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万千出自哪篇文言文_气象万千云霞雾露文言文翻译启示
1.语文文言文翻译
2.感情有道理的文言文
3.跪求文言文《木兰词》《岳阳楼记》《祭姝文》,古诗《蒹葭》《陌上桑》的重点词解释及全文翻译,急!!!
4.写景文言文主旨
5.山水游记文言文作文
6.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原文_翻译及赏析
7.2010杭州中考语文文言文的翻译和答案
8.喜欢旅游用文言文
1. 初二用文言文写一篇写景的作文
前面是文言文,后面是现代文,希望帮到你!清晨,我揉着惺忪之目向窗望去.噫!岂不见日翁之迹,一片乳之气在空中游?再定视,兮,盖雾乘夜潜至矣.我慌忙跳下床,勃然衣便出去.雾可真大!!如一张大厚之丸,以天地固然罩矣.周之事如在仙境中者,影影倬倬,若隐若现,一切都是则胡而奇,未透着一份不可告之秘,摸摸著几“手不见五指者徐行仙中.我逍遥区里步.是时之雾如一顽可爱者儿,既潜藏日剑之光,须臾又在电线上荡秋千,未及汝尽见之又走去与小叶挂上了贯晶莹之“珠县颈”.我亦欲与雾逐戏.欲知空皆是其人,而吾方欲执其手,机变之乃从臂下,指缝间衔枚而去矣.远者而早已蒸融之惟略之形线矣。
走在街上,但见触处皆雾之海,里巷似为一巨之雾帐笼,皆是湿者,远笛唱之车与近轻之履声交于焉俱,空时拂几缕风,盖昏之景又忽然见,有一解云,出尘之意,街卒往来者,先传入耳中者声,而于余米外矣影,渐能识形.当人自我过也,见之影消,所以默默裹藏.我立而与其别之景,雾在旁浮地滚着,吞了一切,犹如一只湿之大手抚臣.雾,稍淡之,散了些.其缠人在书楼间之雾如条白之玉带,彼游于湖畔之雾又若缕缕随风荡之袅袅烟.地苏矣,而此时之世犹梦之缘,其如一丽人也,曳柔长者带,时伫立凝望,时亲吻地,时拥人……日吐出也,雾如与我为迷藏者,以一米日下放出了后一笑.雾,汝为叶县颈戴矣,为小披上了冰彀,婆娑之树影在手心动,清之水在怀中洲,你那朦胧之美此秘,子其秘之后能否犹地一清?清晨,我揉着惺忪的眼睛向窗外望去.咦!怎么不见太阳公公的踪影,只有一片乳白色的气体在空中四处游荡?再定眼一看,啊,原来是雾趁着夜晚悄悄地来了.我连忙跳下床,迫不及待地穿上衣服就冲出了家门.雾可真大呀!如同一张巨大厚实的天幕,把天地严严实实地笼罩了起来.周围的事情就像在仙境中似的,影影倬倬,若隐若现,一切都是那么模糊而奇妙,还透着一份不可告知的神秘,摸摸索着在几乎“伸手不见五指”的仙境中缓缓前行.我悠闲自在地在小区里漫步.这时的雾像一个顽皮可爱的小男孩,他一会偷偷藏起太阳利剑般的光芒,一会儿又在电线上荡秋千,还没等你完全看清他又跑去给小树叶挂上了串串晶莹透明的“珍珠项链”.我也想和雾追逐玩耍.要知道空中到处都是他们的身影,可是我刚伸手想捉住他们,机智灵活的他便从胳膊下,指缝间悄无声息地溜走了.远处的景物却早已经蒸融的只剩下大致的轮廓线了……走在大街上,只见到处都是雾的海洋,街头巷尾似乎被一个巨大的雾帐笼罩着,到处都是湿漉漉的,远处此起彼伏的车笛声和近处轻快的脚步声交织在了一起,空中不时拂过几缕清风,原来模糊的景物又忽然变得清晰可见,有种腾云驾雾,飘飘欲仙的感觉,街上匆忙来往的人,最先传入耳中的是脚步声,而后在十几米外出现了人影,渐渐才能看清形象.当人们从我面前走过的时候,只见他们的背影逐渐消失,浓雾把他们默默地裹藏起来.我站着欣赏这种独特的景色,雾气在我身旁轻柔地翻滚着,吞没了一切,犹如一只潮湿的大手抚摸着我.雾,稍微淡了一些,散了一些.那些缠人在写字楼间的雾宛如条条洁白的玉带,那些游离在湖畔的雾又好似缕缕随风飘荡的袅袅青烟.大地苏醒过来了,但此时的世界仍梦幻的边缘,她就像一位美丽的仙女,拖着柔长的裙带,时而伫立凝望,时而亲吻大地,时而拥抱人间……阳光吐露出来了,雾像跟我们做迷藏似的,在一米阳光下绽放出了最后一次微笑.雾,你为树叶戴上了项链,为小河披上了薄纱,婆娑的树影在你的手心中晃动,清澈的湖水在胸怀中荡漾,你那朦胧的美丽是如此神秘,你那神秘的背后能否还大地一片清新?。
2. 初二用文言文写一篇写景的作文前面是文言文,后面是现代文,希望帮到你!
清晨,我揉着惺忪之目向窗望去.噫!岂不见日翁之迹,一片乳之气在空中游?再定视,兮,盖雾乘夜潜至矣.我慌忙跳下床,勃然衣便出去.
雾可真大!!如一张大厚之丸,以天地固然罩矣.周之事如在仙境中者,影影倬倬,若隐若现,一切都是则胡而奇,未透着一份不可告之秘,摸摸著几“手不见五指者徐行仙中.
我逍遥区里步.是时之雾如一顽可爱者儿,既潜藏日剑之光,须臾又在电线上荡秋千,未及汝尽见之又走去与小叶挂上了贯晶莹之“珠县颈”.我亦欲与雾逐戏.欲知空皆是其人,而吾方欲执其手,机变之乃从臂下,指缝间衔枚而去矣.远者而早已蒸融之惟略之形线矣。
走在街上,但见触处皆雾之海,里巷似为一巨之雾帐笼,皆是湿者,远笛唱之车与近轻之履声交于焉俱,空时拂几缕风,盖昏之景又忽然见,有一解云,出尘之意,街卒往来者,先传入耳中者声,而于余米外矣影,渐能识形.当人自我过也,见之影消,所以默默裹藏.我立而与其别之景,雾在旁浮地滚着,吞了一切,犹如一只湿之大手抚臣.
雾,稍淡之,散了些.其缠人在书楼间之雾如条白之玉带,彼游于湖畔之雾又若缕缕随风荡之袅袅烟.地苏矣,而此时之世犹梦之缘,其如一丽人也,曳柔长者带,时伫立凝望,时亲吻地,时拥人……日吐出也,雾如与我为迷藏者,以一米日下放出了后一笑.
雾,汝为叶县颈戴矣,为小披上了冰彀,婆娑之树影在手心动,清之水在怀中洲,你那朦胧之美此秘,子其秘之后能否犹地一清?
清晨,我揉着惺忪的眼睛向窗外望去.咦!怎么不见太阳公公的踪影,只有一片乳白色的气体在空中四处游荡?再定眼一看,啊,原来是雾趁着夜晚悄悄地来了.我连忙跳下床,迫不及待地穿上衣服就冲出了家门.
雾可真大呀!如同一张巨大厚实的天幕,把天地严严实实地笼罩了起来.周围的事情就像在仙境中似的,影影倬倬,若隐若现,一切都是那么模糊而奇妙,还透着一份不可告知的神秘,摸摸索着在几乎“伸手不见五指”的仙境中缓缓前行.
我悠闲自在地在小区里漫步.这时的雾像一个顽皮可爱的小男孩,他一会偷偷藏起太阳利剑般的光芒,一会儿又在电线上荡秋千,还没等你完全看清他又跑去给小树叶挂上了串串晶莹透明的“珍珠项链”.我也想和雾追逐玩耍.要知道空中到处都是他们的身影,可是我刚伸手想捉住他们,机智灵活的他便从胳膊下,指缝间悄无声息地溜走了.远处的景物却早已经蒸融的只剩下大致的轮廓线了……
走在大街上,只见到处都是雾的海洋,街头巷尾似乎被一个巨大的雾帐笼罩着,到处都是湿漉漉的,远处此起彼伏的车笛声和近处轻快的脚步声交织在了一起,空中不时拂过几缕清风,原来模糊的景物又忽然变得清晰可见,有种腾云驾雾,飘飘欲仙的感觉,街上匆忙来往的人,最先传入耳中的是脚步声,而后在十几米外出现了人影,渐渐才能看清形象.当人们从我面前走过的时候,只见他们的背影逐渐消失,浓雾把他们默默地裹藏起来.我站着欣赏这种独特的景色,雾气在我身旁轻柔地翻滚着,吞没了一切,犹如一只潮湿的大手抚摸着我.
雾,稍微淡了一些,散了一些.那些缠人在写字楼间的雾宛如条条洁白的玉带,那些游离在湖畔的雾又好似缕缕随风飘荡的袅袅青烟.大地苏醒过来了,但此时的世界仍梦幻的边缘,她就像一位美丽的仙女,拖着柔长的裙带,时而伫立凝望,时而亲吻大地,时而拥抱人间……阳光吐露出来了,雾像跟我们做迷藏似的,在一米阳光下绽放出了最后一次微笑.
雾,你为树叶戴上了项链,为小河披上了薄纱,婆娑的树影在你的手心中晃动,清澈的湖水在胸怀中荡漾,你那朦胧的美丽是如此神秘,你那神秘的背后能否还大地一片清新?
3. 以文言文写作文 写景500字用简体字现代文:晚秋的时候,万物萧瑟使人的忧愁之情油然而生。但是巴山的景色在晚秋却别有一番韵味。刚刚到达巴山,顺着古道进入,沿路而上,就可以到达山顶。这中间,山水景色醉人,特别是早晚的时候,彩色的霞光犹如五彩的霓裳环绕在山间。等到晨光渐渐照射进云雾之间,山中陡峭的岩石和险峻的山岭的形状就显现出来了。山间也渐渐能听到鸟兽的声音了,这时候俊俏的山脉这才苏醒过来。秋风穿行山间,吹拂着雾气和霞光,犹如美女的玉手浣洗山间的霓裳,拉开山间的沙雾。雾散去之后,才看见秋天萧瑟的落叶把漫山遍野染成了金**。我感慨巴山秋天的美景,但想到虽然山色如此美丽也终究是进入了凋零的时节,不由得感到哀伤。我再次观看山间的秋景,只看见寒冷的秋水感知到了我的悲伤而将悲伤也化入了自己的心头,萧瑟的树木得到了我的哀愁之意也愁上眉梢。原来这就是人们所说的秋天的忧愁啊,山色虽然俊美,但是人们常常会为了即将逝去的美好事物而感到悲伤,所以人们会为秋天感到悲伤,这种感情融入到了秋天的景色之中,所以又显现出了秋天的萧瑟,秋天的悲苦。我现在才明白了,原来这世间,最容易感染事物的不是其他什么,而是人的情感,无论群山还是坚硬的石头,感情都可以渗透进去,比水还要强。
文言文:暮秋时节,万物萧瑟而生忧。然巴山(你想写其他山自己改名字)之景却别有韵味。初至巴山,循古道而入之,遂至其巅。其间山色醉人,朝暮之时,霞彩霓裳环绕其间。待晨色渐入云雾之间,陡石峻岭之形渐现。山间遂闻鸟兽之声,俊山初醒。秋风行走山间,吹雾拂霞,若佳人之玉手浣霞彩之霓裳。雾散而云消,始见秋之落木染秀色之山为金。吾感巴山之秋景,然忆之虽为奇幻之景,亦已为凋零之时季,哀愁由此而生。次观山间秋景,但见寒水知悲悲于心,萧树得愁愁上眉。如是谓之秋悲,山色虽美俊,然人多悲于易逝之美,故而悲秋,此情融于秋色,故现秋之萧瑟,秋之悲苦。吾始觉人世间何物最易染于他物,此物谓之情。虽群山坚石,亦能渗之,强于水。
4. 求一篇写景的作文500字 并翻译成文言文晚秋的时候,万物萧瑟使人的忧愁之情油然而生。但是巴山的景色在晚秋却别有一番韵味。刚刚到达巴山,顺着古道进入,沿路而上,就可以到达山顶。这中间,山水景色醉人,特别是早晚的时候,彩色的霞光犹如五彩的霓裳环绕在山间。等到晨光渐渐照射进云雾之间,山中陡峭的岩石和险峻的山岭的形状就显现出来了。山间也渐渐能听到鸟兽的声音了,这时候俊俏的山脉这才苏醒过来。秋风穿行山间,吹拂着雾气和霞光,犹如美女的玉手浣洗山间的霓裳,拉开山间的沙雾。雾散去之后,才看见秋天萧瑟的落叶把漫山遍野染成了金**。我感慨巴山秋天的美景,但想到虽然山色如此美丽也终究是进入了凋零的时节,不由得感到哀伤。我再次观看山间的秋景,只看见寒冷的秋水感知到了我的悲伤而将悲伤也化入了自己的心头,萧瑟的树木得到了我的哀愁之意也愁上眉梢。原来这就是人们所说的秋天的忧愁啊,山色虽然俊美,但是人们常常会为了即将逝去的美好事物而感到悲伤,所以人们会为秋天感到悲伤,这种感情融入到了秋天的景色之中,所以又显现出了秋天的萧瑟,秋天的悲苦。我现在才明白了,原来这世间,最容易感染事物的不是其他什么,而是人的情感,无论群山还是坚硬的石头,感情都可以渗透进去,比水还要强。
暮秋时节,万物萧瑟而生忧。然巴山(楼主想写其他山自己改名字)之景却别有韵味。初至巴山,循古道而入之,遂至其巅。其间山色醉人,朝暮之时,霞彩霓裳环绕其间。待晨色渐入云雾之间,陡石峻岭之形渐现。山间遂闻鸟兽之声,俊山初醒。秋风行走山间,吹雾拂霞,若佳人之玉手浣霞彩之霓裳。雾散而云消,始见秋之落木染秀色之山为金。吾感巴山之秋景,然忆之虽为奇幻之景,亦已为凋零之时季,哀愁由此而生。次观山间秋景,但见寒水知悲悲于心,萧树得愁愁上眉。如是谓之秋悲,山色虽美俊,然人多悲于易逝之美,故而悲秋,此情融于秋色,故现秋之萧瑟,秋之悲苦。吾始觉人世间何物最易染于他物,此物谓之情。虽群山坚石,亦能渗之,强于水。
5. 谁给我写一篇文言文写景作文,要求不高,50个字就够了触目所极,草木皆枯,凋零于地,空有阵雁南飞,时北风呼啸,江上秋水日寒.吾家鹿行山也,扎庐襄水湾,家虽贫寒,然于吾心切切焉.今近寒秋,
倍加思之.然竟不得,耳闻夜思,皆月影,方知阻隔千山万水而不能也.然可登临高山,极目远眺也.而遥望楚地,楚地云茫茫,四海之大,何处为吾家耶?任凭风
吹云阻,兀自泪流思乡.思乡泪尽,感叹客旅多苦.眼前有江,江载思愁,远观孤帆,于天际点点,又远之矣!此情此景岂可堪看哉?欲问路人何处是渡口,路人遥
指处,惟见暮色苍茫,江水漫漫,愁绪更重矣.
6. 写景的文言文有哪些《水经注·河水·孟门山》: 河中漱广,夹岸崇深,倾崖返捍,巨石临危,若坠复倚。 杨之《洛阳伽蓝记·永宁寺》:
金盘炫日,光照云表,宝铎含风,响出天外;歌咏赞叹,实是神功。 白居易《庐山草堂记》: 一宿体宁,两宿心怡,三宿后颓然嗒然,不知其然而然。
/堂东有瀑布,水悬三尺,泻阶隅,落石渠,昏晓如练色,夜中如环佩琴筑声。
柳宗元的永州八记《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小石潭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袁家渴记》
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
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出,不与培*(土娄)为类。
柳宗元《钴鉧潭西小丘记》:
其石之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其嵚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之登于山。/枕席而卧,则清冷冷状与
目谋,瀯瀯之声与耳谋,悠然而虚者与神谋,渊然而静者与心谋。 柳宗元《小石潭记》: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於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陶渊明《桃花源记》 王勃《藤王阁序》
范仲淹《岳阳楼记》 欧阳修《醉翁亭记》 李格非《洛阳名园记论》 晁补之《新城游北山记》:
于时九月,天高露请,山空月明,仰视星光皆光大,如适在人间。 苏轼《前赤壁赋》《后赤壁赋》 李孝光《雁山十记·观石梁记》:
月已没,白云西来如流水。风吹橡栗堕瓦上,转射岩下小屋,从领中出,击地上积叶,铿镗宛转,殆非世间金石音。 刘基《清风阁记》 唐顺之《竹溪记》
袁宏道《满井游记》 王质《游东林山水记》 徐霞客《游恒山日记》《游太华山日记》《游雁宕山日记》《游兰溪》 谭元春《再游乌龙潭记》
差不多了吧,个人认为古文写景还是《水经注》看的爽,表达清晰,语言干练,意境优美。苏轼曾说:“今我乐何深,水经亦屡读。”
7. 求写风景作文《蝴蝶泉》 南二里,过第二峡之南,有村当大道之右,曰波罗村。
其西山麓有蝴蝶泉之异,余闻之已久,至是得土人西指,乃令仆担先趋三塔寺,投何巢阿所栖僧舍,而余独从村南西向望山麓而驰。 半里,有流泉淙淙,溯之又西,半里,抵山麓。
有树大合抱,倚崖而耸立,下有泉,东向漱根窍而出,清洌可鉴。稍东,其下又有一小树,仍有一小泉,亦漱根而出。
二泉汇为方丈之沼,即所溯之上流也。泉上大树,当四月初即发花如蝴蝶,须翅栩然,与生蝶无异;又有真蝶千万,连须勾足,自树巅倒悬而下,及于泉面,缤纷络绎,五色焕然。
游人俱从此月,群而观之,过五月乃已。 余在粤西三里城,陆参戎即为余言其异,至此又以时早未花。
询土人,或言蝴蝶却其花所变,或言以花形相似,故引类而来,未知孰是。 < > 晋太原中,武陵人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 >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醉翁亭记 欧阳修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 水声潺潺,而泄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 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 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 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 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 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滁,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 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 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坐起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然白 发,颓乎其中者,太守醉也。 《登泰山记》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 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 能同其乐,醒能述其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
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
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
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
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
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
稍。
语文文言文翻译
1. 黄山记的原文鉴赏
《黄山记》巧妙地搭配了其中三十六大峰和三十六小峰。
高峰下临深谷;幽潭傍依天柱。这些朱砂的,丹红的,紫褐色的群峰,前拥后簇,高矮参差。
三个主峰,高风峻骨,鼎足而立,撑起青天。 第一部分写得最为超凡脱俗。
黄山的天都峰、莲花峰等够险够高的了,“高山仰止”这个现成的成语用在这里正合适,可是作者却别开生面,改取俯瞰的角度,请出“大自然”来,使之人格化,让它神奇地安排和规划江山。 第二部分则是落到人间,发挥了报告文学作者注重史料和事实的长处,梳理和展示了古人登山的史迹。
这部分语言较为平实,但并非闲笔,其作用一是可以同第一部分空灵的描写相映成趣,二来可以用昨日登山之“险”衬托今日登山之“夷”,为第三部分作好铺垫。 第三部分写登天都险峰,第四部分写览奇丽云海。
作者移步换形,不断变换方位和视角,运用大量生动的比喻,把雄峻瑰奇的黄山景观描绘得淋漓尽致。同是“松树”,远望时“它们有风修剪的波浪形的华盖”。
俯视时“它们如苔藓,披覆住岩石”,仰视时“它们如天女,亭亭而玉立”,“沿着岩壁折缝,一个个的走将出来,薄纱轻绸,露出的身段翩然起舞。”真可谓尽态极妍,不一而足。
作者在描写“云海”时,从此时此地的视觉感受出发,升腾起想象的翅膀,时而觉得自己是从“繁忙的海港”扬帆出海,时而担心礁多浪险,“撞碎我的帆桅,打翻我的船”,时而又庆幸自己“一苇可航”,“到了海信的飞来峰上”……不用说,这样的描绘既逼真又传神,是很有吸引力的。 孙绍振评价《黄山记》是当代写景的杰作。
表现对象是黄山。方圆千里,三十六大峰,三十六小峰,云蒸霞蔚,气象万千,云情雨意,变幻多端;天光散彩,须臾莫辨,青松之壮,灵芝之奇,目不暇及。
逢此大规模之自然景观,一般作者,不取全面、系统之描绘,每每取讨巧办法:以第一人称感觉,以主观有限之感受为意脉,凡我所深感,才力所及,词能逮意者,多写;凡我所未见,意难称物者,不写。 这种主观感受为意脉的写法,是古典抒情散文常用的手法。
这种办法的好处是,以情驭景,以文字模写山水之难度降低,文章风格精巧,言简意赅,脉络清晰。
扩展资料:
古人曾经这样赞誉黄山,可见黄山确有不同于其他名山的独特的美。 黄山之美绝无仅有,描写黄山的诗文不少。
在这不少的作品中,《黄山记》是一篇构思谋篇自出机杼的佳作。文章不像一般游记那样,先从登山写起,而是居高临下,气势磅礴地从大自然如何安排这一处胜境的角度去写。
写了黄山的概貌以后,接下去该写怎样游览了,可是作者却宕开笔去,跳出就山写山的局限,写几千年来人们攀登黄山的简史,以烘托一个“险”字,真是出乎意料,最后正面写山景,又突破由近及远或由下而上的一般的写法,而是有重点地写了几种景物。 全文热情奔放,文笔酣畅,大开大合,挥洒自如,色彩浓烈,语言华美,读后能对黄山的雄姿奇景留下深刻的印象,唤起读者更加热爱我们的时代,更加热爱我们祖国的壮丽河山的 *** 。
百度百科—黄山记。
2. 《游黄山记》文言文翻译山用黄来命名,记述陈旧的遗迹。
以往春申君黄歇曾经在这个地方读书,因此而得名。那山下有一片竹林,特产方竹。
往北是是渔庄,三尺板桥,一湾流水,竹林小径,点点茅屋,像鱼鳞木梳一样整齐密密而又整齐地排列。春季第二个月,清新趣味满眼,惹人宠爱的燕子啄着鲜花,娇小的黄莺坐在柳树上嬉戏,仿佛是在画图中一样。
登上高山向东望去,大江和远天相接,沙鸟和风帆,时隐时现的。深冬下雪,云气悠远,大雪履盖着江边,千里只有白茫茫一片。
一年之内,景致各不相同。于是访求农夫,拜渔夫,想访求春申君的旧址,而一些老农尚且有不知道春申君是什么人。
唉!这正是老农们的,也是春申君的不幸。春申君离世至今已有一千多年了,这些老农正处于太平盛世,生活在无战事的年代,耕田打井自求安乐,饱食过后嬉戏游玩,这实在是所说不了解不知晓纷乱的人,又有谁还会计较千百年以上还有一个所说的春申君这个人呢? 我替父老们感到,我替春申君感到悲哀,于是创作黄山之歌说:“您还没有出生时,山已经存在了。
您于世长辞了,山还依旧长存。谁是终结谁是开始,是您呢还是山呢?” 又创作到:“君靠山,欣喜有所寄托。
山靠您,因而成就名声。谁更显达谁更隐晦,是山呢还是您呢?。
3. 黄山记的赏析徐迟《黄山记》赏析孙绍振这是当代写景的杰作。
表现对象是黄山。方圆千里,三十六大峰,三十六小峰,云蒸霞蔚,气象万千,云情雨意,变幻多端;天光散彩,须臾莫辨,青松之壮,灵芝之奇,目不暇及。
逢此大规模之自然景观,一般作者,不取全面、系统之描绘,每每取讨巧办法:以第一人称感觉,以主观有限之感受为意脉,凡我所深感,才力所及,词能逮意者,多写;凡我所未见,意难称物者,不写。这种主观感受为意脉的写法,是古典抒情散文常用的手法。
这种办法的好处是,以情驭景,以文字模写山水之难度降低,文章风格精巧,言简意赅,脉络清晰。但是,管中窥豹的办法,毕竟是小角度,所能表达之景观和作者之胸襟有限。
在中国文学史上,另有一种办法,和这种办法恰恰相反,那就是系统的、全方位的、从各个角度来表现山河之壮丽。不以第一人称视角为限,以铺开形容和陈述为主,也形成了一种传统,那就是“赋”。
“赋”这一中国古代文体,盛行于汉魏六朝,是韵文和散文的综合体,以敷陈富丽的词汇为特点,通常用来写景叙事,也有以较短篇幅抒情说理的。赋体在汉代曾经是主流文体,这种文体,由于过分沉溺于场面的宏大和夸饰,以及华彩语言的排比,囿碍了思想情感的流畅,后世逐渐衰微。
但是,铺陈的手法并未就此而灭亡,只是减少了通篇过度的夸饰和铺张,而改为小幅度的排比。在文学史上,也留下了不算太多的杰作,如王粲的《登楼赋》,的《芜城赋》,苏轼的《赤壁赋》和欧阳修的《秋声赋》等等。
徐迟对赋体有过研究。他认为,在现代和当代文学中创作,赋体不受重视,甚至被废弃是不公正的。
因而他在文学创作中,有意运用赋体的手法来表现黄山的大全景。故在文章开头,他说造物者,安排黄山胜境,是“大手笔”,可以把它看作是夫子自道。
《黄山记》,实际上可以说是一篇《黄山赋》。当然,他没有直接照搬古代赋体的句法上的排比和词语上的铺张,文章中对黄山重点景观的描绘,是在多方位的、富丽堂皇的形容中展开的。
先从黄山的山峰开始。一落笔,就是一个大全景:一百二十公里的周围,一千公里区域,三十六大峰,三十六小峰。
这样的全景图,是一般游记作者回避的。因为这样的地理统计数字,是很难有个人化的感性的。
接着,又是形状的全貌:高峰下临深谷,幽潭傍依天柱。三个主峰,高风峻骨,鼎足而立,撑起青天。
然后是颜色的总体概括:这些朱砂的、丹红的、紫霭色的群峰,前拥后簇,高矮参差。在一般情况下,这种概括而又繁复的描述,是很难讨好的。
但是,徐迟的冒险,并没有引起读者的烦腻。原因在于,这里的铺张,并不是平面的,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
徐迟不是把黄山当作现成的自然景观来加以描绘,而是以现代作家的想象,改造了古典的手法,虚拟出造物主有的安排。徐迟的笔力就集中在精心结构的过程之中,这样就把空间的静止地形与地貌,变成时间的过程;同时也使地理的客观描述变成了主观感受和想象。
就连黄山的悬崖绝壁,道路艰难,也被他想象作是造物者有意“把通入人间胜境的道路全部切断”。有意让读者不是被动地接受地形的介绍,而是领略创造(安排、布置)的匠心。
接下来写黄山的云,赋体的铺张就更为突出了:它打开了它的云库,拨给这区域的,有倏来倏去的云,有扑朔迷离的雾,绮丽多彩的霞光,雪浪滚滚的云海……被雪浪拍击的山峰,或被吞没,或露顶巅,沉浮其中。这里很明显有赋体的铺张和夸饰,但是,又不完全像。
原因在于,在赋体里,铺张和夸饰,是整齐的排比句法,而在这里,则排比是局部的,在排比中(倏来倏去扑朔迷离、绮丽多彩、雪浪滚滚),又交织着错综(“被雪浪拍击的山峰,或被吞没……”,则是另一种句法)。参差的句法在描述云海的文字中更为突出:大自然把紫红的峰,雪浪云的海,虚无缥缈的雾,苍翠的松,拿过来组成了过场的幻异的景。
云海上下,有三十六源,二十四溪,十六泉,还有八潭,四瀑。文章以赋体的状物为务,但是,并不是对黄山的一切风物皆给以同样的笔墨,写得最为最为充分的,当是黄山之云雾。
作者对云雾的处理,办法相当奇特,不是一次以赋体之大笔浓墨写尽,而是,一次写完一种形态,为其它景观所吸引,忽略又感不足,又一次重新展示新的特质:只见云气氤氲来,飞升于文殊院、清凉台,飘拂过东海门,弥漫于北海宾馆,白鹅岭。如此之漂泊无定;若许之变化多端,毫秒之间,景物不同,同一地点,瞬息万变。
一忽儿阳光泛滥,一忽儿雨脚奔驰。却永有云雾,飘去浮来;整个的公园,藏在其中。
几枝松,几观松人,溶出溶入。对于景观的描绘,如果只有一副笔墨,就不能说是真正懂得赋体的三味,徐迟在这里表现了他把赋体当代化的才华。
光是写云雾,就有几副笔墨。前面的云是远望山岭间的、浩淼的云;此处的云,是近察身边的云、精致的云。
前面的云,是宏观的,就云本身写云;此间的云,是在阳光中变幻,在雨脚中飘忽的,树和人在其中“溶出溶入”的云。徐迟的词汇是丰富的,但是,不像刘白羽那样,习惯于用四字成语式的,他好像有意回避这样的现成的宿构。
4. 徐霞客《游黄山日记》的译文与赏析(便)带着澄源和仆人仍从峡谷小路下来。
到天都峰侧,从那被山溪冲下来的乱石上象蛇一样弯弯曲曲地爬上去。攀杂草,牵荆棘,石块丛起的地方就越过石块,石崖侧削的地方就攀缘石壁。
每到手脚没有着落的地方,澄源总是先攀上去,再俯身接应(我)。常常想到上山既然这样困难,下山更不知怎么办了?最后还是不管那些。
经过多次艰险,终于到达峰顶。只是它上面还有一座石峰,象一堵墙壁耸起好象有几十丈高,澄源在它的旁边寻找,发现有石级,就拉着我登上去。
(到那一看)万千峰峦,无不躬身下伏,只有莲花峰能和它抗衡罢了。这时浓雾忽起忽散,每来一阵,就对面不见人。
远望莲花诸峰,多半隐在雾中。独自登上天都峰,我走到前面,雾就飘到我后面去了;我走到右边,雾就从左边出来了。
那些松树还有盘曲挺拨纵横交错的;柏树虽然大枝干粗如手臂,(可是)都平贴在石上,好象苔藓似的。山高风大,雾气来去不定。
下望群峰,有时露出来象碧绿的山尖,有时被雾淹没了象一片银海;再远眺山下,日光晶莹闪亮,别有一番天地啊。天色渐晚,于是就把双脚伸向前边,手向后按着地面,坐着往下滑;到极危险的地方,澄源肩手并用,把我接下去。
过了险处,下到山坳,已经夜色笼罩了。又从峡谷中经过栈道上山,(回到)文殊院留宿。
5. 求:黄山记,徐迟写的,赏析~~~游黄山记 费伯雄
山以黄名,志旧迹也。昔者春申君尝读书于此,因以名。其山下有竹林,特产方竹。迤北为渔庄,板桥三尺,流水一湾,竹径茅庐,鳞次栉比。仲春之月,新趣盈眸,宠燕啄花,娇莺坐柳,宛然如在画图中也。登高东望,大江接天,沙鸟风帆,出没变现。隆冬雨雪,云气郁然,雪色江芦,千里一白。一年之内,致各不同。于是访耕夫,揖渔父,欲求春申君之故址,而二三父老且有不知春申君为何许人者。
嗟乎!此正吾父老之幸,而春申之不幸也。夫春申至今千有余年矣,吾父老当太平之世,处无事之时,耕凿自安,嬉游鼓腹,此诚所谓不识不知者,又谁计千百年之上有所谓春申其人者哉?
吾为父老幸,吾为春申悲,因为黄山之歌曰:“君未生兮山已在兮。君既往兮,山犹存兮。谁终谁始,君兮山兮?”又歌曰:“君得山兮,欣有托兮。山得君兮,以成名兮。谁显谁晦,山兮君兮?”
游黄山记译文:
山用黄来命名,记述陈旧的遗迹。以往春申君黄歇曾经在这个地方读书,因此而得名。那山下有一片竹林,特产方竹。往北是是渔庄,三尺板桥,一湾流水,竹林小径,点点茅屋,像鱼鳞木梳一样整齐密密而又整齐地排列。春季第二个月,清新趣味满眼,惹人宠爱的燕子啄着鲜花,娇小的黄莺坐在柳树上嬉戏,仿佛是在画图中一样。登上高山向东望去,大江和远天相接,沙鸟和风帆,时隐时现的。深冬下雪,云气悠远,大雪履盖着江边,千里只有白茫茫一片。一年之内,景致各不相同。于是访求农夫,拜渔夫,想访求春申君的旧址,而一些老农尚且有不知道春申君是什么人。
唉!这正是老农们的,也是春申君的不幸。春申君离世至今已有一千多年了,这些老农正处于太平盛世,生活在无战事的年代,耕田打井自求安乐,饱食过后嬉戏游玩,这实在是所说不了解不知晓纷乱的人,又有谁还会计较千百年以上还有一个所说的春申君这个人呢?
我替父老们感到,我替春申君感到悲哀,于是创作黄山之歌说:“您还没有出生时,山已经存在了。您于世长辞了,山还依旧长存。谁是终结谁是开始,是您呢还是山呢?” 又创作到:“君靠山,欣喜有所寄托。山靠您,因而成就名声。谁更显达谁更隐晦,是山呢还是您呢?
6. 求:黄山记,徐迟写的,赏析~~~自古到今,山水游记就很为人们钟爱,在历代的文学作品中享有很高的地位,如柳宗元的《永州八记》,苏轼的《赤壁赋》,欧阳修的《醉翁亭记》等。
这些作品虽经千年风雨,却久传不衰。究其原因,无非是文美情切。
而今人徐迟先生的《黄山记》,相比之下也毫不逊色。文章辞华美自不用说,尤其是立意、构思更令人叹绝,笔者读后幽思难忘,提笔写下此文与大家共享。
明断暗续,独出机杼 黄山,历来有“震旦国中第一奇山”之称。它兼备泰山之“雄”,嵩山之“峻”,华山之“险”,庐山之“秀”,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闻名于天下。
历来文人墨客描写黄山的诗文甚多,其构思或是以行踪为线索,或是以时空为脉络,或是以画卷的幅始图终为顺序。而《黄山记》的作者徐迟不落前人的窠臼,独出机杼,用了明断暗续的结构。
如果按一般游记写法,开头总是以作者自己如何不畏险阻,而后最终登顶成功为线索。然而作者却没有这样写,而是宕开笔墨,“异峰突起”,从“鸿蒙以后多少年”落笔,追述神话传说中的登山故事以及古人的登山历史,然后才按游山的路径转入自己登天都峰的记叙。
但是到第四部分,这种以游踪为线索的写法突然中断,改为按时间顺序,分为第一天观云雾,次日晨观日出,然后穿行于云海,最后在光明顶欢呼摄身光等四个部分来写,末尾以峭拔的两句赞语:“这是何等的公园!这是何等的人间!”收束全文。这样,作者就把人类对自然的神往、追求——从开天第一圣人到当今的石工,前仆后继冒险攀登的事;以及自己视觉的“千姿百态”、“奇光异彩”;听觉的“笙管齐鸣”“山呼谷应”;感觉的“飘去浮来”、“载沉载浮”;还有那种怦然心动,欢呼雀跃的心灵感受都表现出来了。
清人刘熙载在《艺概》中说“章法不难于续而难于断”,“明断,正取暗续也”。怎样做到“明断暗续”呢?刘熙载又说:“好比刺绣,抛针掷线,全靠眼光不走。”
所谓眼光不走,是指行文始终不离文章主旨,本文部分与部分之间的“明断”,正是由“黄山的景象美在奇”这一主旨“暗续”起来的。刘熙载还说:(这)又好比驰马,“注坡蓦涧,全仗缰辔在手”。
所谓缰辔在手,是指部分之间的叙述线索表面“明断”,而却有一种内在线索把它“暗续”起来。如第一部分的结尾,写大自然“封了山”,第二部分的开头写古人登天都,第三部分结尾写自己登上天都后纵目远眺、倾情抒发游览的感受。
虽然每一部分起句突兀,其实却有一条内在的意念线索把它们连接起来。这种章法上的“明断暗续”就使全文处处有新的景象,处处有新的境界。
虚实相生,动静相宜清人刘大櫆在《论文偶记》中评古人写山水,他说:“柳州记山水,从实处写景,欧公记园亭,从虚处生情。”描写黄山这座奇妙的山水公园,徐迟兼用了这两种笔法。
徐迟笔下的黄山“高峰下临深谷,幽潭傍依天柱……前拥后簇,高矮参差”,“三个主峰(莲花峰、光明顶、天都峰)高风峻骨,鼎足而立,撑起青天”。这样描写主次分明,从形到神,用极简省的笔墨写出了黄山群峰的巍峨峻傲,尤其是三大主峰如挚天柱般的雄姿,读后令人过目不忘。
黄山的水,“有三十六源,二十四溪,十六泉,还有八潭、四瀑”。黄山的水那么多,文中一句就概括了。
但山与水是不宜分开的,峻傲的山和灵动的水结合在一起,才能绘出最美的山水画卷。请看作者的神笔:“雨过天又青,天都突兀而立,如古代将军。
绯红的莲花峰迎着阳光,舒展了一瓣瓣含水的花瓣。轻盈的云海隙处,看得见山下晶晶的水珠。
休宁的白岳山,青阳的九华山,临安的天目山,九江的匡庐山。远处如白练一条浮着的,正是长江。”
这种细腻加粗犷的描绘,不仅写出了雨后黄山的俊朗妩媚,更使人目光放远,看到江南各座秀山簇拥着黄山,如众星烘月一般,突出了黄山的首领地位,令人深信黄山天下奇。用这种大手笔写山水,虽然是实景描写,却写出了黄山那种衔远山、吞长江的气势,让人们在领略黄山之美的同时,油然而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于虚处生情,情景交融,相得益彰。
如果说写山是静态,写水是动态,那么写黄山的云海则是动静结合,因地制宜了。静的是黄山公园,它把自己的真面目隐藏在云雾之中,而云雾却变幻莫测、瞬息不定:“它们盘入岩缝,它们修剪华盖,它们展开了翼翅,它们如苔藓,披覆住岩石;它们如天女,亭亭而玉立。”
单是看云雾,已令人眼花缭乱,再加上舞松之风,风起云涌,更使黄山诸峰千姿百态:“云海滚滚,如海宁潮来……朱砂峰被吞没,桃花峰到了波涛底,耕耘峰成了一座小岛,鳌鱼峰游泳在雪浪花间。”读着这文字,尤如海潮扑面而来,听,如海涛雷鸣,使人精神振奋;看,如蓬莱仙景,使人目不暇接。
云天雾海之中,真让人有一种不识黄山真面目的感觉了。更妙的是,作者用幻觉来写自己的感受:“排云亭前,好比一座繁忙的海港,我多么想从这里扬帆出海去,我穿上密林小径,奔上左数峰,上有平台,可以观海。
海上蓬莱,尤为诡奇。我又穿过更密的林子,翻过更奇的山峰,蛇行经过更险的悬崖,踏进更深的波浪。
一苇可航,我来到了海。
7. 文言文版游记《黄山游记》文言文版
登五岳而小群山,览黄山而无视五岳者何为? 盖将五岳之雄峻有别于群山,黄山之四美而独冠天下尔。
余于八月之初,携同叔友数人,驱车百里余,于暮间之时,抵黄山之脚,汤口处暂歇。汤口者,山之底处也,自下高速到南门景点,不过十余里之长。镇小而密,人流备集,商户众多;又深藏山间,终日云岭雾绕,雨时不定。或晴时,风轻云淡,山峦耸翠;或雨时,云雾压城,阵雨霏霏。汤口之肴,味美而汤鲜,多深山之珍宝,故往来黄山之客,亦有览景不忘食肴之说。
黄山之美,众人皆知;黄山之峭,鲜有人知。余与好友三人于晨时,乘车抵山。山路崎岖,千回百转,车绕数时,终可抵站。驾缆车,于万丈深涧之中,挺挺而过,心悸魄动。下车处,已然千米高山。云雾扑面,站店高阁,似有凌霄之妙,却无胜寒之衣。友者一女,衣物单薄,盛夏之期,岂有着秋装之人,然山高处,难分四季,高处不胜寒。女者披蓑笠以求御寒,男者叹问天以求壮志。雾虚人实,岂有贪功之辈;步履匆匆,尽是拜山之客.山路石阶,层层密密,蜿蜒于盘山之中.游人度步,一步一景,怎想挑山工之苦?纵导游之口述,文人之华词,亦难胜修梯者之功高.移步石阶,或暂歇而高望,或登高而极目.云海翻腾,霞光四射,壁仞千尺,直插云霄,古柏苍松,猿猴攀跳;别一番趣味,尽自然天成.或相机以记趣,或画笔以抒情,黄山之美,迷乎众矣!
山高欲度,皆呼蜀道之难;天梯陡峭,众叹殒命休矣.余携友者三人,慢步而行,从导游之词,观众景之地.游人多而接踵,行人稠而肩并.放眼山间,人龙盘而九曲,山峦多而汇景.女者曰:登泰山小天下,孔子谬矣!向使孔子登黄山,见此番之景向,定不复此语.余笑曰:孔子齐鲁之士,足未涉皖南,只晓岱宗之高,而叹曰此语,情理之中。女者对曰:山外之山,人外之人,今番见得其真。余亦笑而未答。
黄山四美者:奇松,怪石,云海,温泉。松奇者,盖其发于峭壁,挺拔于山涧之中,而未倾未折,朝迎霞光,暮辞落日,云雾间吸得天地灵气,凡尘中识得众户人家。故枝繁叶茂,连理千年。怪石者,因其形殊异貌,绝成千仞,万丈之险,入云汇雨。枭雄望其自诩,墨客观其赋骚。山因石而巍峨,水因石而潺潺。巍峨潺潺间,亦见得怪石不怪,乃奇秀镇山之宝。云海者,汇雾成云,绕岭成海,风起云涌,亦有观海之效。或日出之时,情为最佳,万山洒金,云海汩浪,松涛抚琴,伫立云海之畔,其思多矣。温泉者,成于千层地底之下,为地热所造,水温温而气冒,人去衣进水而澡。温泉之水,多矿物之质,亦有疗伤去病之效。黄山四美者,美甲天下矣!
余于翌日返程,虽观山之日短,然触景之情深,遂以文章以记之.
8. 徐霞客《游黄山日记》的译文与赏析初六日。天色很晴朗,找了个导游者,各自带一根竹杖上山,经过慈光寺,从左边上去。有石峰环绕夹峙,其中本有石阶,被积雪铺平,一望如玉。透过稀疏的毛茸茸的树木,仰见群峰盘结,独有天都峰巍然挺立在上。行数里,石级愈来愈高峻,而雪也愈深,在背阴处冻雪成冰,又硬又滑,根本踩不住脚。我一人在前,持杖凿冰,凿成一孔,后脚跟上去;从行的人都学此法,于是得以前进。到了山上平岗一看,则见莲花、云门诸峰,争奇竟秀,好像是在为天都峰前呼后拥。由此而入,都是陡岭危崖,都长着怪松,高的不过一丈,矮的仅数寸,松针如平顶短毛,根部盘绕着,树干如龙那样曲折,愈是短的却愈老,愈是小的愈奇特,想不到奇山 中又有此奇品啊!在松石交映之中,有一群僧人下山来,那飘忽的样子像从天而降,他们都合掌说:“我们被大雪困在山中已经三月,今天为找粮食才努力走到这里。你们凭什么能够上去呀?”又说:“我们前海诸庵里的僧人,都已下山了,后海山路尚未通,只有莲花洞一处还可以过去。”于是我们从天都峰的侧面攀登而上,穿过山峰间的缝隙而下,往东转,就是去莲花洞的路了。
(到“东转即莲花洞路也。”为止)
9. 《游黄山》的原文译文黄山的奇特,因为那里的泉,因为那里的云,因为那里的松。
水奇,没有比白龙潭更奇的了;泉奇,没有比汤泉更奇的了,它们都环绕着黄山山麓。桃花源的溪水流入汤泉,乳水源扣白云溪则向东流入桃花溪,二十四条小溪都流淌在山脚下。
山谷中空空荡荡,是水,填满了山的腹部,一条条小溪在喷溅,在奔流,都出自山腰以下,因此,山下有泉,而山上无泉。 黄山极高,雷雨都在山下,云气聚集从山中涌出,游荡一番又回到山中,都在山腰间飘荡,每每望见天都等山峰,白云生成一条长长曲飘带,却不能到达它的顶峰,过了一段时间,云气腾涌弥漫,合拢成一片,遮住下面的天空,山峰却矗立在白云之上。
铺展开来的云朵,放眼望去,就像天海一样波澜壮阔,忽然之间,又一下子散开,好比是受惊的野鸭和兔子,顷刻之间逃得无影无踪。黄山诸峰高高地耸立在云层之外,天空是那么辽阔高远,是因为云气无所依附。
从汤寺以上,山上都生长着笔直的松树和各种名贵的树木,如桧树、楩树、楠树等等,藤蔓罗络其上,芳草覆盖其下,清幽的树荫会集在一起。登上老人峰,就会看到悬崖峭壁上一棵棵奇形怪状的松树,背靠石壁,横空出世。
从这里往上走,没有哪一棵树不是松树,没有哪一棵松树不奇特:有树干细得像人的小腿,可是树根却盘旋曲折延伸几亩土地的;也有树根只有一丈长短,可是树枝茂盛修长遮蔽道路的;。
感情有道理的文言文
出师表
臣诸葛亮上言:先帝创立帝业还没有完成一半,就中途去世了。现在,天下已分成魏、蜀、吴三国,我们蜀国人力疲惫,物力又很缺乏,这确实是国家危急存亡的关键时刻。然而,侍卫大臣们在宫廷内毫不懈怠,忠诚有志的将士在疆场上舍身作战,这都是因为追念先帝在世时对他们的特殊待遇,想报效给陛下啊。陛下确实应该广泛地听取群臣的意见,发扬光大先帝留下的美德,弘扬志士们的气概;不应该随随便便地看轻自己,言谈中称引譬喻不合大义(说话不恰当),以致堵塞忠臣进谏劝告的道路。皇宫的侍臣和丞相府的宫吏都是一个整体,对他们的提升、处分、表扬、批评,不应该因人而有什么差别。如果有营私舞弊、违犯法律和尽忠行害的人,陛下应交给主管的官吏,由他们评定应得的处罚或奖赏,用来表明陛下公正严明的治理方针。不应偏袒徇私,使得宫内和宫外有不同的法则。侍中郭攸之、费祎、侍郎董允等人,他们都是忠良诚实的人,他们的志向和心思忠诚无二,因此先帝把他们选拔出来留给陛下。我认为宫中的事情,无论大小,陛下都应征询他们,然后再去实施,这样一定能补求欠缺疏漏的地方,获得更好的效果。将军向宠,性格和善,品德公正,精通军事,从前经过试用,先帝称赞他有才能,因此大家商议推举他做中部督。我认为军营中的事务,都应与他商量,这样一定能使军队团结协作,将士才干高的差的、队伍强的,都能够得到合理的安排。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前汉兴隆昌盛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后汉所以倾覆衰败的原因。先帝在世时,每次与我谈论这些事,没有一次不对桓、灵二帝感到叹息、惋惜痛心的。侍中郭攸之、费祎,尚书陈震,长史张裔,参军蒋琬,这些都是忠贞贤良能够以死报国的忠臣,希望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那么汉室的兴隆就指日可待了。 我本来是一介平民,在南阳亲自种田,只求能在乱世中暂且保全性命,不奢求在诸侯面前有什么名气。先帝不因我身世卑微、见识短浅,反而降低自己的身份,三次到草庐里来访问我,向我征询对当今天下大事的意见,我因此十分感激,于是答应先帝愿为他奔走效劳。后来遇到失败,我在战败的时候接到委任,在危难的时候奉命出使东吴,从那时到现在已经二十一年了。先帝(刘备)知道我谨慎,因此在临终前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诸葛亮)。自从接受任命以来,我日夜忧虑叹息,担心不能将先帝的托付的事情办好,有损先帝的圣明。所以我在五月渡过泸水,深入到荒凉的地方。现在南方已经平定,兵器已经准备充足,应当鼓舞并率领三军,向北方平定中原。希望全部贡献出自己平庸的才能,铲除奸邪凶恶的曹魏,复兴汉室,回到原来的都城洛阳。这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并忠于陛下的职责的本分。至于对政事的斟酌兴废,进献忠诚的建议,那是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责任。 希望陛下把讨伐奸贼、复兴汉室的任务交给我,如果没有完成,就请治我重罪,来告慰先帝在天之灵。如果没有劝勉陛下宣扬圣德的忠言,就责备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怠慢,来揭露他们的过失;陛下自己也应该认真考虑国家大事,征询治理国国的好办法,听取正确的意见,深切追念先帝的遗训。如果能够这样,我就受恩感激不尽了。现在我就要辞别陛下远行了,面对奏表热泪纵横,不知说了些什么。
桃花源记
东晋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以为职业。有一天他顺着溪水划船走,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桃树夹着溪流两岸,长达几百走,中间没有别的树,地上香草鲜艳美丽,坠落的花瓣繁多交杂。渔人很惊异这种美景。再往前走,想走完那片桃林。
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没有了,紧接着就看见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里面好像有光亮。渔人就丢下小船,从洞口进去。开始洞口很窄,仅容一个人通过。又走了几十走,突然变得开阔敞亮了。这里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那里面的人们来来往往耕田劳作,男女的穿戴完全像桃花源以外的世人。老人和小孩都悠闲愉快,自得其乐。
桃源中人看见渔人,于是很惊奇,问渔人从哪里来。(渔人)详尽地回答了他。他就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摆酒杀鸡做饭菜。村子里的人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前代祖先为了躲避秦朝时候的祸乱,带领妻子儿女和同乡人来到这写出人世隔绝的地方,没有再从这里出去过,于是和桃花源以外的世人隔绝了。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这渔人一件件为他们详细说出自己知赖那榭觯?切┤颂?斩几刑就锵АF渌?娜烁髯杂盅?胗嫒说阶约旱募抑校?寄贸鼍坪头共死凑写?S嫒俗×思柑欤?娲抢肴ァU饫锏娜烁嫠咚?担?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桃花源以外的世人说啊。"
渔人出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沿着旧路回去,一路上处处作了标记。回到郡里,去拜见太守,报告了这些情况。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前去,寻找先前做的标记,竟迷失了方向,没有再找到原来的路。
南阳刘子骥,是个高尚的名士,听到这件事,高高兴兴地前往。没有实现,不久病死了。后来就没有探访的人了。
陋室铭
山不一定要高,有了仙人就著名了。水不一定要深,有了龙就灵异了。这虽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的品德美好(就不感到简陋了)。青苔碧绿,长到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子中。与我谈笑的是博学的人,往来的没有不懂学问的人。可以弹奏朴素的古琴,阅读珍贵的佛经。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公文劳累身心。它好比南阳诸葛亮的茅庐,西蜀扬子云的玄亭。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小石潭记
从小丘向西行走一百二十步的样子,隔着竹林,就能听到水声,好象挂在身上的玉佩、玉环相互碰撞的声音,心里很是高兴。于是砍了竹子,开出一条小路,顺势往下走便可见一个小潭,潭水特别清澈。整个潭底是一块石头,靠近岸边,石底有的部分翻卷出水面,形成坻、屿、嵁、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盖缠绕,摇动低垂,参差不齐,随风飘动。
潭中游鱼约有一百来条,都好象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阳光直射潭底,把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面上,呆呆地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象在与游人一起。
顺着水潭向西南方向望去,溪流象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又象蛇爬行那样弯曲,或隐或现,都看得清楚。溪岸的形势象犬牙般交错参差,无法看到水的源头。
我坐在潭边,四周有竹子和树林围绕着,静悄悄的没有人迹,使人感到心境凄凉,寒气彻骨,真是太寂静幽深了。由于这地方过于冷清,不能长时间地停留,于是就把当时的情景记下来便离去了。
同我一起游远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作为随从跟着我们来的,有两个姓崔的年轻人,一个叫恕己,一个叫奉壹。
醉翁亭记
环绕着滁州城的都是山。它西南面的许多山峰,树林、山谷尤其优美,远望那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地方,是琅琊山。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水声潺潺,从两座山峰中间倾泻出来的,是酿泉。山势回环,山路转弯,有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在泉水上边的,是醉翁亭。修建亭子的人是谁?是山中的和尚智仙。给它取名的人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的。太守和客人到这里来喝酒,喝一点就醉了,而且年龄又最大,所以自己取号叫醉翁。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于山水之间。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它在心里,并寄托它在酒上。
像那太阳出来,树林中的雾气消散,暮云回聚拢来,山岩洞穴就昏暗了,阴暗明朗(交替)变化,(就是)山间的早晨和傍晚。野花开放,散发清幽的香气,美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浓郁的绿荫,天气高爽,霜色洁白,水位低落,石头显露,这是山里的四季的景色。早晨上山,傍晚返回,四季的景色不同,因而乐趣也没有穷尽。
至于背着东西的人路上唱歌,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唤,后面的人答应,老老少少来来往往不间断的,这是滁州人出游。到溪水,溪水深,鱼儿肥,用酿泉的水酿酒,泉水香甜而酒色清净,山中野味,田野蔬菜,杂乱地在前面摆着,这是太守的举行酒宴。酒宴上畅饮的乐趣,不在于管弦音乐,投壶的人投中了,下棋的人得胜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人们有时站立,有时坐着,大声喧嚷,宾客们(尽情)欢乐。脸色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地在宾客们中间,太守喝醉了。
不久夕阳落山,人影纵横散乱,太守返回,宾客跟随。这时树林里浓荫遮蔽,鸟儿到处鸣叫,游人离开后禽鸟在快乐了。然而禽鸟只知道山林的乐趣,却不知道人的乐趣,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在享受自己的乐趣。喝醉了能够和大家一起享受快乐,酒醒了能够用文章记述的人,是太守。太守是谁?是庐陵人欧阳修。
岳阳楼记
宋仁宗庆历四年春天,滕子京被贬谪到岳州当了知州。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和乐,许多已废弛不办的事情都兴办起来。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大它原来的规模,在楼上刻了唐代名人和当代人的诗赋。嘱托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
我观赏那岳州的美好景色,都在洞庭湖之中。它含着远处的山,吞长江的水,水势浩大,无边无际,早晨阳光照耀、傍晚阴气凝结,景象千变万化。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的景象。前人的记述已经很详尽了。既然这样,那么北面通到巫峡,南面直到潇水和湘江,降职的官史和来往的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观赏自然景物所产生的感情能没有不同吗?
象那连绵的阴雨下个不断连续许多日子不放晴,阴惨的风狂吼,浑浊的浪头冲白天空;太阳和星星失去了光辉,高山隐藏了形迹;商人和旅客不能成行,桅杆倒了、船桨断了;傍晚时分天色昏暗,老虎怒吼猿猴悲啼。在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产生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奸人的诽谤、害怕坏人的讥笑,满眼萧条冷落,极度感概而悲愤不端的种种情绪了。
就象春日晴和、阳光明媚,波浪不起,蓝天和水色相映,一片碧绿广阔无边;成群的沙欧,时而飞翔时而停落,美丽的鱼儿,时而浮游,时而潜游;岸边的香草,小洲上的兰花,香气浓郁,颜色青葱。有时大片的烟雾完全消散了,明月照耀着千里大地,浮动的月光象闪耀着的金光,静静的月影象现下的白璧,渔夫的歌声互相唱和,这种快乐哪有穷尽!在这时登上岳阳楼,就有心胸开朗,精神愉快;荣辱全忘,举酒临风,高兴极了的种种感概和神态了。
唉!我曾经探求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或许跟上面说的两种思想感情的表现不同,为什么呢?他们不因为环境好而高兴,也不因为自己遭遇坏而悲伤;在朝庭里做高官就担忧他的百姓;处在僻远的江湖间就担忧他的君王。这就是进入朝延做官也担忧,辞官隐居也担忧。那么,什么时候才快乐呢?他们大概一定会说:“在天下人的忧愁之先就忧愁,在天下人的快乐之后才快乐”吧。唉!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写于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1046年)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晚上。解开衣服想睡觉时,月光从窗进来,我愉快地起来行走。想到没有可与自己一起游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在庭院中散步。
庭院中的月光宛如一泓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藻、荇纵横交叉,都是绿竹和翠柏的影子。
哪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绿竹和翠柏,但缺少像我两个这样的闲人
送东阳马生序
我小时就爱好读书。家里穷,没有办法得到书,就经常向有书的人家去借,亲手用笔抄写,计算着约定的日子按期归还。天气特别冷的时候,砚池里的墨水结成坚冰,手指不能屈伸,也不敢放松。抄写完毕,赶快把书送还,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人家多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也因此能够看到各种各样的书。成年以后,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又担心没有与大师、名人交往。曾经跑到百里以外捧着经书向同乡有道德学问的前辈请教。前辈德高望重,向他求教的学生挤满了屋子,他从不把言辞和表情放温和些。我站在旁边侍候着,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着身子,侧着耳朵,向他请教;有时遇到他斥责,我的表情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一句话也不敢多说;等到他高兴了,就又去请教。所以我虽然愚笨,但终于能够有所收获。当我从师求学的时候,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行走在深山大谷里,深冬季节,刮着猛烈的寒风,踏着几尺深的积雪,脚上的皮肤冻裂了还不知道。到了客舍,四肢僵硬不能动弹,服侍的人拿来热水给我洗手洗脚,用被子给我盖上,很久才暖和过来。住在客舍里,每天只吃两顿饭,没有新鲜肥美的东西可以享受。跟我住在一起的同学,都穿着华丽的衣服,戴着红缨装饰成的缀着珠宝的帽子,腰上系着白玉环,左边佩着刀,右边挂着香袋,浑身光彩照耀,像神仙一样。我却穿着破棉袄,旧衣衫,生活在他们当中,一点不羡慕他们,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不感到衣食的享受比不上其他的人。我求学时的勤奋和艰苦大概就是这样。
跪求文言文《木兰词》《岳阳楼记》《祭姝文》,古诗《蒹葭》《陌上桑》的重点词解释及全文翻译,急!!!
1. 求一段既有描写景色、又有抒发感情和道理的古文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佩环
一作:佩)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2. 一篇关于爱情的文言文聊斋志异---- 西湖主 陈生弼教,字明允,燕人也。
家贫,从副将军贾绾作记室。泊舟洞庭。
适猪婆龙浮水面,贾射之中背。有鱼衔龙尾不去,并获之。
锁置桅间,奄存气息,而龙吻张翕,似求援拯。生恻然心动,请于贾而释之。
携有金创药,戏敷患处,纵之水中,浮沉逾刻而没。 后年余,生北归,复经洞庭,大风覆舟。
幸扳一竹簏,漂泊终夜,侥径埂斗缴懈讨粒蚱滟灼停引出之,已就毙矣。惨怛无聊,坐对憩息。
但见小山耸翠,细柳摇青,行人绝少,无可问途。自迟明以至辰后,怅怅靡之。
忽僮仆肢体微动,喜而扪之,无何,呕水数斗,豁然顿苏。相与曝衣石上,近午始燥可着。
而枵肠辘辘,饥不可堪。于是越山疾行,冀有村落。
才至半山,闻鸣镝声。方疑听间,有二女郎乘骏马来,骋如撒菽。
各以红绡抹额,髻插雉尾,着小袖紫衣,腰束绿锦;一挟弹,一臂青鞲。度过岭头,则数十骑猎于榛莽,并皆姝丽,装束若一。
生不敢前。有男子步驰,似是驭卒,因就问之。
答曰:“此西湖主猎首山也。”生述所来,且告之馁。
驭卒解裹粮授之,嘱云:“宜即远避,犯驾当死!”生惧,疾趋下山。 茂林中隐有殿阁,谓是兰若。
近临之,粉垣围沓,溪水横流,朱门半启,石桥通焉。攀扉一望,则台榭环云,拟于上苑,又疑是贵家园亭。
逡巡而入,横藤碍路,香花扑人。过数折曲栏,又是别一院宇,垂杨数十株,高拂朱檐。
山鸟一鸣,则花片乱飞;深巷微风,则榆钱自落。怡目快心,殆非人世。
穿过小亭,有秋千一架,上与云齐,而罥索沉沉,杳无人迹。因疑地近闺阁,罗怯未敢深入。
俄闻马腾于门,似有女子笑语。生与僮潜伏丛花中。
未几,笑声渐近,闻一女子曰:“今日猎兴不佳,获禽绝少。”又一女曰:“非是公主射得雁落,几空劳仆马也。”
无何,红妆数辈,拥一女郎至亭上坐。秃袖戎装,年可十四五。
发多敛雾,腰细惊风,玉蕊琼英,未足方喻。诸女子献茗熏香,灿如堆锦。
移时,女起,历阶而下。一女曰:“公主鞍马劳顿,尚能秋千否?”公主笑诺。
遂有驾肩者,捉臂者,褰裙者,挽扶而上。公主舒皓腕,蹑利屣,轻如飞燕,蹴入云霄。
已而扶下,群曰:“公主真仙人也!嘻笑而去。 生睨良久,神志飞扬。
迨人声既寂,出诣秋千下,徘徊凝想。见篱下有红巾,知为群美所遗,喜纳袖中。
登其亭,见案上设有文具,遂题巾曰:“雅戏何人拟半仙?分明琼女散金莲。广寒队里恐相妒,莫信凌波上九天。”
题已,吟诵而出。复寻故径,则重门扃锢矣。
踟蹰无计,返而楼阁亭台,涉历几尽。一女掩入,惊问:“何得来此?”生揖之曰:“失路之人,幸能垂救。”
女问:“拾得红巾否?”生曰:“有之。然已玷染,如何?”因出之。
女大惊曰:“汝死无所矣!此公主所常御,涂鸦若此,何能为地?”生失色,哀求脱免。女曰:“窃窥宫仪,罪已不赦。
念汝儒冠,欲以私意相全,今孽乃自作,将何为计!”遂皇皇持巾去。生心悸肌栗,恨无翅翎,惟延颈俟死。
迂久,女复来,潜贺曰:“子有生望矣!公主看巾三四遍,冁然无怒容,或当放君去。宜姑耐守,勿得攀树钻垣,发觉不宥矣。”
日已投暮,凶祥不能自必,而饿焰中烧,忧煎欲死。无何,女子挑灯至,一婢提壶榼,出酒食饷生。
生急问消息,女云:“适我乘间言:‘园中秀才,可恕则放之;不然,饿且死。’公主沉思云:‘深夜教渠何之?’遂命馈君食。
此非噩耗也。”生徊徨终夜,危不自安。
辰刻向尽,女子又饷之。生哀求缓颊,女曰:“公主不言杀,亦不言放,我辈下人,何敢屑屑渎告?” 既而斜日西转,眺望方殷,女子坌息急奔而入,曰:“殆矣!多言者泄其事于王妃,妃展巾抵地,大骂狂伧,祸不远矣!”生大惊,面如灰土,长跽请教。
忽闻人语纷拿,女摇手避去。数人持索,汹汹入户,内一婢熟视曰:“将谓何人,陈郎耶?”遂止持索者,曰:“且勿且勿,待白王妃来。”
返身急去。少间来,曰:“王妃请陈郎入。”
生战惕从之。经数十门户,至一宫殿,碧箔银钩。
即有美姬揭帘,唱:“陈生至。”上一丽者,袍服炫冶。
生伏地稽首曰:“万里孤臣,幸恕生命。”妃急起拽之,曰:“我非君子,无以有今日。
婢辈无知,致迕佳客,罪何可赎!”即设筵,酌以镂杯。生茫然不解其故,妃曰:“再造之恩,恨无所报。
息女蒙题巾之爱,当是无缘,今夕即遣奉侍。”生意出非望,神惝恍而无着。
日方暮,一婢前曰:“公主已严妆讫。”遂引生就帐。
忽而笙管嗷嘈,阶上悉践花罽,门堂藩溷,处处皆笼烛。数十妖姬,扶公主交拜。
麝兰之气,充溢殿庭。既而相将入帏,两相倾爱。
生曰:“羁旅之臣,生平不省拜侍。点污芳巾,得免斧鑕,幸矣,反赐姻好,实非所望。”
公主曰:“妾母,湖君妃子,乃扬江王女。旧岁归宁,偶游湖上,为流矢所中。
蒙君脱免,又赐刀圭之药,一门戴佩,常不去心。郎勿以非类见疑。
妾从龙君得长生诀,愿与郎共之。”生乃悟为神人,因问:“婢子何以相识?”曰:“尔日洞庭舟上,曾有小鱼衔尾,即此碑也。”
又问:“既不见诛,何迟迟不赐纵脱?”笑曰:“实怜君才,但不得自主。颠倒终夜,他人不及知也。”
生叹曰:“卿,我鲍叔也。馈食者谁?”曰:“阿念,亦。
3. 关于一些写感情、写心理的文言文,要有翻译《岳阳楼记》: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翻译: 仁宗庆历四年春天,滕子京被降职到巴陵郡做太守。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和乐,各种荒废的事业都兴办起来。
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增它旧有的规模,在岳阳楼上刻上唐代名家和当代人的诗赋。嘱托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
我看那巴陵郡的好景色,都在洞庭湖上。它连接着远处的山,吞吐长江的流水,水波浩荡,无边无际,或早或晚(一天里)阴晴多变化,气象千变万化。
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景象。前人的记述已经很详尽了。
虽然如此,那么北面通到巫峡,南面直到潇水和湘水,降职的官史和来往的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他们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所不同吧? 像那阴雨连绵繁密,接连几个月都不放晴的时候,阴冷的风呼啸着,浑浊的水浪冲向天空;太阳和星星隐藏起自己的光辉,山岳隐没了形体。商人旅客不能赶路,桅杆倾倒,船桨断折。
傍晚天色昏暗,猛虎吼叫猿猴哀啼。(这时候)登上这座楼来,就会有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人家批评指责,抬眼望去,觉得尽是萧条的景色,一定会感伤到极点而产生悲伤的情绪。
至于春风和煦、阳光明媚时,湖面平静,没有惊涛骇浪,天色湖光相接,一片碧绿,广阔无际。沙洲的海鸥,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游来游去,岸上和小洲上的花草,草木茂盛,青翠欲滴。
有时大片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波动的光闪着金色,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渔夫的歌声响起来一唱一和,这样的乐趣哪有穷尽啊?这时登上这岳阳楼,就会感到心胸开阔、心情愉快,光荣和屈辱一并忘了,在清风吹拂中端起酒来痛饮,那心情真是快乐高兴极了。 唉!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人的心情,这是为什么呢?古代品德高尚的人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
在朝廷上做官时,就为百姓担忧,不在朝廷上做官时,就为国君担忧。这样来说在朝廷做官也担忧,在僻远的江湖也担忧。
既然这样,那么什么时候才会感到快乐呢?那他们一定会说“在天下人忧之前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吧。”唉!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马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呜呼!其真邪?其真不知马也!翻译:世间有了伯乐,这样之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是经常有的,可是伯乐却不会经常有。
因此,即使是很名贵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到屈辱,跟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能获得千里马的称号。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
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喂养它。(所以)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是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鞭策它,不按正确的方法,喂养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懂得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鞭子站到它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不得千里马啊!《师说》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4. 求情感类,励志类,写景类,哲理类古文句子,每个十句,谢谢情感类:1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秦观《鹊桥仙》]2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柳永《蝶恋花》] 3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后。 [辛弃疾《青玉案》]4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欧阳修 《绿罗裙》]5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欧阳修《楚云深》]6 相亿梦难成,背窗灯半明。
[ 〈凉州词〉 ]7 带浮花浪蕊都尽,伴君幽独。[: 李商隐]8 多情总被无情恼。
天涯何处无芳草。 [苏轼《蝶恋花》]9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李清照 一剪梅]10 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晏畿道《临江仙》]励志类:1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左传) 2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 3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老子) 4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老子) 5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三国 曹操龟虽寿) 6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三国 曹操 短歌行) 7、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老子) 8、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 公冶长) 9、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 颜渊) 10、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 尽心上)写景类:1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孟浩然 过故人庄) 2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孟浩然 宿建德江) 3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 山居秋暝) 4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王维 山居秋暝) 5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李白 渡荆门送别)6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 赠汪伦) 7、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落九天。
(李白 望庐山瀑布) 8、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李白 北风行) 9、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维 使至塞上) 10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北朝民歌 敕勒歌)哲理类: 1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史记 李将军传)2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 卫灵公)3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汉乐府 长歌行)4有志者,事竟成。(后汉书 耿弇传) 5疾风知劲草,岁寒见后凋。
(后汉书 王霸传) 6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后汉书 冯异传) 7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后汉书 广陵思王荆传) 8、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 为政) 9、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 述而) 10、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 学记) 励志类古诗:《长歌行》汉乐府 青 青 园 中 葵 ,朝 露 待 日 晞 。
阳 春 布 德 泽 , 万 物 生 光 辉 。 常 恐 秋 节 至 , 焜 黄 华 叶 衰 。
百 川 东 到 海 , 何 时 复 西 归 ? 少 壮 不 努 力 , 老 大 徒 伤 悲 。 题 解 此诗选自汉乐府。
乐府是自秦代以来设立的朝廷音乐机构,汉武帝时得到大规模地扩建,从民间搜集了大量的诗歌作品,后人通称之为“汉乐府”。之后,乐府也便成了一种体裁,内容丰富,题材广泛。
本诗是其中一首。 注词释义 长歌行:汉乐府曲调名。
晞:晒干。 阳春:生长茂盛。
布:散布,洒满。 德泽:恩泽。
焜黄:枯黄。颜色衰老的样子。
华:同“花”。 衰:为了押韵,这里可以按古音读作cuī。
徒:白白地。 古诗今译 园中有碧绿的葵菜,晶莹的朝露在阳光下晒干。
春天把幸福的希望洒满了大地,所有生物都呈现出一派繁荣生机。只担心瑟瑟的秋天来到,树叶儿枯黄而漂落百草凋零衰亡。
千万条大河奔腾着东流入大海,什么时候才能重西流?少年时不努力,到老来只能是空空悔恨了。
5. 写一篇关于爱情的文言文在这个红尘情海里,谁也逃不脱一时的犯错,可你的每一个动作,深深伤透我的心窝。这动作是欺骗,这动作是谎言,这动作是隐瞒,你却把不信任的表情一切统统给我。
也许我的感受你不曾体会,也许我的难受你不愿理会,就连伤心面容也为你憔悴。
为什么当我每次问为么的时候,你却总有个天衣无缝的借口,为什么我在追求答案的时候,你给我的又是伤的理由。
我用平淡是真的爱情哲理来衡量两个人的距离,我笑着以为离你很近很近,你却背对着我离我越来越远,
就算你我都忘记了流言蜚语,就算我你我也忘记了甜言蜜语,可我依然疼痛的问自己《我怕,我真的怕,怕欺骗的声音,真实的隐瞒,无中生有的不信任,我怕的你为何都给了我》?
也许在静夜独自仰望星空,或许不是今晚,但我想,答案终归像流星一般划过寂静的夜,却不能落在我的手心,难道又是你口袋的伪装,让我永恒的心痛。..
写景文言文主旨
《木兰词》
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零铃终不怨。
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
译文,与意中人相处应当总像刚刚相识的时候,是那样地甜蜜,那样地温馨,那样地深情和快乐。但你我本应当相亲相爱,却为何成了今日的相离相弃?如今轻易地变了心,你却反而说情人间就是容易变心的。我与你就像唐明皇与杨玉环那样,在长生殿起过生死不相离的誓言,却又最终作决绝之别,即使如此,也不生怨。但你又怎比得上当年的唐明皇呢,他总还是与杨玉环有过比翼鸟、连理枝的誓愿。
《岳阳楼记》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
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译文,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降职到巴陵郡做太守。隔了一年,政治清明通达,人民安居和顺,各种荒废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大它原有的规模,把唐代名家和当代诗赋刻在它上面。嘱托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情。我观看那巴陵郡的美好景色,全在洞庭湖上。衔接远山,吞没长江,流水浩浩荡荡,无边无际,一天里阴晴多变,气象千变万化。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景象。前人的记述(已经)很详尽了。那么向北面通到巫峡,向南面直到潇水和湘水,
降职的官吏和来往的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他们)观赏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所不同吧?像那阴雨连绵,接连几个月不放晴,寒风怒吼,浑浊的浪冲向天空;太阳和星星隐藏起光辉,山岳隐没了形体;商人和旅客(一译:行商和客商)不能通行,船桅倒下,船桨折断;傍晚天色昏暗,虎在长啸,猿在悲啼,(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有一种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人家批评指责,满眼都是萧条的景象,感慨到了极点而悲伤的心情。到了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时候,湖面平静,没有惊涛骇浪,天色湖光相连,一片碧绿,广阔无际;沙洲上的鸥鸟,时
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游来游去,岸上的香草和小洲上的兰花,草木茂盛,青翠欲滴。有时大片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波动的光闪着金色,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渔夫的歌声在你唱我和地响起来,这种乐趣(真是)无穷无尽啊!(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感到心胸开阔、心情愉快,光荣和屈辱一并忘了,端着酒杯,吹着微风,觉得喜气洋洋了。哎呀!我曾探求过古时仁人的心境,或者和这些人的行为两样的,为什么呢?(是由于)不因外物好坏,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上做官时,就为百姓担忧;在江湖上不做官时,就为国君担忧。他进也忧
虑,退也忧愁。既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会感到快乐呢?古仁人必定说:“先于天下人的忧去忧,晚于天下人的乐去乐。”呀。唉!不是这种人,我与谁一道归去呢?写于为庆历六年九月十
五日
《祭姝文》
乾隆丁亥冬,葬三妹素文于上元之羊山,而奠以文曰:呜呼!汝生于浙而葬于斯;离吾乡七百里矣。当是时虽觭梦幻想;宁知此为归骨所耶?汝以一念之贞,遇人仳离,致孤危托落。虽命之所存,天实为之。然而累汝至此者,未尝非予之过也。予幼从先生授经,汝差肩而坐,爱听古人节义事;一日长成,遽躬蹈之。呜呼!使汝不识诗书,或未必艰贞若是。余捉蟋蟀,汝奋臂出其间;岁寒虫僵,同临其穴。今予殓汝葬汝,而当日之情形,憬然赴目。予九岁憩书斋,汝梳双髻,披单缣来,温《缁衣》一章。适先生奓入户,闻两童
子音琅琅然,不觉莞尔,连呼则则。此七月望日事也。汝在九原,当分明记之。予弱冠粤行,汝掎裳悲恸。逾三年,予披宫锦还家,汝从东厢扶案出,一家瞠视而笑;不记语从何起,大概说长安登科,函使报信迟早云尔。凡此琐琐,虽为陈迹,然我一日未死,则一日不能忘。旧事填膺,思之凄梗,如影历历,逼取便逝。悔当时不将嫛婗情状,罗缕纪存。然而汝已不在人间,则虽年光倒流,儿时可再,而亦无与为证印者矣。
汝之义绝高氏而归也,堂上阿奶,仗汝扶持;家中文墨,目失汝办治。尝谓女流中最少明经义,谙雅故者;汝嫂非不婉嫕,而于此微缺然。故自汝归后,虽为汝悲,实为予喜。予又长汝四岁,或人间长者先亡,可将身后托汝,而不谓汝之先予以去也。前年予病,汝终宵刺探,减一分则喜,增一分则忧。后虽小差,犹尚殗碟,无所娱遣,汝来床前,为说稗官野史可喜可愕之事,聊资一欢。呜呼!今而后,吾将再病,教从何处呼汝耶?汝之疾也,予信医言无害,远吊扬州。汝又虑戚吾心,阻人走报;及至绵惙已极,阿奶问望兄归
否?强应曰:"诺"。已予先一日梦汝来诀,心知不详,飞舟渡江。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已辰时气绝。四肢犹温,一目未瞑,盖犹忍死待予也。呜呼痛哉!早知诀汝,则予岂肯远游?即游,亦尚有几许心中言,要汝知闻,共汝筹画也。而今已矣!除吾死外,当无见期。吾又不知何日死,可以见汝;而死后之有知无知,与得见不得见,又卒难明也。然则抱此无涯之憾,天乎?人乎?而竟已汝之诗,吾已付梓;汝之女,吾已代嫁;汝之生平,吾已作传;惟汝之窀穸,尚未谋耳。先茔在
杭,江广河深,势难归葬,故请母命而宁汝于斯,便祭扫也。其旁葬汝女阿印;其下两冢,一为阿爷侍者朱氏,一为阿兄侍者陶氏。羊山矿渺,南望原隰,西望栖霞,风雨晨昏,羁魂有伴,当不孤寂。所怜者,吾自戊寅年读汝哭侄诗后,至今无男,两女牙牙,生汝死后,才周晬耳。予虽亲在,未敢言老,而齿危发秃,暗里自知,知在人间,尚复几日!阿品远官河南,亦无子女,九族无可继者。汝死我葬,我死谁埋?汝倘有灵,可能告我?呜呼!身前既不可想,身后又不可知;哭汝既不闻汝言,奠汝又不见汝食。纸灰飞扬,朔风野大,
阿兄归矣,犹屡屡回头望汝也,呜呼哀哉!呜呼哀哉!
译文,隆丁亥年冬季,安葬我的三妹素文于上元县羊山,作文祭奠她说:唉!你生在杭州,却安葬在这里,距离我们家乡7百里呀。当你出生的时候,即使做奇离的梦,做虚幻的想象,又怎么料到这里是你埋葬骸骨的地方呢?你由于坚持贞节的一种念头,遭人离弃,以致孤独忧伤,困苦失意。虽然是命中注定,实际上是上天造成这种不幸;但是连累你到这种地步,未尝不是我的过错啊。我小时候
听先生讲授经书,你同我并肩坐着,喜欢听古人讲求节操的事例;一旦长大成人,就亲自付诸实践。唉!使你不懂得诗书,也许未必这样苦守贞节啊。我捉蟋蟀,你在那里挥动双臂;天冷时蟋蟀冻僵了,我们一同到它的穴边。今天我装殓你安葬你,当日的情景便清楚地呈现在眼前。我九岁时,(有一次)在书斋休息,你梳着成对的发髻,披着细绢单
衣来到,(一起)温读《缁衣》一章,正好先生开门进来,听到两个童子书声琅琅,不觉微微含笑,连连发出“啧啧”的赞叹声。这是七月十五的事,你在地下应当清楚地记得这一情景。我刚成年到广西去,你牵着我的衣裳伤心大哭。过了三年,我中进士还家,你从东边厢房扶着几案出来,全家睁眼看着欢笑,不记得当时话题从何说起,大概是说考中进士,递信人报信的迟早的情况,如此等等。所有这些琐事,虽然已经成为陈迹,然而我一天没死,就一天不能忘掉。过去的事充满心胸,
一想起它们就悲伤哽咽,就像影子一样清清楚楚,逼近捕捉时,却消失无踪。我后悔当时没有将童稚时的情况,详细地记录保存下来。然而你已经不在人间,即使光阴倒流,儿童时代可以再次出现,也没有给它印证的人了。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白露未已。
所谓,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译文,芦苇初生青青,白色露水凝结为霜。所恋的那个心上人,在水的另一边。逆着弯曲的河道寻找她,路途艰难又漫长。逆流寻找她,仿佛走到水中间。芦苇初生茂盛,白色露水还没干。所恋的那个心上人,在水的那岸。逆着弯曲的河道寻找她,路途艰难又坡陡。逆流寻找她,仿佛走到水中的小沙洲。芦苇初生鲜艳,白色露水还没完。所恋的那个心上人,在水的那头。逆着弯曲的河道寻找她,道路艰难又曲折。
逆流寻找她,仿佛走到水中的沙洲。
《陌上桑》
原文
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善蚕桑,桑城南隅。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使君遣吏往,问是谁家姝。“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年几何?”“二十尚不足,十五颇有余。”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不?”罗敷前致词:“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何用识夫婿?
白马从骊驹,青丝系马尾,黄金络马头;腰中鹿卢剑,可值千万余,十五府小吏,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为人洁白皙,鬑鬑颇有须;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坐中数千人,皆言夫婿殊。
译文
太阳从东方升起,照到我们秦家的楼房。秦家有位美丽的少女,本来取名叫罗敷。罗敷很会养蚕桑,(有一天在)城南边侧桑。用青丝做篮子上的络绳,用桂树枝做篮子上的提柄。头上梳着倭堕髻,耳朵上戴着宝珠做的耳环;浅**有花纹的丝绸做成下裙,紫色的绫子做成上身短袄。走路的人看见罗敷,放下担子捋着胡子(注视她)。年轻人看见罗敷,脱掉帽子整理仪容。耕地的人忘记了自己在犁地,锄地的人忘记了自己在锄地;回来后互相埋怨生气,只因为观看罗敷。太守乘车从南边来了,拉车的五匹马停下来徘徊不前。太守派遣小吏过去,问这是谁家的美女。小
吏回答:“是秦家的美女,本名叫罗敷。”太守又问:“罗敷年龄多大了?”小吏回答:“二十岁还不足,十五岁略微有多。”太守令小吏问罗敷,“愿意一起坐车吗?”罗敷上前回话:“太守你多么愚蠢!太守你本来有妻子,罗敷我本来有丈夫。(丈夫当官)在东方,随从人马一千多,他排列在最前头。凭什么识别我丈夫?骑白马后面跟随小黑马的那个大官就是,用青丝拴着马尾,那马头上戴着金**的笼头;腰中佩着鹿卢剑,宝剑可以值上千上万钱,十五岁在太守府做小吏,二十岁在朝廷里做大夫,三十做皇上的侍中郎,四十岁成为一城之主。他长
得皮肤洁白,疏朗朗略微长一点胡须;他轻缓地在府中迈方步,从容地出入官府。(太守座中聚会时)在座的有几千人,都说我丈夫与众不同。”
山水游记文言文作文
1. 初中语文文言文的主旨
《童趣》本文是追忆童年生活的一篇极有情趣的散文,文章围绕“记趣”这一中心,选取、描述了儿童时代观蚊如鹤、神游山林、鞭打蛤蟆几件趣事,表现了童年生活的乐趣。
《童趣》主旨句为: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论语十则》倡导好学,包括读书,治学,做人,增长学识与修养道德统一。
《山市》本文作者以变幻之笔描写了变幻莫测的山市蜃景,将人们难得一见的山市蜃景描写得惟妙惟肖,历历如在眼前,语言生动形象。 《咏雪》兄子胡儿的比喻更多的是形似,而兄女的比喻则是神似,两人的比喻各有好处。
本文通过写咏雪,表现了谢道韫的聪明智慧,才华出众。 在最后的公大笑乐, 表示谢太傅欣赏谢道韫的才华 而最后还特别介绍谢道韫证明他欣赏谢道韫的才华 启示: 这说明天才也要有好的成长环境。
《陈太丘与友期行》本文记述陈元方与来客的对话。表现了陈元方的聪慧,懂得为人之道,明白事理、落落大方。
说明了“礼”和"信“的重要性,告诫人们办事要讲诚信,为人要方正,否则会丧失朋友。 我们也不要对大人不讲礼貌。
《智子疑邻》告诉我们,如果心存私爱,偏信偏听,就听不进别人有益的忠告。反而会把提出忠告的人当成损害自己的人;《塞翁失马》告诫我们,在一定的条件下,祸可以变成福,而在另一些情况下,福反而变成祸,说明事物是相互依存,互相转化的朴素辩证观点。
《伤仲永》通过方仲永从幼年时天资过人到长大后“泯然众人”的变化过程,点明他才能衰退的原因是“不使学”,是“其受于人者不至”,说明人的知识才能决不能单纯地领先天赋,而必须注重后天的教育和学习,强调了后天的教育和培养对发展才能的重要性。《木兰诗》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雌雄? 这首诗通过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故事,表现了木兰勤劳、智慧、勇敢、坚强和不贪图利禄的高贵品质,以及她爱国爱家的崇高精神。 《孙权劝学》本文通过孙权劝学的故事,强调了读书学习对增长才略、“当涂掌事”的重要作用。
《口技》主旨句:京中人有善口技者。中心思想:感受这一民间艺术的魅力与口技人高超的技艺。
《夸父逐日》写了人敢于与自然事物做斗争 写出了夸父无比的英雄气概,反映了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共工怒触不周山》是一个神话故事。
它反映了远古部族间的斗争,同时涉及到古代天文学上的盖天说。远古的人类显然还不能解释日月星辰运动变化的原因,对这一现象的最好解释就是借助于神话,通过大胆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解释“天倾西北”“地不满东南”的现象。
神奇的传说中带有现实主义的色彩。 《狼》禽兽之变诈几何哉?只增笑耳。
说明狼无论多么狡诈也不是人的对手,终归会为人的勇敢智慧所战胜。 本文的主旨很清楚,就是最后一段作者的议论。
文章是以狼为主来叙事的,并从狼自取灭亡的角度来归结故事的主旨的。 《桃花源记》向往者和平与世无争的田园生活,反映了人民厌恶战争和追求和平生活的愿望,表现了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社会的憧憬 平与与世无争的意境,和黑暗社会的鲜明对比, 《陋室铭》文章通过对陋室的描写和赞颂,抒发了作者甘居陋室、安贫乐道的思想感情,表现了不慕富贵、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也就是陋室铭的主旨所在。
借物抒情,托物言志。 《爱莲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
就是体现作者通过赞美莲而体现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清正廉洁的高贵品从内容上看,这篇文章可明显分为二部分:前一部分对莲花高洁的形象极尽铺排描绘之能事;第二部分则揭示了莲花的比喻义,分评三花,并以莲自况,抒发了作者内心深沉的慨叹。 《核舟记》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是一篇写一件精美的工艺品的说明文,以简洁生动的语言,再现了雕刻者高超的技艺,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著成就。 《大道之行也》大道之行也表达的应该是孔子在战乱非常多的春秋时期,迫切希望有一个太平盛世的出现这一感情的吧?他认为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定能形成一个”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的一个”大同”社会. 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人不独亲齐亲 不独子其子,是老有所终 壮有所用 幼有所长。 《三峡》本文通过写山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写出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无限热爱之情。
《答谢中书书》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表达作者对山川美景的独特情感,陶情怡乐于这美妙的山水之中,抒发了归隐林泉的终身志趣。
《记承天寺夜游》:用美景衬托了自己赏月的欣喜、贬谪的落寞和自我排遣的乐观。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观潮》浙江之潮,天下伟观也。 本文写的是钱塘江海潮的景象和观潮的盛况。
作者以十分精炼的笔墨,描写了海潮的壮观、水军演习的动人情景,弄潮的健儿和观潮的盛况。《湖心亭看雪。
2. 文言文主旨主旨,一句话:有较高的道德修养是为文的前提《答李翊书》是唐德宗贞元十七年(801年)韩愈给李翊的复信,是一篇书信体论说文。
文中围绕“无望其速成,无诱于势利”,叙述了自己治学为文的经历,提出了“气盛言宜”(内容决定形式)、“务去陈言”(致力于创新)的文学主张,表现了作者排击世俗的勇气和顽强进取的精神。译文六月二十六日,韩愈禀告,李生足下:你来信的文辞立意很高,而那提问的态度是多么谦卑和恭敬呀。
能够这样,谁不愿把把立言之道告诉你呢?儒家的仁义道德归属于你指日可待,何况乎表述道德的文呢?不过我只是所谓望见孔子的门墙而并未登堂入室的人,怎么足以能辨别是或非呢?虽然如此,还是不能不跟你谈谈自己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你所说的要著书立说的看法,是正确的,你所做的和你所期望的,很相似并很接近了。只是不知道你的“立言”之志,是希望胜过别人而被人所取用呢,还是希望达到古代立言的人的境界呢?希望胜过别人而被人取用,那你本已胜过别人并且可以被人取用了。
如果期望达到古代立言的人的境界,那就不要希望它能够很快实现,不要被势利所引诱,(要像)培养树木的根而等待它的果实,(像)给灯加油而等它放出光芒。根长得旺盛果实就能预期成熟,灯油充足灯光就明亮,仁义之人,他的文辞必然和气可亲。
不过还是有困难之处,我所做到的,自己也不知道达到(古代立言者的境界)还是没有?虽然如此,我学习古文已有二十多年了。开始的时候,不是夏商周三代西东两汉的书就不敢看,不合乎圣人志意的就不敢存留心中,静处的时候像忘掉了什么,行走时好像遗失了什么,矜持的样子像在思考,茫茫然像是着了迷。
当把心里所想的用手写出的时候,想要把那些陈旧的言词去掉,这是很艰难的呀!把文章拿给别人看时,不把别人的非难和讥笑放在心上。像这种情况也有不少年,我还是不改(自己的主张)。
这样之后才能识别古书(中道理)的真与,以及那些虽然正确但还不够完善的内容,清清楚楚黑白分明了,务必去除那些不正确和不完善的,这才慢慢有了心得。当把心里所想的用手写出来的时候,文思就像泉水一样涌流出来了。
再拿这些文章给别人看时,非笑它我就高兴,称赞它我就担忧,因为文章里还存有时人的意思和看法。象这样又有些年,然后才真是象大水浩荡一样(文思奔涌)了。
我又担心文章中还有杂而不纯的地方,于是从相反方向对文章提出诘难、挑剔,平心静气地考察它,直到辞义都纯正了,然后才放手去写。虽然如此,还是不能不加深自己的修养。
在仁义的道路上行进,在《诗》《书》的源泉里游弋,不要迷失道路,不要断绝源头,终我一生都这样做而已。文章的气势,就像水;语言,就像浮在水上的东西;水势大,那么凡是能漂浮的东西大小都能浮起来。
文章的气势和语言的关系也是这样,气势充足,那么语言的短长与声音的扬抑就都会适当。虽然这样,难道就敢说自己的文章接近成功了吗!即使接近成功了,被人用时,别人能得到什么呢?尽管如此,等待被人用的见解,难道就像器具一样吗?用或不用都取决于别人。
君子就不这样,思考问题本着仁义原则,自己行事有一定规范,被任用就在人们中推行道,不被用就把道传给弟子,把道借文章流传下去为后世效法。象这样,是值得高兴呢,还是不值得高兴呢?有志于学习古代立言者的人很少了。
有志学习古人的人,必为今人所弃,我实在为有志于古的人高兴,也为他悲伤,我一再称赞那些有志学习古人的人,只是为了勉励他们,并非敢(随意)表扬那些可以表扬、批评那些可以批评的人。向我问道的人有很多了,想到你的意图不在于功利,所以姑且对你讲这些话。
韩愈语。文章赏析韩愈认为有较高的道德修养是为文的前提。
他在《答李翊书》的开头说:“生之书辞甚高,而其问何下而恭也!能如是,谁不欲告生以其道?道德之归有日矣,况其外文乎?”由此可见,他认为德是文章的内核,文是德之载体,或者说是外在的表现形式。这和他所一贯倡导的“文以载道”说是相一致的。
如,他在《争臣论》一文中说:“君子居其位,则思死其官;未得位,则思修其辞以明其道。我将以明道也,非以为直而加人也。”
在《答李秀才书》中说:“愈之所志于古者,不惟其辞之好,好其道焉耳。”那么,“道”和“文”怎样能相促相长,达到较高的水准呢?他在《答李翊书》的第二段形象的论述了这个问题,他说:“将蕲至于古之立言者,则无望其速成,无诱于势利,养其根而竢其食,加其膏而希其光。
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仁义之人,其言蔼如也。”要写好文章,不要只是想去寻找一盒能让东62616964757a686964616fe58685e5aeb931333335313064施变西施的外用美丽霜,不要被狭隘的功利所驱谴,而要像为树养根,给灯加油那样,去加强道德修养,有了教高的道德水准,诗之树、文之灯才根深叶茂、光焰万丈!有了较高的道德修养,就有了经济苍生的使命感,就有了悯难怜弱的同情心,就有了正道直言的方正人格,遇不平则鸣,有愤激则书,敢于为民请命,敢于为一切正义和真理摇旗呐喊。
3. 中学生古文写景的并加以评析《岳阳楼记》 范仲淹 原文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封建王朝官吏降职或远调)守巴陵郡。
越(及,到)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同“俱”全,皆)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属(同“嘱”)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好风景),在洞庭一湖。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水波浩荡的样子),横(广远)无际(边)涯;朝晖(日光)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尽)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霪雨(连绵不断的雨)霏霏,连月不开(放晴),阴风怒号,浊浪排空(冲向天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迫近)暮冥冥,虎啸猿啼。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日光)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美丽的鱼)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持)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曾经)求(探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噫!微(没有)斯人,吾谁与归(归依?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译文 宋仁宗庆历四年春天,滕子京被贬谪到岳州当了知州。
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和乐,许多已废弛不办的事情都兴办起来。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大它原来的规模,在楼上刻了唐代名人和当代人的诗赋。
嘱托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 我观赏那岳州的美好景色,都在洞庭湖之中。
它含着远处的山,吞长江的水,水势浩大,无边无际,早晨阳光照耀、傍晚阴气凝结,景象千变万化。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的景象。
前人的记述已经很详尽了。既然这样,那么北面通到巫峡,南面直到潇水和湘江,降职的官史和来往的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观赏自然景物所产生的感情能没有不同吗? 如果连绵的阴雨下个不断连续许多日子不放晴,阴惨的风狂吼,浑浊的浪头冲白天空;太阳和星星失去了光辉,高山隐藏了形迹;商人和旅客不能成行,桅杆倒了、船桨断了;傍晚时分天色昏暗,老虎怒吼猿猴悲啼。
在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产生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奸人的诽谤、害怕坏人的讥笑,满眼萧条冷落,极度感概而悲愤不端的种种情绪了。 到了春日晴和、阳光明媚,波浪不起,蓝天和水色相映,一片碧绿广阔无边;成群的沙鸥,时而飞翔时而停落,美丽的鱼儿,时而浮游,时而潜游;岸边的香草,小洲上的兰花,香气浓郁,颜色青葱。
有时大片的烟雾完全消散了,明月照耀着千里大地,浮动的月光象闪耀着的金光,静静的月影象现下的白璧,渔夫的歌声互相唱和,这种快乐哪有穷尽!在这时登上岳阳楼,就有心胸开朗,精神愉快;荣辱全忘,举酒临风,高兴极了的种种感概和神态了。 我曾经探求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或许跟上面说的两种思想感情的表现不同,为什么呢?他们不因为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里做高官就担忧他的百姓;处在僻远的江湖间就担忧他的君王。
这就是进入朝延做官也担忧,辞官隐居也担忧。那么,什么时候才快乐呢?他们一定会说:“在天下人的忧愁之先就忧愁,在天下人的快乐之后才快乐”吧。
唉!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写于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1046年) 饮水思源,解文寻根。这个根,就是作者写作之缘由。
《岳阳楼记》是如何产生的,教学此文,教师应与学生共同来寻这个根。这个根,文中说的明白:“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属予作文以记之。”
滕子京虽谪但却使巴陵“政通人和,百废具兴”,足见滕实为国之栋梁,他到任不到一年,便政绩卓著,遂重修岳阳楼。在古时,修造亭台楼阁,往往撰文记叙建筑、修葺的过程和历史沿革,滕子京便请朋友范仲淹写记。
朋友相邀,焉有不做之理。而此时的范仲淹,也正被贬在邓州作知州,真可畏“同是天涯沦落人”。
有所不同的是,范仲淹与滕子京在处世上相差很大。滕子京“尚气,倜傥自任”,是个很有脾气的人,又有点刚愎自负,很难听进别人的意见,他对自己的无端遭遣始终耿耿于怀,常常口出怨言。
据说,岳阳楼落成之日,他的部下前来祝贺,他却说:“落甚成!待痛饮一场,凭栏大恸十数声而已。”本当高兴之际,滕子京却万般悲伤涌上心头,可见他还没有走出谪官带来的打击。
可读《岳阳楼记》全文,你却找不到这样一种因被贬而生怨的情绪。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出此范仲淹。
一般来讲,“放臣逐客,一旦弃置远外,其忧悲憔悴之叹,发于诗作,特为酸楚,极有不能自遣者。”而范仲淹在遭受挫折打击时,却能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洒脱自如,毫不介怀。
作为滕子京的朋友,范仲淹总想对他进行规劝却一直无缘开口。后来滕子京给范仲淹去信,要他为岳阳楼写记,范仲淹才有机会为老朋友进言,文中写到的“不以物喜,不以。
4. 34首古诗词及其主旨1《观沧海》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赏析:描绘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壮丽,更表达了诗人豪迈乐观的进取精神,表达诗人博大的胸怀和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互文的手法,虚景,诗人借丰富的想象,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星汉的宏伟气魄和博大胸怀。最能表达诗人博大的胸怀和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
2《次北固山下》王湾(唐)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赏析:诗人即景抒情,抒发了旅途中的思乡之情。
①“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最能表达思乡之情。
②“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将“生”和“入”拟人化,“日”和“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蕴含着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哲理。表现时光匆匆身在他乡的游子的思乡之情。 ③“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对偶,是以小景来衬托大景的波平宽阔。
3《钱塘湖春行》 (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赏析: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对早春的热爱和喜悦之情。
5. 这篇谢灵运的古文的主旨是什么是怎样以景写情的主旨:诗人用各种方式来表达自己内心的郁闷,或是比兴,用虬和鸿的进退得所来说明自己进退失据;或是直抒胸臆,诉说独居异乡的孤苦;或是以景写情,用生趣盎然的江南春景,来衬托诗人内心的抑郁。
是怎样以景写情的:自“衾枕”以下八句为第二层,写登楼所见满目春色。 “衾枕昧节候”紧承前一句”卧疴对空林”而来,写卧病中不知不觉,已是冬去春来,同时自然而然引出下旬“褰开暂登临”。
“暂”谓短时间,有抱病强起之意。“倾耳”、“举目”两句,写出诗人对自然风光的极度喜爱。
池塘水波轻拍,在倾耳细听之际,令人虑澄意解;远山参差耸立,于放眼遥望之中,使人心旷神怡。 看起来,这一联诗(特别是前一句)确实很平常,毫无锤炼之功,所写景色亦并无特别之处.但应该注意到,它很好地表现了初春之特征及诗人当时的心情。
池塘周围(尤其是向阳处)的草,因为得池水滋润,又有坡地挡住寒风,故复苏得早,生长得快,其青青之色也特别的鲜嫩,有欣欣向荣的生气。 但它委实太平常,一般人都注意不到。
谢灵运久病初起,这平时不太引人注意的景色突然触动了他,使之感受到春天万物勃发的生机,于是很自然地得到这一清新之句。最后六句为第三层.开头两句由登楼观春联想到古代描写春景的诗,借用典故表示自己的感慨,情绪又转向感伤。
看法:此诗以登池上楼为中心,抒发了种种复杂的情绪。这里有孤芳自赏的情调,政治失意的牢骚,进退不得的苦闷,对政敌含而不露的怨愤,归隐的志趣等等,虽然语言颇觉隐晦,却是真实地表现了内心活动的过程。
诗中写景部分与抒情结合得相当密切,并且成为诗中情绪变化的枢纽。 对景物的描绘,也体现出诗人对自然的喜爱和敏感,而这正是他能够开创山水诗一派的条件。
只是,语言过于深奥、句式缺少变化,因求对仗而造成某些重复,也是显著的弱点。这些都有待于诗歌的发展来纠正。
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原文_翻译及赏析
1. 求有关于山水游记的文言文短文,有翻译和注释
小石潭记 原文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编辑本段]注释 1从:自,由 。
2.小丘:在小石潭东面。 3.西:(名词作状语)向西。
4.篁(huáng)竹:竹林。 5.如鸣佩环:好像人身上佩戴的佩环相碰发出的声音。
佩与环都是系在腰上的玉质装饰品。鸣:发出声音。
(倒装句:宾语前置) 6.乐:意动用法,单字翻对……感到乐,句中则译为感到快乐。 7.取:这里指开辟。
8.下:(名词作状语)向下,往下。 9.见:看见 10.水尤清冽 泉水格外清凉。
尤:格外。冽:凉 11.全石以为底:(小石潭)以整块石头为底。
以为:把……作为(此句为倒装句“以全石为底”)。为:作为 12.近岸:靠近岸的地方。
近,靠近。 岸,岸边. 13.卷石底以出:石底向上弯曲,露出水面。
卷,弯曲 14.为坻(chí),为屿(yǔ),为嵁(kān),为岩:成为坻、屿、嵁、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坻:水中高地。
屿:小岛。嵁:不平的岩石。
岩:磐石。 15.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cēn cī)披拂:青翠的树,翠绿的藤蔓,遮掩摇摆,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16.可百许头:大约有一百来条。可:大约。
许:用在数词后表示约数,相当于同样用法的“来”。 17.皆若空游无所依: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好像水都没有)。
18.日光下澈,影布石上:阳光照在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上。下,向下。
布:照映,分布。澈:通字,现在写作“彻”。
19.佁然不动:(鱼影)静止地一动不动。佁(yǐ)然,呆呆的样子。
20.俶尔远逝:忽然间向远处游去了。俶(chù)尔,忽然。
21.往来翕忽:来来往往轻快敏捷。翕忽:轻快敏捷的样子。
22.斗折蛇行,明灭可见:看到溪水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斗:像北斗星那样(名词作状语);蛇:像蛇那样(名词作状语)。
23.犬牙差互:(犬牙,名词作状语)像狗牙那样参差不齐。犬牙:像狗的牙齿那样。
差:交错。 24.不可知:不能够知道。
25.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qiǎo chuàng)幽邃:四面都是翠竹,绿树环绕。寂静寥落,空无一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透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
悄怆,忧伤的样子。邃,深。
凄:(使动用法)使……感到凄凉。寒:(使动用法)使……感到寒透。
26.以其境过清:因为它的环境过于凄清。以,因为。
清:凄清。 27.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不可以长时间停留,于是题完字便离开了。
居:停留。之:代游小石潭这件事。
去:离开。 28.吴武陵:信州(今重庆奉节一带)人,唐宪宗元和初进士,因罪贬官永州,与作者友善。
29.龚古:作者朋友。 30.宗玄:作者的堂弟 31.隶而从者:跟着同去的。
隶:跟随。而:表并列。
从:跟随,动词。 32.小生:年轻人。
生,长辈对晚辈的称呼。 33.伐:砍 34.道:小路 35.尤:格外 36.清:清澈 37.洌: 清澈 38.以:而 39.为:成为 40.卷:弯曲 41.以:因此 42.为:成为 43.翠蔓:翠绿的藤蔓 44.差:不齐 45.下:到 46.澈:澄澈 47.乐:玩乐 48.西南:向西南 49.明灭:时隐时现 50.可:大约 51.环:环绕 52.寂寥:静悄悄的样子 [编辑本段]译文 从小丘向西行走一百来步,隔着竹林,听到水声,好像玉佩玉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我的心里对此感到高兴。
砍倒竹子,开辟道路,向下走看见一个小潭,水格外清凉。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向上弯曲,露出水面,成为水中高地,成为小岛屿,成为不平的岩石,成为小石垒,各种不同的形状。
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有一百来条鱼,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也没有。
阳光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上,有时呆呆地一动也不动;有时却忽然向远处游去。往来轻快敏捷的样子,好像在与游人相互嬉戏。
向水潭的西南方向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前行那样蜿蜒,时隐时现。两岸的地势像狗牙那样参差不齐,不能知道它的源头。
我们坐在水潭旁边,四面有竹子和树木围绕,寂静空寥,没有一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透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气息。因为这里的环境过于凄清,不能长久地停留,于是我记下当时的情景就离开了。
同游的人,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一起去的有姓崔的两兄弟,一个恕己,另一个奉壹。
2. 写山水游记的古代文言文有哪些《蝴蝶泉》 南二里,过第二峡之南,有村当大道之右,曰波罗村。
其西山麓有蝴蝶泉之异,余闻之已久,至是得土人西指,乃令仆担先趋三塔寺,投何巢阿所栖僧舍,而余独从村南西向望山麓而驰。 半里,有流泉淙淙,溯之又西,半里,抵山麓。
有树大合抱,倚崖而耸立,下有泉,东向漱根窍而出,清洌可鉴。稍东,其下又有一小树,仍有一小泉,亦漱根而出。
二泉汇为方丈之沼,即所溯之上流也。泉上大树,当四月初即发花如蝴蝶,须翅栩然,与生蝶无异;又有真蝶千万,连须勾足,自树巅倒悬而下,及于泉面,缤纷络绎,五色焕然。
游人俱从此月,群而观之,过五月乃已。 余在粤西三里城,陆参戎即为余言其异,至此又以时早未花。
询土人,或言蝴蝶却其花所变,或言以花形相似,故引类而来,未知孰是。> 晋太原中,武陵人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醉翁亭记 (原文) 欧阳修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 水声潺潺,而泄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 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 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 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 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 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滁,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 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 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坐起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然白 发,颓乎其中者,太守醉也。 《登泰山记》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 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 能同其乐,醒能述其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
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
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
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
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
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
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
3. 山水游记特色的古文满井游记 作者:袁宏道
燕地寒,花朝节后,余寒犹厉。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
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高柳夹提,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于是,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试,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4. 关于山水游记的作文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那桂林是否真的实如其名呢?带着疑惑,我来到了桂林。桂林因什么而得名呢?桂林桂林是那里的道路道路两旁栽的都是桂花树,桂花树多了就成了林,也就因此称为“桂林”。
来到桂林,要做的第一事是游览象鼻山公园,象鼻山公园是桂林最大的公园,也是最有代表性的公园。公园里有一座著名的山,就是象鼻山,它的形状就像一头大象在低头喝水。
接着,我们去游览漓江,漓江的水不再是那么清澈,因为一些不讲文明的旅客,将垃圾丢入江中。这说明我们还要加强环保意识,让江河永远清澈,永远这么湛蓝。
在游览漓江的过程中,四面环山,有各种各样的山峰。比如:笔架山、青蛙跳江、童子拜观音、伏波山、叠彩珐尝粹妒诔德达泉惮沪山。。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九马画山。
左前方九峰相连,山面如削,石壁是有白、黄、灰、黑等色,色彩斑斓,呈现出马的画像;马图最多可见九匹。仔细端详,画面出现各种形态的骏马,有静静伫立的,有低头饮水的,有昂首撕铭的,有扬蹄蹦跑的。一般人可见三四匹,要看出九匹来,可不容易。我国的周总理曾与妻子来过桂林,周总理看出了九匹马,他的妻子看出了七匹。名谣说:“看马郎,看马郎,问你神马有几双?看出七匹中榜眼,能见九匹状元郎。”
狗肉们,如果有机会的话,你们可以亲身去感受一下桂林的九马画山哦! 呵呵~你们别误会,狗肉在桂林是朋友的意思,可有趣了。你们也可以叫你们的朋友称为狗肉哦!
关键字:
但一定要说清楚,要不让,你会被别人误会的。
5. 山水游记作文600字走进靖西 凌波 对靖西,听到的太多,看到的太少;想象的太多,融进去的太少。
这该是一个怎样的地方呢? 初到靖西,并没有感受到她的特性。大街上还是衣着现代,打扮时髦的人,街道两旁一样的是鳞次栉比的网吧和专卖店。
但一接触到靖西的人,你就会发现它的独特之处。 靖西的人,给你最大的感受就是他们的礼让和热情。
我们这一群外来客,初涉生地,接触生人,心里总是怀着一种警惕的心态,外出逛街总是成群结队的,象行军打仗一样。靖西的街道很多,且狭窄而绵长。
我们这一群人走在其中,狭小街道便被我们霸占了。迎面而来的靖西人,远远的看见我们就自觉的往街道两旁挤。
每次我们问路,无论是店掌柜,伙计还是行色匆匆的陌路人,都会不厌其烦地给我们指引。讲不清楚时,他们都会亲自带路,他们的热情甚至让你有时无所适从。
走在靖西的街道上,只要你肯问,就永远不会迷路。 靖西人最使你感叹的是他们淳朴的民风。
走进靖西任何一家商店,无论你是买大件的还是零碎的东西。你都会发现,这些商品的标价都出奇的低。
平日习惯于讲价的我们,以为再“众人合力”压上一压,自然就捞上“物美价廉”的便宜。不想结果是众人磨破了嘴皮,才把四十五标价的衣服压到四十元,而且店主还是看在我们是外来客的面子上,送给我们一个人情才降的。
我们都似拣了个大便宜,竞相购买。其实我们每个人心里都有底,这样的衣服在南宁绝对不少于一百块的……都说无商不奸,这里却流行着淳朴的经商观念,这是靖西人淳朴民风的缩影。
靖西是个山城,从南宁坐客车走二级路到靖西仍要六,七个小时,一路来这里看到的 都是山,从县城四眼望去的也是山。靖西县城被山包围,靖西各乡镇的人到县城也得“翻山越岭”,人也被山隔离。
然而这里人的观念却没有被山所禁锢,时髦的品牌店,新潮网吧,美国的新大片等自不必说。靖西是个壮语区,在广西讲壮语的地方会讲一般的普通话已经不错了,更不用说要讲得标准,但靖西却是个例外,如果说商人,青年,县城里的人会讲标准普通话是自然平常,那么来自农村的乡下人也讲得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你不能不说是一种欣喜的发现。
我曾巧遇一位中年妇女,那是一位皮肤黝黑,头还缠着毛巾的典型的乡下农妇,她是在赶集的时候,顺便来看看她在靖中念书的儿子的,她问住了我,用的是本地的壮话,我是个壮语区出身的人,虽然她的话不全懂,但懂了个大概,踟躇间便用了我原地的壮话回答。她听了,笑着说:“你不是本地人吧?谢谢你!”她竟然用的是标准的普通话……看来大山从来没有阻碍靖西人接受外来事物的热情。
从这位农妇身上我看到靖西人开放的姿态。 靖西还是个风景优美的地方,有“小桂林”之称。
通灵大峡谷,三叠岭瀑布等名胜自不必说,你只要身处靖西,接触到靖西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你就会得到作为一位游客所期望得到的满足。就比如靖中的宾山(是靖西中学里的小小的一座山),把它称为一座山其实有些牵强,四十多米的高度,沿山脚绕一圈也不过三四百米长,但它却具有山的一却特征。
山不高,却满是草树花石,山上的空气极是新鲜而且带有几分寒气。特别是在早上,须穿上冬衣,才可登山。
山间交织着蜿蜒而上的台阶,其间点缀着大大小小的凉亭阁子。亭阁旁边尽生长着称呼不上名字的野花,在这样的九月它们竟还争奇斗艳。
这里最让你惊叹的是高苍的大树。山很小,树却很大很多很浓很绿,他们的枝干在空中亲密接触,彼此相连,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浑然一体。
一株树上,你可以看见开着几种花或结着几种果的,每一株树已不是独立的生命的个体,他们已经形成一个整体的生命。早上登山的人很多,但每一个登山的人都自觉地融进山的生命当中去。
想熟的人在山中偶遇只是点头示意,不忍发出半点声响,登山的步伐都是那么的轻盈。每个人都小心的维护山的原貌,维护山的本真和生命的原态。
这山,也以她的宽厚,她的葱郁滋润人的生命,鲜活人的思维…… 靖中旁的河也与那山一样,不大,河水清澈透底,河面静得犹如一面镜子。但当你把手伸进水里或站在水里时,你顿时会感受她流淌着的生命。
你的手或脚会被它轻轻地抚摸,这时,你又会被它透心的清凉所舒心,你会不禁生起了融进河里的冲动……但却不能,只因这河太静,太美了。 沿着河岸向上走,时不时见到挑水的 人。
一桶桶满满的水被他们小心的提起,擒上肩,慢慢的走,不让一滴水从桶里淌出来…… 我厌我不是个靖西人,不能把生命溶在这里;我又恨我不是个丹青手,把靖西这幅山水人情画画活出来,让远离靖西的人也能体味它的美。
6. 谁能帮我找一篇文言文山水游记,要带注释和翻译小石潭记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译文 从小丘向西行走一百二十步的样子,隔着竹林,就能听到水声,好象挂在身上的玉佩、玉环相互碰撞的声音,心里很是高兴。于是砍了竹子,开出一条小路,顺势往下走便可见一个小潭,潭水特别清澈。
整个潭底是一块石头,靠近岸边,石底有的部分翻卷出水面,形成坻、屿、嵁、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盖缠绕,摇动低垂,参差不齐,随风飘动。
潭中游鱼约有一百来条,都好象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阳光直射潭底,把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面上,呆呆地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
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象在与游人一起。 顺着水潭向西南方向望去,溪流象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又象蛇爬行那样弯曲,或隐或现,都看得清楚。
溪岸的形势象犬牙般交错参差,无法看到水的源头。 我坐在潭边,四周有竹子和树林围绕着,静悄悄的没有人迹,使人感到心境凄凉,寒气彻骨,真是太寂静幽深了。
由于这地方过于冷清,不能长时间地停留,于是就把当时的情景记下来便离去了。 同我一起游远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
作为随从跟着我们来的,有两个姓崔的年轻人,一个叫恕己,一个叫奉壹。 《小石潭记》赏析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是他散文创作中具有高度艺术技巧和最富于艺术独创性的一个部分。
而在他篇数不多的山水游记中,《小石潭记》可以说是一篇很有代表性的作品。 《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一篇。
这篇散文生动地描写出了小石潭环境景物的幽美和静穆,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凄之情。语言简练,生动,景物刻画细腻、逼真,全篇充满了诗情画意,表现了作者杰出的写作技巧。
因之,成为被历代所传诵的散文名篇。 这篇游记一共可以分为五段。
第一段,作者用的是“移步换景”的手法,在移动变换中引导我们去领略各种不同的景致,具有极强的动态的画面感。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文章一开头,便引导我们向小丘的西面步行一百二十步。来到一处竹林,隔着竹林,能听到水流动的声音。
“篁竹”就是成林的竹子;“如鸣佩环”是形容流水的声音的清脆悦耳,犹如玉佩玉环相互撞击时发出的声响。文章由景及情,写来极为自然。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在浓密的竹林之中,砍伐出一条小道来,终于见到一个小小的池潭。
至此,小石潭的全部面目才呈现在我们面前。这一番由小丘到篁竹,由篁竹到闻水声,再由水声寻到小潭,既是讲述了发现小潭的经过,同时也充满了勾人的悬念和探奇的情趣,逐渐地在人们眼前展开一幅美妙的图画。
从此往下,作者便把笔力放在了对池潭的精心描写上。“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为岩。”
小石潭的水格外清凉,而且整个小潭全部是由石头构成的。整个潭底便是一块大石头,在靠近池岸的地方,水底的石头翻卷地露出水面。
这些石头千姿百态,形状各异。“坻”即为水中的高地;“屿”是小岛;“嵁”不平的岩石; “岩”都是岩石的各种形态。
总之,这完全是一个由各种形态的石头围出的池潭,所以,作者为它起名曰小石潭。“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就是作者对于池潭上景物的描绘了。有青青的树和翠绿的藤蔓,它们缠绕在一起,组成一个绿色的网,点缀在小潭的四周,参差不齐的枝条,随风摆动。
这潭上的描绘仅12个字,便将小石潭周围的极幽极佳的景致展现在我们面前,令我们愈加觉出小潭的美妙所在。 第二段,作者描写的是潭水和游鱼。
这一段,作者用了与第一段不同的手法,变“移步换形”为“定点特写”。这是全篇中极为精彩的一段。
特别是对水中游鱼的描写,更是栩栩如生。“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彻,影布石上,然不动;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这是一幅极美的画面。在水中游动的鱼儿,不像是在水里,而是像在空中游动。
太阳光照下来,鱼儿的影子落在了潭底的石头上。从字面上看,作者是在写鱼,但透过字面,却令我们不能不对那清澈的潭水留下极深的印象。
这种游鱼和潭水相互映衬的写法,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下面,作者进一步对鱼儿进行描述。
先是鱼儿呆呆地一动不动,忽然,有的鱼飞快地窜向远处,一会儿游到这儿,一会儿又游到那儿,好像是在与游人一同享受着快乐。读到这里,我们又不能不从游鱼联想到作者的欢悦心情。
这种由情入景,由景及情的写法正是这篇散文的一个突出特色。 第三段是探究到小石潭的水源及潭上景物。
2010杭州中考语文文言文的翻译和答案
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唐代·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 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 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四万 一作:一万)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度 通:渡)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洞天石扉,訇然中开。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唐诗三百首 , 高中古诗 , 古体记梦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海外来客们谈起瀛洲,烟波渺茫实在难以寻求。
越中来人说起天姥山,在云雾忽明忽暗间有人可以看见。
天姥山仿佛连线著天遮断了天空。山势高峻超过五岳,遮掩过赤城山。
天台山虽高四万八千丈,面对着它好像要向东南倾斜拜倒一样。
我根据越人说的话梦游到吴越,一天夜晚飞渡过明月映照下的镜湖。
镜湖上的月光照着我的影子,一直伴随我到了剡溪。
谢灵运住的地方如今还在,清澈的湖水荡漾,猿猴清啼。
我脚上穿着谢公当年特制的木鞋,攀登直上云霄的山路。
上到半山腰就看见了从海上升起的太阳,在半空中传来天鸡报晓的叫声。
无数山岩重叠,道路盘镟弯曲,方向不定,迷恋着花,依倚著石头,不觉天色已经晚了。
熊在怒吼,龙在长鸣,岩中的泉水在震响,使森林战栗,使山峰惊颤。
云层黑沉沉的,像是要下雨,水波动荡生起了烟雾。
电光闪闪,雷声轰鸣,山峰好像要被崩塌似的。
仙府的石门,訇的一声从中间打开。
洞中蔚蓝的天空广阔无际,看不到尽头,日月照耀着金银做的宫阙。
用彩虹做衣裳,将风作为马来乘,云中的神仙们纷纷下来。
老虎弹奏著琴瑟,鸾鸟驾着车。仙人们成群结队密密如麻。
忽然魂魄惊动,我猛然惊醒,不禁长声叹息。
醒来时只有身边的枕席,刚才梦中所见的烟雾云霞全都消失了。
人世间的欢乐也是像梦中的幻境这样,自古以来万事都像东流的水一样一去不复返。
告别诸位朋友远去(东鲁)啊,什么时候才能回来?暂且把白鹿放牧在青崖间,等到要远行时就骑上它访名山。
岂能卑躬屈膝去侍奉权贵,使我不能有舒心畅意的笑颜!
赏析这是一首记梦诗,也是一首游仙诗。意境雄伟,变化惝恍莫测,缤纷多的艺术形象,新奇的表现手法,向来为人传诵,被视为李白的代表作之一。
这首诗的题目一作《别东鲁诸公》。其时李白虽然出翰林已有年月了,而政治上遭受挫折的愤怨仍然郁结于怀,所以在诗的最后发出那样激越的呼声。
李白一生徜徉山水之间,热爱山水,达到梦寐以求的境地。此诗所描写的梦游,也许并非完全虚托,但无论是否虚托,梦游就更适于超脱现实,更便于发挥他的想像和夸张的才能了。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霓明灭或可睹。”诗一开始先说古代传说中的海外仙境──瀛洲,虚无缥缈,不可寻求;而现实中的天姥山在浮云彩霓中时隐时现,真是胜似仙境。以虚衬实,突出了天姥胜景,暗蕴著诗人对天姥山的向往,写得富有神奇色彩,引人入胜。
天姥山临近剡溪,传说登山的人听到过仙人天姥的歌唱,因此得名。天姥山与天台山相对,峰峦峭峙,仰望如在天表,冥茫如堕仙境,容易引起游者想入非非的幻觉。浙东山水是李白青年时代就向往的地方,初出川时曾说“此行不为鲈鱼鲙,自爱名山入剡中”。入翰林前曾不止一次往游,他对这里的山水不但非常热爱,也是非常熟悉的。
天姥山号称奇绝,是越东灵秀之地。但比之其他崇山峻岭如我国的五大名山──五岳,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仍有小巫见大巫之别。可是李白却在诗中夸说它“势拔五岳掩赤城”,比五岳还更挺拔。有名的天台山则倾斜著如拜倒在天姥的足下一样。这个天姥山,被写得耸立天外,直插云霄,巍巍然非同凡比。这座梦中的天姥山,应该说是李白平生所经历的奇山峻岭的幻影,它是现实中的天姥山在李白笔下夸大了的影子。
接着展现出的是一幅一幅瑰丽变幻的奇景:天姥山隐于云霓明灭之中,引起了诗人探求的想望。诗人进入了梦幻之中,仿佛在月夜清光的照射下,他飞渡过明镜一样的镜湖。明月把他的影子映照在镜湖之上,又送他降落在谢灵运当年曾经歇宿过的地方。他穿上谢灵运当年特制的木屐,登上谢公当年曾经攀登过的石径──青去梯。只见:“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继飞渡而写山中所见,石径盘镟,深山中光线幽暗,看到海日升空,天鸡高唱,这本是一片曙色;却又于山花迷人、倚石暂憩之中,忽觉暮色降临,旦暮之变何其倏忽。暮色中熊咆龙吟,震响于山谷之间,深林为之战栗,层巅为之惊动。不止有生命的熊与龙以吟、咆表示情感,就连层巅、深林也能战栗、惊动,烟、水、青云都满含阴郁,与诗人的情感,协成一体,形成统一的氛围。前面是浪漫主义地描写天姥山,既高且奇;这里又是浪漫主义地抒情,既深且远。这奇异的境界,已经使人够惊骇的了,但诗人并未到此止步,而诗境却由奇异而转入荒唐,全诗也更进入 *** 。在令人惊悚不已的幽深暮色之中,霎时间“丘峦崩摧”,一个神仙世界“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洞天福地,于此出现。“云之君”披彩虹为衣,驱长风为马,虎为之鼓瑟,鸾为之驾车,皆受命于诗人之笔,奔赴仙山的盛会来了。这是多么盛大而热烈的场面。“仙之人兮列如麻”!群仙好象列队迎接诗人的到来。金台、银台与日月交相辉映,景色壮丽,异彩缤纷,何等的惊心眩目,光耀夺人!仙山的盛会正是人世间生活的反映。这里除了有他长期漫游经历过的万壑千山的印象、古代传说、屈原诗歌的启发与影响,也有长安三年宫廷生活的迹印,这一切通过浪漫主义的非凡想像凝聚在一起,才有这般辉煌灿烂、气象万千的描绘。
值得注意的是,这首诗写梦游奇境,不同于一般游仙诗,它感慨深沉, *** 激烈,并非真正依托于虚幻之中,而是在神仙世界虚无飘渺的描述中,依然着眼于现实。神游天上仙境,而心觉“世间行乐亦如此”。
仙境倏忽消失,梦境镟亦破灭,诗人终于在惊悸中返回现实。梦境破灭后,人,不是随心所欲地轻飘飘地在梦幻中翱翔了,而是沉甸甸地躺在枕席之上。“古来万事东流水”,其中包含着诗人对人生的几多失意和深沉的感慨。此时此刻诗人感到最能抚慰心灵的是“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徜徉山水的乐趣,才是最快意的,也就是在《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中所说:“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本来诗意到此似乎已尽,可是最后却愤愤然加添了两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一吐长安三年的郁闷之气。天外飞来之笔,点亮了全诗的主题:对于名山仙境的向往,是出之于对权贵的抗争,它唱出封建社会中多少怀才不遇的人的心声。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中,多少人屈身权贵,多少人埋没无闻!唐朝比之其他朝代是比较开明的,较为重视人才,但也只是比较而言。人才在当时仍然摆脱不了“臣妾气态间”的屈辱地位。“折腰”一词出之于东晋的陶渊明,他由于不愿忍辱而赋“归去来”。李白虽然受帝王优宠,也不过是个词臣,在宫廷中所受到的屈辱,大约可以从这两句诗中得到一些讯息。封建君主把自己称“天子”,君临天下,把自己升高到至高无上的地位,却抹煞了一切人的尊严。李白在这里所表示的决绝态度,是向封建统治者所投过去的一瞥蔑视。在封建社会,敢于这样想、敢于这样说的人并不多。李白说了,也做了,这是他异乎常人的伟大之处。
创作背景 题解 这是一首记梦诗,也是游仙诗。诗写梦游仙府名山,着意奇特,构思精密,意境雄伟。感慨深沉激烈,变化惝恍莫测于虚无飘渺的描述中,寄寓着生活现实。虽离奇,但不做作。内容丰富曲折,形象辉煌流丽,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形式上杂言相间,兼用骚体,不受律束,体制解放。信手写来,笔随兴至,诗才横溢,堪称绝世名作。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享年61岁。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李白
白发悲花落,青云羡鸟飞。 风萧萧而异响,云漫漫而奇色。 春云吹散湘帘雨,絮黏蝴蝶飞还住。 漠漠秋云起,稍稍夜寒生。 白云映水摇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 冰簟银床梦不成,碧天如水夜云轻。 今宵楼上一尊同。云湿纱窗。 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 对朝云靉靆,暮雨霏微,乱峰相倚。 耿斜河、疏星淡月,断云微度。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云开远见汉阳城,犹是孤帆一日程。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喜欢旅游用文言文
21《与朱元思书》吴均
原文: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欲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翻译:
烟雾都散净了,天空和远山是一样的颜色。(乘船)随着江流飘荡,任意往东或往西。从富阳县到桐庐县一百里左右,奇山异水,是天下绝无仅有的。
江水都是青白色,(清澈得)千丈深也能见到水底。游动的鱼儿和细小的石头可以看到底,毫无障碍。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凶猛的波浪好像飞奔的马。
两岸的高山,都长着茂密碧绿的树木,使人看了有寒意,山峦凭借(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仿佛都在争着向高处和远处伸展,(它们)都在争高,笔直地向上,直插云天,形成无数的山峰。泉水冲激着石头,冷冷地发出声响;美丽的鸟儿互相和鸣,鸣声嘤嘤,和谐动听。蝉儿长久不断地叫,猿猴也不住地啼。极力追求名利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就会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之心;治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流连忘返。横斜的树枝在上边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象黄昏时那样昏暗,稀疏的枝条互相掩映,有时见到阳光。
22《五柳先生传》陶渊明
原文: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翻译:
五柳先生不知道是什么地方的人,也不知道他的姓名和表字。住宅旁边有五棵柳树,就把它当作自己的号。他安安静静的,很少说话,不羡慕荣华利禄。喜欢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探究,每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就高兴得忘了吃饭。他本性嗜酒,家里穷不能常喝。亲戚旧友知道他这种情况,有时摆酒叫他来喝。他去喝酒就喝个尽兴,希望一定喝醉。喝醉了就回家,竟不舍不得离开。简陋的居室里空空荡荡,不能遮蔽风和阳光。粗布短衣上打了补丁,饭篮子和瓢里经常是空的,他安然自若。经常写文章自我,稍微表露出自己的志趣。他忘记心中的得与失,这样过完自己的一生。
评论说:黔娄的妻子曾经说过:“不为贫贱而忧愁,不热衷于发财做官。”这话大概说的是五柳先生一类的人吧?一边喝酒一边作诗,把自己的志趣当作快乐。(他是)无怀氏的百姓吗?或者是葛天氏的百姓吧?
23《马说》韩愈
原文: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呜呼!其真邪?其真不知马也!
翻译:
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经常有。因此即使有名贵的马,只是辱没在仆役的手上,(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用“千里马”称呼它。
千里马,吃一顿有时吃尽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知道(按照)它能够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能耐,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优点不能表现在外面,想要跟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要求它能够日行千里呢?
鞭打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喂养它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鞭打面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他们真的不识得千里马啊!
24《送东阳马生序》宋濂
原文: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緼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翻译:
我小时候就特别喜欢读书。家里贫穷,没有办法得到书来读,每每向藏书的人家借,(借来)亲手用笔抄录,计算着日期归还。天很冷,砚池里的水结成坚硬的冰,手指(冻得)不能弯曲和伸直,不放松抄书。抄录完了,跑着送还书,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因为这人家大多把书借给我,我于是能够阅读很多书。成年之后,更加仰慕圣贤的学说,又担心没有学问渊博的老师和名人与(我)交游,曾经跑到百里以外,拿着经书向当地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请教。前辈道德声望高,门人弟子挤满了他的屋子,(他)不曾把言辞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我站在他旁边。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下身子,侧着耳朵请教。有时遇到他训斥,(我的)脸色愈加恭顺,礼节愈加周到,不敢说出一句话来回答;等到他高兴了,就又请教。所以我虽然笨拙,终于获得很多教益。
当我跟从老师(学习的时候),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行走在深山大谷中,隆冬刮着猛烈的寒风,大雪深几尺,脚上的皮肤因寒冷干燥而开裂了却不知道。到了学舍,四肢冻僵了不能动弹,服侍的人拿来热水(给我)浇洗,用被子盖着,很久才暖和过来。住在旅店,店主每天提供(我)两顿饭,没有新鲜肥美的食物享受。同住的同学们都穿着华美的衣服,戴着饰红帽带和宝石的帽子,腰佩白玉环,左边佩着刀,右边挂着香袋,光彩照人好像仙人。我则穿着破旧的衣服生活在他们中间,毫无羡慕的意思。因为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人。我的勤恳与艰辛是这样。
26《小石潭记》柳宗元
原文: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翻译:
从小丘向西行走一百二十步,隔着竹林,听到水声,好象人身上佩带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心里高兴。砍了竹子开出一条小路,往下看见一个小潭,水格外清凉。潭把一整块石头作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水中高地,成为小岛,成为不平的岩石,成为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鱼儿大约有一百来条,好象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也没有。阳光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上。呆呆地不动,忽然向远处游去。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象与游人一起。
向潭西南方望去,看到溪水象北斗星那样曲折,象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溪水的岸势象狗牙那样参差不齐,不能知道它的源头。
坐在潭边,四周竹子和树林围绕着,静悄悄的没有人迹,使人感到凄凉,寒气透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因为这地方过于凄清,不能长时间停留,于是把当时的情景记下来便离去了。
同我一起游远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跟着同去的,有两个姓崔的年轻人,一个叫恕己,一个叫奉壹。
27《岳阳楼记》范仲淹
原文: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翻译:
庆历四年春天,滕子京降职到岳州做太守。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和乐,许多废弛的事情都兴办起来。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大它原来的规模,在上面刻了唐代名人和当代人的诗赋。嘱托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
我观赏那岳州的好景色,在洞庭湖之中。它含着远山,吞着长江,水波浩荡,宽阔无边;或早或晚(一天里)阴晴多变化,气象千变万化。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景象。前人的记述很详尽了。虽然如此,那么北面通到巫峡,南面直到潇水、湘江,降职远调的人和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看了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所不同吧?
象那连绵的雨下得繁密,连续几个月不放晴,阴惨的风愤怒地号叫,浑浊的浪头冲向天空;太阳和星星隐藏起光辉,山岳隐没了形体;商人和旅客不能成行,桅杆倒下,船桨断折;傍晚天色昏暗,老虎怒吼猿猴悲啼。登上这座楼,就有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人家)批评指责,满眼萧条冷落,极度感概而悲愤不已的情绪了。
至于春风和煦、日光明媚,湖面平静,没有惊涛骇浪,天色湖光相接,一片碧绿,广阔无际;沙欧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儿时而浮游,时而潜游;岸上的小草,小洲上的兰花,(长得)茂盛青葱。有时大片烟雾完全消散,明月照耀着千里大地,波动的光闪着金色,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渔夫的歌声互相唱和,这种快乐哪有穷尽!登上岳阳楼,就有心胸开朗,精神愉快;光荣和屈辱一并忘了,端酒当着风,高兴极了的神态了。
唉!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心情,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心情,为什么呢?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处在高高的庙堂上(即在朝廷里做官)就担忧他的百姓;处在僻远的江湖间(即不在朝廷上做官)就担忧他的君王。这样做官也担忧,辞官也担忧。那么,什么时候才快乐呢?那一定要说:“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 ”吧。唉!(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写于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
28《醉翁亭记》欧阳修
原文: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奕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翻译:
环绕着滁州城的都是山。它西南面的那些山峰,树林、山谷尤其美丽,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是琅琊山。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水声潺潺,从两座山峰中间倾泻出来的,是酿泉。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有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于泉水之上的,是醉翁亭。修建亭子的人是谁?山中的和尚智仙。给它取名的人是谁?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太守和客人到这里来喝酒,喝一点就醉了,而年龄又最大,所以自己取号叫醉翁。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在于山水之间。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
像那太阳出来,树林里的雾气散了,烟云聚拢来,山谷就显得昏暗了,或暗或明,变化不一,(就是)山间的早晨和傍晚。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一片浓郁的绿阴,风高霜洁,水位低落,石头显露,这是山间四季的景色。早晨上山,傍晚返回,四季的景色不同,因而乐趣也没有穷尽。
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唱歌,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唤,后面的人答应,老老少少的行人来来往往不间断的,(这)是滁州人出游。到溪里,溪水深,鱼儿肥,用酿泉的水酿酒,泉水香甜而酒色清净,野味野菜,杂乱地在前面摆开,(这)是太守宴客。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音乐,投壶的人投中了,下棋的人得胜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或站或坐大声喧哗的,(这)是宾客们(尽情)欢乐。脸色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之间,(这)是太守喝醉了。
不久夕阳落山,人影散乱,太守返回,宾客跟随。树林枝叶茂密成阴,鸟儿到处鸣叫,游人离开后禽鸟在快乐了。然而禽鸟只知道山林的乐趣,却不知道人的乐趣,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醉了能够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是太守。太守是谁?是庐陵人欧阳修。
29《满井游记》袁宏道
原文:
燕地寒,花朝节后,余寒犹厉。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
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而此地适与余近,余之游将自此始,恶能无纪?己亥之二月也。
翻译:
北京地区气候寒冷,花朝节以后,(冬天)留下的寒气仍然厉害。冷风时常刮起来,一刮起来就飞沙走石。我拘束在一间屋子里面,想出去却不能。每次冒着寒风快步行走,不到百步就返回来。
二月二十二日,天气略微暖和,我同几个朋友出了东直门,到了满井。高大的柳树分立在堤的两旁,肥沃的土地微微湿润,放眼望去,空阔的景象,好像是从笼中飞出去的天鹅。在这时,薄冰开始溶化,水波开始发出亮光,像鱼鳞似的浪纹一层层的,清澈得看到河底,亮晶晶的,好像镜子新打开冷光突然从镜匣子里射出来一样。山峦被融化的雪水洗干净,美好的样子像擦过一样,鲜明美好而又明媚,像美丽的少女洗了脸刚梳好髻鬟一样。柳条将要舒展又没有舒展,柔嫩的柳梢在风中散开,麦苗高约一寸左右。游人虽然不多,汲泉水煮茶喝的,端着酒杯唱歌的,穿着艳装骑驴的,也经常有。风力虽然还猛,但是走路就汗流浃背。所有在沙滩上晒太阳的鸟,浮到水面戏水的鱼,悠闲自在,羽毛鳞鬣之间,都充满了欢乐气氛。才知道城郊田野外面未尝没有春天,可是住在城里的人不知道它啊。
1. 描写旅行的文言文有哪些
1、柳宗元《小石潭记》原文: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译文:从一个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步,隔着竹林,听到水的声音,很像人们身上佩戴的配饰发出的声音。心里感到高兴,砍一个竹子,开辟出一条小道,沿着路走下去,看到水潭,潭水格外清凉。
石头的底,靠近岸边,石头有些部分露出水面,成为了水中的高地、小岛、岩石等型装。数目青青翠翠,遮掩着经络,互相缠绕着,参差不齐、随风飘动,潭中的鱼儿游来游去,一百多条,阳光照下来,鱼的影子映在岩石上,一动不动,忽而又游向远处,来来往往,好似与游玩的人们相互取乐。
(唐顺宗永贞元年,柳宗元伐竹取道、旅游看山看水,通过描写景物抒发当时的心情。)2、欧阳修《醉翁亭记》节选: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译文:太阳出来,树林中的雾散去,云彩拢过来,山里或暗或明,山林中早晚的美景,野草开花了,散发出芬芳的香气,树木枝繁叶茂,形成一片浓郁的绿荫,天高气爽,水面底下去,石头露出来,四季景色不同,乐趣无穷。(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创作的一篇散文,宋仁宗庆历五年,欧阳修到滁州做了两年知州,醉翁亭记描写知州的秀美景色。)
3、范仲淹《岳阳楼记》节选: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译文:我观看巴陵郡的美好景色,在洞庭湖。
远处是山,吞吐长江的水,浩浩荡荡,无边无际,一天里天气变化,气象万千。这就是岳阳楼的景色,前人记述已很详细了,向北是巫峡,向南面是潇水和湘水,来往的诗人对汇集到这个地方,赏景抒发心情吧?(北宋文学家范仲淹应邀,写《岳阳楼记》)4、王羲之《兰亭集序》节选: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译文:这天,天气晴朗,清新,风儿暖和,欢畅,抬头看,天空大无边,向下俯瞰,地大物博品类丰富,游玩开怀畅快,尽情享受音乐乐趣,实在多快乐呀。
(东晋时,王羲之与友人,今天浙江绍兴兰亭写的诗。)5、王安石《游褒禅山记》节选: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译文:从这里向下有一个山洞,平坦而空阔,山泉流出,在这里游览,题记的人很多,这就是前洞,山上五六里有个洞,幽深样子,打探深度,就是喜欢探险的人也未必走到尽头,就是后洞。
( 北宋王安石在回家途中游玩了褒禅山写的游记。)6、袁宏道《满井游记》节选: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
高柳夹提,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译文:22日天气暖和,与几个友人出东直门,到满井。
柳树很高,位于堤旁,土地湿润,以往空阔开朗,好像是天鹅。(慢井是明清时北京近郊的一个风景区,作者袁宏道写的一篇记游小品。)
7、钱谦益《黄山游记》节选:山极高则雷雨在下,云之聚而出,旅而归,皆在腰膂间。每见天都诸峰,云生如带,不能至其冢。
久之,滃然四合,云气蔽翳其下,而峰顶故在云外也。铺海之云,弥望如海,忽焉迸散,如凫惊兔逝。
山高出云外,天宇旷然,云无所附丽故也。译文:黄山很高,云从山中涌出,旅游一番又回到山中,都在山腰间,望见山峰,白云似飘带,不能达到顶峰,过了一段时间,云气弥漫,遮住天空,山峰在白云上,铺展朵,望去就像天海,一下子又散开,好似野鸭和兔子,顷刻间跑得无影无踪,黄山耸立在云层外,天空辽阔,云无所依。
8、柳宗元《小石城山记》节选: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其一少北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译文:从西山路口一路向北走,越过黄茅岭向下,有两条道,一个朝西,走过去什么也没有,一个是偏北方向走到东,不到四十丈,路就被一条河挡住,积石横档在路尽头。
(柳宗元到永州担任司马后,旅游时写的。)9、苏轼《记承天寺夜游》节选: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译文:月光洒在庭下,好像积满了清水一样透明。水中的海藻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苏轼描写了黄州旅游的景色。)。
2. “请人去旅游”用文绉绉的古文怎么说今吾欲踏江游河,观天地之秀丽,览山川之壮阔,可愿随之? 引古典故 1.旅行游览。
南朝 梁 沈约《悲哉行》:“旅游媚年春,年春媚游人。”唐王勃《涧底寒松赋》:“岁八月壬子旅游於蜀,寻茅溪之涧。”
宋无名氏《异闻总录》卷一:“临川画工黄生,旅游如广昌,至秩巴寨,卒长郎岩馆之。” 明吴承恩《著》:“东园公初晋七袠,言开曼龄,是日高宴……会有京华旅游淮海浪士,闻之欢喜。”
《人民文学》1981年第3期:“旅游事业突起后,就有人在半山寺开设茶水站。” 2.谓长期寄居他乡。
唐贾岛《上谷旅夜》诗:“世难那堪恨旅游,龙钟更是对穷秋。故园千里数行泪,邻杵一声终夜愁。”
唐尚颜《江上秋思》诗:“到来江上久,谁念旅游心。故国无秋信,邻家有夜砧。”
明文徵明《枕上闻雨有怀宜兴杭道卿》诗:“应有旅游人不寐,凄凉莫到小楼前。” 清陆以湉《冷庐杂识·孔宥函司马》:“廿载邗江路,行吟动值秋……旅游复何事,飘泊问沙鸥。”
[1] 基本概念 旨在提供一个理论框架,用以确定旅游的基本特点以及将它与其他类似的、有时是相关的,但是又不相同的活动区别开来。国际上普遍接受的艾斯特定义,1942年,瑞士学者汉沃克尔和克拉普夫。
旅游是非定居者的旅行和暂时居留而引起的一种现象及关系的总和。这些人不会因而永久居留,并且主要不从事赚钱的活动。
字根 旅游(Tour)来源于拉丁语的“tornare”和希腊语的“tornos”,其含义是“车床或圆圈;围绕一个中心点或轴的运动。”这个含义在现代英语中演变为“顺序”。
后缀—i *** 被定义为“一个行动或过程;以及特定行为或特性”,而后缀—ist则意指“从事特定活动的人”。词根tour与后缀—i *** 和—ist连在一起,指按照圆形轨迹的移动,所以旅游指一种往复的行程,即指离开后再回到起点的活动;完成这个行程的人也就被称为旅游者(Tourist)。
3. 有没有一些比较好玩的古文啊给你一个最好玩的古文。
(注:全文只有一个音)
羿裔熠,邑彝,义医,艺诣。 熠姨遗一裔伊,伊仪迤,衣旖,异奕矣。熠意伊矣,易衣以贻伊,伊遗衣,衣异衣以意异熠,熠抑矣。
伊驿邑,弋一翳,弈毅,毅仪奕,诣弈,衣异,意 逸。毅诣伊,益伊,伊怡,已臆毅矣,毅亦怡伊。翌,伊亦弈毅。毅以蜴贻伊,伊亦贻衣以毅。
伊疫,呓毅,癔异矣,倚椅咿咿,毅亦咿咿。毅诣熠,意以熠,议熠医伊,熠懿毅,意役毅逸。毅以熠宜伊,翼逸。熠驿邑以医伊,疑伊胰痍,以蚁医伊,伊遗异,溢,伊咦。熠移伊,刈薏以医,伊益矣。
伊忆毅,亦呓毅矣,熠意伊毅已逸,熠意役伊。伊异,噫,缢。 熠癔,亦缢。
翻译如下:
后羿的后人熠,寄居在彝人聚集的地方,他的医术精湛,由于经常给当地人免费治病而受到尊重。熠的姑妈留下了一个女儿叫伊,伊美丽出众,着装打扮也极为漂亮,别有一番风情。熠对伊心意已久,知道她喜欢漂亮的衣服,便托人做了件衣服送给伊,伊确对熠送的衣服不屑一顾,把衣服转送给了别人,以示自己对熠并无好感,熠为此万分苦恼。
伊为了躲避熠,决定移居别地,一日她来到一处阴凉的地儿,遇到了下棋的毅。毅正凝神对着棋盘思量,此人精通棋道。毅衣着怪异,举止洒脱。毅开始教伊下棋,伊的棋艺也日渐精湛,伊感到与毅在一起非常开心,伊爱上了毅,而毅也深深地爱上了伊。
数日后,伊与毅下棋。毅把自己的宠物——蜥蜴送给了伊,伊把自己做的衣服送给了毅。可好日子不长久,伊几天后病倒了,昏迷中呼唤着毅的名字,这种病非常古怪,毅无计可施,听着伊痛苦的 *** ,毅也痛苦不已。
毅知道熠的医术高明,为了救伊,他去求熠,希望熠能治伊的病。熠仍深爱着伊,便要挟毅,对毅说:要我救伊可以,你要答应我一件事,永远地离开伊。毅答应了。
熠来到了伊居住的地方,确诊伊是肠胃有问题,用蚂蚁制成的药医治伊,伊开始吐出腹中的污秽物,满地都是,伊的气色稍稍好了。 熠把伊挪到一个干净的地方,然后出去割一种薏草取回来后医治伊,伊的病在熠的细心照料下终于好了。
伊开始思念毅,梦中常呼唤毅的名字。 熠告诉伊,毅已永远不会再见她了,他愿意永远地照顾伊,陪伴伊。可伊并不愿意,一个是永远离她而去的情人,一个是她并不爱的救命恩人,无法面对如此矛盾痛苦的现实,最终自缢(上吊)而死。熠痛苦之极,也随之自缢。
4. 求关于游记类的文言文(原文+译文)始 得 西 山 宴 游 记 自余为戮人,居是州,恒惴栗。
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
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艹伐〕,穷山之高而止。
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
然后知是山之特出,不与培〔土娄〕为类。悠悠乎与灏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
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是岁元和四年也。
译文 自从我成了受过刑辱的人(如同说罪人,作者被贬),居住在此州(永州),经常恐惧不安。在那间暇的时候,就缓步而行,无拘无束地游览,每天与那些同伴登上高山,入深林,沿著迂回曲折的溪涧一直走到它的尽头。
幽僻的泉水、古怪嶙峋的岩石,没有一个僻远的地方不曾到达。到后就拨开野草,倒尽壶里的酒喝尽为止。
醉了又互相靠在对方身上躺下,躺下便做梦。心里有所向往,连做梦的情趣也是一样的。
醒后就起来,起来就回家。认为凡是这个州的山水有奇特姿态的,都为我所拥有、欣赏了,但未曾知道西山的怪异独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元和四年,即公元809年),因为坐在法华西亭(法华寺西面的亭台),了望西山,才指著西山觉得它不同寻常。于是令仆人,渡过湘江,沿著染溪,砍伐杂乱丛生的荆棘灌木,焚烧茂密芜乱的野草(茷:草叶多),一直清除到山的最高处才停止。
攀援著登上山,两腿伸直岔开坐在地上(形同簸箕状,这是古人不讲礼貌或适意自得,无拘无束的一种坐姿)而玩赏,那么所有几州的土地,都在自己的坐垫下面。它们的高高下下的形势,突露嵯峨的样子、深陷低洼的样子,有的像蚁封(蚂蚁洞口旁边的小土堆),有的像洞穴。
看上去似乎只有尺寸般大小的景物,实际上已远在千百里之外,(远处的山川景物全都)聚集收缩,堆叠在眼下,没有什么能隐藏的。萦绕著青山,环绕著白水,极远的地方与天交接,向四面望去,都是一样的。
(先登高远望)然后知道这座山的卓然耸立,不与小土丘等同。(这是何等)辽阔广大啊,仿佛已与整个宇宙间的浩气融合为一,哪里还能找到它的尽头?悠然自得地与大自然相交游,而不知道它的尽期。
拿起酒杯来倒满酒,东倒西歪,疲乏无力地进入醉境(颓然:形容喝嘴酒时东倒西歪,疲乏无力的样子),不知道太阳落山了。灰暗的暮色,从远处来到,来了什么也看不见了,但还不想回家。
思虑停止了,形体消解了(形容超然忘我的一种感觉),与自然万物浑然融为一体(冥合:不知不觉中结合在一起)。然后才知道我过去不曾游赏过(意谓:过去的游算不上真正的游),真正的游赏从这一次才开始。
所以为这次游赏写成一篇文章(为:动词谓语,这里是写的意思)(志:记,记载下来稿。这一年,是元和(唐宪宗李纯的年号)四年。
小 石 城 山 记 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
其一少北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其上为睥睨〔木丽〕梁之形,其旁出堡坞,有若门焉。
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
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环之可上,望甚远。
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益奇而坚。其疏数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
噫!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及是愈以为诚有。又怪其不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是固劳而无用。
神者倘不宜如是,则其果无乎?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或曰:“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
是二者,予未信之。译文:从西山路口一直向北走,越过黄茅岭往下走,有两条路:一条向西,走过去寻找风景却毫无所得;另一条稍为偏北又折向东去,只走了四十丈,路就被一条河流截断了,有一座石山横挡在这条路的尽头。
石山顶部天然生成女墙和栋梁的形状,旁边又凸出一块好象堡垒,有一个洞象门。从洞往里探望一片漆黑,丢一块小石子进去,咚地一下有水响声,那声音很宏亮,好久才消失。
石山可以盘绕着登到山顶,站在上面望得很远。山上没有泥土却长着很好的树木和竹子,而且更显得形状奇特质地坚硬,竹木分布疏密有致、高低参差,好象是人工特意布置的。
唉!我怀疑上帝的有无已很久了,到了这儿更以为上帝确实是有的。但又奇怪他不把这小石城山安放到人烟辐凑的中原地区去,却把它摆在这荒僻遥远的蛮夷之地,即使经过千百年也没有一次可以显示自己奇异景色的机会,这简直是白耗力气而毫无用处,神灵的上帝似乎不会这样做的。
那么上帝果真没有的吧?有人说:“上帝之所以这样安排是用这佳胜景色来安慰那些被贬逐在此地的贤人的。”也有人说:“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