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沙气候大会_华沙冬天
1.巴黎协定有什么作用?
2.请详细解析这道政治选择题
3.青年时期的毕加索
很多小伙伴喜欢 旅游 ,而且特别喜欢到古迹遗址去 旅游 ,因为每一处古迹遗址都在诉说古老文明记忆中的尘封往事,表达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灿烂辉煌。其实,古迹遗址就在我们身边,就拿北京来说,5A级景区故宫、颐和园、天坛,都属于古迹遗址。
而且不单中国有中国的古迹遗址,世界各国都有自己的古迹遗址。前一段时间我们介绍过的乌克兰和俄罗斯的世界文化遗产,就是他们国家的古迹遗址。
既然大家都有古迹遗址,对古迹遗址的研究、保护就可以请世界各国的专家一起来交流探讨。把世界各国的专家聚在一起需要有一个国际专业组织来承担,196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协助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在波兰华沙成立,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就是古迹遗址领域的国际专业组织。1993年,我国也加入了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并成立了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中国国家委员会(ICOMOS-CHINA)。
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的具体工作都有哪些呢?主要有派遣世界遗产专员并辅以国际秘书处的工作,对申请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古迹遗址进行专业评估,并参与世界遗产公约的贯彻落实。
对,你没想错,世界遗产大会就是他们的主要工作之一。我们刚才提到的故宫、颐和园、天坛,都是世界文化遗产,获得认定也都要经过世界遗产大会。
正是因为古迹遗址非常重要,所以在1982年4月18日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举办的科学研讨会暨执行局会议上,有代表首次提出建立国际古迹遗址日,并在每年的这一天举办全球性的庆祝活动。这一建议经执行委员会讨论后通过,并于次年11月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22届大会上得到批准: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的会员国会在每年 4月18日 这一天举办各种与遗产有关的庆祝活动。今年的国际古迹遗址日就是下周一,马上就要到啦~
从2001年开始,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每年都要为4月18日确定一个活动主题,各会员国根据这一主题自行选择活动内容与形式,如举行圆桌会议、科学研讨会,开办展览、讲座,向公众免费开放博物馆和遗产地等形式。
那今年的主题是什么呢?
“遗产与气候”(Heritage and Climate)。
相比前几年的主题,如2021年的“复杂的过去,多彩的未来”,2020年的“共享遗产”,今年的主题更加简单鲜明:传承文明古迹,要对 历史 尊重,还要对大自然抱有敬畏之心。
像故宫、颐和园、天坛这样的古迹遗址,生存环境比博物馆里的司母戊大方鼎、曾侯乙编钟恶劣得多。博物馆里的文物就好比在温室里的花朵,能在恒温恒湿的房子里好好生活。但是古迹遗址可是风餐露宿,不畏风吹雨打。所以,气候本身并没有那么可怕,可怕的是气候的变化。
文化、人类 历史 等要素与当下日益严重的气候变化现象之间有什么样的内在联系?气候变化大背景下文化与遗产的角色定位有什么变化?文化和遗产怎样缓解与适应气候变化?
为庆祝今年的国际古迹遗址日,文博在线平台将联合ICOMOS-CHINA一起,将为大家带来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内容,精彩不容错过。如果你也对这些问题感兴趣,请快来和我们一起过节吧~
作者 | 杨逸尘
编辑 杨逸尘
审核 王 超
本公号刊载的作品(含标题及编辑所加的版式设计、文字图形等),未经中国文物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改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授权转载的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巴黎协定有什么作用?
尤利乌斯·伏契克
伏契克(JuliusFucik,1903年2月23日-1943年9月8日),捷克作家、新闻工作者、文艺评论家。生于捷克斯洛伐克布拉格工业区一个工人家庭,在俄国十月革命鼓舞下投身革命活动,18岁加入捷克斯洛伐克***,曾任党刊《创造》和《红色权利报》的编辑。
“人们,我是爱你们的!你们可要警惕啊!”这是捷克斯洛伐克优秀的共产主义战士、民族英雄、革命的新闻工作者、作家、文学戏剧评论家尤利乌斯·伏契克所著《绞刑架下的报告》一书的结语,也是他留给后人的珍贵箴言。它充分地表明了伏契克对人民的深沉的爱和对敌人的刻骨的恨。
中文名:尤利乌斯·伏契克
外文名:JuliusFucik
国籍:捷克
出生日期:1903
逝世日期:1943
职业:作家
信仰:共产主义
代表作品:《绞刑架下的报告》
人物简介
伏契克(Fucik,Julius,1903—1943)捷克斯洛伐克新闻工作者、作家。1918年参加青年社会主义联盟“青年一代”。1919年领导比尔森的社会民主党马克思主义左派组织,并成为该党青年组织的刊物《真理》的成员。1921年加入捷克斯洛伐克***。同年秋进入布拉格查理大学哲学系学习。1922年在《真理》杂志上发表评论捷克斯洛伐克诗人沃尔格尔的剧本《最崇高的牺牲》,热情讴歌剧本描写的索尼亚为革命利益而牺牲自己生命的献身精神。1923年任《社会主义者》报的编辑。1925年任《先锋》刊物的编辑。同年在捷共中央机关报《红色权利报》发表文章,指出现代文化艺术的进步有赖于工人运动的发展,强调文学艺术要为党领导的革命斗争服务。1926年夏,写了记述法国海滨城市布列塔尼渔民的罢工斗争的见闻。同年任《树干》杂志主编。1929年任《红色权利报》编委,并任捷共《红色晚报》的编委。11月任捷共的文艺政治评论周刊《创造》的主编。1930年春,去苏联进行了4个月的访问,回国后写了《在明天已变成昨天的国土上》一书,歌颂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因此遭到当局逮捕入狱。1932年春出狱后,到捷克北部摩斯特矿工人罢工现场报到罢工真相。同年秋,被迫服兵役。1934年6月到慕尼黑进行访,考察法西斯化的情况。同年8月以《红色权利报》记者身份再次访问苏联,在将近两年中写了许多报道,汇编成《在亲爱的国土上》一书。1936年6月初,回国后用笔名发表文章,揭露把祖国出卖给德国的国内外资产阶级,颂扬苏联是捷克人民的同情者。1938年10月21日捷共的刊物被当局查封,伏契克化名为《图画世界》、《蜜峰》、《新自由》、《行动》等刊物写稿,以生动的语言,追忆光荣的传统,激励人民的爱国斗志。写了《战斗的聂姆措娃》、《论沙宾纳叛变》等著名作品。1941年,捷克地下中央委员会被破坏后,和其他***员组织了新的地下中央委员会,并负责政策指导和新闻宣传工作。1942年4月24日,被叛徒出卖,在布拉格被捕。
关在布拉格近郊的庞克拉茨监狱的二十七号牢房。在法西斯的监狱里被严刑拷打,在随时都可能被处以绞刑的情况下,用血写成了不朽之著《绞刑架下的报告》被选为2014年语文第三单元课文。他写道:“我爱生活,为了它的美好,我投入了战斗”。“永远不要让我的名字同悲伤连在一起。我为欢乐而生,我欢乐而死。”他要求幸存者:不要忘记好人,也不要忘记坏人。爱那些为着他人也为着自己而牺牲的人。向人们揭示了人生的意义:“每一个忠实于未来、为了美好的未来而牺牲的人都是一座石质的雕像。而妄想阻挡革命洪流的腐朽过时的人,即使他戴着金色的肩章,也只能是一个朽木雕成的木偶。”该书最后一句话是:“人们,我爱你们!你们要警惕呵!”1943年9月8日被于狱中。《绞刑架下的报告》已经译成80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国传播。1950年在华沙举行的世界保卫和平大会上被追赠国际特别荣誉和平奖金。
人物生平
1903年2月23日,伏契克诞生在布拉格工业区的一个工人家庭。他从小喜欢戏剧,上中学时就开始搞文学创作,后来进入布拉格大学文学院攻读文学。由于家境贫寒,他一边学习,一边给人补习,还在建筑工地上当过工人。在大学里,他刻苦研读马克思主义著作。青少年时期的伏契克就是非分明,热爱工人和其他劳动群众,憎恶的、贪得无厌的资产阶级。
1921年5月捷克斯洛伐克***刚刚成立,18岁的伏契克就加入了党的队伍。他长期从事新闻工作,曾任捷共中央机关报《红色权利报》编辑、该报驻苏记者和党的文化刊物《创造》主编等职。1929年,他在参加北捷克煤矿工人大罢工时,撰文深刻地揭露和控诉资本主义给工人带来失业、贫困和死亡的罪恶。他把报刊作为工人阶级争取实现社会主义的斗争武器。德国吞并捷克斯洛伐克后,伏契克在布拉格等地从事反抗纳粹占领的地下活动。1941年初,捷共第一届地下中央委员会遭到敌人的破坏,他参与了组建第二届地下中央和***民反占领斗争的工作,为把自己的祖国从德国法西斯的铁蹄下解放出来进行了坚持不懈的斗争。
后来,伏契克不幸被德国盖世太保逮捕。在狱中,他在随时都有可能遭到的情况下,写下了《绞刑架下的报告》这部不朽著作。该书通篇正气浩然,光彩照人。伏契克敢于藐视暴敌、顽强斗争的大无畏英雄气概,他为了维护人民利益、保卫组织和同志安全而不惜赴汤蹈火的自我牺牲精神,以及坚信敌人终将覆灭、最后胜利一定属于人民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都在书中得到了充分反映。这部作品后来被译成八十多种文字,在许多国家发行,成为全世界进步人们共同的精神财富。这本书的中文译本,早在1950年代初,就在我国出版,许多年来,它一直在我国青年中广为流传,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伏契克在狱中经受了种种非人的严刑拷打,但他始终坚贞不屈。1943年9月8日,他怀着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高唱《国际歌》英勇就义,牺牲时年仅40岁。
人物语录
我们曾经为欢乐而斗争,我们将要为欢乐而死。因此,悲哀永远不要同我们的名字连在一起。——伏契克
一个人的理想越崇高,生活就越纯洁。——伏契克
为了汲取将来的美好而牺牲了的人,都是一尊石质的雕像。——伏契克
应该笑着去面对人生,不管一切如何。——伏契克
生活是没有旁观者的。——伏契克
英雄就是这样一个人,他在决定性关头做了为人类社会的利益所需要的事。——伏契克
纪念公园
伏契克公园位于捷克首都布拉格东北、伏尔塔瓦河南岸的伏契克公园,是一个面积很大、风景秀丽的天然公园。这是一个以前捷克斯洛伐克著名反法西斯战士、民族英雄伏契克的名字命名的公园。
公园最南端从东至西横卧一条起伏的山岗。山岗上长满高高的常青的松柏,山岗下是一片开阔地带,伏尔塔瓦河从北面缓缓流过。在这块狭长的平原上,生长着无数奇花异木。密林深处百鸟争鸣,松鼠在树上跳跃。林中一泓湖水碧波荡漾,野鸭畅游,湖岸上柳丝摇曳,芳草萋萋。
公园里的场设有几十个游乐项目,有电动转椅、空中飞船、高速电车、射击、电子游戏、文艺节目等等。场四周的临时售货店里,各类商品琳琅满目。每逢节日,孩子们成为这里的主人,成年人也兴致勃勃。
伏契克公园的一年四季景色不同。春天,布拉格人到这里赏花踏青。满园的玫瑰、月季、丁香、郁金香、石竹花以及桃花、李花、杏花、栗花竞相开放,姹紫嫣红,花香四溢。每年春天,公园里都要举行布拉格传统的圣马太市集,前后持续1个多月。公园里还举行一年一度的狗展览。在公园最北部的空地上,展出有世界各地不同品种的狗,其中以中国产狮子狗最受人们推崇。
布拉格的盛夏气候仍是温暖宜人。这时的伏契克公园树木葱茏,有白桦、杨柳、冬青、梧桐、杉树、栗树、松柏等多种树木。一些名贵的树木上还挂着木牌,上面写着它的产地和名称。游人可以在林间漫步,也可以在绿茵茵的草地上休息。由于布拉格的春秋季节多阴雨,因而当地人非常喜欢在晴朗的夏天到草地上来享受日光浴。在公园的湖边,小鸟在空中飞翔,野鸭、野兔、松鼠在游人身边走来走去,一派恬淡自然的宜人风光。伏契克公园的秋天最富有诗意。人们喜欢在公园内沐浴着秋阳散步,任秋风吹落的树叶飘落在头上、身上,满地金黄的落叶在脚下沙沙作响。
布拉格冬天多雪。大雪过后的伏契克公园银装素裹,高大的树木枝杈上落满白雪。一阵风吹过,树枝摇动,片片白雪纷纷飞落,在蓝天丽日的映照下显得奇美无比。公园内的山岗是登高赏雪的佳处。极目远眺,周围的建筑全都披上了银装。银白色的伏契克公园依然是布拉格人游玩的好去处。
人物评价
作为真正的***人和伟大的爱国者,伏契克的光辉形象永远活在革命人民和进步人士的心中。
1943年9月8日,捷克斯洛伐克民族英雄、著名记者、文学评论家伏契克被纳粹。在狱中他写下了不朽之作《绞刑架下的报告》,这部遗作先后被译成近90种文字,在世界各地广为流传。为号召全世界新闻工作者团结起来,国际新闻工作者协会于1958年6月26日确定9月8日为世界新闻工作者日。图为捷克斯洛伐克民族英雄尤利乌斯·伏契克。新华社发
作者夫人的话
在腊文斯勃鲁克集中营里,我从难友们的口中得知,我的丈夫尤利乌斯·伏契克,《红色权利报》和《创造》杂志的编辑,于一九四三年八月二十五日在柏林被纳粹法庭判处。
他后来的命运怎么样,回答这个问题的,只有集中营四周高墙的回声。
一九四五年五月德国失败后,一些法西斯匪帮还没来得及折磨死或掉的囚犯们,从监狱和集中营里被解放出来。我也是这些被解放出来的人中的一个。
我回到了自由的祖国。我开始寻找我的丈夫。就像成千上万的其他人一样,他们一直在寻找被德国占领者抓进遍及各地的无数拷问室的丈夫、妻子、孩子、父亲和母亲。
我打听到,尤利乌斯·伏契克于一九四三年九月八日,就是判决后的两个星期,在柏林被处死了。
我还了解到,尤利乌斯·伏契克在庞克拉茨监狱里写过东西。是监狱的看守阿·科林斯基给他提供了写作的机会,科林斯基把纸和铅笔带进牢房去给我的丈夫,然后又把写满字迹的纸条,一张一张地从监狱里秘密地带出来。
我找到了这个看守。我把尤利乌斯·伏契克在庞克拉茨监狱里写的稿子逐渐收集起来。这些编了页码的稿子分别保存在不同的地方和不同的人手中;我把它们整理出来呈献给读者。这是尤利乌斯·伏契克最后的著作。
古斯塔·伏契科娃
一九四五年九月于布拉格
请详细解析这道政治选择题
1、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合作符合全人类共同利益,也是保护的重要内容。地球是人类共同的家园,我们每一个人都身处其中,命运与共。
2、《巴黎协定》在签署首日得到175国的支持,表明各国在气候变化治理的国际合作方面达成了普遍的政治共识。
3、灵活务实地创造了全球治理的新范例。哥本哈根大会以来的国际气候谈判屡屡遭遇阻力的原因之一是京都机制所确立的只针对发达国家的“自上而下”的强制减排义务,一方面其减排义务分配的公平性常常受到质疑,另一方面,由于公约缺乏有效的遵约机制,发达国家的强制减排义务又无法真正得到落实。
《巴黎协定》另辟蹊径,通过国家自主决定贡献的方式实行“自下而上”的减排义务,巧妙地回避了各国减排义务分配上的难题,也最终将剑拔弩张的“硬碰硬”冲突化解为各国自身努力的目标。
4、《巴黎协定》的签署为国际碳市场注入强心剂。自哥本哈根气候大会无果以来,《公约》下谈判每每无果而终,由于迟迟不能对2020年后京都时代的气候机制做出具有法律拘束力的制度安排,以排放权交易为核心的国际碳市场信心受挫,不仅各个排放权交易市场不活跃,其他碳金融工具也持观望态度。
扩展资料
2015年12月12日19时26分,气候变化巴黎大会通过《巴黎协定》。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别代表解振华在协定通过后接受记者访时表示,这是一个历史性的协定,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是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同样重要的里程碑。
解振华在协定通过后的大会闭幕全会上发言中说,中方热烈祝贺巴黎协定获得通过,虽然协议并不完美,还存在一些需要完善的内容,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向前走出历史性一步。
人民网-气候变化《巴黎协定》签署的意义及中国贡献
人民网-《巴黎协定》是全球气候治理进程的里程碑
青年时期的毕加索
这道题在考试中经常难以判断,主要原因就在于对独立自主的内涵和表现没有很好理解。
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是独立自主,独立自主就是在国际事务中坚决捍卫国家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对一切国际问题都自主地决定自己的态度和对策。从含义来看,它包括了两个方面。
具体来说,独立自主主要表现在:
坚持我国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绝不屈服于任何外来压力;坚
持我国处理一切对内、对外事务的独立自主权利神圣不可侵犯,绝不允许别国以任何借口侵犯我国主权、干涉我国内政;
不依附于任何大国,不同任何大国或国家集团结盟,不搞军事集团,不联合一个国家去反对另一个国家;
处理一切国际问题,根据其本身的是非曲直决定自己的态度和政策;
尊重别国人民选择符合本国国情的社会制度、发展战略和生活方式。
ABCD选项,哪个体现了上述两个方面呢?
AD没有体现。B项体现了自主决定对国际问题的态度和政策,符合要求。C维护国家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也符合要求。所以选择B和C。
1. 青年时期(1881-190 0 )
毕加索的父亲叫唐·何塞·鲁伊斯·布拉斯科,何塞在一直资助他的世后,为了养活家人,开始工作养家,他非常热爱艺术,年轻的生活想当一名画家,但最终没有成功。1880年,何塞认识了玛利亚·毕加索·路易斯,不久两人结婚,并生下了毕加索。
毕加索的母亲玛利亚常说:“我的巴勃罗如果参军入伍,就一定能当将军;如果从事宗教,就可以做教皇!”但毕加索却成了一名画家。
Ps:西班牙人的姓名一般用复姓制,名+父姓+母姓,所以毕加索全名如下:
巴勃罗·迭戈·何塞·弗朗西斯科·狄·保拉·胡安·纳波穆西诺·玛莉亚·狄·洛斯·雷梅迪奥斯·西普里亚诺·狄·拉·圣地西玛·特里尼达·路易斯·毕加索
1881年毕加索出生在西班牙马拉加,这时候何塞在马拉加担任一所工艺学院的美术教师,兼任马拉加博物馆馆长,受家庭的熏陶,毕加索很早就拿起画笔模仿他的父亲画画,据说毕加索还不会说话的时候就会用图画来表达自己的想法,而他学会说话后的第一个说出口的就是“匹兹”,意为铅笔(西班牙语中,“匹兹”(piz)是( Lápiz )——铅笔的缩音)。
在毕加索四岁的时候,他迷上了 剪纸 ,总是剪出各种动物、花卉和新奇的图案,剪完后就贴在窗上,请大家欣赏,他的妹妹劳拉特别喜欢剪纸,总是缠着毕加索,要他给自己各种小动物,因为剪的太过惟妙惟肖,所以妹妹总是爱不释手。在毕加索成年以后,也创作过剪纸作品,剪纸中的 线条 也影响了毕加索以后的创作。
再等几年,毕加索稍长一些,开始上学了,毕加索的日子就不好过了,他回忆道:“简直不可思议,我一上课就凝视着挂钟,抬着眼,歪着头,像个大白痴。”
尤其是上数学课,“我一再提醒自己要集中精力,1+1等于……我怎么也想不下去,再想一想,等于……等于1点钟!不对,不对,走神了……给老师画个像吧。”因为听不进课,毕加索就在课本上涂鸦,“因为我是一名坏学生,”他回忆说,“就常遭禁闭——可这倒成了我的开心之事,因为我可以坐在小板凳上,取出小本子,画个痛快。”“这与其说是惩罚,还不如说是变相放。我甚至故意惹点儿是非,让老师惩罚我。”
1889年,毕加索创作了人生中第一幅油画《骑在马上的斗牛士》,画面清晰、明快。 斗牛 是西班牙传统体育项目,在西班牙影响很大,毕加索的父亲何塞就是一个斗牛迷,自然毕加索也是。在日后,毕加索曾以公牛为主题创作了大量艺术作品,通过立体主义和超现实主义等艺术手法,象征或隐喻的表达他对性与关系、社会热点问题的观点。毕加索自述到“如果将我走过的路在地图上标注,并用线连结起来,我想最后呈现的很可能是牛头怪的形象。”
毕加索还喜欢画鸽子,他家前面是一个广场,经常有许多鸽子在哪里盘旋,1950年为纪念在华沙召开的世界和平大会,毕加索画了一只衔着橄榄枝的飞鸽。当时智利的著名诗人聂鲁达把它叫做“和平鸽”,由此,鸽子才被正式公认为和平的象征。
1890年12月,马拉加市为了节省开支,取消了马拉加博物馆馆长一职,何塞的收入少了一半,迫于生计,四处寻找工作,1891年收到拉科鲁尼亚市达加尔美术学校的聘书,遂全家前往拉科鲁尼亚。拉科鲁尼亚在西班牙西北角,毗邻大西洋,气候比与马拉加很是不同,终日阴雨连绵。
毕加索的父亲在拉科鲁尼亚没有什么消遣,就把精力放在了毕加索身上,毕加索后来回忆道:“每当我画一个男人,我就想到父亲。对我来说,男人就意味着唐·何塞……”
前往拉科鲁尼亚的第二年,就让毕加索进入达加尔美术学校学习,接受专业系统的教学,与毕加索在文化课程上的无力相反,毕加索在艺术上的天分,着实令人羡慕。成绩十分优异,画出来的素描形体精准,层次分明,神态生动。还在学校里和一名叫安格丽斯的女孩来了一场短暂的恋爱,但女孩的父母知道后,将女孩转到潘普洛纳市学习,这段恋情无疾而终。
在拉科鲁尼亚的日子里,毕加索还同马拉加的好基友们保持通信,他自称信件是“拉科鲁尼亚画报”,在信中他用图文的形式的向好基友介绍拉科鲁尼亚的风土人情。还像模像样的在画报底部登上广告。
1895年,毕加索遭遇重大打击,他的另一个妹妹康契塔染上白喉,一种急性传染病,毕加索对自己亲人的感情很深,看着妹妹日益消瘦暮气沉沉,毕加索想尽办法都没有用,甚至发誓说,如果妹妹能够能好起来,他愿意终身不再画画。但很遗憾,妹妹最后还是撒手人寰。
同年,毕加索全家因父亲何塞工作上的调动迁往巴塞罗那,在去巴塞罗那之前,何塞为毕加索举办了一场展览,这是毕加索人生中的第一场展览,地点在一家小杂货店后面,因为当时毕加索14岁,没有多少人买画,看的倒是不少。
在巴塞罗那的途中,经过马德里的普拉多美术馆,馆藏以委拉斯贵支、戈雅和格列柯为最,父子二人结伴参观,对毕加索的眼界开阔很有帮助。
到了巴塞罗那后,何塞想办法说服了校方,让毕加索参加入学考试,最终毕加索得以入学。
入学考试的作品,站立的皱着眉头,面容凝重。
1895年创作了《老渔夫》,取材于马拉加的生活,画中的渔夫迟钝衰老,饱受生活的折磨。
1896年创作了《初次领受圣体》,且成功入选当地的美术展览。整幅画面庄严肃穆,身着白纱的少女,笃诚的诵读着《圣经》,借少女的笃诚来讽刺虚伪的宗教。
同年的《毕加索的父亲》与《老渔夫》很像,都是为了生活而奔波的男人,为了养家糊口,自己牺牲所有。
画中何塞直视前方,右手支撑着脑袋,似是为了未来而忧愁。
毕加索描绘的母亲反倒亲切一些,但整体色调也偏冷。
自己的作品被展出,极大的激励了毕加索的创作,父亲为了支持他,竭力腾出一间画室专门给毕加索。
毕加索也不负众望,18年创作了《科学与博爱》,在18年的马德里全国美术展中展出,题中的科学指医生,原型是父亲何塞。那么博爱就是修女。这副画让毕加索步入巴塞罗那优秀画家之列,在全国也小有名气。
此后,毕加索决心追寻梦想,前往马德里参加了圣费尔南多美术学院的考试,并以优秀成绩入学,但令他没想到的是,学校还是用传统学院派的方法教学,毕加索感觉非常保守,加上作为“马漂”,既没有家人,又没有朋友,再加上生活困苦,染上了猩红热,回到巴塞罗那养病,痊愈后在奥尔塔修养。奥尔塔是一个山清水秀的小山村,除了在那里享受大自然的风光,还深入到农民中去,并在1899年创作了《阿拉贡人的风俗》。
十个月后回到巴塞罗那,他以自己妹妹劳拉为,创作了多幅肖像画,比如《劳拉肖像》。此外,还频繁出入一家叫“四猫酒店”的酒吧,1900年2月,在朋友们的帮助下,毕加索在“四猫酒店”举办了他在巴塞罗那的首次展览。
同年10月,和挚友卡萨格马斯动身前往巴黎,住在蒙马特区,受塞尚、高更等人的影响,在作品中加入了鲜艳的色彩,像《娜娜》。
在巴黎,毕加索结识了一位画商——曼雅克,起初两人合作还算愉快,但不久毕加索开始反感曼雅克。在1900年,又回到巴塞罗那,并举办展览大获成功。曼雅克又把毕加索请到巴黎举办展览,但反响平平,展览的失败激化了二人的矛盾。曼雅克不满毕加索作品中充斥的痛苦,毕加索不满曼雅克对自己创作的干涉。
1902年1月,毕加索再次回到巴塞罗那,不过曼雅克任为毕加索举办了两场展览,1902年10月,毕加索又返回巴黎,追求艺术,他和马克斯·杰克合租一间单人房,两人轮流休息,在第二次前往巴黎的日子里,最困难的时候,冬天为了取暖,毕加索不得不忍痛把自己的画当作燃料。1903年还短暂的停留在巴塞罗那,1904年最终定居在巴黎。
在巴黎的时光里,毕加索常去“红磨坊”,那是一个歌舞厅,他是去干嘛的?
跳舞吗?当然不是,人家是去追星的,追谁呢?亨利·劳特累克,法国近代绘画大师,成名作是《红磨坊》,善于表现巴黎艺术家放荡不羁的生活。
毕加索说:“来到巴黎后,我才体会到劳特累克的伟大。”然后,学习劳特累克的《红磨坊》结合在蒙马特区的生活创作了《烘饼磨坊舞厅》,还有一幅《喝苦艾酒的女人》也是模仿的劳特累克。
毕加索青年时期总结:
青年时期时期,这时的毕加索处在艺术的学习阶段,技法上是学习的 学院派 ,因为家境不算富裕,加上家人和挚友的离世,他的作品中常常用 写实技法 带有一种 忧郁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