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东气象灾害_中东自然灾害
1.华南入汛以来最雨,与气候反常有关吗?
2.谁告诉我冰川融化的原因,越详细越好
3.为什么西南地区发生的旱灾那么严重哦
4.人类活动对地球气候的变化有什么影响
5.南方为什么会有冰雪灾害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预计厄尔尼诺在3月到5月这段时间发生的概率为35%,而6月到8月发生的概率则在20%到25%左右。简单来说,虽然没有人可以肯定地说2020是否就是厄尔尼诺年,但可以根据一系列复杂的研究得出它的发生概率。
从世界气象组织的分析来看,虽然,2020年的上半年不大可能会出现厄尔尼诺现象,但当时间来到3月到5月,不管是非热带地区、还是热带地区,包括地球上大多数海洋的表面,其温度都会明显比以前的平均值更高。简而言之,世界各地的地表温度都会比往年高,而这样的表现会在热带地区表现得更明显。
一旦厄尔尼诺发生,便可以确定这一年的降水量将会明显比其他年份更大,不仅会造成位于太平洋沿岸的国家发生多次洪涝灾害,而且还会让澳大利亚、印度和印度尼西亚等地出现严重干旱的极端气候现象。厄尔尼诺的影响力是全球化的,就连农作物的生长都会受到波及,全球数十亿人口的口粮都会因此而受到威胁。
5月8日,国家气候中心发文宣布,新一波厄尔尼诺已经发生。根据监测数据,2019年11月以来,赤道中东太平洋持续偏暖,维持厄尔尼诺状态,厄尔尼诺关键区3、4的指数连续5个月在0.5或0.5以上,达到厄尔尼诺的标准。
所谓厄尔尼诺,就是赤道中东太平洋,也就是秘鲁、厄瓜多尔以西的太平洋洋面,出现大范围、长时间的海温异常偏暖的现象。这种现象一发生,全球气候往往就会出现大规模异常。譬如,19-1998年出现了有记录以来几乎最强的厄尔尼诺,在其之后,1998年西北太平洋台风活动创了历史最低纪录,我国长江、松花江流域发生了大洪水。
1950年以来厄尔尼诺指数的变化,来自NOAA
本次厄尔尼诺,当然远远比不上19-1998年的强度,也比不上2015-2016年的强度,只是稍微高出临界值一点点;根据预测,也将在今年年内结束,持续时间很短。但是,气候系统是复杂的,厄尔尼诺只是一个方面。这次厄尔尼诺虽然很弱很弱,但其大气响应已经出现:在其影响下,2020年副热带高压异常肥大,动辄超规模西进,台风已经偏少偏晚,华南、贵州出现了超预期的破纪录高温,本该是汛期的广东,5月以来降水稀少,广州滴雨不下。
接下来,东太平洋的一举一动非常重要。如果按照预测的剧本走,厄尔尼诺缓慢衰退,年内消失,这当然最好,大气响应也会波澜不惊,今年的天气可能相对平静;如果厄尔尼诺急速增强,再次成为强厄,或者厄尔尼诺快速衰退,突变为拉尼娜,那今年天气肯定消停不了。我们将密切关注厄尔尼诺的变化,及时分享科普分析。
华南入汛以来最雨,与气候反常有关吗?
2008年1月起,中国南方大部分地区和西北地区东部出现了建国以来罕见的持续大范围低温、雨雪和冰冻的极端天气。
严重的气象灾害,影响到正常的生产生活。
中国全国上下紧急动员,全力抗击灾害。
这次灾害的特点主要是这样几个方面,一是强度大、范围广,持续的时间长。
二是损失是历史罕见的。
三是住房倒塌和损坏的受灾群众转移安置和生活保障工作任务量非常大。
四是公路和铁路滞留旅客的应急救助任务非常艰巨。
五是电力和通信网络受损严重。
关于原因
一、1月10日以来我国发生了50年一遇的大范围持续性低温雨雪冰冻极端天气灾害
1月10日以来,我国天气形势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从去冬以来的晴暖、少雨天气转变为低温、多雨雪天气。
这次罕见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主要由四次天气过程造成,发生的时间段分别为1月10日至16日,18日至22日和25日至29日,31日至2月2日。
这次低温雨雪冰冻天气持续时间长,长江中下游及贵州雨雪日数为1954/55年以来历史同期最大值;冰冻日数为历史同期次大值。
其中湖南、湖北省雨雪冰冻天气是1954年以来持续时间最长、影响程度最严重的,贵州43个县(市)的冻雨天气持续时间突破了历史记录。
江淮等地出现了30—50厘米的积雪,贵州、湖南的电线结冰直径达到30—60毫米。
总体上看,这次气象灾害具有范围广、强度大、持续时间长、灾害影响重的特点,很多地区为50年一遇,部分地区百年一遇,属历史罕见。
范围广。
持续的低温雨雪冰冻天气,影响了贵州、湖南、湖北、安徽、江西、广西、重庆、广东、浙江、福建、四川、陕西、江苏、云南、甘肃、河南、青海、 *** 、山西、上海等20个省(区、市)。
强度大。
1月10日以来,河南、四川、陕西、甘肃、青海、宁夏6省区降水量达1951年以来同期最大值。
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最低气温降至-6—0℃,日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接近。
武汉和长沙两市已连续半个多月日平均气温接近或低于0℃;湖北、安徽、江西、湖南和贵州5省大部的气温比常年同期偏低2—4℃,湖北中东部、湖南大部、贵州东部偏低达4℃以上;河南、湖北、湖南、广西、贵州、甘肃、陕西平均气温均为历史同期最低值,江西、重庆、宁夏为次低值。
江南、华南及西北大部地区过程最大降温幅度达10—20℃,其中华南西北部超过20℃。
浙江暴雪是年以来最强的一次,安徽和江苏的部分地区积雪深度创近50年极值。
持续时间长。
2007年12月1日至2008年1月31日,长江中下游(江苏、安徽、湖北、湖南、江西、上海)及贵州日平均气温小于1℃的最长连续日数仅少于1954/55年,持续时间为历史同期次大值;长江中下游及贵州雨雪日数超过1954/55年,为历史同期最大值;冰冻日数接近1954/55年,为历史同期次大值。
其中湖南、湖北省雨雪冰冻天气是1954年以来持续时间最长、影响程度最严重的。
灾害影响重。
持续低温雨雪冰冻天气给湖南、湖北、安徽、江西、广西、贵州等20个省(区、市)造成重大灾害,特别是对交通运输、能源供应、电力传输、通讯设施、农业生产、群众生活造成严重影响和损失,受灾人口达1亿多人,直接经济损失达400多亿元,农作物受灾面积和直接经济损失,均已经超过去年全年低温雨雪冰冻灾害造成的损失。
二、近期世界范围内也出现了类似的气象灾害
全球气候持续变暖已是不争的事实,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全球正处于极端天气气候的频发期,包括极端暴风雪和冷冻灾害的频繁袭击。
今年1月29日至31日,一场极为罕见的强烈暴风雪天气袭击了素以气候温暖著称的地中海东部的中东国家,叙利亚和黎巴嫩交界处积雪厚度超过1米,狂风掀起地中海大浪高达10米左右,恶劣天气造成以色列国内航班停飞,并有数十人冻死街头。
1月8日,伊朗遭到十多年来最大降雪影响,北部和中部积雪有55厘米厚,至少造成21人死亡、88人受伤。
1月中旬,阿富汗遭遇罕见的全国范围持续降雪并引发雪灾,一些地区积雪深达2米,60多人死于山区雪崩和交通事故。
另外,在1月11日伊拉克也降下了100年以来的第一场雪。
去年11月底至12月初,北美西北部沿岸高压脊异常发展,引起北极冷空气向南暴发,与来自副高南侧的热带暖湿气流交汇,造成暴风雪袭击美国中西部和东北部以及加拿大东部地区,受其影响,美国部分机场关闭、航班延误或取消、公路交通瘫痪,缅因州北部积雪厚度达到51厘米。
2007年1月中旬,美国西部、中部和东北部受暴风雪和大幅度降温影响,有68万户家庭或商店断电,65人在恶劣天气中丧生。
与此同时,1月17—18日,强风暴“西里尔”席卷了欧洲北部地区,英国、法国、比利时、德国、荷兰、波兰、捷克和匈牙利等多个国家遭受严重影响,至少有47人死亡,同时导致大面积断电和交通中断,上万人出行受阻。
此次灾害的强度和影响范围以及造成的人员伤亡均为近年来北欧地区所罕见。
三、大气环流异常和拉尼娜是造成气象灾害的主要原因
近20天大气环流异常是造成这次大范围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的根本原因。
近期大气环流异常形势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首先,今年1月以来,中高纬度欧亚地区的大气环流呈现西高东低分布,这种环流异常型已持续19天,是多年气候状况的3倍以上,为1951年以来该环流型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有利于冷空气自西北方向沿河西走廊连续不断入侵我国。
其次,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亚偏强偏北,强大副高的位置稳定维持在我国东南侧的海洋上空,并多次向西伸展,使冷暖空气交汇的主要地区位于我国长江中下游及其以南地区。
第三,青藏高原南缘的南支低压槽活跃,是近十多年来少有的,促使暖湿空气沿云贵高原不断向我国输送。
第四,在冷暖空气交汇区,由于暖湿空气位于上部,形成对流层中低层稳定的逆温层,是大范围冻雨出现的主要原因。
上述这种稳定的大气环流异常形势组合自1月中旬初以来已经维持了20多天,造成我国东部地区出现罕见的大范围持续低温雨雪冰冻天气。
拉尼娜对这次灾害的发生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自2007年8月,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进入拉尼娜状态后迅速发展,至2008年1月,已连续6个月海表温度较常年同期偏低0.5℃以上。
分析表明,这次拉尼娜是1951年以来发展最为迅速的一次,也是前6个月累计强度最强的一次。
入冬以来,我国出现的降水异常分布特征和历史上较强拉尼娜发生后的冬季气候特征非常相似。
这种情况表明,当前的拉尼娜是影响我国东部大范围持续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的重要原因之一。
四、后期灾区天气阶段性转好,但仍需防范低温雨雪冰冻灾害
根据中央气象台最新的预报结果,今年2月4—5日,南方地区将有一次弱的降水过程;6—9日,南方大部地区的降水将阶段性停止,以晴好天气为主,但气温仍然较低,积雪和冰冻仍难以融化。
因此,要继续做好防范低温积雪和冰冻灾害,并要警惕雨雪之后的大雾天气的影响。
北方地区天气晴好,有利于物资向南方运输。
灾区要利用天气转好的有利时机,抓紧做好煤电油运和救灾及灾后恢复工作。
气象部门将根据党中央、院的部署,进一步加强监测、预报预警和灾害影响评估工作,主动及时向各级 *** 、部门和公众提供气象服务,为夺取抗灾救灾的最后胜利做出贡献。
谁告诉我冰川融化的原因,越详细越好
在气候异常越来越频繁的今天,几乎谈气候色变,每每看到类似的气象灾害信息,总能引发无限遐想。尤其是遇到极端暴雨、极端干旱时,人们纷纷会与气候异常揣测在一起。确实,这么去联想无可厚非,毕竟全球气候变暖已经是不争的事实,虽然近些年国际上一直在倡导碳中和、碳达峰,试图延缓、阻止气候变暖的脚步,但效果差强人意,只在2020年疫情全球化刚开始的那段时间,全世界工业生产放缓时碳排放有所降低,但随着疫情常态化,碳排放又回归到了高位水平,由此引发的极端天气令气候专家越来越无法琢磨。
或许在大部分人的理解中,全球气候变暖的表现只是平均气温越来越高,但实际气候变暖影响的是整个气象系统,使地球上固定模式的三圈环流发生了改变,从而变得气候分布越来越不稳定。比如去年7月份发生在郑州的特大暴雨,发生在山西、塔克拉玛干沙漠等地区的极端降雨,以及印度等南亚次大陆56度高温,北极圈内37度极端高温,就都掺杂有全球气候变暖因素在其中。
言归正传,本次华南入汛以来最强降雨,原因是北方地区的强冷空气与副热带高压西部边缘的暖湿气流相互碰撞而引发的,而从降雨发生时间以及降雨影响地区来看,本次强降雨确实与往年有所不同。虽然几乎每年5-6月份,都是广东、广西地区的前汛期巅峰时刻, 此时有暴雨非常正常,经常会发生地方俗话说得“龙舟水”且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本就是一个在太平洋上空的永久性的高压环流系统,这个时间段的副高脊线刚好位于北纬20°以南,高压北缘所携带的暖湿气流刚好到达华南地区。
但此次强降雨的热力强度要高于往年,且来自印度洋(孟加拉湾)的气旋风暴阿萨尼刚好越过中南半岛,给华南输送了大量水汽。再加上五月初就从北方一路南下的冷空气势力比较强,冷暖空气实力相当,在华南上空剧烈对撞,这才给华南带来了强降雨。更为重要的是,根据气象部门最新预测表明,今年南海夏季风5月第3候(气候5天为一候, 5月第3候是指5月11-15日)较常年略偏早,且2022年赤道中东太平洋拉尼娜一直持续,全球极端天气频发、重发,综合使得我国气候复杂多变,所以本次华南强降雨多少与全球气候变暖下的气候反常有关。
最后,受持续强降雨影响,整个珠江流域都存在一定洪灾影响,尤其是珠江流域东部受洪水气象灾害影响风险较高,且华南南部城市还可能会出现城市内涝,好在南方城市的洪灾、内涝应对能力要普遍强于北方,但也要注意防范。
为什么西南地区发生的旱灾那么严重哦
说远一点会导致下一次冰河期。
全球变暖的后果
1.对气候的影响
随着温度的上升,预计有些地区的水灾、旱灾、火灾及热浪冲击的发生率也会上升。
——IPCC1995年报告
如果这种情况继续下去并进一步发展,有些国家的整个国土最终将变得不适于人类居住。
——兰姆
将更多的二氧化碳和温室气体排放到大气中所造成的危害,谁也无法确切地说明将来会有多严重?科学家正在估算气候变化所带来的危害。按目前的技术水平计算,2004年才能阐明大气中二氧化碳形成和消解的机理,这样就能发现温室效应是如何产生的。2006年才能准确的预知因地球升温而造成的海平面上升。然而真正理解这一切要到2050年。显然,科学家和政治家都不会等到进一步的结果出来才取防治措施,现在的观察和研究成果应该都让公众了解,才不至于使人们不得不在50年后自咽苦果。
温室效应自地球形成以来,它就一直在起作用。如果没有温室效应,地球表面就会寒冷无比,温度就会降到零下20摄氏度,海洋就会结冰,生命就不会形成。因此,我们面临的不是有没有温室效应的问题,而是人类通过燃烧化石燃料把大量温室气体排入大气层,致使温室效应与地球气候发生急剧变化的问题。
温室效应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黄荣辉院士说:“由于矿物燃料的燃烧和大量森林的砍伐,致使地球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增加,由于二氧化碳等气体的温室效应,在过去100年里,全球地面平均温度大约已升高了0.3——0.6摄氏度,到2030年估计将再升高1——3摄氏度”。
当全世界的平均温度升高1摄氏度,巨大的变化就会产生:海平面会上升,山区冰川会后退,积雪区会缩小。由于全球气温升高,就会导致不均衡的降水,一些地区降水增加,而另一些地区降水减少。如西非的萨赫勒地区从1965年以后干旱化严重;我国华北地区从1965 年起,降水连年减少,与50年代相比,现在华北地区的降水已减少了1/3,水减少了1/2;我国每年因干旱受灾的面积约4亿亩,正常年份全国灌区每年缺水300亿立方米,城市缺水60亿立方米。
由于气温升高,在过去100年中全球海平面每年以1——2毫米的速度在上升,预计到2050年海平面将继续上升30——50厘米,这将淹没沿海大量低洼土地;此外,由于气候变化导致旱涝、低温等气候灾害加剧,造成了全世界每年约数百亿以上美元的经济损失。
因此,全球气候变化预测不仅成为国际上重要的科学研究课题,而且已成为我国在制定政策与进行经济建设决策的依据。特别是1992年6月联合国的环境与发展大会上,许多国家已签署了“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并于1995年3月已开缔约国第一次大会,这标场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已成为我国为促进本国社会和经济持续发展所发须考虑的一个重要的科学和有关环境政策问题。
早在1987年的气候分析就说明,发生在埃塞俄比亚、苏丹和索马里等非洲国家的日益严重的饥荒和降雨模式的巨变是一致的。据4月27日法新社记者报道,位于埃塞俄比亚南部的欧加登地区是一个生活着约300万游牧民的半荒凉地区,3年来一直没有下雨,牛、羊,甚至骆驼都已渴死。年——1985年的干旱夺走近100万人的生命。现在,800万人等待着食品紧急援助。在将一个半世纪以来的气候测量资料与近几十年降水模式的巨大变动对比后,结论是,“20世纪50年代以前,降水量一直没有什么变化,到了50年代,经过相对雨水较多的一段时期之后,北非和中东降雨量极大地减少。”近40年来,干旱持续,并且出现得更加频繁,同一时期“欧洲的降水量显著增加”。这40年的气温变化趋势是造成反复、持久饥荒的因素之一。研究人员担心,这一趋势只是全球变暖的早期结果。
西班牙气象局的数据显示,2000年初是自1947年以来西班牙最干旱的冬天。大量种植区已不可能恢复在今后几个月中形势将更加恶化。水库的蓄水量仅达到50%,水消费量的80%已用于农业。事实上,目前每7名欧洲人中就有1人不能饮用自来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说:“水的缺乏将成为今后25年的主要问题之一,因此,必须立即改变目前导致生态系统恶化的习惯。”
气候专家兰姆针对上述萨赫勒地区最近40年的气候变化趋势及随之而来的饥荒和逃亡状况说,“如果这种情况继续下去并进一步发展,有些国家的整个国土最终将变得不适于人类居住”。尽管气候学家们还是不愿意把全球变暖和这些灾难明确地联系起来,但这并不影响以下的必然结论:不管气候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在现代化的、富裕的全球文明之中,仍有一些脆弱的社会正多多少少由于气候型态的变化而承受巨大的苦难。目前,对于受难的人们,世界上其他地区除了修修补补之外,提不出真正的解决办法。而且,虽然几乎全世界的科学界都在大声疾呼,人类文明的现行模式正在使星球气候条件发生巨变,其后果很可能数倍于近10000年来人类所经历过的后果,我们对于正在形成的灾难的主要成因却仍然毫无作为。
事实上这一结果现在已经明显感觉到了,正如IPCC1995年报告中说:“随着温度的上升,预计有些地区的水灾、旱灾、火灾及热浪冲击的发生率也会上升”。
2.冰川融化
即使冰川融水在60至100年的时间里干涸,这一生态灾难的影响范围之广也将是令人震惊的。
——塞义德·哈斯内恩
如果全球变暖趋势得不到控制,孟加拉国将近20%的地区在15年内可能被水淹没。
——赛义达·乔杜里
1998年是美国东部历史上有记录以来最温暖的年份,这一年南极2850平方千米的冰盖从威尔金斯和拉尔森冰架上分裂出去。南极巨大冰盖的其他部分也在全线后撤之中。
印度尼西亚的卡斯坦兹山是热亚洲唯一山顶常年积雪的山峰。但在最近几个世纪以来,卡斯坦兹山的冰川已明显地缩小,结果使雪线上升了大约100米。
除两极地区的冰冠以外,喜玛拉雅冰川是世界冰体最大的组成部分,共约有1.5万条冰川。这些冰川的融水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河流——印度河与恒河的水源。如果这两条大河的水源枯竭或者逐渐减少为涓涓细流,农业社会的基本组成元素就会遭到彻底的破坏。
近年来,人们对从巴塔哥尼亚到瑞士的阿尔卑斯山地区的冰川因为“温室”气体的排放和普遍认为的温室效应而融化的情况进行了观察。在南亚地区,问题并不是冰川是否在融化,而是融化的速度有多快?虽然全球变暖的许多不良影响可能要到21世纪末才会变得非常严重,但是尼泊尔、印度、巴基斯坦、中国和不丹等地的冰川融水可能很快就会给人们造成麻烦。
国际冰雪委员会(ICSI)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喜玛拉雅地区冰川后退的速度比世界其它任何都要快。如果目前的融化速度继续下去,这些冰川在2035年之前消失的可能性非常之大”。国际冰雪委员会负责人塞义德·哈斯内恩说:“即使冰川融水在60至100年的时间里干涸,这一生态灾难的影响范围之广也将是令人震惊的。”
位于恒河流域的喜玛拉雅山东部地区冰川融化的情况最为严重,那些分布在“世界屋脊”上的从不丹到克什米尔地区的冰川退缩的速度最快。以长达3英里的巴尔纳克冰川为例,这座冰川是4000万——5000万年前印度次大陆与亚洲大陆发生碰撞而形成的许多冰川之一,自1990年以来,它已经后退了半英里。在经过了19年严寒的亚北极区冬季之后,科学家们曾经预计这条冰川会有所扩展,但是它在1998年夏天反而进一步后退了。
孟加拉国环境与森林部长赛义达·乔杜里指出:“如果全球变暖趋势得不到控制,孟加拉国将近20%的地区在15年内可能被水淹没。”
华盛顿州西北太平洋国家实验室的研究员、气候专家鲁比·伦发现,俄勒冈州和华盛顿州山区从11月下旬到来年3月下旬的降雪将变为降雨,从而使如今900多米的平均雪线上升到1250米。这将不仅仅使卡斯卡德山脉中部的滑雪胜地变为泥浆,重要的是将给干燥的山脉东侧的农民带来巨大的灾难,因为这些农民依靠山上春季的融冰雪水流下来灌溉他们的苹果树和小麦。
3.疾病肆虐
气候变暖,一些热带疾病将向较冷的地区传播。海拔较高处的环境也越来越有利于蚊子和它们所携带的疟原虫子这样的微生物生存。
——保罗.受泼斯坦
哈佛大学新病和复发病研究所的保罗.受泼斯坦注意到,植物也随雪线而移动,全世界山峰上的植物都在上移。随着山峦顶峰的变暖,海拔较高处的环境也越来越有利于蚊子和它们所携带的疟原虫子这样的微生物生存。
1985年之后在卢旺达.赞比亚.埃塞俄比亚.斯威土兰和马达加斯加的高海拨地区都出现过传染性疟疾。1988年马达加斯加高地的一次爆发杀死了10万多人。国际绿色和平组织的气象影响专家欧文.杰元逊认为,升温和降雨的增加,再加上不断增加的抗药性,这几种因素的协同一致,促成了这些疾病的流行。
在疟疾、黄热病和登革热这样的疾病向上、向外的扩散中,气候是个关键的因素,因为它既影响带病昆虫的安居之地,也影响疾病的传染性本身。传播疟疾的按蚊通常在冬天需要平均温度15.5摄氏度以上才能存活,疟原虫的活跃与感染,需要17.75摄氏度,如果平均温度增加2.5至3.7517.75摄氏度,就会使登革热的传播速度加倍。同时迁移的还有携带黄热病和登革热的伊蚊,它们此前局限于赤道两侧纬度大约35度的区域,全球升温将使它的活动范围扩展到纽约、芝加哥、北京、伊斯坦布尔和马德里。
这并非耸人听闻,1999年7月,西尼罗首次登陆西半球,袭击了纽约市,令市民和医疗卫生组织大为震惊,当局动用直升机和地面人员在市内大面积喷洒杀虫剂来消灾灭病。长期跟踪研究这种疾病的流行病学家和卫生专家把这种疾病的爆发流行照咎于全球气候大规模长期变化对当地气候的影响。专家们对一个日益谈暖的地球对人类健康的影响越来越担以,并提醒人们应该人新的疾病的爆发和它因气候变化的关系中吸取教训。据2000年元月报道,一个目前在西海岸加利福尼亚州和亚利桑那州出现流感以后,包括纽约、宾夕法尼亚、新泽西、弗吉尼亚、马里兰和首都华盛顿在内的19个州都有这种疾病流和。引发上次流感的是一种称作“悉尼A型流感”的,流感导致的死亡率在美国呈上升之势,据一周内122个美国城市的数据,因患流感或肺炎而死亡的人数占死亡总数的7.8%。这不啻是2000年给全球二氧化碳排放大国的一个警告。
西尼罗、疟疾、黄热病等热带传染病自1987年以来在美国的佛罗里达、密西西比、德克萨斯、亚利桑那、加利福尼亚和科罗拉多等地相继爆发,一再证实了专家们关于气候变暖,一些热带疾病将向较冷的地区传播的科学推断。
4.新冰河期
现在的物种灭绝率已经 “达到地质史上一次巨大灭绝性一半的水平”。
——戴维·蒂尔曼
关于全球变暖的另一项研究结果更令人吃惊,由北极冰原融化,降雨量增加,以及风的类型的不断改变,大量淡水正汇入北西洋,从而对墨西哥湾暖流造成破坏。正是这些暖流把温暖的表层水从加勒比海带到欧州西北部,并使欧洲形成温暖的气候。而墨西哥暖流一旦因全球变暖被切断后,欧洲西北部温度可能会下降5-8摄氏度之多,欧洲可能面临一次新的冰河时代!
这项研究是位于阿伯丁的苏格兰海洋实验所分析了设在兰群岛海域到法罗群岛海域之间自1893年以来的1.7万多次海水盐度测量结果得出的。在过去的每20年中,流向南部的深层海水盐度变得越来越小,浓度越来越低,这表明有更多的淡水从大西洋北部汇入了该地区。这些新数据第一次充分证明了德国科学家在大约3年前设计的计算机模型。
对这一问题严重性的认识,用哈佛大学生物学家受德华·O·威尔逊的话来说,现在的物种灭绝率已经 “达到地质史上一次巨大灭绝性一半的水平”。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的含量急剧升高,而世界人口将在2050年之前达到100亿。“我们的世界正在朝着由人造设施来代替现有免费自然的方向发展”,明尼苏达大学的戴维·蒂尔曼说。但是,我们还没有掌握自然生态系统的有关知识。在2.45亿年前的二叠纪大灭绝中,96%的物种灭亡了。后来随着许多新物种的出现,地球上终于恢复了丰富的种群,但是这个过程足足经历了一亿年。威尔逊说:“一些人认为,自然界会复兴人类所毁灭的一切” 。谚语云:“只要有足够的时间,万物皆可应运而生。”或许自然界真的能够恢复一切,但这个漫长的过程对于现代人类无论如何是没有意义的。
马克·吐温曾经说过,天气最动人的特质就在于它的变化多端。1个多世纪过去了,我们仍然在为准确预报天气情况而努力,在控制气候方面却收效甚微;然而,对环境的破坏却是史无前例的。
美国全球变化研究主任迈克尔·麦克拉说,或许有一天人类将不得不认真考虑做一种完全不同的气候实验。全球变暖是由于燃烧化学物燃料,过量排放温室气体造成的,解决此问题的方法之一就是在太空中设置巨大镜子来使阳光辐射解度发生偏转。然而,正如新泽西州拉特洛斯大学环境预测中以主任罗尼.阿维萨说,“要控制气候的想法只存在于科幻中”。在对气候的控制走出科幻前,我们必须做力所能及的事。
人类活动对地球气候的变化有什么影响
中国气象局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研究员王劲松表示,去年6月以来,中东太平洋海一直增暖,处于厄尔尼诺状态,这种海温异常影响印度季风减弱,导致西南干旱发生。去年入秋以来,西南气流偏弱、水汽输送少造成降水偏少、气温偏高,这是云南等地产生持续气象干旱的直接原因。“高温少雨是西南地区出现干旱的最直接原因。”国家气候中心首席预报员王永光在接受媒体访时认为,从大气环流形势看,入冬以来,南支槽偏弱,来自印度洋的西南暖湿气流比较弱,致使水汽供应不足,加之南方地区气候对厄尔尼诺现象的响应滞后,西南地区容易出现气象干旱。四川省气候中心主任马振峰则认为,四川省受“世界屋脊”的影响较大,青藏高原去年冬积雪少,高原热力因素好,影响省内出现干旱。另外就是厄尔尼诺现象影响,太平洋表层的热流向东走,将热带水汽带走,导致我国东部降水较多。与之相反,热带水汽减少,由南方进入到西南的水汽也偏少了。近年来,干旱成为我国“曝光率”最高的一种气象灾害,中国气象局发布的“2009年十大天气气候”中,就有3个与干旱有关,分别是“30年罕见秋冬连旱突袭北方冬麦区”、“50年来最严重春旱困扰黑龙江、内蒙古等地”、“50年罕见秋旱灼伤南方大地”。今年年初,干旱又侵袭了西南大地。在一些极端天气现象背后,是不是有着共同的气候原因,或者有人为的因素在起作用?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资深科学家杰拉尔德·米尔在接受本报记者访时表示,气候本身包含很多自然变量,例如干旱、洪水、风暴等等,这些都是气候系统的自然组成部分。有时人们可以把部分气候归因于一些自然发生的现象,例如厄尔尼诺。但米尔表示,人类引起的气候变化是需要长期累积的,一个特定的干旱或者风暴不能绝对地归因于人类引起的气候变化。
南方为什么会有冰雪灾害
自从工业革命以来,大气中二氧化碳(CO2)的浓度已增加了约28%.工农业的发展,也使大气中甲烷(CH4)和氧化亚氮(N2O)的浓度增加.它们产生的效应约占温室效应的24%,氟氯烃(CFC)约占14%,而且CFC正在损耗大气臭氧层.
森林以及海洋中的浮游生物从空气中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而人类正以每年数百万公顷的速度毁掉森林(据1989年资料,全球1227km2热带雨林的一半以上已遭破坏).同时,由于臭氧层变薄,局部地区上空的臭氧层出现空洞,这将使大量的紫外线长驱直入,威胁动植物的生存,使更多的海洋浮游生物死亡.一方面人类活动加大了二氧化碳的释放量,另一方面人类通过破坏地球上两个主要的二氧化碳吸收系统,而减少了二氧化碳吸收量.
伴随全球平均气温的升高,可以预见全球的雨量分布将会发生广泛的变化.尽管目前对区域性降水方式的变化尚不能准确预测,但对大规模变化的估计已做了一些工作.例如,人们建立了一系列总循环模型(general
circulation model,
GCM),试图对此加以描述,其中最为著名的有三种倍增二氧化碳模型(GCM2×CO2)——英国气象局(UKMO)模型(1988)、美国纽约戈达德空间研究所(GISS)模型(1982)和美国普林斯顿地球物理流体力学实验室(GFDL)模型(1985).这些模型把人地系统分成四个子系统:即大气成分、气候和海平面、人类活动和生态系统,重点考察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所得到的研究结果表明,如果全球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1倍,则全球平均气温将升高4~5.2℃,降水量将增加8%~15%.又如,马纳贝(Manabe)和威热拉德(Wetherald)在1980年运用一种全球气候模型来检验2倍和4倍于工业革命前的二氧化碳水平可能造成的气候影响,研究结果指出:①在北纬大约37°至50°地区,大气表层的气温将上升3℃;②在北纬大约12°至37°地区的降水量增加,而在北纬大约37°至50°地区的降水量将减少;③所有纬度上的蒸发量略有增加;④在北纬37°以南,土壤湿度将有微小变化,但在北纬大约37°至47°地区,土壤湿度将显著降低.由此,我们可以推测,美国、加拿大、欧洲和原苏联的大多数产粮区可能变得更加干燥并减产,而南亚、东亚、东南亚、北非、中非以及中东地区的沿海和低海拔平原地区,则由于海平面上升和暴风雨频繁发生,将会增加洪水灾害.另外,由于气温升高引起的蒸发量增加可能会加剧某些地区的干旱;再者,大气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会导致土壤的酸化和退化,也可使不同植物种的光合作用效率、生长效率、水的需求量等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
我们未来的气候
在21世纪,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将愈加严重,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也将越来越严重.预计21世纪地球将继续变暖,增暖的速率将快于过去的100年,并且这种变暖趋势还要继续下去.在21世纪,全球平均表面温度将升高1.4~5.8?C.由于温度上升,海水体积膨胀,加上极区冰雪融化,海平面将上升0.4~1.0米,冰川和雪盖面积将进一步减少,极端天气与气候发生的可能性有增加和扩大的趋势,陆地区域的最高气温会变得更高,炎热日数变多,极端降水强度可能增加,部分地区干旱的威胁增加.气象灾害可能加剧,随着社会财富的增加,由气象灾害引起的损失也将急剧增大.气候变化对全球都将产生重大影响,有些影响甚至是不可逆转的、破坏性的.
科学家预计21世纪我国的年平均温度也将显著升高,降水将增加,但时空分布不均匀.随着气候的增暖,冰雪消融加剧,导致冰川洪水与泥石流频繁发生,积雪提前消失,春旱加剧,我国的极端天气和气候的强度和频率也会受到影响.
近期世界范围内也出现了类似的气象灾害
全球气候持续变暖已是不争的事实,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全球正处于极端天气气候的频发期,包括极端暴风雪和冷冻灾害的频繁袭击。
今年1月29日至31日,一场极为罕见的强烈暴风雪天气袭击了素以气候温暖著称的地中海东部的中东国家,叙利亚和黎巴嫩交界处积雪厚度超过1米,狂风掀起地中海大浪高达10米左右,恶劣天气造成以色列国内航班停飞,并有数十人冻死街头。1月8日,伊朗遭到十多年来最大降雪影响,北部和中部积雪有55厘米厚,至少造成21人死亡、88人受伤。1月中旬,阿富汗遭遇罕见的全国范围持续降雪并引发雪灾,一些地区积雪深达2米,60多人死于山区雪崩和交通事故。另外,在1月11日伊拉克也降下了100年以来的第一场雪。
去年11月底至12月初,北美西北部沿岸高压脊异常发展,引起北极冷空气向南暴发,与来自副高南侧的热带暖湿气流交汇,造成暴风雪袭击美国中西部和东北部以及加拿大东部地区,受其影响,美国部分机场关闭、航班延误或取消、公路交通瘫痪,缅因州北部积雪厚度达到51厘米。
2007年1月中旬,美国西部、中部和东北部受暴风雪和大幅度降温影响,有68万户家庭或商店断电,65人在恶劣天气中丧生。与此同时,1月17—18日,强风暴“西里尔”席卷了欧洲北部地区,英国、法国、比利时、德国、荷兰、波兰、捷克和匈牙利等多个国家遭受严重影响,至少有47人死亡,同时导致大面积断电和交通中断,上万人出行受阻。此次灾害的强度和影响范围以及造成的人员伤亡均为近年来北欧地区所罕见。
三、大气环流异常和拉尼娜是造成气象灾害的主要原因
近20天大气环流异常是造成这次大范围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的根本原因。近期大气环流异常形势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首先,今年1月以来,中高纬度欧亚地区的大气环流呈现西高东低分布,这种环流异常型已持续19天,是多年气候状况的3倍以上,为1951年以来该环流型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有利于冷空气自西北方向沿河西走廊连续不断入侵我国。其次,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亚偏强偏北,强大副高的位置稳定维持在我国东南侧的海洋上空,并多次向西伸展,使冷暖空气交汇的主要地区位于我国长江中下游及其以南地区。第三,青藏高原南缘的南支低压槽活跃,是近十多年来少有的,促使暖湿空气沿云贵高原不断向我国输送。第四,在冷暖空气交汇区,由于暖湿空气位于上部,形成对流层中低层稳定的逆温层,是大范围冻雨出现的主要原因。上述这种稳定的大气环流异常形势组合自1月中旬初以来已经维持了20多天,造成我国东部地区出现罕见的大范围持续低温雨雪冰冻天气。
拉尼娜对这次灾害的发生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自2007年8月,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进入拉尼娜状态后迅速发展,至2008年1月,已连续6个月海表温度较常年同期偏低0.5℃以上。分析表明,这次拉尼娜是1951年以来发展最为迅速的一次,也是前6个月累计强度最强的一次。入冬以来,我国出现的降水异常分布特征和历史上较强拉尼娜发生后的冬季气候特征非常相似。这种情况表明,当前的拉尼娜是影响我国东部大范围持续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的重要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