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气象服务_精细化气象服务为高考护航
1.集合预报的优势在于()
2.世界气象日智慧气象是什么时候
3.现代天气业务发展指导意见的主要任务
4.人工影响天气工作总结
县级气象服务工作是最直接的贴近广大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部门,其业务和服务水平的高低和工作成效的好坏是评价整个气象工作的关键性指标,直接影响着社会对气象部门工作的评价优劣和认可程度。经过实践,气象服务在县级需要改进以下几点:(1)创新思路,大胆探索,摆脱传统意义上的气象服务的瓶颈。国民经济生产的各行各业与气象工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认真分析气象服务与各行业的之间的关系,找到服务切入点。(2)拓宽气象信息发布渠道,扩大气象服务覆盖面。让农民可以从更广泛的渠道获取气象服务,通过广播电视、报刊、网络、12121电话等渠道开展常规气象服务;开展短信群呼和广播、广播电视插播和公共场所电子显示屏等开展突发、灾害性预警信息的发布。(3)积极探索建立部门联动、共享的运行机制,扩展气象服务体系的内涵和外延。加强社会领域的法制建设,把气象服务建设和管理纳入法治化、规范化、制度化轨道。(4)提升气象服务品质。大力开展有针对性的服务,丰富产品内容,加强服务的敏感性、针对性、多样性和精细化水平,不断拓展专业气象服务。(5)通过区域自动气象站建设合理布设气象监测站点;加强气象灾情、情报收集;加强灾害性天气的监测与联防,特别是做好干旱、雪灾、雷电等重大灾害天气监测。依靠雷达、卫星、加密站探测资料,加强灾害性天气的短时、I临近预报服务体系建设,以发展精细化天气预报为突破口,做到定点、定时、定量相结合,增强突发气象灾害预测预警能力。
集合预报的优势在于()
智慧预警 防灾减灾
?城区排水防涝应急处置效率提高了50%,这得益于?气象精灵?能为我们吹响统一行动的哨声。?近日, 福州市 城区水系联排联调中心科技信息处副处长刘晶说,气象预报预警服务数字化智慧平台?气象精灵?,助力水系科学调度。
去年,福州市气象局重点打造气象预报预警服务数字化智慧平台气象精灵?,提供更加直接可理解可分析的智慧气象服务。据福州市气象台副台长陈彦介绍,该平台整合300多个气象监测站、多波段雷达监测网等综合、立体、实时的分钟级数据,通过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成果应用,让气象数据?开口说话?。
今年5?6月,福州出现极端持续性暴雨过程。联排联调中心根据气象预警信息启动应急响应,提前进行布防和物资调配,开展网格化巡查,共享气象雷达回波图、城区雨量站实时监测数据、数值模式网格预报产品,以及城区水位监测、易涝点和监控数据,避免了重大汛情事故和大面积内涝。
?气象精灵?是福建省?数字气象?融入城市运行指挥中枢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气象部门把智能灯杆、道路监控等社会纳入观测网,建立城市智能气象观测系统。积极发展人工智能气象应用关键共性技术,建立基于5G技术的城市气象服务应用场景,向?城市大脑?和?智慧应急一张图?提供数字化气象供给,推进以气象灾害预警为先导的社会应急响应机制,守护城市安全运行。
据统计,福建作为全国首批预警短信精准靶向发布工作试点省,以预警信息发布?一平台?、预警信息传播?一张网?、预警精准服务?一模型?为基础,打造了多部门共享共用集约化的突发预警信息发布系统,服务45个部门1857家单位预警信息传播应用,接入近10个部门92类防灾减灾救灾基础数据,建立数字预警智能传播服务体系。
刘晶介绍说,目前,得益于这些智慧化预警手段,福建省以?预警+短信/闪信?的方式,为8.6万名应急责任人、14.6万名地灾群测群防人员、1.1万名渔船主、4.5万名涉旅企业责任人提供精准服务。
融合服务 产业富民
?福天天,下党乡今天天气怎么样??福天天,从县城到下党乡,有影响出行的坏天气吗??近日在寿宁县下党乡,村民们打开数字乡村气象服务小程序,点击?福天天?虚拟形象,获取天气信息。
随手可得的数字乡村气象服务是如何实现的?据了解,福建气象部门积极开展数字乡村气象试点项目,初步建成涵盖29类141项数据的?数字乡村气象大脑?,通过数字新基建,提高监测密度;运用精细到乡村级的靶向发布技术,提高预警精度;布设多场景融合乡村服务平台,拓宽服务广度。
在寿宁县下党乡、 福鼎市 磻溪镇赤溪村等?数字气象?示范乡村,气象服务与村务、农务、商务不断融合的实践越来越多。
下党乡茶农王光朝告诉记者,他期待着?不同风险区精细化茶叶低温指数保险费率?一张图尽快应用。他口中的这张图,是气象部门将茶叶种植风险评估、保险费率精细化到乡镇级,而编制的茶叶种植风险区划图和保险基准费率参考表,让茶农买保险心里更有底。
如何进一步畅通农村物流,让农产品走得更好、更远?
在寿宁县,气象部门联合县公路事业发展中心,开展国道G235三处恶劣天气高影响路段风险预警业务,定时、定点预报公路运输敏感气象要素。
在连江,?振渔一号?深远海养殖平台上布设了多要素气象自动站,为深海科学养殖提供重要依据。
在福清,有了引种气候适应性指标,原本生长于热带地区的金钻凤梨落地生根,走俏市场。
世界气象日智慧气象是什么时候
集合预报的优势在于如下:
提高预报准确性和可靠性:集合预报方法综合了多个预报模型的结果,从而减少了单一模型预报误差的影响。通过对析,集合预报方法可以更好地确定气象要素的变化趋势,提高预报的准确性。同时,集合预报方法可以降低预报中的随机误差,使预报结果更加可靠。
全面收集和整合气象信息:集合预报方法可以充分利用各种气象观测数据、数值模拟结果和历史气象资料等,全面收集和整合气象信息。这样不仅可以提高预报的准确性,还可以为气象灾害预警提供有力支持。
较强的适应性:集合预报方法可以针对不同的气象要素、地域和时间尺度进行预报,具有较强的适应性。无论是在全球范围内还是局部区域,集合预报方法都能为气象预报提供有效支持。
有利于气象灾害预警:集合预报方法可以提高气象灾害预警的准确性和及时性,为防灾减灾工作提供有力保障。通过集合预报,气象部门可以更加准确地预测气象灾害的发生和发展趋势,为和相关部门制定防灾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有助于气候变化研究:集合预报方法可以为气候变化研究提供有力支持。通过整合长时间序列的气象观测数据和数值模拟结果,集合预报方法可以揭示气候变化的规律和趋势,为应对气候变化提供科学依据。
促进气象科技发展:集合预报方法的研究和应用可以推动气象科技的发展,提高气象预报技术的国际竞争力。同时,集合预报方法还可以为其他领域提供技术借鉴,如地球科学、环境科学和航空航天等领域。
提高公共服务水平:通过集合预报方法,气象部门可以提供更准确、更精细化的气象预报服务,满足社会各界对气象信息的需求。这将有助于提高公共服务的水平和质量,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现代天气业务发展指导意见的主要任务
世界气象日是什么时候?智慧气象的内涵是什么?2018年是第五十八个气象日,今年的主题为智慧气象。它的出现方便了各国气象部门相互交流。世界气象日的时间是在3月23日。
一、智慧气象是什么时候
世界气象日(World.Meteorological.Day)又称国际气象日是世界气象组织成立的纪念日,时间在每年的3月23日。世界气象组织为了纪念世界气象组织的成立和《国际气象组织公约》生效日(1950年3月23日)而设立的。每年的世界气象日都确定一个主题,要求各国成员在这一天举行庆祝活动,并广泛宣传气象工作的重要作用。
二、智慧气象的内涵
1、智能的感知包括对气象要素的感知、气象对经济社会影响的感知、用户需求的感知、气象工作运行状态的感知,这些感知是智能化的。
2、精准的预测包括气象要素的预测、气象灾害的预测、基于影响的预测三个层次,精准包括精细化和准确率,精细化包括时空分辨率、预报预测的更新频次,在信息技术的支撑下,实现更加精准的预测。
3、普惠的服务是指能敏捷响应社会需求,并将智慧气象的元素融入到各行各业和人们衣食住行之中,让都能享受到个性化、专业化的高端气象服务,并在生产生活的决策中获得巨大的经济、社会价值和最佳体验。
4、科学的管理是指能智能分析各种业务、服务、管理数据,为气象内部事务、社会事务、行政审批、事中事后监管等精准管理提供决策支撑,提高管理效能。
5、持续的创新是指气象部门内外个人、组织能依托气象信息化体系进行科技和业务创新应用,开放的气象数据信息为万众创新提供支撑,使得气象事业能获得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
三、设立宗旨
每年的3月23日是世界气象日,由世界气象组织于1960年6月确定。气象是指大气的状态和现象,如冷、热、干、湿、风、云、雨、雪等。为了加强国际间的气象研究与合作,更好地把气象观测结果应用于人类的各项实践活动,1878年国际气象组织在维也纳成立,该组织1947年9月召开气象局长会议,审议并通过了《世界气象组织公约》,公约于1950年3月23日正式生效,国际气象组织由此改名为世界气象组织,并成为联合国的一个专门机构。
1960年6月,世界气象组织通过决议,从1961年起将公约生效日,即3月23日定为世界气象日。世界气象组织要求各成员国在这一天以多种方式举行庆祝活动,宣传气象学在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中的作用,并且每年气象日都选定一个主题,号召各成员国以多种方式开展宣传活动。主题的选择基本上围绕气象工作的内容、主要科研项目以及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问题。开展世界气象日活动的主要目的是让各国人民了解和支持世界气象组织的活动,唤起人们对气象工作的重视和热爱,推广气象学在航空、航海、水利、农业和人类其他活动方面的应用。
人工影响天气工作总结
现代天气业务以提高天气预报准确率和精细化为核心,重点围绕数值预报业务系统建设、专业化监测预报业务和技术系统研发、多种观测资料综合分析应用、集约化预报业务流程调整与完善以及专家型预报员团队建设等方面推进现代天气业务发展建设。其业务建设的重点任务包括:
(一)数值天气预报业务
按照《中国气象局数值天气预报业务发展(2008—2011年)》及其滚动修订的,推进GRAPES模式发展。在进一步改进和深化T639业务模式应用的基础上,发展建立以GRAPES模式为基础的数值预报业务系统及动力和统计相结合的数值预报产品解释应用业务。
1.数值预报模式
发展完善三维/四维变分同化分析系统并业务运行。提高全球模式卫星遥感资料同化应用水平,在全球变分同化分析系统中卫星遥感资料能够占到所同化资料总量的80%以上。建立区域变分同化系统,有效同化应用多普勒天气雷达、卫星、自动站等高时空分辨率的稠密资料,实现逐小时快速资料同化分析,显著改善对中小尺度系统的分析模拟与短时短期预报能力。有效融合洋面上可获得的卫星、雷达等各种观测资料,完善台风涡旋初始化技术。研发陆表参数的资料同化方法,建立全球实时下垫面资料自动生成系统。开展中国区域资料再分析,利用成熟的区域同化与模式,建立10年长度的试验性再分析资料集。
建立全球25公里分辨率和中国区域3~5公里分辨率的分析与预报系统。优化全球模式动力框架和垂直坐标,改进极区和大地形区的处理方案。考虑平流层物理过程,提升模式顶高。重点改进影响东亚区域预报技巧的降水过程、陆面过程的参数化方案,优化辐射过程中云的处理和预报方案,实现物理过程的合理精细化,发展能反映中国天气气候特点的物理过程参数化方案。研发模式动力诊断与物理诊断的技术和软件,建立数值天气预报系统综合诊断平台,为模式预报性能的改进提供依据。
在国家级发展全球、区域集合预报系统并实现业务运行。发展基于奇异向量的初值扰动方法和物理过程随机扰动方法;有效增加集合预报样本、模式空间分辨率和预报时效,全球集合预报的预报时效达到2周。完善中国TIGGE中心建设,发展多业务中心多模式集合预报集成技术,进一步提高温度、定量降水等要素的概率预报能力;发展概率预报降尺度技术,进一步提高精细概率预报水平。区域级参与国家级数值预报系统研发,并针对本区域开展适合于本地地域与气候特征的区域数值预报业务。
2.数值预报产品统计释用
发展基于T639模式及业务化的区域数值预报模式的解释应用工作,完善数值天气预报产品释用和订正平台。在国家级建立中短期灾害性天气的集合预报释用业务,加强数值预报产品应用的指导能力建设,增加指导产品的种类和数量,提高指导产品的准确率和精细化程度。国家级制作7天全国县市和5公里格点的气象要素客观释用产品并下发,省级结合本地经验制作精细到乡镇及其他服务地点的气象要素释用产品。
(二)天气分析业务
以多种观测资料和数值预报产品的综合应用为基础,以MICAPS系统为平台,逐步从以天气尺度分析为主的业务向天气尺度与中尺度分析相结合的业务转换。
1.天气尺度和中尺度分析业务
开展并完善基于多种资料的天气尺度和中尺度主观分析业务。完善基于高空和地面资料的常规天气尺度分析业务,特别是对灾害性天气发生发展有明显影响的各种特征线、特殊区域、特征系统和物理量的分析。开展基于中尺度观测资料和快速更新同化系统输出的精细数值分析预报产品的中尺度天气分析业务,绘制反映中尺度天气系统发生发展特征及其环境特征的综合分析图。加强对中尺度系统的空间结构、要素配置和物理过程演变的认识和理解,准确判断灾害性天气的种类、强度和落区。完善天气图分析规范。国家级重点加强天气尺度分析,并将分析的地面和高空图下发给各级气象台站,同时开展中尺度分析,为强天气潜势预报奠定基础。省级重点加强中尺度分析,为强对流天气的短时临近预报和灾害性天气短期落区预报提供支持。地、县级气象部门利用上级的分析产品,做好本地灾害性天气预报和补充订正工作。
完善和发展基于多种资料的灾害性天气发生发展的动力热力特征物理参数客观诊断分析技术。国家级向全国提供基于观测资料和数值预报模式系统输出的物理量客观诊断产品,各级气象台站做好客观诊断产品的应用,建立适应本地灾害天气特征的物理量指标体系。
2.灾害性天气和气象灾害监测分析业务
在国家级和省级研发灾害性天气、气象灾害的特征识别技术。利用现代信息处理技术,针对台风、暴雨(雪)、寒潮、大风(沙尘暴)、低温、高温、雷电、冰雹、霜冻、大雾、冻雨、雾凇、龙卷等灾害性天气以及干旱、地质灾害、山洪、城市洪水、道路结冰、积雪、电线结冰、森林和草原火险等气象灾害不同特征,通过各种观测资料的融合分析,在MICAPS平台下实现灾害性天气和气象灾害的人机交互识别和报警功能,建立灾害性天气和气象灾害的监测分析业务。通过完善区域联防制度,实现上下游台站间的信息通报。加强气象灾害的现场调查和地区间观测数据的实时共享。完善预警软件系统的协同功能,提升灾害性天气和气象灾害的监测率。
3.数值天气预报产品检验、评估及订正业务
各级气象台要以各种实时观测资料、数值预报产品检验结果和预报员经验为依据,开展数值预报形势场、要素场以及主要天气系统的动态检验,分析误差规律;比较不同数值模式产品误差,分析数值预报产品相关特征线和特征天气系统的演变规律,订正主要天气系统的移动、强度等信息,提高数值预报产品的使用能力。在国家级开展地面预报图订正业务,并将订正后的地面图下发各级气象台站。
(三)天气预报业务
以多种资料融合技术和高分辨率数值预报产品为基础,提高灾害性天气快速诊断和短时临近预报水平。以数值预报产品释用技术和预报员经验为依托,发展精细化气象要素短期预报业务,特别是定量降水预报业务。利用动力和统计相结合的技术,完善灾害性天气落区短期预报业务。以集合数值预报为依托,提高降水、灾害性天气和其他极端天气的概率预报水平。依托超级集合预报改进完善中期预报业务、发展延伸期预报业务,逐步建立无缝隙预报业务体系。
1.临近预报业务(0~2小时)
大力发展各种观测资料的融合技术,加快建设基于雷达、卫星和自动站资料的定量降水估测(QPE)业务。发展短时强降水、雷电、冰雹、雷雨大风、龙卷等强对流天气的监测分析技术,增强对强对流天气的识别能力。发展强对流天气和台风等的临近预报技术,研发外推预报和数值预报产品释用相结合的预报技术,提高预警时效。在省级和地市级应用具有实时自动识别、报警和预报功能的强对流天气临近预报业务系统。增强预报员对雷达、卫星等资料的分析和对强对流天气的识别能力,提高强对流天气临近预报命中率和时效。
2.短时预报业务(0~12小时)
发展气象观测资料与高分辨率数值分析预报产品融合技术。加强预报员对高分辨率快速分析预报产品的分析和应用,增强对中尺度天气系统及其特征物理量的综合分析能力。发展基于动力和统计释用的灾害性天气落区预报技术。
在国家级和省级建立12小时内时间分辨率小于3小时的灾害性天气种类、强度和落区预报业务。在国家级建立基于集合预报的短时灾害性天气概率预报业务。建立全国上下联动的短时预报业务技术流程。
3.短期预报业务(1~3天)
改进基于稠密气象观测资料和高分辨率数值模式产品的气象要素预报释用技术,发展模式释用与交互订正相结合的站点、格点两种方式的精细化气象要素预报系统,建立全国5公里格点和乡镇及其他服务地点的气象要素预报业务,24小时预报时效内时间分辨率达到3小时。继续提高温度、风、相对湿度等气象要素的预报准确率,特别是提高定量降水预报的准确率和精细化程度。发展主观等级降水预报与高分辨率数值模式产品融合的定量降水预报(QPF)技术,定时制作72小时预报时效内时间分辨率为6小时的降水预报产品。开展预报时效达72小时的雷雨大风和冰雹潜势预报业务,24小时内时间分辨率达到6小时,24-72小时内时间分辨率达到12小时。建立全国统一的精细化预报产品共享数据库(NWFD),向专业气象预报系统和社会公众提供数字化产品。
提高台风路径和强度预报能力以及风雨预报精细化水平。72小时预报时效内时间分辨率达12小时;24小时台风路径预报误差接近100公里,台风强度预报误差降至4.5米/秒左右。
国家级和省级要大力发展台风、暴雨、强对流等灾害性天气落区预报业务,建立和完善灾害性天气的概念模型和预报指标体系。在国家级建立区域集合预报产品分析和灾害性天气概率预报业务。省级建立并加强精细到乡镇及其他服务地点的气象要素预报业务。加强各级预报员对气候背景、主要影响系统发生发展演变特征、数值预报形势场和特征物理量场的分析工作,提高预报员对各类灾害性天气识别和分析能力,发挥预报员对数值预报产品的释用和分析订正作用,做好灾害性天气种类、强度和落区预报。
4.中期预报业务(4~10天)
大力研发灾害性天气的中期客观预报方法,国家级要大力发展针对中期集合数值预报产品的释用技术,发展降水、温度、相对湿度等常规气象要素以及高温、强降水、低温冷害等灾害性天气中期概率预报方法,开发相应的概率预报产品。
发展台风路径和强度的中期预报方法,尤其大力发展基于全球模式和区域模式基础上的集成预报、集合预报和概率预报技术,延长台风预报时效至120小时,发布台风强度和路径概率预报产品。
在国家级和省级发展数值预报可用时效内逐日滚动的常规气象要素预报业务,在国家级建立灾害性天气中期概率预报业务。提高国家和省级预报员对中期数值预报产品的性能分析与解释应用能力,用天气气候学、动力统计学方法,重点提高灾害性、关键性和转折性天气的中期预报水平。
5.延伸期预报业务(11~30天)
在国家级发展海陆气耦合模式及其集合预报业务系统,积极研发延伸期降水和温度距平概率预报产品。研究引发我国持续性异常气象的大气环流前兆信号,建立我国持续性异常气象的动力统计预报方法。基于集合预报业务系统,结合天气气候学、动力统计学等方法,建立重大天气过程和降水、温度要素的延伸期客观预报系统,结合现代气候业务发展,开展延伸期预报业务。
(四)预报技术总结和产品检验业务
在各级气象部门建立常态化的预报技术总结机制,推进预报技术总结的系统化和深度发展。加强天气业务产品的检验。
1.建立天气预报日志制度
在各级气象台建立天气预报日志制度,及时记录各类重要天气的预报过程和预报思路、各种数值预报产品的预报性能、各种新资料的应用情况以及各地特色预报方法使用效果等,为总结预报经验与教训、分析数值预报模式性能、研究改进预报方法提供一手信息。要将天气预报日志制度建立列入业务考核内容。
2.建立预报技术总结交流机制
各级气象部门应建立常态化的预报技术总结机制,及时总结各地发生的重大天气过程,积累预报经验,凝练相关科学问题。发挥电视天气会商系统、气象网站、技术总结专刊和专业期刊作用,为预报技术总结提供交流平台,推进预报技术总结的系统化,编制分省和分天气类型的预报员手册。
3.建立分类预报产品检验业务
系统开展预报产品检验和评估业务。改进常规气象要素预报检验业务,建立并完善灾害性天气短时临近预报、灾害性天气落区预报、中期天气预报和延伸期天气趋势预报的检验业务,加强业务数值模式预报性能的实时检验评估业务。分别建立基于统一检验方法的全国及分省的检验评估业务和省级台站相对中央气象台的检验评估业务。
重点加强灾害性天气预报和短时临近预报检验方法研究,改进完善各类预报产品的客观化、标准化和规范化检验评分系统。通过预报产品的检验达到客观评价预报质量、分析误差来源的目的。
(五)预报业务的技术系统 按照“统一设计,有序实施”的原则,逐步建立集约化的基本天气预报业务技术系统。发展全国通用的气象信息综合分析处理系统(MICAPS),发展全国标准化与地方化结合的短时临近预报业务系统(SWAN),建立全国精细化预报产品共享数据库(NWFD)。
1.气象信息综合分析处理系统(MICAPS)
进一步确立MICAPS在全国天气预报综合业务平台的核心和基础地位,由国家级牵头,集约化、专业化地发展全国适用的MICAPS平台系统,实现软件设计通用化、数据共享标准化、系统结构网络化、交互工具人性化。加快MICAPS系统的天气分析、精细化预报交互订正、中期预报以及数值预报产品分析等通用功能模块的开发和应用,实现MICAPS的数值预报产品时空一致性、要素协调性计算的格点化订正功能,强化MICAPS在各级气象台天气分析预报业务中的基础性和关键性作用。基于MICAPS技术框架,开发台风、海洋、水文、交通等专业化模块,为全国现代天气业务提供专业化平台支持。
2.短时临近预报业务系统(SWAN)
继续开展全国灾害性天气短时临近预报业务系统(SWAN)研发和推广应用。提高对雷达、卫星、地面自动气象站和中尺度快速同化资料的使用水平;实现短时强降水、冰雹、雷暴大风、龙卷等中小尺度天气系统的自动识别;建立定量降水估测和临近预报、强对流短时和临近预报、闪电临近预报等方法,并基于MICAPS技术框架实现产品的综合显示和分析。各级气象台在该系统的规范和标准功能体系下结合地方灾害性天气特点建立本地化的短时临近预报业务系统。
3.精细化天气预报产品共享数据库(NWFD)
发展全国精细化预报产品共享数据库(NWFD),保证对外预报服务产品的一致性。国家级重点提供县级以上城市的要素预报产品,省级提供本省内更加精细化的城镇预报产品。开展基于格点化气象要素预报的数据存储和检索功能,实现要素预报结果实时提供、网上直接调用、结论实时评定等功能。
4.业务技术系统二次开发
国家级加强MICAPS,SWAN,NWFD等业务技术系统研发的标准化和规范化管理,提升框架设计的开放程度,提供二次开发工作便利条件。省级单位根据本地业务需要和数据特点在总体框架下开发本地应用模块,力争使基本天气预报业务的技术系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导语:人工影响天气在防灾减灾,生态环境保护建设中和重大社会活动保障等领域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以下是我整理的人工影响天气工作总结,欢迎各位的阅读与参考。
篇一:人工影响天气工作总结目前,我县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在市人影办,县委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地市人影等的业务指导下和县有关职能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同时,进一步发挥好人工影响天气在“防灾减灾,气象先行”中的地位和作用。加强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管理,协调和服务;加强人工影响天气作业队伍的建设,不断提高作业人员的素质;大力宣传人工影响天气在防灾减灾为“三农”服务等方面取得的积极成效;继续深入探索更具有针对性的人工影响天气精细化服务模式。贯彻实施院《人工影响天气管理条例》,加强依法管理,必须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安全第一的思想,提高安全防范意识。强化安全保障措施,防患于未然,确保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安全。按照早、早部署、早准备的原则,有效抑制冰雹的危害,并获取明显的社会经济效益。
一、 各级领导高度重视人工影响天气工作
在发展农业生产中,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在烤烟生产中至关重要,全省人工影响天气工作会议后,对今年的人工影响天气工作进行了全面的安排合部署。同时,制定了20xx年人工影响天气实施方案和工作。主动积极向县委县汇报,得到县领导
的高度重视,并加大了投入,全年投入45万元作为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的启动资金以及经费。并通过了全国人工影响天气安全工作大检查。
二、 认真抓好人工影响天气安全生产和管理
认真贯彻《人工影响天气管理条例》合相关规定。依法管理开展人工影响天气作业,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积极开展安全检查,牢固树立安全人工影响天气作业中生命线意识。切实从思想上,行动上高度重视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安全。提高认识,杜绝了安全事故和责任事故。
(1)、对全县8个炮点主管领导,炮兵班长进行工作责任分配,在安全作业,持证上岗,空预申报等方面的责任落实到位。
(2)、加强安全教育。4月下旬组织炮兵进行岗位培训及技术培训,通过培训炮兵增强了工作的责任感,进一步熟悉各项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更好的增加了作业的安全性,并及时有效的做好人工影响天气奠定了基础,深入各乡镇检查规章制度的执行情况和开展工作的情况。做好高炮的维修维护,认真执行空域申请制度,进一步保证了在安全有效中作业。
(3)、认真开展了高炮、火箭年检和维护工作。5月在市人影办省级检查员的指导下,对全县高炮、火箭发射进行了年检,年检合格率为100%,没有使用年检不合格的作业装置进行作业。
(4)、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在增雨防雹期间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按照规定申报空域,保证了作业安全和空域安全。主管人控人员深入防雹第一线,督促检查指导工作。在整个防雹作业期间,经常对炮点进行重点检查规章制度的执行情况,尤其对装备的安全性、空域申报程序等。
(5)、炮弹的购买,保管规范。所用的炮弹、火箭弹都是由省人影办统一订购,作业期间,设有专人管理,出入库时必须有记录。防雹作业结束后,统一有专人回收清点后,方可送回县武装部保管。九月末对乡镇炮点进行冬季保养并入库封存。
三、 人工影响天气工作成效显著
在县委县及市气象局的领导下,按照《人工影响天气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层层落实工作责任,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严密监视天气变化,一旦有冰雹发生的征兆,安全有效的开展防雹作业。为农业生产防雹减灾服务,其效果显著,得到了县委、县、相关部门以及广大农民的充分肯定。
在防雹期间,观测员发现有积雨云的产生,立即查看雷达发现有冰雹产生,我局迅速组织人员开展防雹作业,有效地防止了冰雹灾害的发生,防雹效果明显。全县各个炮点应时刻注意天气变化,做好随时作业准备和空域申请的工作,并及时安全的展开防雹作业,做到及时有效的工作从而减少冰雹灾害的发生。
四、 人工影响天气效益估算
今年人工影响天气工作从6月1日开始到9月25日结束。全县八门高炮防雹作业共进行4次,启动高炮作业10次,消耗弹602发,保护烤烟、大田面积为240 KM,经济效益1440万。 五、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
在各级领导和工作人员重视安全生产工作并树立了安全第一的思想前提下,今年我县人工影响天气工作没有出现任何安全责任故。我局严格在作业前对高炮的维护保养,发现问题及时维修管理,严格按照制度进行管理,严格加强对炮弹的跟踪管理,从而对作业人员的人身安全上了一道强有力的保险。
今后我局要加大力度,进一步加强和完善防雹网络的建设和装备设施的建设、建立、健全管理合安全作业各项制度,严格执行《人工影响天气管理条例》,充分发挥格高炮和火箭防范作用,为我县的防灾减灾、森林防火、农业生产的丰产丰收做出更大贡献。
篇二:人工影响天气工作总结在市人影办、县委县的正确领导下,在省地市人影办的业务指导下和在县有关职能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人影指挥员和炮站民兵积极进取。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突出以“防灾减灾,气象先行”品牌服务为主题,完成人工增雨防雹,抗旱减灾的服务工作。通过全县各乡镇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炮站的共同努力,确保人工增雨,抗旱减灾,人工影响天气服务工作的顺利完成。按照“早、早部署、早准备、早行动”的原则,县人影办指挥室积极做好人工增雨防雹前期工作。现将工作汇报如下:
一、各级领导高度重视人影防雹工作
2月初,气象局成立了××县人工影响天气领导小组,对今年的人影工作进行了全面的安排和部署。制定了20xx年人工影响天气实施方案和工作,主动积极向县委汇报,得到县委领导高度重视并加大投入力度,全年投入120万用于人影启动资金。同时,市局、市人影办领导对××人影工作给予了大力支持,经常到我县检查指导工作,提升了管理水平。为我县人影工作的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认真抓好人影安全生产和管理工作
工作中认真贯彻《人工影响天气管理条例》和有关规定,依法管理和开展人工影响天气作业,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积极开展安全检查,进一步牢固树立安全是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生命线意识, 切实从思想上、行动上高度重视人影安全工作
提高认识,杜绝了安全事故和责任故。
1、完善各项制度。按照《人工影响天气管理条例》和规范化作业点标准,进一步完善了作业规范和操作规程。完善人影作业公告制度,明确规定了今年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的值班时间、汇报制度和作业方法。与炮站责任人签定人影工作责任书,责任书中明确了各炮站的安生生产、持证上岗等方面的责任。
2、提高作业人员素质,确保安全作业。3月10日到15日对全县54名防雹民兵(其中2名指挥室人员)进行了为期五天上岗前的集中培训,学习了气象知识、安全作业和有关高炮、火箭操作技术及相关规定,并通过考试,全部炮(箭)手持证上岗。同时制定了下发了《××县人工影响天气炮站目标管理任务》和《××县人工影响天气炮站工作考核办法》,从3月15日开始全县11门高炮、1套火箭、人员及后勤保障全部进点到位。
3、认真开展了作业装置年检和维护保养工作,定期到各
点进行检查,出现故障及时维修,装备维护保养开展安全大检查10余次,检查出存在安全隐患的及时整改,确保安全作业。局领导经常深入炮站作业一线,督促、检查、指导工作落实情况。
三、进一步完善人影保障体系,信息化、标准化建设
1、2月中旬,配合省军区军械修理所、市局人影办技术人员对人影高炮进行检修,完成通讯电台、中继台、雷达、业务平台用计算机的检修维护,在陕西兴源电子设备有限公司技术人员指导下,顺利完成了对TWR01C小型天气雷达的`升级改造和天线系统保养维护工作。使之运行正常。7月上旬为炮站配置了定位对讲手机,与现有电台相结合使用,大大提高了人影作业指挥效率。人影指挥系统平台的建设更加完善。
2、按照地区要求进行标准化炮站建设标准,完成了桂花和太平炮站规范化建设并投入使用,及平坝1号、平坝2号两个站点围墙的建设。4月中旬完成对太平、桂花、大田、长坝炮站的防雷设施安装。同时将打坝炮站打造成“三站合一”的多功能信息炮站。切实发挥人工影响天气为农服务的作用,进一步加强我县人工影响天气炮站标准化和现代化建设,为打造以“防灾减灾,气象先行”的服务品牌奠定了坚实基础。
四、做好本职工作,积极组织防御
全体作业人员和作业指挥员不畏艰苦,日夜坚守在炮点,等待最有利的时机作业。我县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全力以赴做好春耕生产及清明节期间、第七届旅发大会以及秋收人工增雨防雹服务工作。从3月10日-9月10日成功组织实施人工增雨防雹作业32次,发射增雨防雹炮弹2522发,参加作业160人次。作业影响面积达1500平方公里以上。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五、认真做好宣传工作、人影工作社会影响力不断提高
为进一步提高人工影响天气事业在社会中的影响力,每次
作业后,我办通过简报、电话、短信向市人影办、县人民、县领导、有关部门、企业报告作业情况和效果。做到主动作业,广泛宣传,使我县人影工作得到了各级领导和有关企业的高度重视以及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起到了良好的宣传效果。
六、存在不足
虽然我县今年的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取得了圆满成功和较
好成绩,但工作中仍存在一些不足,主要一是由于高炮使用年限较长,老化程度在加重,即使平时保养再好,也可能导致安
全问题,应更新人影设备,以增强防灾减灾能力;二是作业民兵的业务知识和作业装备操作技术整体水平还有待提高;三是防雹人员队伍的建设,现在人影队伍是由气象局内人员兼任及聘用作业人员组成,因此必须进行队伍更新并保持稳定,地方给予一定数量的编制,使之做到召之即来,来之能战。
对于存在的上述问题,我局已经认真研究并向县和上级业务管理部门汇报,决定尽力创造条件及时解决。
七、明年人影工作打算
1、加强人影安全的管理;完善安全责任制;做好安全大检查工作,尤其要检查炮弹存储、保管、运输和使用情况;对作业点进行整顿,严格执行作业规范,严格责任追究制度,对检查出的问题及时处理,做到措施到位、人员到位、责任到位;做好炮弹、火箭弹的存储、运输、使用和管理工作,并制定有关管理办法;通过开展人影安全教育和整顿工作,继续保持安全事故零的记录,确保防雹增雨工作顺利进行。
2、加强学习,提高素质,努力搞好机构自身建设
抓住业务体制改革的契机,对人影作业人员进行整合。 同时,为了进一步提高我们业务水平,把加强人员培训,提高人员素质,促进人影工作的专业化和规范化发展等自身建设作为重点工作来抓。
3、完善炮站规范化建设和网络通讯指挥系统建设,建立县级人影作业指挥系统,确保作业快速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