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暖 气候变化_全球变暖气候开始
1.气候变暖最早源自什么历史
2.全球气候是在变暖还是在变冷?
3.求全球气候变暖的真相?
4.全球气候变暖是什么意思?
5.什么是全球变暖?
6.在上一个冰河时期已经有人类居住在北美,但直到气候变暖才繁荣起来
与工业革命有关。
在工业革命之前,世界上的煤炭总量基本不变;
在工业革命之后,世界上的煤炭总量飞速下降;
石油,天然气(沼气)等同上。
工业发展使二氧化碳,氟利昂,一氧化碳排放量急剧增加。
增加生产用地,是大量动物濒临或已经灭绝,生物链遭到破坏。恶性循环。
第二次工业革命主要是:新能源的大规模应用,如电力,煤炭等
其次,内燃机的发明解决了长期困扰人类的动力不足的问题。内燃机的发明又促进了发动机的出现,发动机的发明又解决了交通工具的问题,推动了汽车,远洋轮船,飞机的迅速发展,使人类的足迹遍布了全世界,也让各个地区的文化,贸易交流更加便利。
通讯工具的发明。自从19世纪70年代美国人贝尔发明了电话之后,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就不在局限与面对面的谈话。
最后,化工业的迅猛发展。的发明,大大促进了军工业的进步,并最终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从煤炭中提取各种化合物,塑料,人造纤维先后被投入实际生活。
总的来说就是加快环境污染的脚步,使其进一步加剧!
气候变暖最早源自什么历史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气候明显变暖。英国伦敦气象台的科学家宣称,自1850年开始有可靠的世界气温记录以来,本世纪80年代是全球最热的10年,而1990年则是全球创记录的最热年。
全球气候为什么会变暖?科学界一致认为,是由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气体含量的增加引起的“温室效应”所造成的。
大气中本身的二氧化碳含量并不高,一般约占大气的0.03%,它是有机化合物氧化作用的产物。燃料的燃烧,有机物的腐化以及动植物的呼吸都会产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主要集中在大气底部20千米的薄层内。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对太阳辐射吸收很少,但却能强烈地吸收地面辐射。大家可能见过温室吧,通常温室由大面积玻璃窗构成,来自太阳的短波辐射很容易通过玻璃,将室内晒热;被加热后的室内则辐射出长波辐射,长波辐射不易穿过玻璃散射出去,这样,太阳能的一部分以热能形式被阻拦保持在室内,形成温室。
大气中二氧化碳的作用,就类似温室玻璃窗的作用。日光通过大气层射向地球,地球向空间辐射出长波辐射。而二氧化碳可将大量的长波辐射吸收,从而减少了地表热量向空间辐射损失,使得大气层保持一定的热能,增加地表气温。人们把二氧化碳在大气中的这种作用称为“温室效应”。二氧化碳引起的“温室效应”对人类生产、生活并不一定都是有害的,关键在于二氧化碳在大气中的含量。在过去的10万年内,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经植物的自然消耗,大致保持着平衡状态,也就是说,大气中二氧公碳的含量为280PPm(即百万分之280),它恰好适合人类和动植物生存,也不会使气候发生较大的变化。可是,近几年来,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不断增高,温室效应不断增强,从而导致了全球性的气候变暖。
全球气候是在变暖还是在变冷?
不是因为单一的一个历史为开始的。
气候变暖是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被引起注意的,然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很有争议,有的认为气候正在变暖,有的反之,有的认为是和宇宙天体的周期现象有关,如太阳黑子活动周期等。
导致原因
1、人口剧增因素
近年来人口的剧增是导致气候变暖的主要因素之一。同时,这也严重地威胁着自然生态环境间的平衡。这样多的人口,每年仅自身排放的二氧化碳就将是一惊人的数字,其结果就将直接导制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不断地增加,这样形成的二氧化碳“温室效应”将直接影响着地球表面气候变化。
2、大气环境污染因素
目前,环境污染的日趋严重已构成一全球性重大问题,同时也是导致气候变暖的主要因素之一。现在,关于气候变化的研究已经明确指出了自上个世纪末起地球表面的温度就已经开始上升。
3、海洋生态环境恶化因素
目前,海平面的变化是呈不断地上升趋势,根据有关专家的预测到下个世纪中叶,海平面可能升高50cm。如不取及对措施,将直接导致淡水的破坏和污染等不良后果。另外,陆地活动场所产生的大量有毒性化学废料和固体废物等不断地排入海洋;发生在海水中的重大泄(漏)油等以及由人类活动而引发的沿海地区生态环境的破坏等都是导致海水生态环境遭破坏的主要因素。
4、土地遭侵蚀、沙化等破坏因素
5、森林锐减因素
在世界范围内,由于受自然或人为的因素而造成森林面积正在大幅度地锐减。
6、酸雨危害因素
酸雨给生态环境所带来的影响已越来越受到全世界的关注。酸雨能毁坏森林,酸化湖泊,危及生物等。目前,世界上酸雨多集中在欧洲和北美洲,多数酸雨发生在发达国家,一些发展中国家,酸雨也在迅速发生、发展。
7、物种加速绝灭因素
地球上的生物是人类的一项宝贵,而生物的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但是目前地球上的生物物种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消失。
8、水污染因素
据全球环境监测系统水质监测项目表明,全球大约有10%的监测河水受到污染,本世纪以来,人类的用水量正在急剧地增加,同时水污染规模也正在不断地扩大,这就形成了新鲜淡水的供与需的一对矛盾。由此可见,水污染的处理将是非常地迫切和重要。
9、有毒废料污染因素
不断增长的有毒化学品不仅对人类的生存构成严重的威胁,而且对地球表面的生态环境也将带来危害。
10、地球周期性公转轨迹的变动
地球周期性公转轨迹由椭圆行变为圆形轨迹,距离太阳更近。根据某科学家的研究地球的温度曾经出现过高温和低温的交替,是有一定的规律性的。
求全球气候变暖的真相?
从2010年以来,有的地方遭遇了千年极寒,出现了寒流、暴雪等灾害。但也有的地方比往年都要暖和。这让人们不禁疑惑:到底是在变暖还是在变冷呢?
提出地球变暖的机构,主要是联合国气候变迁小组(IPCC),是由联合国下属的两个机构?世界气象组织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共同建立的。这个机构的科学家认为,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日趋严重。全世界每年要向天空排放120亿吨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大量地吸收大气层表层和下层的热量,并阻止它们散失到空中去,就像温室的玻璃一样,所以科学家用?温室效应?这个词说明二氧化碳的作用。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越高,气候变暖的趋势就会越明显。
此外,大气中某些微量气体产生的?温室效应?远甚于二氧化碳。这些微量气体包括有机物腐烂产生的甲烷、汽车排放的废气和土壤中氮肥释放的一氧化二氮?
除此之外,还有城市越来越多的人工热的影响。随着城市建设发展规模越大,人口越来越多。使城市的温度比郊外高出0.5℃~1℃,这种现象叫做?城市热岛效应?。
有科学家预测,在温室效应的长期作用下,到21世纪,地球上寒冷的冬季将不复存在,冰雪也将全部消融殆尽。这直接导致海平面上升,太平洋、印度洋沿海地势较低的地区将要被海水淹没。
与上述截然相反的一种观点是变冷说。一些科学家纷纷发表研究成果,他们指出:地球正在向低温化、湿润化的方向发展。美国宇航局的科学家通过卫星温度测量证明,地球平均气温从19年到1988年没有上升,甚至还在下降。在北半球,温度在10年中稍有增高,但南半球温度在降低。总的来说,地球是在变冷。还有人将这种气候变冷的情况看做是?小冰河期?到来的先兆,从21世纪开始,世界气候将进入冰河时代。
有专家指出,虽然一段时间内北半球冬季出现极端严寒天气,但全球气候变暖的总趋势不会有大变化,不应该把全球变暖的总趋势和某个冬天出现的严寒天气混为一谈,也不应该认为这两者相悖。相反,这两者之间存在内在联系,并且之前就曾有科学家就预言,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欧洲或北半球可能出现短时间严寒天气。这是有科学依据的,因为全球气候变暖的第一个影响,就是导致地球气候系统出现不平衡,进而引发极端天气。
科学家对气候变暖或者是变冷的预测各执己见,存在很大的分歧。这个争论还会继续下去。
全球气候变暖是什么意思?
不过如果你不嫌看的累,我可以给你彻底解析下气候问题。
首先我明确一下,气候并没有任何问题,基本上这就是真实情况!!
从历史真实的数据来看,从二战结束,到75年,这段时间,全球气候是逐渐变冷,然后从75年,到2000年这段时间,气候是在变暖的,从2000年到2010年,气候没有继续变暖的驱使,有专家认为,气候已经逐渐开始变冷。
我们来解析下上面的数据,你可以发现,二战结束后,工业高速发展,排出了大量的二氧化碳,但是气候并没有变暖,反而在75年后到2000年,气温提高了,然后到目前为止,气温又没变化了,可见,气候是有一个曲线上下浮动的过程,这个过程,大概是25年左右。而这与二氧化碳,没有直接关系。因为如果二氧化碳增加会导致气温升高,那么二战结束后就不可能会有气温变冷的过程。
然后我们在来说说二氧化碳,从理论上来看,二氧化碳的确是个“保温气体”,但是我想说的是,人类排放出来的二氧化碳,事实上是很微不足道的,二氧化碳占据大气的含量是0.054%,每年,细菌和落叶腐化过程中产证的二氧化碳大约是1500亿吨,与人类有关的活动,包括呼吸,以及汽车尾气,每年产生的二氧化碳是65亿吨,这个数字,连每年火山喷发所产生的二氧化碳都要少很多。
而且,从研究冰层样本中表面,地球上存在多次冰河期和高温期,但是这和二氧化碳含量的高低有明显的区别。历史上的气温,总是在到达巅峰之后数个世纪后,二氧化碳含量才会到达巅峰,但是二氧化碳到达巅峰后,气温已经逐渐趋于变冷的过程了。
研究者得出的结论是,高气温时期,由于气温逐渐变高,所以海洋里大量的二氧化碳被释放,所以才引起了高二氧化碳含量,等到气温逐渐降低,二氧化碳的释放才逐渐停止,直到不释放,最后开始“回收”二氧化碳,所以,气温的高低才会和二氧化碳的含量不同调。
通过这个结论,我们可以发现,我们以往理解的,二氧化碳引发高气温,是没有科学依据的。最终答案,是气温影响二氧化碳的含量。
另外再补充一点,说道保温气体,二氧化碳的保温效果其实相对是比较差的,比谁差呢?比水气差,而且是差很多~~
综合上面的说法,可以得出最终结论,气候变暖的过程,事实上是地球气候一个正常的变迁,从历史上看,地球上有比现在更温暖的时期,就是中世纪,那个时候的世界社会相当的富庶,欧洲大部分的知名教堂都是建造在那个时代,而在中国,正在经历封建社会的巅峰——盛世!(所以高温期代表着富庶)另外在工业革命时期,是历史上有名的冰河期,当时泰晤士河都结冰的,冬天经常有小贩在冰面上开店。所以气候并没有什么问题,气温的高低变化,就如同一年有四季一般正常
那么你可能会想了,为什么明明气候没有问题,现在“低碳”口号却喊的那么响呢?
那我来告诉你,哥本哈根会议,说是拯救地球的会议,其实,是经济发达的大国为了限制发展中国家发展,而搞的政治阴谋,环境,只是被利用而已。
全球气候问题,起源于英国,倡导者是著名的英国首位女性首相撒切尔夫人,因为她在竞选的时候,英国有酸雨的现象,由此她提出了全球环境恶化,保护全球环境的竞选口号,这个口号正好迎合了民众的两个心理,一是二战后,因为的存在,人类对自身拥有巨大力量的盲目认识,自以为可以摧毁地球;二是对“自己拥有巨大力量”的恐惧,害怕被自身的力反过来毁灭。所以撒切尔利用了这个口号,成为了第一任英国女首相。而此法固然会被各国政客广为利用在各个政治、经济领域,尤其是经济。
世界经济好比一盘水,世界各国就好比托着水的盘子。如果你端平盘子,那么盘子里的各个部分的水含量就是一样的,如果你端不平,那么势必盘子里有一部分得到的水多,一部分地方得到的水少,而以美国为首的大国,就希望,这个盘子能倾斜,自己得到的水多一点。
所以,大国就丢出了“节能减排,低碳,环保”的正义旗帜,并且把这个口号喊的响亮,喊的正义,把环保列为道德的制高点,自己就可以"挟环境这个天子而令不臣”,谁要是不听他的,他就可以利用这个来制裁你,而且是师出有名手段还可以非常残忍,就如同中世纪教徒处罚异教徒一样,是可以动用火刑的。你要明白,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就意味着产量下降,经济发展减缓,你发展的慢了,美国等发达国家的优势就更明显,经济这盘“水”,就会倒向美国这边,美国的“水”自然就会增加了。
美国作为二次世界大战的最大战胜国,成功的划分了二战后的经济,其内容是,非洲,亚洲,南美出口原材料,廉价的粗加工商品,由美国为首的第一、第二世界国家(北美、西欧)负责物流、广告营销、设计、包装、零售。最终的产品,由本国消化,或者再出口到发展中国家,这当中,原材料的出口已经产品粗加工利润最为微薄,而物流、广告营销、设计、包装、零售利润最为丰厚,所以西方列强国家富庶,我们穷。这是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所精心规划的。
但是发展中国家也不见得满足现状,都想办法发展,但是如果发展中国家发展到会破坏西方发达规划的世界经济格局的时候,那西方就不会再容忍了。他们精心炮制出了“保护世界环境”这个可以载入史册的惊天大!!
除此之外,还有更现实的问题,美国金融危机之后,产生了大量的失业人员,如何处理好就业率,是摆在办公桌上的大难题,本人是蓝领阶层的代表,所以自然是要增加工人的工作岗位,为此,美国打出了两计重拳。
第一击重拳,打向了日本,就是日本丰田,美国通过打击丰田及其他日本高档商品,减少了进口高档的销量,降低了美国商品的成本,增加了美国商品的销量和利润,这个不在这里多说,你可以自己去了解下。
第二击重拳,直击中国。由于增加了以汽车业为首的工业不足以满足美国的就业率,也达不到许诺的增加300万就业岗位的承诺,所以有必要增加新的经济增长点,美国就把目标定为了节能环保新能源行业。但是美国也要确生产出的节能环保新能源产品有地方可卖,美国就把目标定在了中国。
首先,美国打了一计虚拳,要求人民币升值。
那么人民币升值,对美国有什么好处呢,从表面上看,这是美国为了限制中国的出口,让美国的购商买中国的廉价商品成本提高,从而把购目光转回到国内,这样,美国自己的工厂就会开工。
然而,这对中国企业来说,是致命的,人民币只要再提高5~7%,中国工厂就要倒闭,而美国是希望人民币升值30%,这根本就是要中国企业去死。
之后,美国就威胁把中国列为“汇率操纵国”并且成功的说服了欧盟共同给中国施压。
但是,美国所做的这一切,并不是要把中国马上置于死地,他的真实目的,是为了把中国拖到谈判桌上来谈判,并且增加了谈判筹码。
果不其然,中国就真的回到了谈判桌上,并且完全照着美国人的思路走。中美达成了以下共识
1、美国不再提人民币升值;2、美国考虑承认中国为市场经济体制(看清楚,是考虑,而且没说考虑多久);3、有中国出资,美国“帮助”中国制造三座第三代技术核电厂(中国目前已经拥有了更安全更经济的第四代核能产品)。
说道这里,你应该明白了吧,美国的这计重拳,其实是要为美国的节能新能源产品,找个买家,而且是强迫别人买,这个当年英国为了取得在中国的经商特权而打的战争,本质上没有任何差别。
所以,我的观点就是,所谓的气候危机根本不存在,存在的是国与国之间的对抗,政治家永远是黑暗的,这依然是个弱肉强食的世界。如果说真的有气候危机,那是指美国为首的经济发达国家,制造气候恶化的象,来剥削我们发展中国家。事实上,现在社会名义上是要保护环境,而实际上做的是破坏环境,太阳能电板所用材料是多晶硅,这东西在制造过程中是非常破坏环境的,我们的环境危机,真正来源正是这类东西,垃圾围城,水污染才是真正威胁我们和自然界的元凶!而不是二氧化碳。
为了保卫我们的经济(而不是环境),我建议大家,作为一个普通老百姓,我们要做的、我们能帮助国家的地方在于:在同等条件下,我们尽可能去购买国产货,去国内企业、商家消费,让人民的财富留在国内,而不是被外国人赚走。让我们国内企业多赚钱,他们才有条件给员工更多工资,有了更多的工资,才能更加促进消费,振兴中国的零售业,使得中国经济走入一个良性循环,这样我们的经济才会更发达,我们每个中国人才能受惠,我们的国家在对外谈判上,才有更多的底气!! 至于环境,我只是希望能尽快解决水污染和垃圾围城!
知识和观点是学习的,文章是自己写的,是非对错,我们心中自有答案
补充,千万不要听回答者: 376787109胡说八道啊,
1、他说人类自己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是原因之一,那么他的意思是让人类自己去死,还是去把其他动物杀死我在上面就说了,人类呼吸开车所有加起来才65亿吨二氧化碳,落叶腐化产生的二氧化碳就有1500亿吨了,海洋里储存的二氧化碳更是庞大,况且二氧化碳不会让气候产生变化,他这不是扯蛋么,看着都来气。
2、大气污染,我拜托,你当人类是神吗,要是污染区域性的大气,人类活动是能做到的,比如酸雨。大面积的人类恐怕还做不到吧!人又不是傻瓜,特意的去放几颗去污染大面积的土地和大气?而目前被认为有可能与人类活动有关的“沙尘暴”这是大面积的灾害,但是也不是人类单方面能够造成的吧!?不要夜郎自大。
3、海平面提高。我拜托,中世纪的气温比现在高啊,有你说的那些灾难吗?
4、这一点稍加认同,负面效应会在我们子孙后代那体现,不过与大体气候无关!
5、同上
6、区域性酸雨确实存在,不过与大体气候无关。
7、物种消失,这点我要重点来说,人类也是种生物,绝对不是神!如果有一天人类能够冲出地球,在宇宙中自己创造家园,那还好说去拯救其他物种,现在,我们吃其他的生物,穿其他的生物,我们就是这个生物圈的一部分,任何一种生物都必须找到自己在这个生物圈中存在的理由和位置,适者生存,不适淘汰,依然是我们这个生物圈中的法则。当然我们的智慧和道德可以引领我们减少不必要的杀戮,但是主题是不会改变的。
8、你算是有说对的部分了,我们的真正的环境危机,不是什么气候变暖,而是垃圾围城和水污染。
9、有毒废料,那也是区域性的,比如稀土矿周围的污染就比较严重,但是不值得拿出来评价大体气候。
2-1,就专家计算,高温期已过,地球进入小冰河期,以后10多年里,气候逐渐变冷。
2-2,请参阅我的文章
什么是全球变暖?
全球气候变暖是一种和自然有关的现象,是由于温室效应不断积累,导致地气系统吸收与发射的能量不平衡,能量不断在地气系统累积,从而导致温度上升,造成全球气候变暖。
“全球气候变暖”未必会造成冬天更冷,夏天更热的现象,但是极端气候出现的次数会越来越频繁,例如全球变暖是对人类生存环境的最大威胁。全球变暖不是简单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灾难,它破坏的是整个地球的气候系统,会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所造成的后果是不可逆转的。
扩展资料:
全球变暖危害
1、气温升高所带来的热能,会提供给空气和海洋巨大的动能,从而形成大型,甚至超大型台风、飓风、海啸等灾难。每年所遭受和面临的灾难越来越多,损失的生命和金钱数目越来越大,越来越让人难以接受。?
2、台风海啸等灾难不单直接破坏建筑物和威胁人类生命安全,也会带来次生灾难,尤其是台风、飓风等灾难所带来的大量降雨,会导致泥石流、山体滑坡等,严重威胁交通安全和居民生活安全。
3、气温升高不单会从海洋直接吸取水分,还会从陆地吸取水分,使得内陆地区大面积干旱,从而粮食减产,饲料也同样减产。粮食和肉类食品将面临匮乏,直接威胁国家稳定。为食物而引起的恐慌和争斗,将不再是落后村落中才会发生的事。
百度百科-全球气候变暖
在上一个冰河时期已经有人类居住在北美,但直到气候变暖才繁荣起来
白天为何会变得那么黑?大雪为何下得那么早?极端天气近年来为何那么多?世界著名自然灾难专家比尔·麦克古尔在其《7年拯救地球》中提出:如果温室气体无法得到控制,地球将在2015年进入不可逆转的恶性循环中,包括战争、瘟疫、干旱、洪水、饥荒、飓风在内的各种灾祸将席卷地球,使人类遭遇“末日式劫难”。
早在1995年联合国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的众多科学家已指出:潜在的气候变化已是确凿无疑,在某些地区极度高温天气、洪水、干旱的发生将变得更加频繁,随之而来的火灾、虫害爆发以及生态破坏也不可避免。
想想那些面临家园消失的“气候难民”—他们的灾难,有百分之多少是因为你呢?如果你弄清楚了这一切和“碳”有关,你还会觉得低碳离你很远吗?
1.“拯救人类的最后一次机会”
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哥本哈根开幕
2009年12月7日,丹麦首都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这座美丽的城市召开,来自192个国家的世界政治精英们,在这里共商良策,为我们的地球降温。
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全称《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5次缔约方会议暨《京都议定书》第5次缔约方会议,这是人类在开始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后又一次至关重要的自我救赎。
小贴士
1988年—首次敲响全球气候变暖警钟
1988年的一个夏天,美国的69个城市,创下了最高的单日高温记录。在洛杉矶,温度计的水银柱直指43℃,400个变压器在一天之内相继爆炸。与此同时,美国中西部也遭受了历史上最严重的旱灾。在那个异常的夏季,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多伦多召开会议,成立了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开始着手准备即将于1992年6月在里约热内卢召开的环境与发展大会。这是20世纪最后10年中具深远影响的会议之一,从此敲响了全球气候变暖的警钟。
在大会的第一场新闻发布会上,来自斐济的代表拉维塔,在谈到自己的国家因海平面上升而面临消失危险时,她泪洒会场,让全世界为之动容。拉维塔说:“我有一个希望,15年后我可以有自己的孩子,他们会有一个家。而那个时候我们还会有一个美丽的岛屿。”拉维塔的眼泪背后,是对可能失去家园的无尽忧虑,是对保护家园的无尽渴望。
2.即将消失的美景
按照气候学家对全球变暖的预测,其实不仅仅是拉维塔所在的斐济岛,世界上将有无数自然美景或者奇观消失。最有可能消失或者正发生剧烈变化的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地方,同时也是最脆弱的地方。
即将消失的美景
小贴士
世界地球日
世界地球日起源于美国。10年4月22日,200多万美国民众自发地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群众性环境保护运动。从此,美国民间组织提议把4月22日定为“地球日”,旨在唤起人类爱护地球、保护家园的意识,促进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2009年第63届联合国大会一致通过决议,决定将今后每年的4月22日定为“世界地球日”。我国2010年纪念世界地球日活动的主题是:“珍惜地球,转变发展方式,倡导低碳生活。”
图瓦卢,是仅次于瑙鲁的世界第二小国,面积26平方千米,由9个环状珊瑚群构成,全国最高海拔只有4.5米。从1993~2010年的17年间,图瓦卢的海平面总共上升了9.12厘米,按照这个数字推算,50年后海平面将上升37.6厘米,这意味着图瓦卢至少将有60%的国土彻底沉入海中。有科学家认为,图瓦卢将成为首个沉入海底的国家。
澳大利亚大堡礁是世界上最大的珊瑚礁区,由2900座珊瑚礁组成,从空中俯瞰大堡礁,它像一颗闪着蔚蓝和纯白色光芒的明珠,被称为“透明清澈的海中野生王国”。由于过度、沿海开发,污水、农药入海污染以及全球气候变暖,当地的珊瑚礁大量垮塌。珊瑚生长区的海水温度每提高1℃,都会引起珊瑚白化并加速其死亡。如果等待珊瑚礁开始重新自然生成,恢复成现在的规模至少需要200~500年。面临同样困境的还有中东的死海、非洲的乞力马扎罗山、南美洲的亚马孙热带雨林等美丽的风景。据英国气象局哈德利中心研究认为:如果气温上升幅度达到4℃,那么85%的亚马孙热带雨林将不复存在。
3.科学家推测未来气候
2009年中国各海区海平面变化(数据引自国家海洋局《2009年中国海洋公报》)
小贴士
2010年,中国气候最异常的一年
2010年,我国极端高温和强降水发生之频繁、强度之大、范围之广,历史罕见,是本世纪以来我国气候最异常的一年。年平均气温较常年偏高0.7℃,是1961年以来第10个最暖年,也是第14个连续气温偏高年。全年降水偏多,季节和区域分布不均,旱涝灾害交替发生。西南地区特大干旱、暴雨频袭华南江南、海南遭遇罕见降水、强降水引发舟曲泥石流我国2010年气候灾害造成的损失为本世纪以来之最,超过5000亿元,因灾死亡4800多人,直接经济损失和死亡人数均为近10年来最多。(数据引自《2010年中国气候公报》)
全球变暖了,但究竟暖了多少?据联合国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公布的数据显示,在1906~2005年的100年间,全球平均地表温度上升了0.74℃(0.56~0.92℃),其中仅1956~2005年的50年间,增幅就达0.65℃。对普通百姓,一天之内区区0.74℃的温差几乎无法感知,但对整个地球,地表平均温度的这个差值却非同小可。
不久的将来,我们看到的将会是什么样的景象:被誉为“欧洲水塔”的阿尔卑斯山在2050年时将会失去70%的山顶积雪;而世界屋脊喜马拉雅山的冰川在2035年会全部融解;我国大江大河的发源地,被称为“中华水塔”的青藏高原冰川年均将减少131.4平方千米。
气温的不断升高,冰川的不断融化,将会导致全球海平面的不断上升。20世纪全球海平面上升约0.17米。对此,各国的科学家使用31个复杂气候模式,对6种代表性温室气体排放情景下未来100年的全球气候变化进行了预测。其结果表明:全球平均地表气温到2100年将比1990年上升1.4~5.8℃。中国气象局发布的最新观测结果显示,中国从1908年到2007年的近百年来,地表平均气温升高了1.1℃。近30年来,中国沿海海平面平均上升速率为2.6毫米/年,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高于全球海平面平均上升速率。
4.二氧化碳为何是气候变暖的罪魁祸首
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图解
温室气体包括二氧化碳(CO2)、甲烷(CH4)、氧化亚氮(N2O)、氢氟碳化物(HFCs)、全氟化碳(PFCs)、六氟化硫(6)等六种气体。二氧化碳分子的增温效应并不是最大的,1个甲烷分子的增温效应是1个二氧化碳分子的21倍。为什么二氧化碳却变成了地球变暖的罪魁祸首呢?
小贴士
温室效应的原理
太阳发射的电磁波长很短,称为太阳短波辐射。地球发射的电磁波长因为温度较低而较长,称为地面长波辐射。大气对太阳短波辐射几乎是透明的,却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大气在吸收地面长波辐射的同时,它自己也向外辐射波长更长的长波辐射(因为大气的温度比地面更低)。其中向下到达地面的部分称为逆辐射。地面接受逆辐射后就会升温,或者说大气对地面起到了保温作用。这就是大气温室效应的原理。
那是因为地球上二氧化碳含量远远大于其他气体,而且在大气中的生命期相当长,因此它的温室效应最大。二氧化碳吸收地球的红外辐射,引起近地面大气温度增高,大气变暖后使地面蒸发增强,造成大气中的水汽增多,水汽增多又会使近地面大气对地球红外辐射的吸收进一步增强,如此相互作用,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增加改变了原有的大气热平衡,造成了全球气候变暖。
专家估计:如果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25%,近地面气温将会增高0.5~2.0℃;如果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增加100%,近地面气温将会增高1.5~6.0℃。如果这种估计正确,到21世纪中期以后,二氧化碳对全球气候造成的影响就不可被忽视了。
5.碳在自然界中是如何循环的
碳(C)是构成生物原生质的基本元素,它在自然界中的蕴藏量极为丰富,碳循环就是含碳的物质在整个自然界中的循环,包括二氧化碳的固定和二氧化碳的再生。以生物圈中的碳循环为例,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合成为糖类等有机物。合成的含碳有机物被植物和动物所利用,在其生命活动过程中,通过呼吸作用,又把二氧化碳释放到大气中。植物或动物的遗体通过微生物的分解作用成为二氧化碳而最终排入大气,分解后产生的二氧化碳返回到大气中。另外,由古代动植物遗体变成的煤和石油等,被人们开出来后,通过燃烧把大量的二氧化碳排放到大气中,也加入到生态系统的碳循环中。
碳在自然界的循环示意图
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浓度日益增高
小贴士
现代工业发展对碳循环的影响
大气中CO2的含量在受到人类活动干扰以前相当稳定,现代工业的快速发展,人类大量燃烧煤和石油等化石燃料,使地层中经过千百万年而积存的碳元素,在很短的时间内释放出来,CO2的生成量每年增加4.8%。其结果是大气中CO2浓度升高,打破了碳循环的平衡,形成“温室效应”,导致气候异常。
由此可见,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是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行的,随着大气环流在全球范围内运动,因此碳循环具有全球性。
6.什么是低碳经济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低碳经济”成为全球热点。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改变高碳排放的发展模式,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实现绿色的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可持续健康发展,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
小贴士
低碳经济理解误区
第一种误解:认为低碳经济是贫困的经济。发展低碳经济并不是要走向贫困,而是要在保护环境气候的前提下走向富裕。应当通过技术革新,使人们在生活进步的同时减少碳排放。第二种误解:认为一旦搞低碳经济,那么高耗能、高排放的重工业就不能发展了。其实低碳经济应靠产业结构调整和新能源技术发展提高碳效率,减少碳排放。第三种误解:认为低碳经济就是的事,与个人无关。低碳经济就在我们身边,它带来的好处也是实实在在的,是可以落实到现实的行动的。
具体包括:①低碳的生产方式。通过低能耗、集约式的能源和利用,降低生产过程中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减缓经济增长给生态环境和气候变化带来的压力。②低碳的能源供应和消费体系。通过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增加低碳和无碳能源的供应,控制化石能源使用量。③低碳的生活方式。通过社会节能减排,抑制高耗能产品消费,改变人们的高碳消费倾向和高碳偏好,实现低碳生存的可持续消费模式。
7.低碳经济发展历程
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增长速度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1992年5月22日,联合国间谈判委员会就气候变化问题达成的公约,于1992年6月4日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的联合国环发大会(地球首脑会议)上通过。此后每年召开一次公约缔约方大会(COP)。
低碳经济发展历程
小贴士
第一个为温室气体减排目标立法的国家
2008年颁布实施的“气候变化法案”使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为温室气体减排目标立法的国家,并成立了相应的能源和气候变化部。按照该法律,英国必须致力于发展低碳经济,到2050年达到减排80%的目标。英国也是全球率先推出并开始征收气候变化税的国家。
19年在日本京都召开的公约第3次缔约方大会上,由159个国家签署了《京都议定书》,议定书以法律形式要求41个工业化国家控制并减少6种温室气体的排放,并规定了这些国家减少排放的限额,其目标是在2008~2012年期间,工业化国家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要在1990年的基础上平均削减5%。这标志着地球村的人们已经迈出了共同努力保护气候的重要一步,是国际社会为保护全球气候取的一项重大而具体的行动。
2003年2月24日,英国贸工部发布了一份主题为《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的能源白皮书。这是低碳经济最早出现在文件中。
“京都议定书”中二氧化碳主要排放国减排目标
8.人类应对气候变化的里程碑—“巴厘岛路线图”
2007年12月3日,世人瞩目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召开,来自《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192个缔约方以及《京都议定书》176个缔约方的1.1万名代表参加了此次大会,目的在于针对气候变化全球变暖而寻求国际共同解决措施。
在经过十多天的激烈交锋和艰苦妥协后,大会终于通过名为“巴厘岛路线图”的决议。主要内容包括:大幅度减少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未来的谈判应考虑为所有发达国家(包括美国)设定具体的温室气体减排目标;发展中国家应努力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增长,但不设定具体目标;为了更有效地应对全球变暖,发达国家有义务在技术开发和转让、资金支持等方面,向发展中国家提供帮助。“巴厘岛路线图”被认为是人类应对气候变化历史中的一座新里程碑。
小贴士
中国为绘成“巴厘岛路线图”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中国把环境保护作为一项基本国策,根据《公约》的规定,结合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制定并公布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成立了国家应对气候变化领导小组,颁布了一系列法律法规。中国的这些努力得到各国普遍好评。
9.低碳经济的实现途径
发展低碳经济,是当今社会的必然选择。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大进步。其实质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创建清洁能源结构,核心是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发展观的转变。发展低碳经济是一场涉及生产模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国家权益的全球性革命。
低碳经济实现途径可概括为两种:一是改变能源使用结构;二是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具体来讲,改变能源结构是指降低对化石能源的依赖,提高一次能源使用中太阳能、风能、核能、生物质能、水能等非化石能源的占比,达到减少碳排放的目的。提高能源使用效率是指在工业和生活的各个环节中使用节能技术,减少能源使用而实现碳减排。
小贴士
中国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实现途径
发展低碳经济受不同国家的地理、能源结构和环境的影响。对我国而言,煤炭是主要能源,与西方国家主要用石油的做法和形式不同。低碳经济实现途径表现在:降低煤在国家能源结构中的比例,提高煤炭净化比重;通过土地利用调整和林业措施将大气温室气体储存于生物碳库;提高能源效率,重点改善城市的能源消费结构和效率;参与国际减排活动,加强国际经济技术合作等等。
10.低碳世界中的中国声音
2008年世界主要国家二氧化碳排放量
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之后,“低碳”成为热点话题,而中国态度则更是全球关注的焦点。2009年11月26日在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前夕,中国向世界做出了负责任的承诺:到2020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这是我国根据国情取的自主行动,是我国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做出的巨大努力。
面对此承诺,我国做出了很大的努力,关停小火电机组5000万千瓦,淘汰落后炼铁产能1亿吨,落后炼钢产能5500万吨。与此同时,将加快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加快发展可再生能源。
到2020年,中国将建成水电装机3亿千瓦、生物质能发电装机3000万千瓦、风电装机3000万千瓦,到那时中国可再生能源的比重将由2005年的7.5%提高到15%,森林覆盖率从18.2%提高到20%。即使是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我国也没有放松对节能减排的努力,在中央新增的4万亿投资当中,与气候变化、环境保护以及生态建设方面相关的投资就达到了5800亿元,专门用于环保的是2000亿元(数据引自光明日报)。
小贴士
全球气候变化地质研究助推我国国际碳减排谈判话语权
2000年以来我国对黔、滇、湘、桂及川等省(区)岩溶区千余洞穴的气候变化进行地质调查,准确获取了调查区土壤碳储量,全国土壤平均有机碳储量为15339吨/平方千米,显示我国土壤碳库巨大固碳潜力。研究发现岩溶作用可以吸收二氧化碳,全球每年吸收CO2约6亿吨,我国岩溶每年吸收CO2约7千万吨。上述成果,为我国在国际碳减排谈判获得话语权提供重要依据。
11.气候变暖危与机
气候变暖,导致一系列生态问题,人类面临着重大生态环境危机。在全球变暖的趋势下,各国纷纷响应号召提出了低碳经济发展新战略与政策,这些政策措施主要表现为:改造传统高碳产业,加强低碳技术创新;积极发展可再生能源与新型清洁能源;应用市场机制与经济杠杆,促使企业减碳;加强国际范围内的减碳协作等。目前,世界主要发达国家重点放在新能源开发、节能技术、智能电网等领域,将低碳经济、低碳技术作为新的战略增长点。
小贴士
全球变暖七宗“罪”
科学家近年来对全球变暖的影响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虽然还不能全面预测全球变暖给地球带来的多种变化,但人类对全球变暖的负面影响已经有了更深入的认识,科学家们列出全球变暖七宗“罪”:
(1)岛国命运堪忧;(2)天灾威胁加重;(3)生物链被打乱;(4)传染疾病肆虐;(5)水供需矛盾加剧;(6)夏天热浪频仍;(7)经济发展蒙阴影。
2009年7月8日,八国集团峰会提出,到2050年,发达国家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应在1990年或其后某一年的基础上减少80%以上,到2050年使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至少减少50%。实现这个目标,全球经济就必须转型到低碳经济。这预示着从现在到2050年的未来40年,低碳经济将是国家竞争力和企业竞争力的重要体现。
可以做出这样一个判断:世界经济历经工业化、信息化之后,正在走向低碳化,低碳经济时代已经来临。这种国际大背景,对中国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因此,如何探索走出一条能源的低碳之路,尤其是化石能源的低碳之路,成为当前社会必须要面对的重要课题。
根据最近发表的两项研究,人类生活在现在的墨西哥地区直到33000年前,并且可能是通过沿太平洋海岸旅行在美洲定居的。
人们普遍认为,第一批进入美洲的人是来自亚洲的大型猎捕者,他们是在冰河世纪末期大约13000年前来到美洲的。这种叙述被称为“克洛维斯优先”理论,基于考古学家称之为克洛维斯文化的独特石器。
在20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这一理论被广泛接受。然而,最近的考古证据表明,在克洛维斯人之前,美洲就已经有人类了。
然而,到底早到什么程度还不清楚,这也是学术界激烈争论的一个话题。
在奇基惠特洞穴发现的东西
奇基惠特洞穴是墨西哥萨卡特卡斯海拔2740多米的一处考古遗址。萨卡特卡斯大学的西普里安·阿德利安(Ciprian Ardelean)七年多来一直领导着对该遗址的挖掘工作。在他们的制造过程中发现了近2000件石器。
这些工具属于一种以前从未在美洲见过的物质文化类型,与任何其他文化综合体没有明显的相似之处。重要的是,在一个与上一个冰河时代的高峰相对应的考古层下发现了200多件标本。(考古学家称此峰为“最后一次冰川盛期”。)
在这段时间里,在26000年到19000年前之间,冰盖达到了最大程度。因此,奇基惠特洞穴的证据有力地表明,早在克洛维斯人之前,北美就已经有人类了。
考虑到这一发现的重要性,一个国际研究团队参与了奇基惠特洞穴的跨学科研究。经过4个小时的长途步行参观了现场,亲眼看到了证据。研究者建立了一个超过50个放射性碳和光学年份的年表。
结合考古证据,研究结果显示早在3.3万年前就有人居住在奇基惠特洞穴,直到更新世末期(约1.2万年前)洞穴被封闭。
早期人类在美洲的定居模式
在一篇论文中,研究者探讨了横跨北美和白令陆桥(古代连接美洲和亚洲的大陆桥)的更广泛的人类迁徙模式。这项研究使用一种叫做贝叶斯年龄建模的统计工具,分析了从北美和白令陆域的42个考古遗址。
分析表明,在上一个冰河时期的高峰之前、期间和之后,北美地区都曾有过人类。然而,直到很久以后,非洲大陆上的人口才开始显著增长。
这发生在冰河时代末期的气候变暖时期,被称为格陵兰间冰期。全球变暖开始于14700年前,当时全球气温骤然升高。
研究者还发现,在更广阔的地区,三种主要的石器传统大约是在同一时期开始的。与此同时,考古遗址和放射性碳年代测定数据的增加,以及基因数据表明人口显著增长。
人类在变暖时期的大规模扩张似乎对大型动物的戏剧性灭绝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包括骆驼、马和猛犸象。通过绘制这些巨型动物最后出现的日期,发现它们大部分在这段时间内消失了,随后是一个更冷的时期。
然而,不能完全排除气候变化对动物灭绝的贡献,即突然变暖和变冷。
第一批人类来自欧亚大陆的东部,但看起来似乎有一个令人惊讶的早期人类迁移进入这片大陆。
研究者认为早期到达这些新大陆的人可能沿着海岸迁徙。内陆旅行可能会受阻,要么是因为白令陆地部份在水下,要么是因为现在的加拿大被无法穿透的冰盖所覆盖。
这两项研究及其结果与以前公认的模型截然不同,使我们得以揭开美洲最初人类定居的新故事。这一旅程,标志着现代人类在地球上的一次重大扩张,将继续迷惑和引发争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