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金霍洛旗矿区农村信用合作联社_伊金霍洛旗
1.伊金霍洛旗属于哪个市
2.被誉为“君子之兵”的青铜剑
3.伊金霍洛旗有哪些乡镇
4.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邮编是什么
5.秦攻匈奴之战的详细经过
成吉思汗陵、吉祥福慧寺、巴音昌霍格草原、蒙古历史文化博物馆、苏勒德祭坛、纳林塔秦长城遗址等。
1、成吉思汗陵:是我国内蒙古的一处主要旅游景点。蒙古包式的宫殿成吉思汗陵的主体是由三个蒙古包式的宫殿一字排开构成,三个殿之间有走廊连接,在三个蒙古包式宫殿的圆顶上。
2、吉祥福慧寺:建于1736年,是第九世乌兰葛根在家乡鄂尔多斯建的家庙,三世班禅大师进京谒见乾隆皇帝,途经鄂尔多斯时,赐名“吉祥福慧寺”。
3、巴音昌霍格草原:占地约三十平方公里,是基本没有遭到人为破坏的原始草滩。环绕“一代天骄”成吉思汗陵园的巴音昌霍格河,滋润着两岸美丽的草原。
4、蒙古历史文化博物馆:始建于2003年,以蒙古文“汗”字(帝王之意)的造型,堪称当代蒙古族典型建筑之一,是国内外专题收藏、研究、展示蒙古族历史文化的博物馆。
5、苏勒德祭坛:苏勒德是蒙古语,意为徽标,苏勒德就是成吉思汗的军徽。
6、纳林塔秦长城遗址:是秦昭襄王为抵御匈奴而筑的长城的一段,其中纳林塔长城遗址是伊克昭盟境内保存最好的一段。
伊金霍洛旗属于哪个市
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布尔台格路商业中心。卖小鸡是可以在农贸市场售卖的,在伊金霍洛旗的天骄农贸市场是可以售卖小鸡的,查询百度地图显示,位于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布尔台格路商业中心。伊金霍洛旗,地处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金三角”腹地,位于鄂尔多斯高原东南部,毛乌素沙地东北边缘,东与准格尔旗相邻,西与乌审旗接壤,南与陕西省榆林市神木县交界,北与鄂尔多斯市府所在地康巴什新区隔河相连。
被誉为“君子之兵”的青铜剑
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
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所辖的金霍洛旗,位于鄂尔多斯高原东南部,毛乌素沙地东北边缘,北与东胜区、康巴什区隔乌兰木伦河相望,东与准格尔旗、西与金航旗、南与乌审旗接壤。
简介
金霍洛旗位于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金三角”腹地。地处鄂尔多斯高原东南部,毛乌素沙地东北边缘,北与东胜区、康巴什区隔乌兰木伦河相望,东与准格尔旗、西与金航旗、南与乌审旗、陕西省隔长城相望。
地理坐标在东经108° 58′至110° 25′和北纬38° 56′至39° 49′之间。东西长120公里,南北宽61公里,总面积5600平方公里。
伊金霍洛旗有哪些乡镇
被誉为“君子之兵”的青铜剑
如果要评选一件古代中国的代表性兵器,那上榜的毫无疑问就是剑了。剑以其高贵、典雅与神秘,不仅成为将士们上阵杀敌的兵器,而且还充当了士大夫衣冠楚楚的配饰。不少文人墨客,也对剑都情有独钟,如唐人郭震《宝剑篇》通篇写剑,却以剑喻人,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心理。
在现代武侠中,剑也是最常见的兵器,在金庸先生笔下,就有著名的倚天剑、君子剑、淑女剑以及独孤九剑、辟邪剑法、太极剑法等剑法。后世的剑一般是铁剑,但在先秦时期的剑,主要还是青铜剑。
“君子之兵”竟来自域外?——
剑是什么时候起源的呢?银雀山汉简《孙膑兵法》说“黄帝作剑”,这当然只是传说。虽然新石器时代全国各地出土了各种玉、石、骨制的匕首,不过这种匕首与后世的商周青铜剑是否存在传承关系,还存在较大的争议,不少学者倾向匕首不能算剑。
目前国内发现最早的一把青铜剑,是一把剑首呈环形的“环首剑”,出土于内蒙古伊金霍洛旗朱开沟遗址,大约对应的是商代早期。到了商代晚期,长城一线及以北地区,铜剑分布范围变得更广泛,数量也大大增加。
这些青铜短剑大约可以分为直柄剑和曲柄剑,柄首存在一定差异,不少雕成动物形象,包括羊、鹿、马、鹰等,也叫“兽首剑;或者是铃铛形状,也叫“铃首剑”;都呈现了北方草原民族的文化属性。
中原地区虽然自二里头文化时期,就已经进入了青铜时代,青铜刀、戈、矛、斧钺都竞相出现。但令人诧异的是,青铜剑却一直没有踪影;直到青铜文化发达的殷墟遗址中,这才出现少量青铜剑;从其兽首和铃首的形制来看,非常接近北方地区的青铜短剑。
这表明,商代中原青铜剑应当是受到北方文化的影响,北方地区这种青铜剑起源自何处?目前还没有一致的结论,但一般认为与蒙古草原和南西伯利亚等地联系密切。
商未周初的周人也开始使用青铜剑,不同于兽首剑和铃首剑,周人习惯用一种扁茎柳叶形铜剑。这是一种剑身和剑柄复合式的剑,与商代通体合铸的剑明显有区别,有学者认为是从上古甘青地区的石刃骨匕首发展而来,也有学者人认为应当从商代巴蜀的柳叶玉剑发展而来。
考虑到上古至西周断代太久,似以后者为宜,这种形制的青铜剑,中亚、西亚、东欧等地也有发现,年代也更早,似乎也存在某种交流关系。
《史记周本纪》说,武王伐纣攻入商朝都城朝歌,纣王自焚而亡,武王乘车到纣王的尸体旁,用弓箭朝尸体射了三箭,然后又下车,用轻剑刺了几下尸体,再用**的钺斩下纣王的头,悬挂在大白旗上面。
纣王宠爱的二妃也已自杀,武王又用弓箭朝尸体射了三箭,然后用剑刺了几下尸体,并用玄色的钺斩下她们的头,再挂在小白旗上,最后武王才回到军队。可见,周人已经熟练使用青铜剑了。
周人早期墓葬发现不少这类剑,其中不少还有配套的剑鞘,剑鞘正面饰有镂空花纹的铜鞘罩,背面钉附木板或者皮革;因为皮木出土时已腐烂,所以留下的就只有铜鞘罩,主体饰有盘蛇、夔凤、夔龙、回字等花纹,非常精美。
进入到西周中期,铜剑又开始装饰了一种人面纹,这种人面或圆脸无发、或长脸披发,并非华夏族群,而是对周边族群的刻画,将他们的头颅雕在剑上,应当有“猎头”的含义。
春秋战国的青铜剑,除了有吴越地区发明的圆柱形、圆筒形剑茎外,还有中原地区从西周扁茎柳叶形铜短剑继承而来的扁茎剑。扁茎剑怎么拿在手上使用呢?这就是需要安装木片来形成剑柄,有的还在剑柄外面再缠绕丝绳、麻绳、麻布条使用,也就是“缑”;而吴越剑的话,一般可以在剑茎上直接缠缑使用,不过也有的仅用弧形木片夹住。
剑还需要剑鞘,春秋战国时期的鞘一般用两片木合成,在上面缠绕丝线并髹黑、红漆而成;也有的是用兽骨或象牙。剑鞘花纹保存最完好的,要数江西靖安春秋中晚期墓出土的一把漆木剑。不过,此剑剑身与剑鞘一体,并非实用剑。剑鞘一面髹黑漆,另一面用红、黄亮色彩绘龙头纹饰;剑柄的截面呈圆形,上面有丝线缠绕,剑首扁平呈泡钉状,总长47.6厘米。
剑鞘的末端安装一块木质或玉质的饰件,称为“必”或“琕”;剑鞘口往下三分之一处,还镶有一个用木质或玉质的饰件,称为“璏”或“剑鼻。璏一般为一孔,用来穿过剑带;也有的数孔,用来穿过较细的剑带分支,剑带一般用皮革或丝带制成。
剑在不使用的时候,就装在剑鞘放在剑匣中。剑匣又叫“柙”或“函”,在战国楚墓中出土不少,以木制成,呈长方形盖略拱,与盖身以子母扣相合。古人还有防锈的方法,有一种叫鸊鷉的水鸟,这种水鸟长得有点像鸭子,古人用它的脂肪来涂抹刀剑,苏东坡《谢曹子方惠新茶》一诗中说“囊简久藏科斗字,剑锋新莹鸊鹈膏”,“鸊鹈膏”说的就是用来涂抹刀剑的“鸊鹈鹊脂肪。
吴越宝剑的传说——
春秋战国时期,吴越地区的剑在全国赫赫有名。虽然吴越地区本身也是边缘族群,但其地处长江下游,水网密布;车战在这里难以施展,作战以步兵和水兵为主,所以青铜剑大有可为,这也就促进了吴越青铜剑冶炼的发展,同时也在后世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故事。
《周礼·考工记》说“郑之刀、宋之斤、鲁之削、吴粤之剑,迁乎其地而弗能为良,地气然也”,就说郑国的刀、宋国的斧头、鲁国的削刀、吴越的剑,离开这个地方就不精良了,因为这个地方的气候水土使然。
《战国策》说“夫吴干之剑,肉试则断牛马,金试则截盘匜”,说吴国干地的剑,对准肉体斩,可以断牛马;对准金属斩,可以斩断洗手的金属器具——盘和匜。据《左传》,春秋后期,吴国公子光想杀死堂弟吴王僚篡位,邀请吴王僚来自己府上赴宴。吴王僚非常警惕,虽然他应约前往,但从大门到阶梯到坐席,都布满了亲随的甲士。
公子光派来献饭菜的厨师,都要先在门外换好衣服,然后在甲士长铍的挟持下,跪着缓慢前行入席献餐,这样一来,吴王僚认为就可以万无一失了。这时候,公子光装脚疼,跑到地下室休息,他在地下室也埋伏了不少甲士。
而在宴会上面,厨师鱄设诸捧着一条鱼进来,在把鱼摆上吴王僚餐桌的时候,鱄设诸忽然从鱼腹中抽出一把剑,迅速插入了吴王僚体内。虽然鱄设诸也被吴王僚的甲士杀死,但公子光趁机带领甲士杀出,吴王僚被杀,随从乱成一团,都被公子光消灭。公子光即位就是吴王阖闾,“鱄设诸"就是《史记刺客列传》中著名的刺客专诸,鱄设诸杀吴王僚所用的剑,后世被称为“鱼肠剑”。
西汉刘向编写的《新序》记录了季札挂剑的一段佳话,季札是吴王寿梦的幼子,阖闾的叔父。前544年,季札奉命出使北方诸侯,在经过徐国时,徐国国君见到季札的佩剑,流露出艳羡的神情。
等季札周游列国返回徐国时,国君却已经去世了,季札要将剑送给嗣君,随从阻止说:“这不是国家馈赠的物品啊!”可季札说:“我自己当时内心已经许愿,要在回国后把宝剑赠给他;如果因为他去世就不送了,那不是对不起自己的良心吗?”
嗣君也认为自己没有先君遗命,所以不肯接受。于是季札将佩剑解下挂在徐君墓前的树上,徐国人为称颂季札高洁的诚信品质,作歌曰:“延陵季子兮不忘故,脱千金之剑兮带丘墓。”
在东汉野史《越绝书》里,吴王阖闾有胜邪、鱼肠、湛卢等名剑,越王勾践有毫曹、巨阙、纯钧等名剑,其中胜邪、鱼肠、湛卢、巨阙、纯钧五剑为剑师欧冶子所铸,越国有讴(欧)地,故“欧治”应该是越国剑师的代称。
另一部东汉野史《吴越春秋》,也说剑师干将、莫邪夫妇为吴王阖闾铸造了干将、莫邪双剑,还有莫邪投身剑炉、炼就宝剑的凄美传说,吴国有干地,“干将(匠)”也是吴国剑师的代称。这种为剑命名的称呼,战国开始就已经存在了。《荀子》说,“桓公之葱,太公之阙,文王之录,庄君之留,阖闾之干将、莫邪、钜阙、辟闾,此皆古之良剑也”。
但从吴越出土青铜剑来看,这些剑并没有名称,只有器主本人的题铭,像吴王光(阖闾)和夫差父子剑,出土非常多,但都没有提到剑的名字。吴王阖闾叔父吴王余昧的“吴王余昧剑”,铭文共75字,是目前所见先秦剑类兵器铭文中最长的一件,介绍了余昧对楚的战争。
越国继承了吴国的青铜冶炼技术,但也青胜于蓝,于是有了闻名世界的越王勾践剑。越王勾践剑出土于湖北荆州望山战国楚墓,剑身长45.6cm、全长55.6厘米、宽4.6厘米、格5厘米、茎长7.9厘米、首径4.3厘米。剑身两面布满黑色菱形花纹,近格处有两行鸟篆铭文:“越王勾践自作用剑”。经鉴定,其主要成分有铜、锡、铅、铁和硫等。
在秦陵兵马俑坑中,也出现了大量的青铜剑。秦朝青铜剑也系从东周中原青铜剑发展而来,但剑身显著加长而且变窄,同时使用了帽形剑首和筒形摽饰。这样的剑可能并非实用剑,战国时期作战应当还是以铁剑为主。因为青铜材质较脆的缘故,长度方面有限制;而钢铁的强度和韧性都好,所以剑身也就加长了。
尽管青铜剑在先秦时代留下不少动人的故事和传说,但随着冶铁技术的发达与普及,青铜剑终究也将成为绝响。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邮编是什么
截至2019年,伊金霍洛旗辖7个镇:阿勒腾席热镇、乌兰木伦镇、伊金霍洛镇、设札萨克镇、纳林陶亥镇、红庆河镇、苏布尔嘎镇。共有138个嘎查(村)。
伊金霍洛旗,地处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金三角”腹地。位于鄂尔多斯高原东南部,毛乌素沙地东北边缘,北靠东胜区、与康巴什区隔乌兰木伦河相望,东与准格尔旗相邻,西与杭锦旗接壤,南临乌审旗、隔长城与陕西省交界。地理坐标东经108°58′至110°25′,北纬38°56′至39°49′之间。
扩展资料
伊金霍洛旗历史沿革
1914年,归绥改为绥远特别区,札、郡两旗属绥远管辖。民国16年起,札、郡两旗隶属蒙藏委员会管辖。民国25年(1936年)2月,绥境蒙政会在归绥成立,札、郡两旗统属绥境蒙政会管辖。
1958年鄂尔多斯左翼中旗(郡王)、鄂尔多斯右翼前末旗(扎萨克旗)两旗合并为扎萨克郡王旗,简称扎郡旗,后更名伊金霍洛旗。
1959年1月15日,取旗名“伊金霍洛旗”。旗址驻地设在新街镇,1964年7月1日迁往阿勒腾席热镇。
2000年,伊金霍洛旗辖7个镇、3个苏木、6个乡。
参考资料来源;伊金霍洛旗人民-伊旗概况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伊金霍洛旗
秦攻匈奴之战的详细经过
邮编:14300
伊金霍洛旗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南部,鄂尔多斯市中南部。地理坐标是东经108°58′-110°25′,北纬38°56′-39°49′。东与准格尔旗、陕西省府谷县接壤,西与乌审旗、杭锦旗交界,北与东胜区毗连,南隔红碱淖与陕西省神木县相望。东西长120千米,南北宽61千米,总面积5586.5平方千米。总人口14万人(2004年)。
旗人民驻阿勒腾席热镇,邮编:017200。代码:150627。区号:0477。拼音:Yijinhuoluo Qi。
伊旗地处鄂尔多斯高原东南部,毛乌素沙漠东北边缘。地势由西向东南倾斜,地貌基本可分为东部丘陵和西部梁滩相间地貌两大类型。海拔高度在1070--1556米之间。属中温带典型的大陆性气候,大陆度为69。年降水量340-400毫米,年日照时数在2740-3100小时之间,年均气温6.2℃。最高极端气温36.6℃,最低极端气温-31.4℃。
行政区划
伊金霍洛旗辖7个镇:阿勒腾席热镇、乌兰木伦镇、纳林陶亥镇、伊金霍洛镇、札萨克镇、红庆河镇、苏布尔嘎镇。共有15个居委会、138个嘎查(村)。
阿勒腾席热镇阿勒腾席热为蒙古语,“金桌子”之意。是伊金霍洛旗旗委和所在地。
位于伊旗北部,东径109°31′-109°53′、北纬39°30′-39°38′,海拔高度在1321-1380米之间。北以乌兰木伦河为界与哈巴格希乡、合同庙乡相望,东南、南与乌兰木伦镇、公尼召乡毗连,西与台吉召乡为邻。东西长约33千米,南北宽13千米,总面积为295平方千米。总人口41026人(2005年)。辖14个居委会、8个村,46个农牧业社。
解放前,阿镇叫大营盘(有军队驻扎)。解放后,郡王旗人民和旗委成立,旗府设在这里。1958年,扎、郡两旗合并为伊金霍洛旗,旗府设在新街镇。1959年设立城镇公社(包括新街、阿勒腾席热两镇),1964年,伊旗旗府迁来阿镇。1965年,新街镇并入扎萨克公社,阿镇改为阿勒腾席热镇,新街曾设办事处。1983年,阿镇设为一级人民。1993年3月,红海子乡撤销并入阿镇。
乌兰木伦镇位于伊旗东南部,东、西、北分别与纳林陶亥镇、扎萨克镇、阿腾席热镇毗邻,南与陕西省神木县接壤,属丘陵沟壑地区,是神华集团神东煤炭分公司的主区所在地。于1993年建镇。2005年11月,将原布尔台格乡、布连乡并入乌兰木伦镇。合并后,全镇总面积725.7平方千米,辖16个行政村,12个居委会、108个村民小组,总人口5.1万人(2005年)。
纳林陶亥镇位于伊旗东部,鄂尔多斯南部,东经110°08′~110°25′,北纬39°18′~39°34′,海拔在1132~1302米之间,全镇总面积为768.56平方千米。东南西三边分别与准格尔旗和陕西省神木县、府谷县接壤,西北与东胜区和乌兰木伦镇毗邻。2005年11月,将原新庙镇和纳林陶亥镇撤并设为纳林陶亥镇,镇设在原新庙镇所在地,距鄂尔多斯市所在地50千米,距旗府所在地60千米。全镇下辖16个行政村,117个农牧业生产合作社,总人口2.5万人(2005年)。
札萨克镇
总面积1105.6平方千米,辖27个行政村, 129个社,19386人,其中少数民族嘎查5个,657人。
新街镇地处伊旗西南部,南与陕西省神木县接壤。新街镇历史悠久,曾是扎萨克王爷府驻地,伊克昭盟盟府所在地,伊金霍洛旗的旗府所在地。截止2002年底,全镇总面积418.6平方千米,辖15个行政村,66个农牧业生产合作社,其中少数民族居住较为集中的嘎查2个,散居村5个,全镇户籍人口10384人,其中镇区居住人口4561人。2005年,撤新街镇、台格苏木,设札萨克镇。
伊金霍洛镇位于伊金霍洛旗中部。2005年,由原公尼乡和伊金霍洛苏木合并设立伊金霍洛镇。地处东径109°22′-109°51′,北纬39°17′-39°33′,海拔高度在1316-1414米之间,全镇总面积717平方千米。下辖16个嘎查村(3个嘎查、13个村),100个农牧业合作社,总人口13094人(2005年),其中蒙古族1930人。
苏布尔嘎镇位于伊旗北部,辖27个行政村,154个农牧业生产合作社,总面积940平方千米,总人口17524人,其中外出人口7352人,常住人口10172人。
红庆河镇位于伊旗西部,西北分别与乌审旗、杭锦旗接壤,东、南分别与苏布尔嘎镇、伊金霍洛镇、札萨克镇毗邻。总面积1000平方千米,总人口21122人(2005年),辖28个行政村,185个生产合作社。
历史沿革
伊金霍洛为蒙古语,“圣主陵园”之意,以境内有著名的成吉思汗陵园而得名。
汉时分属西河、朔方郡。唐时分属榆林等郡。元置西夏中兴等路,后属东胜、云内二州。清顺治年间设鄂尔多斯左翼中旗(郡王旗)。乾隆年间从鄂尔多斯六旗各析一部设右翼前末旗(札萨克旗)。1958年两旗合并为伊金霍洛旗。
1958年11月5日经院82次会议批准,札萨克(公元1736年清高宗从乌审旗将近族台吉的平民分为十三个苏木,划拨土地,组成鄂尔多斯右翼前末旗,即札萨克旗)、郡王(公元1649年清为便于控制蒙古各部落,在鄂尔多斯地区实行盟旗建制,其中之一为鄂尔多斯左翼中旗,即郡王旗)两旗合并,暂称“札郡旗”。1959年1月15日,经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批准,取旗名“伊金霍洛旗”。旗址驻地设在新街镇,1964年7月1日迁往阿勒腾席热镇。(以上摘自“伊金霍洛旗网站”)
2000年,伊金霍洛旗辖7个镇、3个苏木、6个乡。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旗总人口147739人,其中各乡镇苏木人口(人): 阿勒腾席热镇 29440 新街镇 9345 乌兰木伦镇 24722 纳林陶亥镇 5794 台吉召镇 6990 纳林希里镇 11938 红庆河镇 9016 台格苏木 8331 苏布尔嘎苏木4981 伊金霍洛苏木4622 新庙乡7321 哈巴格希乡5255 合同庙乡3832 公尼召乡7307 布连乡5564 布尔台格乡3281
?年,伊金霍洛旗行政区划一览:(可能是2001年或2002年资料。根据当时《内蒙古行政区划代码》整理)
阿勒腾席热镇:辖 第一~第九9个居委会;查干庙、红海子、曼赖、柳沟、车家渠、掌岗图、桑盖、瓦窑圪台8个村委会。
新街镇:辖 新街、塔尔河、银盘河、乌兰陶勒盖、哈日木呼尔、玛勒庆圪赖、树壕、道劳窑子、马里音盖、黄陶勒盖、阿木图庙、扎萨克召、给勒登庙、查干柴达木、都嘎敖包15个村委会。
乌兰木伦镇:辖 上湾、布连、苏勒德霍洛、乌兰木伦4个村委会。
纳林陶亥镇:辖 淖尔壕、全和常、沙沙圪台、呼雅克图、海勒素壕、布尔敦塔、纳林塔、朱日根沟、阿吉尔玛9个村委会。
台吉召镇:辖 乌尔掌、敏盖、光明、光胜、光生、毛盖图、查干日格尔、木呼尔敖包、阿格图、毛乌聂盖、伊勒概沟11个村委会。
纳林希里镇:辖 纳林希里、乌兰淖尔、其和淖尔、哈达图淖尔、木呼尔敖包、乌兰敖包、昌车渠、特宾苏莫、珠兰敖包、独贵梁、其根沟、巴本岱、阿道亥、巴音布拉格14个村委会。
红庆河镇:辖 红庆河、布连图、通格朗、额日克柴达木、白格针、哈希拉嘎、冯家渠、其劳图、呼家壕、阿日勒图、林家圪堵、兰家圪卜、宝林、台格希里14个村委会。
新庙镇:辖 新庙、道劳岱、大柳塔、毕鲁图、其根高勒、布都阿麻、满赖沟7个村委会。
台格苏木:辖 高勒庙、巴嘎柴达木、壕赖柴达木、黄盖希里、松道沟、贵勒斯太、塔日雅柴达木、乌磴柴达木、毛盖图9个村委会;台格、查干淖尔、门克庆3个嘎查。
苏布尔嘎苏木:辖 苏布尔嘎嘎查;壕赖苏、小乌兰敖包、敖尔给呼、哈布其勒、阿日雅布鲁、道劳岱、乌兰提格、阿尔胡德梁、敖包圪台9个村委会。
伊金霍洛苏木:辖 布拉格、沙巴日太、石灰音苏莫3个嘎查;龙活音扎巴、沙日塔拉、斋森召、乃玛岱4个村委会。
哈巴格希乡:辖 哈巴格希、乌拉希里、格德热格、达尔罕壕、布日德、查干呼舒、寨子塔、沙龙庙8个村委会。
合同庙乡:辖 合同庙、哈拉盖图、阿斯日音希里、全盛久、扎斋庙、杨家壕6个村委会。
公尼召乡:辖 喇嘛敖包、查干呼都嘎音希里、查干陶日木、查干敖包、甘珠日庙、壕赖、根皮庙、赛乌聂盖、诺干布拉格9个村委会。
布连乡:辖 查干苏、花亥图、木都希里、折家梁、石灰沟、布连海子、格丑庙7个村委会。
布尔台格乡:辖 布尔台格、明安木都、巴日图塔、哈沙图、曼斋庙5个村委会。
2004年,伊金霍洛旗辖8个镇、3个苏木、4个乡:阿勒腾席热镇、新街镇、乌兰木伦镇、纳林陶亥镇、台吉召镇、纳林希里镇、红庆河镇、新庙镇、台格苏木、苏布尔嘎苏木、伊金霍洛苏木、合同庙乡、公尼召乡、布连乡、布尔台格乡。总人口14.25万人,其中蒙古族9 869人。(数据来源《鄂尔多斯市2005年鉴》)
2005年,伊金霍洛旗撤并调整8个苏木乡镇,整合新组建7个镇,即:保留阿勒腾席热镇;撤布连乡、布尔台格乡、乌兰木伦镇,设乌兰木伦镇;撤公尼召乡、伊金霍洛苏木,设伊金霍洛镇;撤新街镇、台格苏木,设札萨克镇;撤新庙镇、纳林陶亥镇,设纳林陶亥镇;撤纳林希里镇、红庆河镇,设红庆河镇;撤台吉召镇、苏布尔嘎苏木、合同庙乡,设苏布尔嘎镇。截止11月7日,全旗苏木乡镇布局调整工作已基本结束。
2021年1月,中央文明办确定2021—2023年创建周期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名单,伊金霍洛旗上榜。
2020年9月22日,“2020中国西部百强县市”名单揭晓,伊金霍洛旗上榜,位列第2位。
2020年7月,2019全国县域经济百强榜出炉,伊金霍洛旗位列第55名。
2019年11月1日,伊金霍洛旗被命名为“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
2018年10月,伊金霍洛旗入选2018西部百强县市排行榜,位列第3名。
2017年12月31日,伊金霍洛旗上榜2017中国最具投资潜力特色魅力示范县。
2016年2月16日,伊金霍洛旗上榜2015年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名单。
2016年1月15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命名伊金霍洛旗为2015年国家园林县城。
2011年12月20日,伊金霍洛旗上榜第三届全国文明村镇名单。
秦攻匈奴之战的详细经过
秦始皇的成就之一北击匈奴就是历史上的秦攻匈奴之战,嬴政派蒙恬将军作战,蒙恬的大军攻占了河南地(今内蒙古境内位于黄河干流以南的河套地区)、占据阳山(内蒙古乌加河以北),设九原郡(今内蒙古包头九原区麻池古城)。
战后,秦朝进行了一系列巩固措施,包括对秦、燕、赵三国原筑的长城加以增修,建立起了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使之成为了中原汉民族二千年来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要塞。
修驰道筹粮饷
秦始皇同时还修驰道、筹粮饷,在统一六国后的当年,秦始皇就下令在全国修筑驰道,第一条就是通往北地(郡治义渠,今甘肃宁县西北)和陇西(郡治狄道,今甘肃临洮),而秦始皇当上皇帝后的第一次视察工作,就是去北地和陇西,视察防务。随着始皇帝又设黄(今山东黄县东)、陲(今山东福山)、琅邪(今山东胶南)三大粮仓,为北事提供后勤保障。
于是当年秦始皇东巡,特别视察了右北平、渔阳、上谷、代郡、雁门、云中、上郡等地,视察工作结束后,秦始皇下达了发兵三十万,北打匈奴的决定。之后,秦始皇派蒙恬驻兵上郡,防御匈奴。
收复河南地
秦帝国把此次战役的目标定为收复河南地,恢复当初赵武灵王所开辟的边界,是比较明智和务实的,匈奴的主力大部在阴山地区和贺兰山地区,南下河南地的力量相对比较薄弱。秦国作了多年战争准备,攻击非常猛烈。蒙恬率三十万大军经陇西北上,迅速攻占了河套北部地区,同时在北地、陇西的秦军也向河套南部地区发攻。
面对秦帝国的忽然发力,匈奴人没有什么准备,在河南地的匈奴兵又多为分散的部落,丝毫不能抵抗大秦的铁骑,纷纷溃败,秦国很快就收复了河南地,一直推到了北河(今乌加河)。
北逐匈奴
在争夺了河南地后,蒙恬清醒的认识到匈奴人必然不甘心失去河南地,肯定会组织反扑,于是他先下手为强,在第二年又向率主力渡河,杀入阴山和贺兰山高地,在高阙、阳山、北等地寻找到匈奴主力,与其展开激战。
匈奴领袖头曼单于正集结起兵力,准备南下,不料秦军又一次杀来,措手不及,而秦军的士兵、数量、兵种上都拥有优势。蒙恬的部队连战连捷,给予了匈奴巨大的打击。头曼单于被迫退出了阴山和贺兰山高地,北撤七百余里,退到阴山以北的漠南一带游牧。
至此,蒙恬对匈奴用兵,轻松取得完胜。而此后,蒙恬的三十万大军一直驻扎北边,威慑匈奴,秦始皇随后在河南地设置了九原郡,置三十四县,并在公元前211年北迁三万户,开发河南地,使这里成为了富庶的新秦,成为了抗击匈奴的后方基地。
修筑长城
由于形势所迫,在同匈奴奴隶主贵族的斗争中,秦朝修筑了举世闻名的伟大工程──长城。公元前213年(秦始皇三十四年),秦朝把过去秦、赵、燕三国长城连接起来,修筑一条从临洮(甘肃岷县)一直到辽东碣石的万里长城。这条长城,对于抵御匈奴的骚扰,保障内地人民生产和生活的安定,起了重要的作用。
修建长城,是为了保护北部边境人民的生命财产的安全,其目的也是为了减少人民的负担;由于匈奴是游牧民族,其骑兵活动范围很大,没有长城的话,要很多军队来防守,这会给人民增加很大的负担。秦始皇修长城不是他开创的,他只是把原来秦国,赵国和燕国北边原有的长城连接起来,而史书上却把修长城造成的苦难全归罪于秦始皇,这是不符合事实的。
原来各国之间都有一些长城,但北方的长城不完整;统一后他下令把原来国之间的长城拆除,再把原来秦、赵、燕三国北边的长城连接起来,以防止北方匈奴的南侵。
开拓边疆
为了进一步巩固这里的统治,秦始皇于公元前211年迁三万多户居民到北河、榆中(内蒙古伊金霍洛旗以北),垦田生产,开拓边疆。这次大规模的移民,无论在经济上、军事上均有重要意义。它不仅促进了这一地区的开发,而且有力地制止了匈奴的抢掠。
- 上一篇:气候的候怎么写的_气候的候
- 下一篇:未来几天天气预报查询结果_未来几天天气预报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