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气象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生活指数

文章内容

气象对于农业的影响_气象对农作物的影响

tamoadmin 2024-06-15
1.四川盆地气候类型对农业生产影响2.农业生产中对气象因素的考虑与预防、农业气象灾害的有关资料3.气象对农业生产起得哪些重要意义?1、气象灾害的种类和特点气象灾

1.四川盆地气候类型对农业生产影响

2.农业生产中对气象因素的考虑与预防、农业气象灾害的有关资料

3.气象对农业生产起得哪些重要意义?

气象对于农业的影响_气象对农作物的影响

1、气象灾害的种类和特点气象灾害是指因暴雨、暴雪、干旱、雷电、冰雹、大雾、大风、低温、高温、霜冻、冰冻、寒潮等造成的灾害。江西境内气候复杂多变,尤其是近年来因气候变化等原因,各种灾害性天气频繁出现,具有发生种类多、影响范围广、危害严重的特点。主要的气象灾害有干旱、洪涝、大风、冰雹、霜冻、寒潮、连阴雨、雨(雾)淞、雷暴等十多种,一年四季都可能有灾害发生。2、主要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及防御措施在各种气象灾害中对农业影响最大的是干旱和雨涝,不仅发生频率高,甚至相伴出现,危害也最重。其次是低温、霜冻、连阴雨等,对农业生产也有一定影响,但发生频率较低,危害相对较轻。2.1 干旱。是指因久晴无雨或少雨,降水量较常年同期明显偏少而形成的一种气象灾害。《气象干旱等级》国家标准中将干旱划分为5个等级,并评定了不同等级的干旱对农业和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①正常或湿涝,特点为降水正常或较常年偏多,地表湿润无旱象;②轻旱,特点为降水较常年偏少,地表空气干燥,土壤出现水分轻度不足,对农作物有轻微影响;③中旱,特点为降水持续较常年偏少,土壤表面干燥,土壤出现水分不足,地表植物叶片白天有萎蔫现象,对农作物和生态环境造成一定影响;④重旱,特点为土壤出现水分持续严重不足,土壤出现较厚的干土层,植物萎蔫,叶片干枯,果实脱离,对农作物和生态环境造成较严重的影响,对工业生产、人畜饮水产生一定影响;⑤特旱,特点为土壤水分长时间严重不足,地表植物干枯、死亡,对农作物和生态环境造成较严重影响,对工业生产、人畜饮水产生较大影响。干旱是最主要的自然灾害之一,几乎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干旱的主要防御措施:①根据旱区分布调整作物布局,种植耐旱作物品种;②灌溉时采用灌溉和滴灌技术,节约用水;③植树造林,改善生态环境;四是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五是开发空中水资源,抓住有利的天气条件,开展人工增雨作业。2.2 暴雨。是指24h降水量达50mm或以上的强降水。按其强度又分为3个等级,24h降水量50.0~99.9mm为“暴雨”;100.0~249.9mm为“大暴雨”;250mm以上为“特大暴雨”。暴雨容易引起河流泛滥,淹没粮田,诱发泥石流、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直接威胁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暴雨的主要防御措施:一是及时收听收看气象部门发布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加固堤防,疏通河道,检查维修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二是及时组织抢收或排除田间积水,防止内涝淹死作物;三是维护房屋农舍,防止大雨冲灌致使房屋或围墙垮塌;四是避开容易发生山洪、泥石流、山体滑坡的危险地段。2.3 冰雹。是指由积雨云中降落的、一般呈圆球形透明与半透明冰层相间的固体降水。冰雹发生时经常伴随着狂风暴雨和电闪雷鸣。冰雹极易砸伤人畜、毁坏禾木,造成农作物减产,甚至绝收。冰雹的主要防御措施:一是对成熟的作物要及时抢收;二是在多雹地带,植树造林,增加绿化面积,改善地貌环境,破坏雹云的形成条件;三是多雹灾季节,农民下地劳作时要随身携带防雹工具,同时气象部门要适时开展人工消雹作业,以降低灾害损失。2.4 大风。风速≥17m/s、风力≥8级的风称为大风,常分为北方冷空气南下大风、雷雨大风、台风侵袭大风3种,又以北方冷空气南下大风为最多。大风不仅能摧毁农房、庄稼、树木和通信设施,而且能引起飞沙走石,伤害人畜。大风的主要防御措施:一是及时加固蔬菜大棚和果树,二是切断户外危险电源;三是减少户外活动,尽量不到田间劳作。2.5连阴雨。是指连续5d以上有降水,且累计降水量≥30mm的天气过程。连阴雨期间,雨水多、湿度大、光照少,不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和成熟作物的收获,连阴雨对蔬菜、棉花、大豆、花生的品质影响较大,发生在播种期的连阴雨致使播种推迟,导致庄稼欠收减产。连阴雨的主要防御措施:一是根据气象预报,及时做好粮食抢收抢晒工作;同时做好隔湿防潮,以防霉变;二是连阴雨期间做好清沟排水,防止内涝和渍害;三是为农作物喷洒农药时在药液中增加粘着剂,如把适量的植物油、豆粉、淀粉等加到药液中,以保证施药效果。2.6潮寒。是一种严重的灾害性天气过程。由于冷空气的入侵,使气温在24h内剧降8℃以上,而且在这一天内最低温度又在4℃以下;或48h降温10℃,最低气温在4℃以下,称为寒潮。寒潮过境时,常伴随6~8级的偏北大风,使沿途气温骤降,容易引发冻害,对农业、畜牧业造成危害。寒潮的主要防御措施:一是在寒潮来临前,对于已浇越冬水的作物,要划锄、松土、通气,二是寒潮来临时大棚内温度下降,造成棚内作物生长放缓,因此要增大肥水供应;三是对大棚进行加固,防止大风掀棚。2.7 低温冻害。是指某一时段、某一地域内出现的气温明显偏低影响农作物的正常生长发育的一种天气现象,可分为冷害、寒害、霜冻和冻害4种类型。农作物冻害是由越冬生态条件超出抗寒能力而引起,冻害程度主要取决于降温强度和低温持续时间长短,但与品种、播期、播量、土壤、耕作质量及水肥管理等方面也有很大关系。因此,防御冻害即使作物与越冬生态条件相适应。防御冻害可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培育和选用抗寒品种,搞好品种合理布局,并根据品种春化特性,合理安排播期和播量;二是提高整地质量和播种质量,培育壮苗越冬;三是可采取灌水、中耕保墒、镇压防冻;四是增施磷钾肥,做好越冬覆盖。3、气象灾害的防御对策3.1 气象灾害防御是防范与减轻气象灾害活动的简称,是对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调查、评估和防灾、减灾等活动的概括。气象灾害防御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既要做好气象灾害可能对农业、交通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影响的预防工作,又要做好气象灾害发生后的应急、救援等工作。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涉及的部门比较多,只有在政府的统一领导和协调下,明晰相关部门的防御责任,促进部门间的有机联动,才能真正实现对气象灾害的整体防御。3.2 加强气象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增强气象防灾减灾能力。依托现代化数值天气预报系统,初步建成了短时天气预报警报、中短期预报、短期气候预测以及农业气象、水文气象、地质灾害等专业预报系统。短时临近预报预警水平和短期预报准确率稳步提高,强对流、暴雨、干旱等预警、预报水平有了较大的进步。与多部门联合制作和发布的地质灾害气象等级、病虫害气象等级、火险气象等级、电力气象、交通气象等预报,以及气候变化对农业、水资源的影响评估等,在避免或者减轻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3.3 以需求为牵引,积极创新现代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大力实施空中云水开发工程,在兴建标准化防雹增雨基地,为抗旱救灾、缓解水资源短缺、保护生态环境等提供保障。加强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建立乡镇气象信息员队伍,做好气象服务“三农”工作。

四川盆地气候类型对农业生产影响

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有利: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有利于水稻等农作物的生长。

不利:降水的季节变化大;降水的年际变化大;降水的空间分配不均匀。冬春季节易爆发寒潮天气,也即水旱等气象灾害时有发生。

农业生产中对气象因素的考虑与预防、农业气象灾害的有关资料

四川盆地处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湿润。 夏季高温多雨有利于水稻的种植。冬季温和湿润有利于冬小麦的种植。四川盆地降水丰富,云层较厚起保温作用有利于农作物的越冬和种植一些同纬度无法种植的农产品。

气象对农业生产起得哪些重要意义?

题目有点大,痴哥简单回答如下:

一、农业包括种植业和养殖业,气象的每个要素都对动植物的生长构成影响:

1、积温决定了农业土地利用率复种指数

2、温差决定大多数农产品的品质

3、降水和湿度影响收成和病虫害发生

4、极端气温和日照可以决定跨区域引种的成败

5、风力风向对不仅某些栽培植物的生长,还对一些敏感动物的生命活动构成威胁

二、农业气象灾害在不同的地区和不同的季节各不相同,防灾减灾的方式也各不相同。各地和个人应该根据具体的需要去收集资料,如果是农技人员,可以在当地农村走访老农民(应该有一些问题准备),如果是学生,可以通过图书资料去搜集(网络信息和新闻信息也行)

三、常见农业气象灾害索引

1、强降雨引发的洪涝灾害

2、极端低温引发的农作物冻害

3、小麦棉花收获期间的雨水引发霉变

4、寒露风对秋收作物的危害

5、小暑期间火南风

6、长期干旱

7、高温潮湿的天气有利于病虫害的发展等等

中华文明两千年来一直是农业文明,直到19世纪通过洋务运动才正式进入到工业文明。在漫长的农业文明发展中,中国古代的农业一直是政治、经济、文化的根本,古代统治者通过重农抑商的基本政策,把国家的人民固定在土地上,把国家的经济限制在农业上。农业的发展好与否,都与国家的运势有着强烈且深刻的关系。

既然中国古代的农业如此重要,那它又将受到什么因素的影响呢?农民常常说:?要看天吃饭?。意思就是农民过去常通过对天气的观察来判断来年的情况和庄稼的收成,?看天吃饭?,是为了趋利避害,让一年的辛苦不白费。这情形足以说明气候的冷暖对古代的农业有着相当大的影响。

一:气候冷暖对古代农业的直接影响

先看一下中国古代农业的基本模式。古代农业主要是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形式,一般是家庭为单位,或者小地主雇佣部分农民为单位。农业生产除了?看天吃饭?的自然因素之外,其主要靠劳作的人力和简单的木制工具和家庭牲畜代人力来提高效率,

比如:从春秋战国起,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演变成了牛耕铁犁,到隋唐时期发展曲辕犁,通过水利设施引水灌溉,通过人力背朝太阳面朝天的播种和收割,最后获得粮食。这样的模式就决定了农业生产中带有很大的随机性,随性主要来源于气候对环境、对植物、对人力的多重影响。

1.气候冷暖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不同的植物对不同的光照、水分、温度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要求。所以千百年来,中国对年复一年的气候研究出的农历二十四节气,是农民进行农业生产劳动的重要参考指标。例如:寒冷的气候适合种植甜菜、马铃薯;温带季风气候适合种植小麦、棉花等植物;亚热带风热气候适合种植甘蔗、橡胶等植物;而热带沙漠气候适合种植椰枣树等植物。

当地区气候稳定,按照计划来,农民了解气候规律,了解植物属性,即能良好的将自我的农业劳动转化为解决温饱的食物粮食或能换成粮食的经济作物,但当环境突变,气候骤变,植物即不能生长,农民不能收获到是必需品的粮食,甚至还会浪费大半年的精力和体力。

2.气候冷暖对古代农业人力的影响;

农业的生产靠人力,而人在自然面前,也是渺小和脆弱的。到了现代,我们可以通过一系列科学研究发现:人在30℃的环境中是体感最舒服的,会感觉凉热适中。但当人在33℃的环境温度下进行体力劳动的话,人会通过出汗来蒸发掉身体的体温以致于维持身体状态的平衡。当温度继续上升到35℃时,会心跳加快,血液循环加速,对于个别年老体弱散热不良者来说,容易出现中暑等不良症状。

同时当气温低时,不谈厚重的衣服成为额外的负担,抵抗寒冷会消耗掉更多的身体热量,当温度接近0℃,外部环境的水成为冰,水成为固体,无法进行灌溉,泥土成为冻土,无法进行翻耕。这就是为什么南北种植同样的某些植物,南方能做到一年三耕三收,北方只能做到一耕一收,最多两耕两收。

二:气候冷暖带来的植被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