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气象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生活指数

文章内容

气候对城市和居民区的影响有哪些_气候对城市和居民区的影响

tamoadmin 2024-06-19
1.冬天集体供暖会不会是气候变暖的一个原因呢?2.在小气候区域气象要素测定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3.阿巴斯港旅游阿巴斯港气候4.生活环境的影响因素5.地球的环境现

1.冬天集体供暖会不会是气候变暖的一个原因呢?

2.在小气候区域气象要素测定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

3.阿巴斯港旅游阿巴斯港气候

4.生活环境的影响因素

5.地球的环境现状

6.城市植被的生态功能主要有哪些

气候对城市和居民区的影响有哪些_气候对城市和居民区的影响

城市环境优化中的环境设计要素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自身所处的城市空间和景观质量要求日益提高。下面是我分享的城市环境优化中的环境设计要素,欢迎大家阅读!

  1自然环境

 自然环境(湖泊、田野、山川、河流、土壤、植被、气候等)是上帝最珍贵的赐予,是构成城市特色的最重要要素之一。它常常是决定一座城市形象的前提。城市环境优化中的环境设计首先要懂得在自然景观的大背景中处理好土地的自然状态与人工建造物之间的关系。不同的土地自然状态对城市的形成和发展产生很大的影响。如平原地区,其景观特征为平缓广阔,城市建设受自然地形约束较少,城市发展余地较大。环境设计中,可考虑对重点地段地形、建筑群的配置等采取优化措施。如地形上可挖低垫高、堆土成岭等,房屋建筑上可高、中、低合理配置,从而避免城市空间的单调。丘陵地区地形变化大,环境设计中务必充分利用自然地形,灵活布置城市的各种建筑设施。特别是要将山体作为城市空间的重要构图要素。河湖水域地区在优化城市环境中也大有文章可作。水是最富有表现力的自然景观素材,可利用水面组成秀丽的城市景色。环境设计和具体建设中自然要素的利用和保护要积极而务实,既要最大限度地保护好山水景观资源,又要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开发建设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环境。

  2建筑形态

 特色鲜明的建筑是一个高品味城市的重要标志。如说到故宫,我们马上会想到北京;讲起古城墙,我们马上会想到西安;谈起广播电视塔,我们马上会想到上海等等。城市中建筑物的体量、尺度、比例、空间、功能、造型、材料、用色等对城市空间环境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建筑只有组成一个有机的群体时才能对城市环境建设作出贡献。城市规划设计中,应坚持环境艺术设计“整体大于局部”的设计理念,注重建筑物形成与相邻建筑物之间的关系,其他的内外空间、交通流线、人流活动和城市景观等建筑设计不应唯我独尊,而应关注与周边环境或街景一起,共同形成整体的环境特色。从管理和控制上看,其内容应包括建筑体量、高度、容积率、间距、外观、色彩、沿街后退红线、风格、材料质感等。无论是规划管控中,还是环境景观设计时,都应坚决对建筑形态的设计明确提出鼓励什么,不鼓励什么,乃至反对什么。

  3绿地系统

 绿色是城市美的象征。城市绿地可让市民回归自然,更重要的是它还可在平衡城市生态中起到重要作用。因此,环境景观设计中,我们既要考虑此要素的`美观,又要让它在城市生态环境保护中作用最大化。树立大绿化思想。有限的绿地难以有效地改善气候和实现生物多样化。城市绿化不能孤立、静止、片面地以点论点、为绿而绿。需要城乡统筹规划,全面控制,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绿化体系。坚持以人为本。广场、游园等选址不应在市区边缘、过境公路边,要靠近居民区;注重道路绿化的同时重视社区绿化;重草坪更重树木,避免市民饱受暴晒之苦;重视乡土树木种植,避免外来品栽而不活、活而不长、长而不大。环境设计和建设中要让绿地体贴人、关怀人、吸引人、人性化、有人情味。尊重自然和科学。自然、真实就是美。对大自然的一草一木重取慎舍。突出地方山水特色、植被特色。种植中因地制宜,讲究科学。根据土壤成分,宜酸则酸,宜碱则碱;根据日照时间,宜荫则荫,宜阳则阳;根据地下水位,宜旱则旱,宜湿则湿;根据场地功能要求,宜树则树,宜草则草;根据水土实际状况,宜土则土,宜洋则洋。在强调常绿植物的同时,注意植物的季节美和多样性,做到乔、灌、花、草有机结合。

  4环境设施与建筑小品

 城市环境设施与建筑小品虽然不是城市空间环境的决定要素,但在空间实际使用中给人们带来的方便和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一处小小的点缀可以为城市环境增色,并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环境设计中千万不可忽视。①要将其放在城市大环境中整体把握,使之与城市总体风格保持一致。还要将其放在所在空间的小环境下考量,使之与周边环境相协调。②应结合其功能和布点环境要求,在造型、色彩、比例、功能等方面科学设计,精心建设,以提高城市的文化艺术品位。建筑小品一般以亭、廊、厅、雕塑、花架、果皮箱等各种形式存在,可以单独设于空间中,又可以与建筑、百货店、电话亭一样都具有独立的功能。花台、台阶、水池、坐椅、凳等环境设施既可是艺术化的小品,又可以多种功能兼具。总之,城市环境设施与建筑小品既要满足人们对其装饰性、工艺性的需求,又要满足人们对其功能性、科学性的需求。

;

冬天集体供暖会不会是气候变暖的一个原因呢?

(1)(6分)①城市:冬半年盛行西北季风,西北季风经过日本海,增温增湿;且受地形抬升作用,水汽凝结,降水丰富。(4分)②城市:冬半年西风强盛,带入充足水汽,降水丰沛。(2分)

(2)图A河流以水能开发为主。(1分)图B河流以航运开发为主。(4分)

(3) 震级高,距震中近,危害大;地处海湾;居民区集中分布在沿海低地。(3分)

(4)日本经济发达,能源的需求量大;日本常规能源贫乏,自给率低;核电站所需原料少,能量大,地区适应性强,清洁。(4分)

试题分析:

(1)读图甲,①城市位于日本西部沿海,临日本海,冬半年受西北季风影响,西北季风经过日本海时,携带大量水汽,增温增湿。①城市位于冬季风的迎风坡,受地形抬升作用,水汽凝结,多地形雨。夏半年①城市位于夏季东南季风的背风坡,降水少。读乙图,②城市位于英国西部沿海,常年受西风带影响,冬半年西风强盛,带入充足水汽,降水丰沛。夏半年西风势力较弱,降水较少。

(2)结合前面分析,图A所在国家陆地面积小,河流短,水流急,该国能源资源缺乏,所以大力开发水能资源,河流以水能开发为主。图B是英国,全年降水均匀,落差小,河流水流平稳,航运价值高,所以河流以航运开发为主。

(3)由材料可知,这次地震的震级高,大船渡市距震中近,受到危害大。该市地处海湾,居民区集中分布在沿海低地,地震引发的海啸浪太高,高达到23.6米,所以破坏严重。

(4)日本经济发达,能源的需求量大。根据表格中数据,日本常规能源贫乏,自给率低,而消费量很大,使用常规能源运量大,进口量大。核电站所需原料少,能量大,地区适应性强,清洁无污染,无温室气体排放。所以日本大力发展核电。

在小气候区域气象要素测定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

气候变暖主要是由于地球自身所处环境的演变,以及二氧化碳的排放,集中供暖提升室内温度,会有热量逸散到外界,但对外界气温的提升十分有限,不过会排出温室气体。

集体供暖是较为寒冷地带的冬季的供暖措施,原理其实很简单,就是烧水或者烧蒸汽,通过加压设备输送到居民区,在室内通过暖气片增大与空气的接触面积,于是大量的热量散布在室内,使得室内的气温提升。集中供暖的好处是安全、环保,早期没有集中供暖的时候,人们可以在屋子里点柴火或者煤炭取暖,然而这有造成火灾和一氧化碳中毒的风险,而且污染源散在分布不利于控制。

集中供暖则解决了这些问题,一个中等规模的城市,只需要几座大型的供暖厂区就可以实现集中供暖,因为量大产生的污染物量也大,因此可以设置环保设施,减少排放的粉尘和有害气体,且现代化的供暖设施安全可控,不需要几个人操作。

我国的集中供暖范围大概以秦岭淮河为分界,以北在每年的11月15日前后,北方气温下降就开始集中供暖,少数气候较为恶劣的地区,比如新疆东北的某些地区,在每年的十月份就可能降温到0℃左右,因此供暖的时间会有所提前,而来年春季来临的也较为迟缓,所以供暖停止的时间也稍微延后。

南方主要以电暖器、空调等供暖,不过整体上南方的大部分地区冬季气温都比北方高不少,因此没有设置集中供暖的设施。因为室内外的气体有流通,所以供暖实施在提升室内温度的同时,也会对室外的温度产生微弱的影响,但是由于室外范围更大,气体流通的速度更加剧烈,因此集中供暖对室外温度的提升效果十分有限。而且集中供暖本身就是限定区域限定时间的,大多数地区供暖也就4个月左右,一年可是有12个月,剩下的8个月可没有供暖,所以集中供暖对气候整体的影响并不是很大。

其对气候的影响主要在于会排放温室气体,早些年曾经用煤炭作为供暖的能源,煤炭的好处是储量大,但是会代有硫、磷等杂质,燃烧后除了温室气体还会释放不少环境污染物,所以近些年我国在推行煤改气,用天然气作为集中供暖的能源,相对释放的环境污染物少了些,但是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并不见得少;有的是直接接入热电厂或者钢厂的热废水供热。然而还是前边说的,供暖有时间和区域的限定,一座城市的市政供暖要不了多少锅炉就能满足,所以温室气体排放的大户依然是工业等行业。

如今对于地球气候的变化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歇,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确实能截留地面辐射的长波红外线,造成地表的升温,而近200年来人类大量地应用化石能源释放了大量的温室气体,虽然环境有一定的承受能力,二氧化碳浓度一定程度上的增加会使植物更加繁茂(浓度太高又会抑制植物生存),不过环境的调节能力还是没有赶上人类温室气体的释放,但这个因素恐怕也还不是主因,地球所处的星际环境也在变化。

太阳这颗依靠内部核聚变释放的能量和引力的平衡而维持如今的大小,但是太阳也有11年为周期的活动规律,体积会稍有增大或者缩小,导致辐射的热量会有周期性的变化。

地球自身的活动也在向地球的大气中释放热量,火山喷发等会释放大量的二氧化碳;地球所处的引力环境也会影响地球的温度,月球、太阳对地球的引力会引发潮汐现象,使得地球物质相互摩擦,摩擦也会生热。总之,地球气候变化是多种因素引起的,集中供暖对环境的影响远远小于人类总体的活动,对气候的影响反倒是其次再其次的因素。

阿巴斯港旅游阿巴斯港气候

具有广泛的气候相比,小气候有五个特点:

1,小规模的,大概在100米范围内,主要在下方的水平方向两米的垂直方向可以从几毫米到几十公里,因此,常规观测台站网络,并不能反映气候的微小差异。小气候研究必须专门设置测量点密度,观测值的数量,高精密仪器的小气候研究。

2,大的差异,无论是垂直或水平差气象元素是大的,例如:在接近地面的接地层,温度递减率在垂直方向上往往比上23的量较大水平。

3,变化快,小范围随时间的气候,温度,湿度和风速变化比气候更快,脉动之内。例如:明尼苏达戈尔玻尔兹曼有5厘米的高度,测得在25分钟内最高气温介于7.1℃。

4,快速改变之日起,越接近底层的表面,温度,湿度,风速越大,昼夜变化,例如:表面温度的夏季日变化可达40℃,高2米只有10℃。

5,更稳定的小气候规律。只要在下面的表面的物理性质以形成小气候变化,它是在气候中的微小差异将保持不变。因此,从短期学习了解微气候的特点。 是一个狭小的空间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研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的小气候。我们也可以用一个小气候知识为人类服务,如:城市合理种植花卉,庭院绿化,改善城市地表条件,气候条件可以使一个小城镇居民区或工业区进行了改进,以减少空气污染。

生活环境的影响因素

1.阿巴斯港气候

中文名:霍尔木兹海峡英文名:HormuzStrait地理位置:位于阿拉伯半岛和伊朗南部之间,形似人字形,是波斯湾通往印度洋的唯一出口。气候:地处亚热带,属热带沙漠气候。全年炎热干燥。年平均地表水温为26.6,最热月(8月)达31.6,冷月(2月)达21.8。高温干燥加剧了海水蒸发,但年降水量只有300毫米。洋流:由于蒸发量远大于降水量,海峡海水盐度增加到37~38,波斯湾为38~41。并且海峡和波斯湾的盐度高于阿曼湾,造成海水密度梯度,导致阿曼湾低盐度海水通过海峡表面流向波斯湾,而波斯湾高盐度海水通过海峡底部流向阿曼湾。重要数据:东西长约150km,最宽处达97km,最窄处仅48.3km南北宽56~125公里,平均水深70米,最浅处10.5米,最深处219米。战略地位:国际石油运输通道波斯湾石油是通往西欧、美国、日本和世界各地的唯一海上通道,是东西方国家文化、经济和贸易的枢纽。其他特点:海峡中有许多岛屿、礁石和浅滩。自古以来,霍尔木兹海峡就是东西方文化、经济和贸易的枢纽。海湾地区成为世界美国的石油宝库,每天有400万吨石油通过海峡运往世界各地,约占世界的1/3美国石油出口。平均每8~10分钟就有一艘海船通过海峡。它是波斯湾石油通往西欧、美国、日本和世界其他地区的唯一海上通道。被称为世界的重要咽喉,具有非常重要的经济和战略地位。霍尔木兹海峡位于亚洲西部,介于阿曼的穆桑达姆半岛和伊朗之间,东临阿曼湾,西临波斯湾(简称阿拉伯湾)。因为它是波斯湾进入印度洋的唯一地方,所以被称为海湾的咽喉。阿曼的穆桑达姆半岛突出于海峡水域,海峡呈弓形。甚至波斯湾的一端以海峡为界,以穆桑达姆半岛西侧的谢赫和马苏德角为界,向北延伸至伊朗海岸以南的亨加姆岛;它与阿曼湾的一端相连,以穆桑达姆半岛东侧的巴德角和伊朗海岸的达马盖山为界。海峡内有格舍姆岛、霍尔木兹岛、亨加姆岛(属于伊朗)、塞拉迈岛、艾内姆岛、穆桑达姆岛(属于阿曼)等。海峡的潮汐并不经常上涨,这主要与波斯湾河口的形状有关。自古以来,霍尔木兹海峡就是一个交通和战略要地。16世纪初,葡萄牙开始入侵,随后成为英国、荷兰、法国、俄罗斯等的重要目标,至今仍为霸权主义者所觊觎。霍尔木兹海峡是通往石油的门户,也是通往盛产石油的波斯湾的门户。它在战略和航运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波斯湾沿岸产油国的大部分石油通过这个海峡出口到西欧、澳大利亚、日本和美国。除了伊拉克和伊朗,这些产油国还包括科威特、卡塔尔、阿联酋、巴林和沙特阿拉伯,它们共同承担了西方石油消费国60%的供应。目前,近200艘油轮每天从这些国家运送约2000万桶原油通过海峡。由于它是油轮来往的重要通道,一旦被切断,西方经济将遭遇致命威胁。因此,它被认为是生命线一直是帝国主义列强试图控制的重要目标。这个海峡的传说名称有几种不同的版本。一种说法是,公元1100年,阿拉伯人在海峡的霍尔木兹岛上建立了霍尔木兹王国,因此海峡得名。另一种说法是

后来,为了纪念这位舰队司令,他的名字霍尔木兹亚被当作海峡和无名岛的名字。后来,马其顿的名字慢慢被阿拉伯化,成为今天的s霍尔木兹gt;此外,有些人认为霍尔木兹gt;来自葡萄牙语。506年葡萄牙殖民者入侵后,发现这一带贸易蓬勃发展。在葡萄牙语中,它被称为ORMUCHO,意思是这里有大量的黄金。后来,奥尔穆乔成了这个海峡的名字。在我国,《元史》称为海峡突然触摸远处的孩子,还有《明史》叫突然Lumos分别是海峡名称的不同音译霍尔木兹gt;

2.阿巴斯港天气

伊朗12月平均气温0~12,天气寒冷,白天平均12。建议穿西装、夹克、风衣、休闲服、西装、薄毛衣等保暖衣物,夜间平均0。建议穿棉衣、冬衣、皮夹克、外衣、厚毛衣、皮帽、手套、裘皮大衣。

伊朗12月日平均气温最高的城市是阿巴斯港(26)、布什尔(21)和阿瓦图(19)。伊朗12月日平均气温最低的城市是哈迈丹(-7)、阿尔达比勒(-5)和克尔曼(-4)。

3.阿巴斯港哪个国家

Hurumas,即霍尔木兹,又译霍尔木兹,在今天伊朗东南部的米纳布附近。该废弃场地位于霍尔木兹岛北岸,靠近霍尔木兹海峡,位于波斯湾出口处。它是古代交通和贸易的枢纽,现在已经被对岸的阿巴斯港所取代。

休谟是郑和历史文献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地名之一它也是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地之一下西洋。据公元《明史外国传忽鲁谟斯传》年的记载,自从郑和下西洋以来,西方国家就已经朝贡了。那些离得远的人还没有作为客人。明朝皇帝朱迪带着这道圣旨命令郑和去其他国家。所谓的很远指葫芦休姆。

:克拉斯诺亚尔斯克

简介:克拉斯诺亚尔斯克边疆区(krasnoyarskiykray)位于俄罗斯东西伯利亚,亚欧大陆中心,南至西伯利亚南部山区,北至北冰洋,南北绵延约3000公里,东西最宽处面积233.97万平方公里,占俄联邦面积的13.7%,仅次于萨哈(雅库特)共和国,在俄联邦主体中居第二位。东邻雅库特共和国和伊尔库茨克州,南接图瓦共和国和哈卡斯共和国,西接秋明州和托木斯克州,西南接克麦罗沃州,北接喀拉海和拉普捷夫海。

克拉斯诺亚尔斯克边疆区

首府克拉斯诺亚尔斯克面积470平方公里,人口101.4万(2013年),距莫斯科3955公里。

截至2007年1月1日,全区人口290.95万人,其中城镇217.57万人,农村73.38万人。全区有23个市、39个镇、1701个乡镇,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2人。根据俄罗斯最新的人口普查,克拉斯诺亚尔斯克23个村庄的所有村民都是男性。这些村落所在的地方,几乎是世界上最偏远的人类聚集地。有的村子甚至只有一个居民,有的只有四五个人。那里的气温冬天大多在零下40摄氏度以下,夏天非常热。俄罗斯政府发言人说:住在这里的都是真正的男人,这里不适合所有人住。令人惊讶的是,克拉斯诺亚尔斯克是俄罗斯第二大地区,女性总人口超过男性19.3万。大多数只有男人的村庄位于伊美Ianovschi。

(Emelyanovsky)地区,面积7400多平方公里。为什么只有男人住在这些地区还不清楚。俄罗斯的性别失衡也很严重,男女比例为86:100。

典型的大陆性气候,气温变化剧烈,冬长夏短。1月平均气温-北方零下36,南方零下18;7月平均气温-北方10,南方20。年平均降水量为316毫米。

叶尼塞河穿过西部边境。从北到南依次为北极沙漠、苔原、森林苔原和林带。

边疆区建立于1934年。工业以采矿、有色冶金和电力为主,其次是机械制造、林业和化学工业。有俄罗斯最大的水电站和诺里尔斯克矿冶公司。农业主要生产小麦、黑麦、荞麦和大麦,集中在南部。畜牧业以养牛、羊、猪为主。交通、铁路、水运为主。除了首都以外,主要城市有诺里尔斯克、阿巴坎、阿钦斯克和米诺斯克等。

历史

628年7月,以安德烈杜本斯科伊(AndreyDubenskoy)将军为首的先锋部队到达叶尼塞河和卡察河的汇合处,就地构筑工事作为俄军的前哨,为下一步针对叶尼塞河土著的军事行动做准备。它和东边不远的坎斯克市一起,代表了俄罗斯的最南端17世纪对叶尼塞河源头的探险。驻扎在那里的哥萨克人在给沙皇的信中写道:

在这个满是木屋的小镇里,我们艰难地构筑了一道防线。作为您的仆人,我们根据您的意思建立了一套工作系统,以确保我们开拓新的领域,加强我们据点的防御;

根据叶尼塞河,这个堡垒被命名为克拉斯尼亚尔那时候。后来,要塞升级为镇级,改名为克拉斯诺亚尔斯克。

1741年,连接边疆地区与俄罗斯欧洲部分的西伯利亚邮路建成后,克拉斯诺亚尔斯克迎来了快速发展时期。日后在这个地区发现的金矿和1895年通车的西伯利亚铁路进一步促进了这个城市的发展。

1749年,一块重700公斤的石陨石坠落在克拉斯诺亚尔斯克以南145英里处。德国博物学家彼得西蒙帕拉斯在1772年发掘了它。这颗陨石在科学史上意义重大,因为这是人类第一次发现并研究橄榄陨石。

19世纪,克拉斯诺亚尔斯克是西伯利亚哥萨克运动的中心。

1822年1月26日,该地区升级为城镇。

823年成为叶尼塞河流域俄罗斯的行政中心,——年成为叶尼塞河县的首府。

19世纪末以前,有一些重工业,如制造业和火车装配业。

俄罗斯帝国时期,克拉斯诺亚尔斯克也是政治犯的流放地之一。例如,1825年12月共产主义起义失败后,8名主要***被流放到这里。

1896年,西伯利亚大铁路建成,工商业发达,人口剧增。

十月革命后,苏联工业化进程中,无数的造纸厂、造船厂、大型河港、水电站(克拉斯诺亚尔斯克水电站装机容量世界第五、俄罗斯第二)等重工业在克拉斯诺亚尔斯克建立。

1934年,俄罗斯第二大行政单位克拉斯诺亚尔斯克边疆区成立,克拉斯诺亚尔斯克成为其行政中心。

斯大林时期在美国的大清洗中,克拉斯诺亚尔斯克是古拉格(苏联劳动改革管理局)的主要中心。这一时期最著名的劳改营是Klaslage劳教所(1938~1960),也是因为太多,在周边城镇设立了两个分营。在克拉斯诺亚尔斯克,叶尼塞勒格劳改营仍然在二战的战争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战期间,许多工厂为躲避战乱从乌克兰和俄罗斯西部迁到这里,极大地促进了当地工业的发展。战后还建立了许多为这些工业提供原材料的大型工厂:炼铝厂、冶金厂、再生金属加工厂等等。

20世纪70年代末,苏联开始在城市旁边修建相控阵雷达站。北约指责此举违反了美苏1972年签署的《反弹道导弹条约》。从1983年开始,美国一直要求苏联取消雷达站。直到1989年苏联政府承认该设施违反条约,当局才开始慢慢撤走设备,直到1992年才宣布拆除。冷战时期,克拉斯诺亚尔斯克也是东北空军在克拉斯诺亚尔斯克的一个基地,但这个基地在苏联解体后变成了居民区。

苏联解体后,当地很多大型工厂开始私有化。相当一部分企业已经宣告破产,而那些继续经营的企业则被个别富商或头目所控制。工人失业率飙升,工人经常罢工抗议。

20世纪90年代末,这个地区爆发了最大的经济丑闻。当地政府剥夺了商人阿纳托利拜科夫(AnatolyBaikoff)对克拉斯诺亚尔斯克铝厂的所有权,因为他涉嫌谋杀其经济合作伙伴韦洛尔斯图卢加诺夫(VerlorStuluganov)。然而,这一事件很快被揭露为竞争对手对拜科夫蓄谋已久的陷害。

克拉亚尔斯克当地工厂的所有权之争一直持续至今。原因是几乎所有的前国有工厂都由垄断集团或金融寡头控制。

自1996年皮马什科夫市长上台以来,城市面貌逐渐改善:古老的历史建筑得到保护,坚硬的沥青路面被改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铺路石,曾经靠捕鱼发展起来、日渐干涸的温泉疗养院得到保护或停业整顿。如今,在这座欣欣向荣的城市里,几乎看不到苏联时代的没落和单调。

文化

节日

当地有一些特殊的节日,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通常在城市日六月。其他节日和文化活动包括在每年六月的最后一个周末举行的节,有传统的民谣比赛。

建设

该市有许多历史建筑,其中最古老的是邱敏大教堂(1785年至1795年),该地区其他重要的俄罗斯东正教建筑有Pledge大教堂

在karaulnaya山上,古老的街道Paraskeba教堂(

108出现在10卢布纸币上的克城大教堂是这座城市最具标志性的建筑。在苏联时期,这个小教堂被废弃和损坏,直到戈尔巴乔夫s经济改革。开始,它回到了叶尼塞河当地教堂的名字,并进行翻新。

20世纪80年代250px关闭前的24层塔楼

这座城市的另一个民间象征是斯特雷尔卡的24层塔楼,自苏联时代以来就没有完工过。这座塔是在改革科赫公司的,然后该项目被迫停止由于混乱的管理。从许多方向都可以清楚地看到这座塔的轮廓。

西伯利亚铁路在城市附近的一座铁路桥上横跨叶尼塞河。这座铁路桥是一座获奖建筑,由伟大的建筑师LavrProskuryakov设计,建于1893年至1896年间。当时,它是世界上最长的铁路桥。2003年,当这座桥被指定为世界文化遗产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描述为:俄罗斯风格的抛物线拱石桥的典型早期代表,是大量现代工程设备和创新理论的试验场,见证了人类工程的进步。

其他著名的建筑包括商人尼古拉加达洛夫的宅邸和罗马天主教浸礼会教堂

市区内有许多战后不久修建的2层木屋,大部分是当时新分配到城市的工人的临时住所。此外,还有许多被城市包围的俄罗斯老村庄,至今仍保持着俄罗斯古典风格:带后院的木屋。其中相当一部分已经破旧不堪,但仍有人居住。

名人

画家苏里科夫、安德烈波兹杰耶夫、瓦列里库德林斯基、托伊沃罗纳尔;

雕塑家鲍里斯穆萨特和塞维多夫兹洛蒂亚;

作家维克多阿斯塔菲耶夫、罗曼索伦采夫、尼古拉盖杜克;

歌剧演唱家彼得斯洛夫佐夫和季米特里霍洛斯托夫斯基。

4.阿巴坎气候

阿巴斯王朝建立时,控制了阿拉伯半岛和美索不达米亚。曼苏尔在美国的统治下,它大规模扩张领土,吞并了埃及、高加索、中亚等地。鼎盛时期,阿巴西王朝的疆域西起摩洛哥,东至印度,北至高加索,南至撒哈拉沙漠,面积超过1000万平方公里。这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家。阿西西王朝晚期,王朝所能控制的领土不到其鼎盛时期的三分之一,仅控制了从两河流域到印度边境的中西亚地区。

5.阿巴斯港面积

沙尘暴天气主要发生在春末夏初。这是因为干旱地区冬春季降水少,地表异常干燥疏松,抗风蚀能力弱。当有大风时,大量的灰尘会被抛到空中,从而产生沙尘暴天气。

从全球来看,沙尘暴多发生在内陆沙漠地区,主要是非洲的撒哈拉沙漠,北美中西部和澳大利亚也是沙尘暴的源头之一。1933-1937年,由于严重干旱,北美中西部出现了著名的碗状沙尘暴。亚洲沙尘暴活动中心主要位于约旦沙漠、巴格达和海湾北部海岸之间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阿巴斯附近的伊朗南部海岸和阿富汗北部平原。前苏联中亚地区的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都是沙尘暴频发(15次/年)的地区,但其中心都在里海和咸海之间的沙质平原和阿姆河沿岸。由于独特的地理环境,中国西北地区沙尘暴频繁发生。主要源区有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巴丹吉林沙漠、腾格里沙漠、乌兰布和沙漠、毛乌素沙漠。

6.伊朗阿巴斯港口天气

伊朗和迪拜被波斯湾隔开。

伊朗的国土面积也不小。如果迪拜到伊朗对面的阿巴斯港,海上距离大约250公里。迪拜是中东的经济金融中心,也是全球国际金融中心之一。它被称为贸易资本产于中东和北非。GaWC将其评为当年世界第九大城市。

7.阿巴斯港地理位置

阿斯旺位于埃及南部。其气候类型为热带沙漠气候。其气候特点是常年炎热干燥,因为受副热带高压带或来自内陆的干燥东北信风控制。

阿斯旺地处沙漠绿洲,属热带沙漠气候,昼夜温差大,降水少。冷月1月平均气温15.3度,平均最冷气温8.1度,平均最热气温21.0度。最热月份(7月)平均气温33.6度,平均最冷温度26.3度,平均最热温度41.0度。年平均降水量为1毫米。

8.阿斯旺气候

阿拉伯湾的主要港口有阿联酋的迪拜港、沙特的达曼港、科威特的科威特港、伊朗的阿巴斯港、伊朗的哈格岛港、伊朗的霍梅尼港、伊拉克的法奥港、沙特的PuntaNullah、巴林的麦纳麦和阿联酋的阿布扎比港。

地球的环境现状

气体流动

大气的流动,俗称风。风对于地球表面的污染物起着自然的稀释作用。经研究发现,风速在4m/s以上,污染物能够自然稀释;风速低于3m/s,污染物能够移动,但不容易扩散;无风时,污染物在水平方向上的扩散趋于停止。工业区、居民区通常规划在下风头,就是为了减小污染物通过风来产生危害人类的作用。 太阳光

光谱成分丰富齐全的太阳光,是地球上一切生命的源泉,是人类健康的真正保证,人体的免疫功能只有经过太阳光的适当照射才能完整、健全和得以正常发挥。光能作为重要的能源,可以为生产者(如绿色植物、具有光合色素的蓝藻等)提供能量,生产有机物供整个食物链的各级成员生命活动利用。如果人们长期处在只有黄、橙、红三色组成的灯光下生活,人体的内必泌系统会受到严重的损害,头昏眼花,昏昏欲睡,机体平衡失调,处于“光折磨”的病态之中而无法解脱。

然而,太阳光有时也会遭受“污染”在正常情况下,太阳光内部成分稳定,但当太阳活动激烈时,太阳辐射的紫外线、无线电波及高能粒子流、宇宙射线都会显著增加,使“洁净”的阳光遭受“污染”。这时,如果过多地被太阳照射,人体免疫力将会受到严重破坏,导致产生一种感染力极强的病毒,很容易卷入全球性流感的灾难中。

磁场

人类早已习惯生活在强度稳定于22.28A/m~56.5A/m的地磁场中。如果生活环境中的磁场强度发生剧烈变化,人体就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异常反应。磁场对人体的作用极其复杂,这一作用不仅与磁场强度有关,而且与磁场的均匀程度、作用时间、作用部位都有关。某些对磁场作用敏感的人,在磁场附作用下,很容易出现头痛、眩晕、耳鸣、急躁等病症。

物态变化

水蒸气变成云雾和雨滴,是自然界中最常见的物态变化.云雾犹如一层厚厚的覆盖物,极大地抑制着受污染的空气向上扩散,从而导致空气的污染更为严重。但雨水对污染的空气有“洗尘”作用,空气中的污染物随雨落下,空气便得以净化。不过无论雾或雨,一旦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硫化氢、氮氧化物溶于其中,形成酸雾或酸雨,地面的环境污染就会太大加剧。

空气湿度

空气湿度与人类的生活环境关系密切。湿度太大,人们会感到沉闷和窒息,也容易使东西霉烂;湿度过小,人们的口腔、鼻孔又会感到干燥难受.最适宜人类生活的相对湿度是在30%~75%的范围内。据调查资料表明,许多长寿者,都生活在湿度适宜的生活环境中.

外线照射

紫外线用于杀菌消毒以及治疗各种疾病。但过量的紫外线照射却会损害人体健康,如紫外线过量照射会诱发皮肤癌。钙元素是人类骨、齿必需的元素,若紫外线过量照射会降低人体摄取钙元素的能力。

电磁辐射

现代科技、工业的发展,电子设备已渗透到工作和生活的各个角落.但电子设备工作时产生的电磁辐射也无孔不入,它正在日甚一日地威胁着人类自身的健康。如果一个人经常接受电磁辐射,会产生头痛、心烦、消瘦、脱发、失眠、心律减慢、食欲减退、血压不稳等症状。即使人体置于轻微的电磁场中,也会产生种种不适。电磁辐射不仅影响人体健康,而且还会使动物、植物退化。另外,电磁辐射之间还会相互干扰,从而破坏机电设备的正常工作,使其动作失误而酿成事故。

电磁污染己成为全球性的公害,人类必须时刻防范这一“看不见的烟雾

次声波

人耳所能感知的声波范围!其频率在20到20000Hz之间。对于频率低于20Hz的次声波,人耳一般听不到。然而次声波的作用却不可忽视。因为高强度的次声波可以置各类动物的生命于死地。次声波若超过3OodB,还可以迅速分解人体内部的五脏器官。1Hz~8Hz的次声波会使人毛骨悚然、恍惚不安,而9Hz~12Hz的次声波却有助于人类的定向思维.

次声波在自然界中存在十分广泛,火山爆发、地震、海啸、雷电、台风等现象都伴有次声波的产生,而且次声波在传播的过程中能量损失(即衰减)比较小,可以传播到很远的地方,因此,次声波产生的危害范围比较广。值得一提的是,一些空调设备上发出的次声波也同样影响人体的健康,应采取防范措施。

放射线

放射线,即放射性物质在我们用由环境中普遍存在,在正常情况下,自然界中微量的放射线对人体的健康无害.但随着频繁的核武器试验,核工业的迅速发展,放射性物质的广泛应用,生活环境中的放射剂量正在增多,有些地方已出现了放射性污染,对人体健康造成了严重危害.放射物质可以通过空气、饮用水、食物链等多种途径进入人体,放射性污染能使人的身体致残、诱发恶性肿瘤、白血病、以及各种传染性疾病等。美国在日本使用过的地方,放射性污染已经祸患几代人。因此在核工业发展的同时,加强放射性污染的防治尤为重要。 噪声

由于近代工业的迅猛发展,各种各样的人为噪声也侵入自然界,干扰了人们的正常生活,严重地影响着人体的健康。为了改善人类的声波环境,许多环境保护工作已致力于研究噪声的产生、传播、评价、危害和控制技术.

温室效应

二氧化碳气体对太阳光的透射率较高!而对红外线的吸收力却较强.随着工业燃料的大量消耗,大气中二氧化碳成分增加,致使通过大气照射到地面的太阳光增强。同时地球表面升温后辐射的红外线也较多地被二氧化碳吸收,因此就构成了一个保温层,如同温室一样。温室效应的加剧,会造成干旱和各种异常气候,使农业减产。另外也会造成冰川的大量融化,使低洼岛国和沿海城市受到被淹没的严重威胁。

人类与生活环境是密不可分的,而物理世界与生活环境亦密切联系,人类固然处于健康生活的主宰地位,但人的健康生活又受各种环境因素的制约,因此,探索生活中的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尤为必要。

城市植被的生态功能主要有哪些

人类的家园--地球只有一个,是所有人赖以维持生存的唯一空间。但是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人类却很少从长远和全局考虑如何更好地与这个星球的自然环境协调发展。从产业革命开始,一系列公害问题便日益严峻地摆在人类面前。本世纪著名的七大公害事件--美国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伦敦烟雾事件、美国多诺拉烟雾事件、日本的四日市哮喘事件、水俣病事件、骨痛病事件和米糠油事件,不仅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而且直接危害到了人类的健康。以1943年发生在美国洛杉矶的光化学烟雾事件为例。由于大量排放的汽车尾气中的某种化学物质,在太阳紫外线照射下发生了光化学反应,从而形成有毒的浅蓝色烟雾,它导致洛杉矶大部分市民患病。1955年再度发生的此类事件,使65岁以上的老人五官中毒红肿,因呼吸衰竭而死亡的人数达400多人。再看看日本的骨痛病。50-60年代居住在日本富山县的村民,因长期饮用被镉等重金属污染的河水和食用含镉的食物,造成镉中毒,很多患者全身疼痛难忍,并引发了贫血、胃萎缩、骨质软化等一系列难以治愈的疾病。

恶化的环境敲响了警钟,人类开始猛醒,开始反思。当人类骄傲地宣称,“我们可以改造自然、改造环境”的时候,对于无私奉献的地球,人类又做了些什么?人类将为自己的子孙后代留下些什么?“或许没有什么东西,能像自然环境对人的生命和幸福所作出的巨大贡献那样,可以无偿地取得。人们呼吸空气,喝水,吃动植物食品,欣赏源源不断的自然之力。世界如此之大,它的资源似乎是无穷的。但即便如此,农夫还是牢记着储备这一要诀,他懂得必须留下一些谷物,作为下一次收获的种子”。

在全球有识之士的呼吁下,大众对环境问题的关注逐渐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动力。1972年6月5日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是世界环境保护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它是国际社会就环境问题召开的第一次世界性会议,标志着全人类对环境问题的觉醒。大会通过了划时代的历史性文献--《人类环境宣言》。宣言郑重声明,人类享有自由、平等和充足的生活条件的基本权利,并且负有保护和改善这一代和将来世世代代的环境的庄严责任;各国有责任确保不损害其他国家的环境;环境政策应当增进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潜力。

斯德哥尔摩会议期间,在一篇名为《只有一个地球》的报告中曾提到,“从某种意义上说,地球不是我们从父辈那里继承来的,而是从子孙后代那里借用的。”而实际上人类对环境的破坏速度已大大超出了人类自己的预料,人类不光预支了许多属于子孙的资源,同时也正在因自己的行为而自食恶果。斯德哥尔摩会议之后,尽管不少国家在环境治理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区域性和全球性环境问题仍然日趋严重。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大气污染和酸雨蔓延、森林锐减、土地荒漠化等方面一连串令人触目惊心的数字,都表明了人类对这颗美丽星球的无情伤害。

人类的生存离不开空气,但浓烟、粉尘、臭气、酸雾这些工业文明的产物却正在把大气层变为空中垃圾场。

年12月3日深夜的印度博帕尔市,当人们在梦中沉睡的时候,一个恶魔悄然降临。一家由美国投资的农药厂的剧毒原料异氰酸甲酯突然泄露,数十吨毒气以每小时5000米的速度向四周扩散。在40平方千米的范围内,波及11个居民区,20多万人受到伤害,其中2800多人死亡,5万余人终生失明。

1986年4月,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第4号机组按计划停机检查,由于工作人员多次违反操作规程,致使反应堆爆炸起火。摄氏2000度的高温火球迅速烧毁了机房,高强度放射性物质四处蔓延,7000余人死于非命,受放射性伤害的人数难以统计。这次核事故使整个欧洲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欧洲各国放射性尘埃强度增高,瑞典增高达100倍,欧洲各邻国的蔬菜、牛奶不能食用,给人们心理上造成了巨大的恐慌。

1991年波斯湾海域战火纷飞,硝烟弥漫,生灵涂炭。伊拉克打开艾哈迈迪输油管,每天将几百万桶原油倾泻入大海,在海湾内形成一片长56千米、宽16千米的油膜,几天后溢油总量就达到1100万桶(约170万吨),而以每天24千米的速度向南漂移。所经之处有200万只海鸟丧生,许多鱼类和其他动植物也遭受了灭顶之灾,波斯湾里的一些特产鱼种将永远消失。

垃圾在现实生活中,亦已成为非同小可的社会问题。在美国这个世界上垃圾“产量”最高的国家里,垃圾的年产量约为2亿吨,仅纽约每天就出产垃圾2万多吨。

一次性快餐盒曾是食品包装业取得突破性成功的标志之一,几年前还被赞誉为“白色革命”,而今,却已成为“白色污染”,成为全球公害。有数据表明,一般塑料制品在自然界中很难消解,掩埋在土壤中,妨碍农作物生长;被牲畜误吃,轻者消化系统得病,重者死亡;焚烧,则释放大量有毒气体。

地球在为满身的病痛而呻吟,也在为人类贪婪的索取而愤怒。江河洪灾的泛滥,资源的枯竭,宇宙射线对人类健康的威胁……所有这些,都是大自然发出的通牒,警示人类:自然不是随意盘剥的对象,不是无止境地汲取的源泉,而是与人类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的生命共同体。人类还必须认识到,地球的承载力是有限的,人类社会的发展必须与周围环境之间达到一定程度的协调与平衡。

地球人现在的生活方式将吞噬曾有的碧水蓝天!人类曾为了生存,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创造了今天的繁荣世界。如今,同样是为了生存,人类面对种种污染造成的恶果,再也无法泰然处之。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通过的《21世纪议程》,为所有的地球公民提出了进入21世纪的行动方式,并首次明确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即为了让子孙后代能够享有充分的能源和良好的自然环境,要实现经济发展与保护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这是一个长期的战略目标,需要人类世世代代的共同奋斗。

人类越来越积极地为保护环境、保护地球家园而行动起来。清洁生产、开发新能源、推广绿色产品、展开绿色行动……正如今年世界环境日所确立的主题,人类已清醒地意识到--“拯救地球就是拯救未来”。

未来就掌握在我们每一个人的手中,我们不能让地球就这样带着伤痕和泪水进入下个世纪,我们不能让曾经的美丽成为久远的记忆。在世纪交汇的今天,让我们再次思考人类文明与大自然永恒的话题--和谐,让我们共同努力,创造一个绿色文明的21世纪。

城市植被可以有效的吸收二氧化碳,汽车尾气等有害气体,城市植被还具有杀菌效应,一方面植被能吸滞粉尘而减少细菌载体,使大气中细菌含量减少;

另一方面植被本身具有杀菌作用,因为许多植物能分泌出杀菌素而杀死细菌、真菌及原生动物。城市植被还对灰尘有吸附滞留、过滤的功能;

其吸尘能力随植被种类、地区、面积大小、风速、季节等因素而异。除此之外,城市植被还有降低噪声的功能,在居民区与公路之间建立防护林带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扩展资料:

环境特点

城市人为活动影响最强烈的区域,其气候条件和土壤条件都不同于其它地区。相对于周围农村地区,城市的辐射量减少2-10%,年均温增加1-2℃,风速减少10-20%。降水量虽然增加5-30%,但由于强烈的蒸发作用,相对湿度减少2-10%。

同时城市的地形更加平坦,地下水位相对较低。由于垃圾和生活污水的影响,部分地区土壤更加肥沃。所有这些都对城市的植被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城市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对植物和植被的影响也不同,如墓地周围针叶树增多,垃圾堆放场喜氮植物增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