江苏常熟人,无机化学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曾任辅仁、清华、北大等大学教授,中国质谱学会首届理事长。

长期从事无机化学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对同位素化学造诣尤深,是中国稳定同位素学科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他对中国重水和锂同位素的开发和生产起过重要作用。晚年从事同位素质谱法测定原子量的研究,1991年测得的铟原子量114.818士0.003,已被国际采用为新标准。作品有《重水之研究》论文集、《无机化学丛书》等。

百度百科-科学家

百度百科-苏步青

百度百科-竺可桢

古人如何预测天气

译文:

黄家的孩子履装从小聪明能干,读书过目不忘。经常有新想法,并将其动手制作成小工艺品。七、八岁读私塾时,他偷取了木匠的刀锥,雕凿了一个小木人,放在桌子上能自己行动,手脚都可以动,观看的人都称其为神。

黄履装所制作的器物很多,我无法一一全部给记载下来。我记得他做过一个小车有一个轮子,长三尺多,可以坐下一个人,拉就能走。可以用手控制,可以去任何地方,一天行八十里路。

做一个木狗,放在门旁,可以进屋触动机关就叫,叫的非常像,独一无二.聪明的人都听不出来是真的是假的。做木鸟,放在笼中,能飞能跳,能唱歌。做水器,水能上下能像线,高五尺多。这些都非常奇妙,我不能全不记下来。

原文:

黄子履庄,少聪颖,读书不数过,即能背诵。尤喜出新意,作诸技巧。七八岁时。尝背塾师,暗窃匠氏刀锥,凿木人长寸许,置案上能自行走,手足皆自动,观者异以为神。

所制亦多,予不能悉记。作木狗,置门侧,卷卧如常,唯人入户,触机则立吠不止。吠之声与真无二,虽黠者不能辨其为真与伪也。作木鸟,置竹笼中,能自跳舞飞鸣,鸣如画眉,凄越可听。所作之奇俱如此,不能悉载。

出自明末清初张潮编辑的《虞初新志·黄履庄传》。

扩展资料

黄履庄一生的发明成果非常多,仅《虞初新志》就记载了27种,未被记载的还有许多,堪称世界第一发明家。

康熙年间,黄履庄就发明了世界上第一辆自行车。这种自行车和现在的自行车已没有太大区别,只是用木头做的。这项发明比法国人西夫拉克制造的木自行车早了100年。

1683年,黄履庄又发明了用于预报阴天晴天的仪器——“验燥湿器”,这是世界上第一架湿度计。可惜,这项发明没被朝廷重视,否则,中国的天气预报将比法国早170多年。但因黄履庄发明“验燥湿器”170多年后,法国才在1856年首次建立气象站。

随后,黄履庄又明了世界上第一台探照灯,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取暖灯,名叫“瑞光镜”,这种灯猜测是使用蜡烛之类的能源,晚上可以发光,凹凸镜的口径很大,能照出好几里地,如果冬天坐在灯光里,会感觉很暖和,就像在太阳底下一样。黄履庄发明这种东西一百多年后,欧洲才出现类似的东西。

除了自行车、湿度计、探照灯之外,黄履庄还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机器人、机械风扇、机械空调、天然取暖器,这些发明,都比爱迪生早200年。

《虞初新志》二十卷,先后历时二十余年最终成书,全书载文一百五十篇左右,所收皆出自明末清初时人之手,以钱谦益、吴伟业、魏禧、周亮工、侯方域、李渔、余怀、王士禛等名人居多。体裁包括传奇、志怪和志人各类,然以情节曲折、富于文采、篇幅较长的传奇为主。

传奇诸篇,多以塑造人物见长,上至王公大臣,下至平民百姓,无不有栩栩如生的刻画和呼之欲出的描状。该书之问世,在文言小说编纂史上自呈一种别开生面的崭新容貌,创立了一种独具品格的小说体类,标志着“虞初”体小说的正式诞生。

《虞初新志》所收故事的题材很广泛﹐一般都带有一些奇异的情节或不寻常的事件和人物﹐如王士禛的《剑侠传》﹑彭士望的《九牛坝观觝戏记》等﹐最为突出。

《虞初新志》中所收集的不少篇章用小品文的笔调﹐写不平凡的人物故事﹐引人入胜。

其中的代表作有:《琵琶艺人》、《义虎计》、《八大山人传》、《毛女传》、《奇女子传》、《雷州太守》、《口技》(被选入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核舟记》(被选入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等。

百度百科--虞初新志

天气预报是怎么预测出来的

天气预报对农业、交通乃至我们的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那么,没有高科技设备的古人是如何预测天气的呢? 阴阳五行与占卜 古人根据阴阳五行的原理,将世界万物分为阴、阳两种状态以及金、木、水、火、土五种形式,依照阴阳五行的转化规律进行天气预测,这反映了我们祖先洞察天地、认识事物的初始愿望。我国出土的甲骨文上已经有风、雨、雪、云、虹、雷等天气现象,还利用占卜来预测天气信息,说明早在殷商时代,人们就认识到天气对农牧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影响。 二十四节气和农谚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先贤制定的一种指导农事的历法,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基本形成,它是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而划分的。汉代的《淮南子·天文训》中就出现了和现代名称相同的二十四节气名。二十四节气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后人总结出了我们耳熟能详的二十四节气歌。后人根据二十四节气和生产实践总结出了更多的农谚,如“清明前后,种瓜点豆”,“夏至有风三伏热,重阳无雨一冬晴”,“秋分早,霜降迟,寒露种麦正当时”等等。 看云和风识别天气 吕不韦主编的《吕氏春秋》将云分为“山云、水云、旱云、雨云”四种,对预示着不同天气的云进行了简单分类。古人还根据云层的薄厚、颜色总结出了一系列天气和气象谚语,如“天有城堡云,地上雷雨临”,还可以根据风来预测天气,“东风送湿西风干,南风吹暖北风寒”,它说明不同的风会带来冷暖干湿不同的天气。 根据动物预测天气 动物的感觉系统相当敏锐,古人已经懂得根据动物的行为表现来预测天气了。早晨蜘蛛网上有水珠表示天晴,这是因为天气晴朗时早上温度低,使空气中的水蒸气凝结成小水珠,挂在蜘蛛网上。燕子低飞、青蛙鸣叫、蚂蚁搬家、蚯蚓出洞则都是下雨的前兆。 古代的气象局:钦天监 钦天监是一个政府部门,秦汉时期就已设立,具有观察天象、推算节气、制定历法的职能,类似于今天的气象局。明清时期,开始有西洋传教士在钦天监任职。 天气预测的专业器具 东汉天文学家张衡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风向仪——相风铜鸟,即在空旷的地上立一根五丈高的杆子,杆子上装一只可灵活转动的铜鸟,依据铜鸟的转动方向便可确定风向。晋代的人们将张衡的铜鸟改为木鸟,这比铜鸟更加轻盈,可以预测更微小的风,多设置在城墙上以及天文、交通等部门。 当然,古人预测天气大多还是靠实践中积累的经验,准确率相对较低,但这却充分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其中许多天气的预测方法对我们今天依然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尹字寻趣 新月 宋代的范仲允,在外省任职录事,因为官小不能携眷赴任,其妻在家日久思夫,便写了一首《伊川令》寄去:西风昨夜穿帘幕,闺院添萧索。最是梧零落,迤逦秋风过却,人情音信难托。教奴独守空房,泪珠与烛火共落。 妻子在抄写的时候,不慎将词牌中的那个“伊”字写成为“尹”字。范仲允收到这首词,读后非常感动,只是对妻子将词牌的字写错了很可笑,于是写了一首词寄回去。其中有一句用“调笑”的口吻说:“料想伊家不要人。”其意是戏说妻子把“伊”字写丢了“人”字旁,是不想他这个“人”了。 妻子不甘示弱,又回了一首小诗,“将错就错”地解说道:闲将小书作尹句,情人不解其中意;共伊间别几多时,身边少个人儿睡。 其意是你不理解我写丢“人”字旁的意思,那是要提醒你,我身边少一个“人”儿睡。 范仲允读后,被妻子的深情所打动,便辞官回家与妻子团聚。 清代顺治年间,江南有一户姓尹的人家,因为得罪了某人,这个人便写了一首《尹字谣》戏弄尹家:伊无人,羊口是其;斩头,灭口君,缩尾便成丑,直脚半开门;一根长轿杠,杠个死尸魂。 这一首歌谣每一句都是把“尹”字丑化。“伊”字没有“人”是“尹”字;“尹”字加“羊口”是“群”字;将“笋”字的“竹”字头去掉便是“尹”字。 “君”字去了“口”是“尹”;“尹”字那一撇缩上去成“丑”字;“尹”字一撇拉直是“门”字的一边;“尸”字中间加一横是“尹”字。这些增减笔划的方法,使“尹”字发生变化,戏谑笑骂。

天气预报是通过对大气系统和海洋系统进行观测、分析和预测来确定未来天气的科学。

史前人类就已经开始对天气进行预测,来相应地安排其工作与生活(比如农业生产、军事行动等等);今天的天气预报主要是使用收集大量的数据(气温、湿度、风向和风速、气压等等),然后使用对大气过程的认识(气象学)来确定未来空气变化。

由于大气过程的混乱以及今天科学并没有最终透彻地了解大气过程,因此天气预报总是有一定误差的;我国中央气象台的卫星云图,就是从“风云一号”等气象卫星摄取的,利用卫星云图照片进行分析,能提高天气预报的准确率。

发展历史

数值是科学的语言。天气预报离不开仪器对大气运动的定量观测。我们可以把气象仪器的发明与应用定为早期天气预报的开始时间;西方15世纪发明了压板风速仪,首次可以对大气运动的速度(能量)进行定量测量了。

17–18世纪,科学家相继发明了各种定量测量天气现象的仪器,标志着气象科学研究的探测手段开始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英国物理学家虎克(1635–1703)发明了湿度计;1606年,伽利略发明温度计。1639年,伽利略的弟子Benedetto Castelli发明雨量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