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气象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气象预警

文章内容

东北地区气象灾害时间_东北三省气象灾害

tamoadmin 2024-07-09
1.台风几号到东北2.强降雨袭东北华北情况怎么样?3.主要的气象灾害有哪些?4.各位高手,本人急需有关灾害性天气的资料,越多越好,谢谢。。。5.2010中国自然

1.台风几号到东北

2.强降雨袭东北华北情况怎么样?

3.主要的气象灾害有哪些?

4.各位高手,本人急需有关灾害性天气的资料,越多越好,谢谢。。。

5.2010中国自然灾害大事记 时间 地点 事件 伤亡人数

东北地区气象灾害时间_东北三省气象灾害

寒潮:

1.分类:全国性寒潮和区域性寒潮。

2.时间:寒潮寒潮是中国冬半年(9月~翌年5月)危害较大的灾害性天气。

3.发生地点:寒潮的爆发在低层大气中表现为冷性高压的加强南下。侵入中国的寒潮对应的地面冷高压路径可分为西方、 西北方、北方、东北方4种。其中以西北路径为最多,约占60%,其冷高压主要来自新地岛以西的北冰洋上空,势力一般较强;其次为北方路径,占19%,冷高压从太梅尔半岛附近南下,经蒙古西部进入中国,势力也较强;再次为西方路径,占15%;其他路径(包括混合路径)占7%。

4.原因:当聚集在高纬地区的强大的冷空气迅速向南移动并侵入中国时,常使沿途剧烈降温,并造成大风、雨雪等天气。中国中央气象台从全国大范围的角度出发,用日均温的过程总降温高于10℃和温度负距平(低于平均值的数值)的绝对值高于5℃, 或者过程总降温高于7℃和温度负距平的绝对值高于3℃作为标准,根据寒潮影响地区的大小,分别定义全国性寒潮和区域性寒潮。

5.危害:急剧的降温往往带来冻害、低温冷害,尤其在中国南方,常使越冬作物及耕牛冻死;寒潮影响到南岭以南,又使热带经济作物遭受严重的、甚至毁灭性的灾害。寒潮带来的秋季早霜冻、春季晚霜冻对农业生产危害亦很大,春季寒潮容易造成倒春寒。潮地面冷高压南下常常造成大范围大风,陆上最大风力有时达10级左右,海上则超过10级。大风常吹翻船只,房屋、通迅设备等遭破坏,而以渤海的风暴潮危害更大。当寒潮袭击并伴有暴风雪时,对北方广大牧区的放牧威胁严重。有时寒潮伴有大范围大雪或局部暴雨;在寒潮冷锋附近或寒潮过后低温持续时间内,在黄河以南地区可能会出现冻雨(又名雨淞),给交通、通迅、工业等带来很大灾害。

6.防护措施:

(1)当气温发生骤降时,要注意添衣保暖,特别是要注意手、脸的保暖。

 (2)关好门窗,固紧室外搭建物。

 (3)外出当心路滑跌倒。

 (4)老弱病人,特别是心血管病人、哮喘病人等对气温变化敏感的人群尽量不要外出。

 (5)注意休息,不要过度疲劳。

 (6)提防煤气中毒,尤其是采用煤炉取暖的家庭更要提防。

 (7)应加强天气预报,提前发布准确的寒潮消息或警报。

 (8)发布准确的寒潮消息或紧报,使海上船舶及时返航

 (9)事先对农作物,畜群等做好防寒准备

台风几号到东北

梅雨:一般所说的梅雨指的是江淮梅雨,这是由于初夏6月中下旬至7月上旬副热带高压北抬至华南时,其西北边缘的西南气流和北方南下的弱冷空气交汇,由于势均力敌,从而形成静止锋徘徊在该地区,形成该地区出现一个降水集中的现象。其特点是阴雨连绵,间有中断,雨量较大,但气温变化一般不大。梅雨到来时要严防暴雨洪涝及雷电灾害,以及在山区引发的地质灾害。

伏旱:一般所说的伏旱是指7月中旬梅雨结束后副热带高压北抬控制长江中下游地区,使得该地区出现长时间大面积的炎热潮湿天气(高温天气)的现象。由于此时准静止锋北抬至黄河流域,使得长江中下游地区受到单一副高控制,盛行下沉气流,使得天气炎热潮湿,风力一般较小,令人感觉十分难受。当伏旱到来时,要做好防暑降温工作,尽量减少白天的户外活动,无法避免的要采取措施以防中暑和灼伤。同时此时也是水电消耗很大的时期,有关部门要做好保证供水供电的工作。

台风:夏秋时期出现在西太平洋和南海的,具有强烈暖心结构性质的热带气旋,影响我国的台风大多产生在南海和菲律宾以东洋面和关岛附近。由于这些地区表面海水温度高于26度,且具有较大的厚度(60米以上),使得在这些地区产生的热带扰动能够吸收海洋表面的热量和水汽,在适宜的环境下不断发展,最终形成具有中心暖心结构的强大的热带气旋。我国东部沿海,北至辽宁,南至海南广西,均会受到台风的影响,尤其是浙闽粤台琼,以及港澳是台风影响频繁的地区。台风影响沿海时带来的主要灾害是风雨潮(狂风,暴雨,风暴潮),内陆地区主要是强降水,因此加强台风的预报和监测工作,沿海地区做好防风雨潮的工作,内陆要防暴雨洪涝和地质灾害。

春旱:由于春季来自大陆的干空气依旧控制北方地区,因此春旱一般发生在北方,发生时间在3-5月,此时由于太阳直射点北移,使得地表升温迅速,但地表空气只能得到地表的热量却得不到地表释放的水汽,因此使得空气干燥,不易成云致雨,且此时虽然暖空气开始活跃但一般活动在南方地区,到不了北方,也使得该地区降水稀少,出现旱情。春旱是北方地区春季常见的灾害,时间长时,地表水干涸,地表龟裂,人畜饮水困难,因此做好预报工作,实时检测天气变化,节约用水,实行人工降雨,以及南水北调均可以缓解春旱。

夏涝:由于我国大部分地区属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在夏季,因此夏涝便是夏季降水集中引起洪涝灾害的简称,南方地区一般出现在6-9月,北方一般出现在7-8月,由于夏季降水具有强度大,时间持续长短不一的特点,因此进行监测,做好预报,并采取各种措施雨幡洪涝和地质灾害是主要的防御措施。

倒春寒:由于春季冷空气依旧具有一定的实力,也不断频繁南下,因此有的年份冷空气势力较强,使得春季气温严重低于常年平均的现象。一般来说,3月是倒春寒发生最严重的季节,由于此时正处于初春,且冷空气依旧实力强劲,因此频繁南下便可以导致温度降低,出现倒春寒。北方地区要比南方要重,且发生频率更频繁。由于此时处于冬小麦开始生长,果树开始开花的季节,因此倒春寒会严重影响作物的生长,出现的春季大雪和晚霜冻甚至造成作物死亡,从而造成严重损失,因此做好预报工作,加强防冻措施是必要的。

寒潮:指强冷空气影响使得该地区24小时降温10度以上,且最低气温低于5度的现象,这股强冷空气便可以称为寒潮。我国除了南海诸岛之外均会受到寒潮影响,但北方和长江中下游地区是较频繁的地区。由于影响我国的寒潮大多来自于北冰洋,西西伯利亚平原和蒙古高原,这些地区冬季寒冷出现低温,使得地表空气遇冷收缩,气压增大,在合适的条件下这些及其寒冷空气会南下影响我国大部分地区,便形成一次寒潮。寒潮影响时,强烈的北风和降温,以及带来的霜冻和降水(雷雨,暴雨和暴风雪)均会造成灾害,因此做好预报工作,采取各种保暖防寒和防强降雪的措施是主要的。

风沙:一般发生在春季北方地区,是由于大风将裸露地表的沙尘泥土卷到天空,在风力减弱时大颗粒物质沉降而出现的现象。由于春季地表裸露,且大风频繁,降水稀少,使得地表土质疏松,极易被风卷入天空,颗粒大的当风力减弱时会沉降,而颗粒小的会进入高空,随高空气流到达很远的地方。由于当风沙来袭时空气质量会大为降低,因此做好个人和设备防护工作,做好预测,且多进行地表植被覆盖工作是有效减少风沙影响的措施

暴雨:24小时降水量到达或超过50毫米的降雨,全国除沙漠地区和高寒地区均会出现,且各个季节均会有分布,但集中在夏季,以及季风影响区均较为频繁。做好排水工作,加强预报,严防次生灾害是主要的防御措施。

洪涝:我国分布面积仅次于干旱的一种自然灾害,是由于降水过多使得地表水泛滥,出现积水的现象。除了沙漠和高寒地区外我国其他地区均会出现洪涝灾害,因此加强对河流水位的检测,做好强降雨预报,严防次生灾害是主要的防护措施。

干旱:我国影响最大,分布面积最广,造成损失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一般是由于长时间没有有效降水形成的。全国各地均可以出现干旱,尤其是北方地区,有时会出现秋冬春三季连旱和全年干旱。鉴于干旱的影响面积和影响程度,做好预报,采用节水措施,实行水资源调度和充分利用,适宜条件下进行人工降雨是主要的防护措施。

强降雨袭东北华北情况怎么样?

台风卡努11号到东北。

据中央气象台,预计今年第6号台风卡努将于8月10日上午在韩国南部沿海登陆,11日夜间进入我国东北地区,并带来较强风雨。黑龙江、吉林部分地区有6~7级风,局地阵风10~11级;吉林东北部、黑龙江东南部局地有大暴雨,累积雨量可达120~200毫米。牡丹江、松花江下游、图们江等子流域累积面雨量75~85毫米。

气象专家提醒,台风卡努未来的风雨影响区域与黑龙江、吉林两省前期发生暴雨洪涝灾害的地区高度重叠,防汛防洪压力大,建议提前做好防范应对中小河流洪水、山洪、地质灾害、城乡积涝的各项准备。

台风暴雨天气注意事项:

1、台风暴雨天气减少外出,必须外出时建议乘公交车,并注意路况信息,避开积水和交通不畅地区。

2、台风暴雨天气不要打赤脚或穿凉鞋,雨靴最好,防雨又绝缘,预防触电。

3、雷电期间,尽量关闭电器等易引发雷击的设施。外出时遇打雷,不要站在树下和电线杆周围,远离危旧住房、工棚、临时建筑、脚手架、树木、广告牌、铁塔等容易造成伤亡的地点。

4、高速公路行车,遇到台风暴雨,要确保能见度在200米以上才行驶,否则,应在最近的匝道下高速,或者在休息区、港湾停车带停车,如果在硬路肩停下,要设警示标志。

5、如发现危房、积水,请及时联系相关部门。有险情时,服从有关部门指挥,安全转移。

6、台风暴雨容易引发洪水,易发生洪灾地方的群众,要加强自我防范,人员及时转移到安全场所。

7、台风暴雨可能造成水利工程失事,一旦发生险情,可能受影响范围内的群众要听从当地政府和防汛水利部门指挥,迅速及时地转移到安全地带。

主要的气象灾害有哪些?

中国天气网讯 进入7月下旬,北方降雨逐渐活跃起来。预计今明天(20-21日),东北、华北的部分地区将迎来强降雨,其中吉林、黑龙江局地或有大暴雨,由于吉林的强降雨落区与前一轮高度重合,需谨防次生灾害的发生。

监测显示,7月13日至14日,吉林中部和辽宁北部曾出现强降雨,造成吉林、长春、延边等多地遭受严重洪涝灾害。

眼下,上一轮灾害的影响还未消除,新一轮强降雨再度来袭。今明天,东北地区中南部、内蒙古东南部等地有大到暴雨,吉林、辽宁为此次强降雨中心。

不仅仅是东北,对于华北地区来说,常年的“七下八上”(七月下旬八月上旬)也是一年中降水最多的时段。预计本次过程中,华北降水主要时段将是今天夜间至明天。

中央气象台预计,20日08时至21日08时,吉林辽宁云南等地有较强降雨。内蒙古东部、黑龙江南部、吉林中南部、辽宁北部、河北东北部、北京等地有大雨到暴雨,其中吉林中部、黑龙江南部等地的局部地区有大暴雨(100~150毫米);上述部分地区有短时强降水,局地伴有雷暴大风等强对流天气。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预计本次强降雨过程中,东北部分地区将伴有短时强降雨、局地雷暴大风等强对流天气,最大小时雨强有30~50毫米,局地超过60毫米,需加强对强对流天气的防范。

提醒大家,由于此次强降雨重心与前一轮高度重合,加上间隔时间短,吉林、辽宁、黑龙江等地需加强雨情和汛情监测,加强防范降雨叠加影响,做好局地洪涝、山洪、地质灾害等防御工作,公众也应提高警惕,尽量避免进入山区、河谷、低洼地区等危险地带。

提醒大家在城市里,尤其是居住在低洼院落、平房或是地下室,首先切断电源,防止触电。同时电器插座、开关等应移装在离地1米以上的安全地方。一旦室外积水漫进屋内,应及时切断电源,防止触电伤人。如果暴雨来袭,居民可采取“小包围”措施,如砌围墙、大门口放置挡水板、配置小型抽水泵等进行防护。 行人在街上遇到暴雨,应立即到室内避雨,不要在高楼下停留,也不要在大型广告牌下躲雨或停留,以免被坠落的物品砸伤。在积水中行走要注意观察,防止跌入窨井或坑、洞中。 城市暴雨容易路面积水,严重时引发河水倒灌,淹没道路,车辆熄火,出行时行人遇到此情况要及时下车向高处转移,司机应避开积水路段。平时不要将垃圾、杂物等丢入下水道,以防堵塞。

各位高手,本人急需有关灾害性天气的资料,越多越好,谢谢。。。

1、热带气旋

热带气旋是在热带海洋大气中形成的中心温度高、气压低的强烈涡旋的统称。造成狂风、暴雨、巨浪和风暴潮等恶劣天气,是破坏力很强的天气现象。因其造成的损失年平均在百亿元人民币以上,像2004年在浙江登陆的“云娜”,一次造成的损失就超过百亿元人民币。

2、风雹

风雹灾害是指在对流性天气控制下,积雨云中凝结生成的冰块从空中降落而造成的灾害。冰雹常常砸毁大片农作物、果园,损坏建筑物,威胁人类安全,是一种严重的自然灾害,通常发生在夏、秋季节里。

3、低温冷冻

低温冷冻灾害主要是冷空气及寒潮侵入造成的连续多日气温下降,致使作物损伤及减产的农业气象灾害。严重冻害年如1968、1975、1982年因冻害死苗毁种面积达20%以上。

4、雪灾

长时间大量降雪造成大范围积雪成灾的自然现象。危害有:严重影响甚至破坏交通、通讯、输电线路等生命线工程,对人民生产、生活影响巨大。

5、干旱

是在足够长的时期内,降水量严重不足,致使土壤因蒸发而水分亏损,河川流量减少,破坏了正常的作物生长和人类活动的灾害性天气现象。其结果造成农作物、果树减产,人民、牲畜饮水困难,及工业用水缺乏等灾害。

百度百科-气象灾害

2010中国自然灾害大事记 时间 地点 事件 伤亡人数

气象灾害有20余种,主要有以下种类:

(1)暴雨:山洪暴发、河水泛滥、城市积水;

(2)雨涝:内涝、渍水;

(3)干旱:农业、林业、草原的旱灾,工业、城市、农村缺水;

(4)干热风:干旱风、焚风;

(5)高温、热浪:酷暑高温、人体疾病、灼伤、作物逼熟;

(6)热带气旋:狂风、暴雨、洪水;

(7)冷害:由于强降温和气温低造成作物、牲畜、果树受害;

(8)冻害:霜冻,作物、牲畜冻害,水管、油管冻坏;

(9)冻雨:电线、树枝、路面结冰;

(10)结冰:河面、湖面、海面封冻,雨雪后路面结冰;

(11)雪害:暴风雪、积雪;

(12)雹害:毁坏庄稼、破坏房屋;

(13)风害:倒树、倒房、翻车、翻船;

(14)龙卷风:局部毁灭性灾害;

(15)雷电:雷击伤亡;

(16)连阴雨(*雨):对作物生长发育不利、粮食霉变等;

(17)浓雾:人体疾病、交通受阻;

(18)低空风切变:(飞机)航空失事;

(19)酸雨:作物等受害。

我国灾害性天气综述

我国位于欧亚大陆东南部、濒临太平洋,大部分地区属于季风气候。冬季主要为极地大陆气团或变性极地气团所控制,盛行西北、北和东北风;而夏季则为热带和副热带海洋气团及大陆气团所控制,盛行西南、南和东南风。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的降水、气温、风、云等气象要素的变率大,且常带突发性,形成了多种气象灾害。

影响我国的气象灾害种类多、强度大、频率高、造成损失严重。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财富的增长,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越来越大。准确的天气预报是各级政府部门指挥防灾、抗灾的最重要的科学依据之一。根据多年统计,在各类气象灾害中,造成损失最重的是洪涝灾害,而影响面积最广的是干旱。此外,还有热带气旋灾害、寒潮和强冷空气灾害、沙尘暴灾害、风灾、雹灾、霜冻灾害和雪灾等。这些灾害影响的地域广阔,往往与大尺度天气系统的异常有关联,而后者还主导着范围较小的天气灾害的发生。

我国大尺度天气系统的变化与东亚季风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每年5-9月的汛期,是我国灾害性天气多发的时期,而这一时期大范围的降水分布和旱、涝灾害,在很大程度上受夏季风的控制。夏季风爆发以后,我国的主要雨带从华南开始随着夏季风的推移,逐步向北推进。由于每年季风强弱、向北推进的速度以及季风雨带在一个地方停留时间长短不同,每年主要多雨带的活动都不一样。我国历史上区域性大暴雨形成都与东亚夏季风变化有密切关系;夏季风的低空偏南气流不仅向暴雨区输送能量和水汽,激发与维持暴雨,还可以切断中高纬冷空气而造成我国雨带以外地区的持续干旱;同时它又是中尺度强对流性天气灾害形成的背景条件。

东亚季风气流是由作为整个东亚季风环流系统的成员的大尺度天气系统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对我国天气气候的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这个位于西太平洋上空的北半球对流层中层的副热带高压,夏季其北部地区有梅雨锋,其南面有东亚热带季风环流的活动。它不仅与南海夏季风的建立直接有关,同时它的北跳和进退与我国大陆副热带夏季风及其雨带的变动紧密相连,是形成我国大范围天气阶段性的直接原因。一般而言,副高的位置决定了我国主要雨带的位置,加上它的强度与稳定性就决定了我国汛期旱涝的大局。因此西太平洋副高移动规律及其机制的研究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科学问题。

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有密切联系的一个重要系统是南亚高压。它是夏季位于亚洲南部对流层上层和平流层底层的一个强大而稳定的大气活动中心,也是全球副热带高压带的一个重要成员。高层环流系统对降水分布的影响虽然不及低层系统那么直接,但与低层环流相比,高层环流系统异常更稳定且更具持续性,并有一定的提前性,因此它与夏季北半球大气环流和我国天气气候关系是不容忽视的。

直接影响我国天气的热带天气系统主要是热带气旋。我国每年都有热带气旋登陆,并造成不同程度的灾害。热带气旋的路径、强度除与其本身的结构特征有关外,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副热带高压以及冷空气的活动。同时热带气旋的活动也对副热带高压的活动有反作用。

决定东亚天气特点的另一个侧面是中高纬度的天气系统。冬季风期间,热带、副热带系统基本撤出我国大陆,高空的西风带槽、脊与相应的低层的高、低压系统完全控制我国。即使在夏季风期间,它们仍控制着我国北方地区,并对南方的天气有重要的影响,例如我国大部分暴雨都与冷空气活动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相对于移动性的西风带波动,东亚阻塞高压对东亚的天气有着特别重要意义。阻塞形势是一种典型的大气环流持续异常的表现。它的形成、维持与崩溃不仅影响本地区的天气异常,也同时引起北半球大气环流的变化。研究和预报实践都表明,亚洲阻塞形势,特别是东亚阻塞形势是我国夏季持久性旱涝的主要环流背景,我国长江流域发生的特大或较大洪涝年(1954、1969、1980、1983、1993、1996年)几乎都与东亚阻塞形势的建立和维持有关。在冬、春季节东亚及太平洋地区阻塞形势的建立与崩溃则与我国寒潮、特别是强寒潮的爆发有密切关系,也与我国北方的沙尘天气有关。因此,阻塞形势在影响我国天气变化的大尺度系统中是极为重要的。

在我国每年发生的各种自然灾害中,气象灾害占70%以上的比重。每年因各种气象灾害使农田受灾面积达5亿多亩,受干旱、暴雨、洪涝和台风等重大气象灾害影响的人口近6亿人次。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因气象灾害造成的年平均直接经济损失高达2000亿元,占当年GDP的3%-6%。随着经济的不断增长和人口的增加,其绝对值将会进一步加大。

按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程度来划分,我国的气象灾害排列如下:洪涝、台风、干旱、冷害、冰雹、雷暴、大风、北方冬麦区的干热风、雷击、火灾。此外,牧区雪灾、黄河凌汛、城市及高速公路的雾灾、北方地区的沙尘暴天气也造成大量人畜伤亡和经济损失。

洪涝灾害是指因气象等原因使水位异常升高,冲破堤岸,淹没田地、房屋,淹死人畜并引发疾病等灾害现象。有史以来,洪涝灾害就一直对人类及其他生物构成巨大的威胁。据统计,我国20世纪90年代的年均洪灾损失高达1200亿元,占国民生产总值的2.4%。1991年的江淮大水、1994年珠江大水、1998年的长江、松花江、嫩江大水,都给国家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1998年全国共有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洪涝灾害。据各省统计,死亡4150人,直接经济损失2551亿元(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1999)。洪涝灾害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台风(包括热带风暴、强热带风暴和台风)是指中心附近平均风力大于等于8级的热带气旋。台风灾害引起的狂风会掀翻船只、摧毁房屋和其它设施,巨浪能冲破海堤,暴雨能引发山洪爆发。台风灾害来势凶猛,具有急性突发性特征。我国是世界上台风重灾国家,平均每年有7个台风登陆,我国大陆平均每年单纯因台风造成的经济损失达246亿元,死亡人数高达570人。

干旱灾害是指因久晴无雨或少雨、土壤缺水、空气干燥而造成农作物枯死、人畜饮水不足等的灾害现象。从天气状况考虑,干旱还包括干热风、高温和热浪等种类。近40年来,我国农田受旱面积平均每年达3亿亩以上,成灾1.1亿亩,粮食减产数百亿公斤。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我国北方干旱频繁发生,中原地区已发生了6次大面积严重干旱。2001年2~5月,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发生了近10年来持续时间最长、影响范围最广、最为严重的干旱灾害。全国农田受旱面积达3.41亿亩,有1580万人、1140万头大牲畜发生临时饮水困难。

寒潮是异常寒冷的空气像潮水般涌来,俗称“寒流”。当极地或高纬度地区强冷空气迅速向中、低纬度地区推进,造成大范围的剧烈降温,并经常伴有大风、沙尘、降雪(雨)和冻害等综合的灾害性天气现象,称之为寒潮,是对我国有严重影响的大型灾害性天气。影响我国的寒潮每年平均有5~6次,从当年9月至次年5月的秋、冬、春三季都能出现。

冰雹是空气中的水汽凝结而成的固态降水物,为透明和不透明层相间的球状或锥状体。冰雹主要出现在5~9月的山区和山麓地带,范围仅几公里至几十公里,具有明显的局地性和分散性。它是一种严重的气象灾害,一场短暂而猛烈的冰雹会使作物绝收、果叶凋零、草场毁坏,人畜伤亡,从而严重影响农业经济和农民收入。

沙尘暴是指大风将地面大量尘沙吹起,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 公里的天气现象。我国北方地区每年春季频繁发生的沙尘暴不仅给当地造成了重大的自然灾害,而且也严重危害京津等地,并波及到全国。强沙尘暴可造成房屋倒塌、交通供电中断、诱发火灾、人畜伤亡,污染自然环境,破坏作物生长,给国民经济建设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的损失和极大的危害。仅2002年3月18日到21日发生的20世纪90年代以来范围最大、强度最强、影响最严重、持续时间最长的沙尘天气过程,袭击了我国北方140多万平方公里的大地,影响人口达1.3亿元,直接损失高达10亿多元。

恶劣气象条件还可能导致多种其他次生或衍生灾害的发生,譬如大面积的强降水和洪涝,可触发山区特定地带的泥石流以及山体滑坡,在一定地区(特别是山地城镇),短期集中爆发的和长期以来累计形成高密度的气象地质(泥石流、滑坡)灾害,严重威胁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近几年来泥石流、滑坡灾害发生频次和死亡人数明显上升;连续性降水或者持续的高温干旱,还会促使大范围病虫害的爆发。因此,气象灾害是重要的原生灾害系统。

总之,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气象灾害尤其是强灾害性天气所造成的损失会愈加严重,防灾减灾对气象服务的要求就会越来越高。灾害性天气由于其范围小、强度大、来势猛,而且经常出现在边缘地区,尽管各方面对此都极为关注,但依靠传统技术手段的现有常规气象观测网,很难及时捕捉其踪迹,更难提前作出准确的局地天气预报。要作好灾害性天气警报和预报服务工作,首先得发展能够进行连续观测、并具有较高时空密度的遥感遥测技术,加强综合观测体系建设。以多普勒天气雷达为主的我国新一代天气雷达站网建设及其开发应用将为我国的灾害性天气,特别是中小尺度灾害性天气的监测、警报和短时临近预报服务提供极为有效的工具和信息。

灾害性天气预报办法

(一)灾害性天气种类与标准

1.热带气旋:按其中心附近的最大风力,沿用国内现行规定分为四种:

(1)热带低压:中心附近的最大风力小于八级(风速小于17.2米/每秒);

(2)热带风暴:中心附近的最大风力达八至九级(风速17.2-24.4米/每秒);

(3)强热带风暴:中心附近的最大风力达10-11级(风速24.5-32.6米/每秒);

(4)台风:中心附近最大风力12级或以上(风速32.7米/每秒或以上).(详见附表)

附 表

中心附近最大风力等级

1989年1月1日起改用的国际热带气旋名称

6~7

热带低压

8~9

热带风暴

10~11

强热带风暴

12或大于12

台风

2.大风:指非热带气旋侵袭所造成的平均风力达六级(风速10.8-13.8米/每秒)或以上的强风.

海上大风用风球信号传递信息,我国风球信号升挂标准如下表(见第184页).

3.暴雨:指24小时内降水总量达到50毫米或以上的降水.全国统一规定标准是按照雨量多少区分为暴雨(50.0-99.9毫米),大暴雨(100.0-249.0毫米),特大暴雨(大于或等于250.0毫米)三级.

(二)灾害性天气警报发布名称与标准

根据灾害性天气的种类,强度和影响该地区的迟早和预报把握程度大致分为公开发布和内部发布两种,发布名称分为:

1.消息:灾害性天气远离或尚未影响到该地区或预计危害性一般时,根据需要可以发布"消息",报导灾害性天气情况,警报解除也可以用"消息"形式报导或发布.

2.警报:预计未来1-2天内灾害性天气将袭击或影响本地区或海面,且影响较大时,发布"警报".

3.紧急警报:预计未来24小时内灾害性天气将袭击本地区或海面,且危害性大时,发布"紧急警报".

空间灾害性天气变化是如何发生的

空间灾害性天气事件,通俗地说,指由太阳爆发引起的日地空间环境剧烈扰动及其对人类活动造成的灾害性影响.

日地空间环境,有时也称近地空间环境,一般指从地球表面附近直至太阳的广阔空间.地球大气从大约60千米开始,由于太阳远紫外和X射线等辐射的作用,大气分子逐渐电离,电离程度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增大,但离子和中性分子间仍然存在频繁的碰撞.这一区域严重影响无线电波的传播,人们把这部分大气叫做电离层.在数千千米高度以上,由于大气十分稀薄且空气分子完全电离,电离成分的运动受地球磁场控制,因而电离层以上的地球大气叫做地球磁层.太阳由于质量很大,引力作用使太阳内部物质受到极大压力和高温影响,形成原子核的聚变反应从而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太阳外层大气保持着高温电离状态,不断向行星际空间释放,其速度在太阳宁静状态下一般为每秒数百千米,叫做太阳风.在太阳风的作用下,地球磁场连同它控制下的地球磁层整个发生变形,向日一侧被压缩,背日侧则被拉长,磁层顶隔开磁层和太阳风,地球磁层的形状很像一个拖着长尾巴的彗星.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类对自然认识的深化,这一空间领域已经成为人类活动的新环境,各种应用卫星的轨道高度从几百千米到两三万千米,而专门设计的各种探测卫星可到达其它行星附近;另外,许多地面技术系统利用空间环境或受到它的影响.

现在看看太阳,它是地球能量的最主要来源,太阳辐射有很宽的频带,从波长很短的X-射线,极紫外,紫外,可见光和红外,一直到无线电波,而绝大部分能量集中于可见光和红外波段.太阳在可见光波段的辐射情况相当于6000度的一个黑体辐射.然而,导致X-射线和极紫外辐射的那些过程,可以有几百万度的高温.太阳还有小部分能量以物质和磁场的形式送出来,例如前面提到的太阳风,有时会从太阳大气上部(日冕)磁场相对较弱的区域喷发出大量电离物质并带有太阳磁场,叫做日冕物质抛射.

太阳条件并非稳定不变,而是处于经常的活动状态,就导致空间环境变化的远紫外,X射线,高能电子和质子,太阳物质输出而言,引起它们变化的太阳活动可分为渐变型与爆发型两类.太阳黑子是一种典型的渐变型太阳活动,它是太阳大气较低层的低温度,强磁场区域,它活动水平的高低与太阳电磁辐射,特别是紫外,X射线等波段的辐射强弱有明显的相关,也与许多爆发型活动有明显的关系.冕洞是另一种渐变型太阳活动,它是太阳外层大气中物质密度比较稀薄的单极性磁场区域,磁力线从这里出发向行星际空间开放,是高速太阳风的发源地.爆发型太阳活动主要有太阳耀斑和日冕物质抛射两种形式,日冕中某种剧烈物理过程发生的能量转换可使部分日冕物质被加速到足以脱离太阳而被抛入行星际空间,速度为每秒几百到千余千米不等,带有脱出区域的太阳磁场,流经地球时与地球磁场相互作用而造成地磁扰动及其它效应.太阳耀斑是一种常见的太阳局部爆发现象,耀斑爆发时伴有紫外和X射线等短波段电磁辐射的极大增强以及质子,高能电子的大量增加.另外,前面提到的磁层扰动也能向地球磁尾中的带电粒子提供能量,加速它们使之沿磁力线向极区电离层沉降,产生与质子事件类似的效应,正是这种复杂的日地系统相互作用使得近地空间环境发生扰动并形成一系列空间天气灾害性事件.

太阳活动性有11年左右的周期,太阳活动极大年期间太阳暴发事件发生频繁,强度通常也剧烈得多,但太阳活动高年和低年期间一般可见光辐射并没有显著的变化.

太阳喷发的物质需要一到三天到达地球,高能质子只需要几个小时,而X射线和极紫外以光速传播,8分钟多一点即到达地球,它们和地球高层大气及地球磁场相互作用,强烈影响近地空间环境,尽管扰动一般不会为人们直接感知,但却造成空间灾害性事件,它们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首先是对人造卫星轨道和寿命的影响:高层大气密度的扰动造成卫星轨道的不规则摄动,在严重扰动条件下,大气密度可以增加百分之几十,使卫星受到的空气阻力大增,从而显著缩短卫星的使用寿命.第二,对卫星电子系统的影响:在电离气体中运行的物体在和环境电位平衡时带有负电位,在强烈扰动时,电离气体的平均温度大大升高,可使卫星表面充电高达上万伏并在某些尖端和间隙处发生放电,严重干扰电子系统的正常工作;来至太阳或其他来源的能量很高的带电粒子可穿透至卫星内部,沉积在某些计算机的大容量存储芯片中,这种沉积电荷导致存储单元极性反转造成计算机存储数据错误或程序工作紊乱以至死机,即所谓单粒子反转事件.另外还有对无线电波传播的影响:地面的全球中,短波通信靠电离层反射而实现,卫星和地面之间的无线电信息和数据传输必须通过电离层,一切地面和空中的雷达,导航和定位系统均无可避免地依赖电磁波,因此,对电波传播的影响涉及所有的现代信息系统.耀斑造成电离层底部电子数密度突增以及质子事件时极区电离增强都强烈吸收电波能量而使短波通信中断,天电噪音干扰增加,电离层扰动期间总电子含量增加使电波传播时延增加,同时形成的不规则结构使高频信号幅度和相位不稳定(闪烁),极大地影响导航和定位的精度.

中国2010年洪水灾害统计

3月初 江西 赣东北地区连续遭受大到暴雨袭击,部分水库开闸泄洪,一些地方出现洪涝灾情。4月6日,江西永丰县24小时降雨量达111毫米,洪水爆发,30余家农户被洪水围困。

4月中旬 福建 13日福建中西部地区发生暴雨,闽江流域出现了今年入汛以来的第一场洪水,部分支流出现超警戒水位洪水。23位村民在河心孤岛上遭洪水围困18小时后获救。

4月中下旬 湖南、桂林 覆盖湖南省大部地区的高强度降雨,导致湘江中下游水位以每小时约5厘米的速度猛涨。

4月20日漓江突发洪水,漓江游览航线今年再次全线封航。截至4月20日,强降雨过程共造成桂林市5个县(区)35个乡镇32.75万人受灾,倒塌房屋1275间,因灾死亡2人。20日上午9时漓江桂林站水位达146.6米,超警戒水位0.9米,官方于当天发布了漓江封航令。

5月3日 重庆 重庆垫江、梁平、涪陵、彭水等12个区县(自治县)遭受了大风、冰雹、暴雨灾害,最新数据显示,全市因灾死亡31人、失踪1人。而截至6日17时,气象灾害致使重庆市89.78万人受灾,紧急转移安置7万余人,受伤180余人;农作物受灾面积13263.3公顷,绝收面积1392.3公顷;房屋损坏倒塌5万余间。因灾直接经济损失约4.2亿元人民币。 重庆市和受灾区县及时启动了救灾应急预案,有关领导带领工作组赶赴灾区,重庆市民政局紧急调运救灾帐篷300顶、棉被1000床、应急灯400盏,通过投亲靠友、搭建帐篷、腾出学校教室等多种方式做好临时安置工作,妥善安排受灾群众生活。

5月5日 贵州 5日20时30分左右,赫章县妈姑镇河落村、拱桥村、老场村相继发生山体滑坡,造成8栋房屋被冲毁,9人失踪,农田、电力设施等损毁严重。

5月5日 湖北 官方统计数据显示,全县山体滑坡、泥石流和崩塌达1620余处,损坏房屋3760间,8200余人有家难回;倒塌房屋1300间,3160余人无家可归。新增学校危房3200多平方米,5300多名学生有学不能上。新化全县受灾人口达38.2万人,直接经济损失达5.6亿元人民币以上。

5月6日 江西 6日,江西省61个县市遭遇特大暴雨和暴雨及大雨袭击,受强降雨影响,江西定南、寻乌、龙南等县受灾严重,山体滑坡频发,公路中断,部分乡镇、学校进水受淹。定南县因洪灾死亡7人、5人失踪,其中5人因山体滑坡死亡,2人被洪水淹死。初步统计,赣州市共有16.7万人受灾,倒塌房屋515间,紧急转移转群众4430人

5月16日 广东 5日16时至6日20时受高空槽影响,粤北、粤东地区出现强降水,造成韶关、河源、梅州、清远4市6个县(市、区)62个乡(镇)遭受了不同程度洪涝灾害,农作物受灾面积23.89千公顷,倒塌房屋1037间,受灾人口40.08万人,转移人口12857人,直接经济总损失3.76亿元。

5月20日-23日 湖南北部、江西北部 江淮、江南和华南北部普遍降雨40~80毫米,湖南北部和江西北部的部分地区降雨超过100毫米。

5月28日-31日 西藏、四川、云南、贵州 西藏东部、四川、云南、贵州西部都出现了降雨。四川中部、云南西部降雨较大。

6月初 贵州、广西 贵州铜仁地区、黔东南州、黔南州等地部分县遭受洪涝灾害,7万余人受灾,3人死亡。广西桂北、桂中地区出现了强降雨天气,部分县市区出现洪涝灾害。

6月7日-10日 湖北、湖南、江西 黄淮及其以南地区出现大到暴雨、部分地区大暴雨,湖北、湖南累计降雨量超过100毫米的覆盖范围达5.8万平方公里,皖赣鄂交界地区8日08时至9日08 时平均降水量55.2毫米,为1951年以来6月上旬第3最大单日降水量。

6月中旬到现在 南方十省市 6月13日以来发生的第14次强降雨导致南方9省区受灾人口达1003万人,死亡132人、失踪86人,倒塌房屋6.8万间,经济损失约145亿元。

07-19 山东遭受暴风雨袭击 受灾人口45.8万人 。

07-20 安徽洪水毁水利工程万余处 长江超警戒水位。

07-21 陕西南部洪涝致41人死亡 部分河流洪峰千年一遇

07-21 至今 东北地区特别是松花江流域持续出现大到暴雨,致使吉林农安县第二松花江堤防8月2日下午发生决口,长度80米,其余沿线多处出现险情,三万多人撤离家园,同同导致多个城市断水断电,吉林通化断水达100多小时。辽宁也大面积受灾。

据新华社报道,来自国家减灾委、民政部的统计,截至8月6日,今年洪涝灾害造成全国2亿人(次)受灾,1454人死亡,669人失踪,1214.8万人(次)紧急转移安置,1347.1万公顷农作物受灾,其中209万公顷绝收,136.4万间房屋倒塌,358.1万间房屋损坏,因灾直接经济损失2751.6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