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学基础_应用气候学概论
1.气象局工作需要学什么专业
2.内蒙古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的专业介绍
3.大气科学专业有哪些课程?
4.应用气象学专业
5.大气科学在人类生存与发展中的重要性
6.应用气象技术专业介绍
1、地貌学
地貌学 (geomorphology),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形态特征、成因、分布及其演变规律的学科,又称地形学。地貌学是地理学的分支,亦是地质学的一部分。地貌学的英文Geomorphology源自希腊语,由Geo(地球)、Morphe(外表形态)和Logos(论述)三词组成,关于地球外表面貌论述。
2、植物地理学
植物地理学研究植物分布规律的科学。包括植物生态学和地植物学,研究植物种属的地理分布,地区的植物种类褪威及植物群落的现况和历史变迁过程;并痘用植物同环境相互关系的规律,阐明现代地理环境以及地质历史上环境的变迁,在形威种属分布区、植物区系和群落特征上的作用。
3、土壤地理学
土壤地理学是研究土壤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是土壤学和自然地理学之间的边缘学科。它研究土壤的形成、演变、分类和分布,为评价、改良、利用和保护土壤,发展农、林、牧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4、测量与地图学
以地形图测绘、全球定位系统与数字测图技术、地图编制与应用为重点。介绍测量学与地图学的基本理论、技术方法及主要应用领域。
5、气象与气候学
包括大气热学、大气水分、大气运动、天气系统、气候形成、气候带和气候类型、气候变化及人类影响等内容。
百度百科-地貌学
百度百科-植物地理学
百度百科-土壤地理学
百度百科-测量与地图学
百度百科-气象与气候学
气象局工作需要学什么专业
《现代气候学原理》潘守文等这本书很老了吧,我好像有一本是复印版的,还后几章没有。我在北京,你急需的话可以借给你复印另外我有以下几本电子书,你需要可以给你气候动力学引论-李崇银.pdf.pdf气候过程和气候变化.PDF区气候与生态环境概论--丁一汇主编.pdf现代气候学研究进展--王绍武.pdf应用气候学--高绍凤等编著.pdf
内蒙古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的专业介绍
院校专业:
基本学制:四年 | 招生对象: | 学历:中专 | 专业代码:070602
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应用气象学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分析问 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在气象、农业、生态、环保、航空、海洋、水文、能源、国防、经济等相关领域 从事业务、科研、教学、技术开发及相关管理等工作的应用型专业人才。
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应用气象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大气科学及相关学 科领域的科学思维和实验实践的基本训练,具备应用气象业务、研究和开发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具有良好的政治品格、社会责任感和较高的人文科学素养;
2.掌握应用气象学科及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具有从事应用气象学业务、研究和 管理的初步能力;
3.具备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熟悉应用气象问题的分析方法和设计方法;
4.具有良好的外语水平,了解应用气象学的国内外理论前沿、应用前景和发展动态;
5.熟悉我国气象业务、气象现代化建设等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6.具有初步的应用气象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具有一定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7.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环境下的交流与合作的初步能力。
主干学科:大气科学。
核心知识领域:大气科学概论、大气物理学、大气探测学、天气学原理与分析、动力气象学、应 用气象学原理、农业气象学。
核心课程示例:
示例一:大气探测学(56学时)、大气物理学(64学时)、农业气象学原理与方法(72学时)、 天气学原理(56学时)、小气候学(56学时)、计算机模拟基础(48学时)、应用气候学(54学时)、 土壤学基础与土壤地理学时(56学时)、应用气象统计与数学方法(48学时)、农业气象业务方法 (48学时)、遥感与卫星气象学(48学时)、地理信息系统(48学时)。
示例二:大气物理学(48学时)、流体力学(32学时)、天气学(80学时)、应用气象学(48学 时)、动力气象学(32学时)、微气象学(48学时)、气象灾害学(48学时)、气候学(48学时)、 气象服务学(32学时)、地理信息系统(32学时)、遥感原理及应用(48学时)、应用气象学方法 (48学时)、农业气象学(48学时)、农业气象情报预报(32学时)、应用气象仪器(32学时)。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学年论文、科技创新实践、天气学分析、毕业论文等。
主要专业实验:大气探测实验、天气预报实验、应用气象学实验、农业气象学实验。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理学学士。
职业能力要求
职业能力要求
专业教学主要内容
专业教学主要内容
《边界层气象学》、《大气科学基础》、《大气探测学》、《天气学原理》、《产业工程气象学》、《气象信息服务》、《应用气象学方法》、《农业气象学》 部分高校按以下专业方向培养:公共气象服务。
专业(技能)方向
专业(技能)方向
、事业类单位:气象监测、农业设施环境调控、环境保护、防汛抗旱与农业减灾、农业区划与利用; 高新技术类企业:生态环境建设、生态环境监测调控、信息技术应用、环境评价。
职业资格证书举例
职业资格证书举例
继续学习专业举例
就业方向
就业方向
应用气象学专业就业方向
应用气象学的就业方向在农业气象及生态环境监测调控、信息分析处理、开发利用和防灾减灾等科研、教学和业务部门工作。应用气象学专业主要担任区域售前技术经理等职位。继续深造方向:应用气象学、气象学、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生态学、环境科学等。毕业生就业方向:应用气象学专业毕业生可在气象、环保、海洋、民航、国防、高校以及相关科研等部门就业。
对应职业(岗位)
对应职业(岗位)
其他信息:进气象局工作需要学的专业主要有大气科学、应用气象学、大气科学(大气物理方向)、大气科学(大气探测方向)、应用气象学(公共气象服务方向)、大气科学(水文气象方向)、大气科学(大气环境方向)、大气科学(海洋气象方向)、大气科学(物理海洋学)、雷电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气象探测)、气象学、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气候系统与气候变化、气候学、地球流体力学(大气科学类)、大气遥感与大气探测、3S集成与气象应用、空间天气学、海洋气象学、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环境生态工程、自然地理与环境、地理科学、地息科学与技术、空间科学与技术、遥感科学与技术、气象灾害监测与预警、气象探测技术、气候与大气环境等。
材料补充:
部分专业介绍如下:
1、大气科学是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基本修业年限为四年,毕业后授予理学学士学位。大气科学主要研究大气的各种现象及其演变规律、人类活动对大气的影响等,研究对象覆盖整个地球的大气圈,日常预报天气、进行气象监测、针对不利天气(如:暴雨、暴雪、沙尘暴)进行人工干预调节等。
2、应用气象学是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基本修业年限为四年,毕业后授予理学学士学位。应用气象学主要研究气象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继而将气象学的原理、方法和成果应用于农业、水文、航海、航空、军事、医疗等领域,解决相关领域的气象问题。
3、雷电科学与技术专业主要培养具有扎实的防雷基础理论、过硬的基本技能,能从事雷电科学与防护专业科学研究、重大防雷工程设计施工、防雷新技术、新产品研究开发和雷电灾害风险评估等工作的高层次科研、教学和业务管理人才。
4、海洋气象学专业是研究海上大气的物理信息以及海洋与大气相互作用规律的学科。海洋气象学既涉及大气又涉及海洋,因此它是大气科学和海洋科学共同研究的领域。
5、空间天气学是空间天气(状态或)的监测、研究、建模、预报、效应、信息的传输与处理、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以及空间天气的开发利用和服务等方面的集成,是多种学科(太阳物理、空间物理等)与多种技术(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等)的高度综合与交叉。
6、气候学专业是研究气候特征、形成、分布和演变规律,以及气候与其他自然因子和人类活动的关系的学科。它既是自然地理学的一个分支,也是大气科学的一个分支。
大气科学专业有哪些课程?
地理科学专业设立于1952年,是自治区成立最早的本科专业。主要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系统掌握现代地理学基本理论、技术与方法,在各类中等学校及相关科研机构从事教学与科研、管理、开发、工作的人才。拥有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两个硕士点。至今已培养2895名本、专科毕业生。其中就有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研究所原所长,著名遥感学家刘纪远研究员和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地理学家史培军教授。现有在校本科生275名,研究生92名。2005年该专业被评为自治区级品牌专业,人文地理为自治区重点学科。
该专业主要开设《自然地理学》、《中国地理》、《人文地理》等19门专业必修课和《民俗地理学》、《数字地球》等23门专业选修课。本专业注重教学和科研相结合。在教学方面,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不断进行教学与课程体系改革;在科研方面;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将学生教育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成为自治区地理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基地。 土地管理专业设立于1993年,培养具备现代管理学、土地经济学及土地学基础,掌握土地调查、评价、利用、保护和管理理论和方法,能够熟练运用测量学、制图学、计算机技能的高级土地管理人才。至今已经培养615名本、专科毕业生,绝大多数毕业生进入自治区土地管理系统。目前,在校本科生195名,研究生31名。2006年该专业被评为自治区品牌专业,该学科为自治区重点培育学科。
主要开设《测量学》、《土地管理学》、《土地经济学》等20门专业必修课和《房地产会计学》、《房地产金融学》等25门专业选修课。本专业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加强土地管理专业建设,教学和科研成果丰硕。其中“创办土地管理专业,走教学、科研、生产结合的道路”获自治区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土地管理专业2003年新增硕士点,硕士点设“土地经济学、土地利用与规划、土地信息化管理”三个研究方向。地理科学学院土地管理专业已经成为自治区培养本、专科,研究生等不同层次土地管理人才的基地。 城市规划专业设立于1994年,培养从事城市规划与管理,城市设计,城市建设,土地管理,房地产开发,决策咨询等方面的专业人才。截止到2009年共招收本科生八届,专科生五届,同时招收成人本、专科生。共培养毕业生498名,现有在校本科生92名。
该专业主要开设《城市总体规划》、《城市详细规划》等19门专业必修课和《中国和外国建筑史》、《城市生态学》等22门专业选修课。城市规划专业不仅注重教学环节,不断进行教学与课程体系改革;更注重实践环节,加强野外实习与学生的生产实践活动。同时该专业本着“产—学—研”相结合的原则,在完成教学任务外,还承担了“内蒙古设市预测与规划”、“内蒙古师范大学盛乐校区规划”等多项科研项目。本专业已经成为自治区培育城市规划和管理人才的基地。 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是地理科学学院2000年增设的本科专业。本专业旨在培养具备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研究和应用地理信息系统科学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目前该专业招收五届学生。已经有295名德才兼备的优秀毕业生已经走生了各自的工作岗位、施展他们的才华。现有在校本科生63名。
该专业主要开设《环境监测学》、《环境评价与规划》、《环境经济学》等18门专业必修课和23门专业选修课。该专业学生以扎实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巧以及较强的实践能力面向社会的选择,成为了自治区环境监测、环境教育、环境发展和环开发管理及保护等方面的有用人才。同时环境与城乡规划专业成为自治区培养开发利用与规划管理、环境监测、环境教育等部门培养专业人才的基地。2012年依据教育部文件调整为如下两个专业;
自然地理与环境专业
培养目标:地理科学学院在自然地理与环境专业人才培养方面,深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强化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在实际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较强的分析环境问题、区域配置等方面的能力,使学生能够适应在决策部门、企事业单位和科研院所从事开发、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工作。毕业生可到土地、矿产、水利、农业、环保等与环境管理部门及相关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工作。
主干课程:地质学、地貌学、气象气候学、水文学、生物地理学、土壤地理学、综合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管理学概论、地图与测量学、高等数学、遥感导论、地理信息系统、学、生态学、环境学概论等。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
培养目标:地理科学学院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贯彻“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的基本原则,以人为本,努力实现培养目标和模式的多元化、多样化。在实际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较强的协调与处理人地关系、分析与人类经济活动有关的区域经济发展及城乡规划等方面的能力,使学生能够适应在决策部门、企事业单位和科研院所从事人类区域经济活动、城乡建设与规划设计及管理等方面的工作。毕业生可到区域规划、旅游、城市建设、水利管理、国土管理等部门及相关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工作。
主干课程:人文地理学、经济地理学、旅游地理学、城市地理学、自然地理学、管理学概论、高等数学、遥感导论、地理信息系统、地图与测量学、区域分析与规划、城市总体规划等。 地理信息系统(简称GIS)是以计算机软硬件为基础的新兴学科,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运用使地理信息集、存储、管理、分析、模拟和显示一体化,极大地推动地里的发展,是适应21世纪信息时代的重要技术支撑条件。
该专业2003年开始招生,是我区第一个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本科专业。以地理科学学院地理系信息系统实验室软硬件设备为依托,开设《地理系信息系统》、《遥感导论》、《地图学》、《GIS软件二次开发》等22门专业必修课和《GPS原理》、《WebGIS原理和应用》等25门选修课,培养掌握地理信息系统与地图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能在城市、区域、、环境、交通、人口、房地产、基础设施和规划管理等领域从事与地理信息系统有关的应用研究、技术开发、生产和行政管理等良好的科学素质和应用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硕士学位点于2003年被批准,并以地理信息系统原理与应用,地理信息系统二次开发,环境遥感方向招收地理信息系统专业研究生。该专业已经毕业本科生265名。目前,在校本科生203名,研究生49名左右。 测绘工程专业旨在加强基础教育,淡化专业界限,拓宽专业口径的指导思想下,以测绘技术的发展为导向,以市场调节为动力,培养掌握测绘工程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与基本方法,具有数字测绘和国家基础地理信息建设、应用与开发,以及在航空航天、农业、环境、交通、军事、国土管理、规划等相关领域中测绘信息的获取、处理和应用的基本能力,培养能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从事国家基础测绘建设、城市和工程建设、矿产勘查与开发、国土调查与管理等测绘工程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我院测绘工程专业从2007年开始招生,以测绘工程实验室软硬件设备为依托,开设的课程主要有《测量学》、《GPS技术原理与应用》、《摄影测量学》、《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等20门专业必修课和《测量程序设计》、《地籍测量与房产测量》、《矿山测量学》等27门专业选修课。学生毕业后,可在国土相关部门、城市建设部门、交通、水利以及工矿企业和测绘单位从事测量工程以及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的设计、实施和技术管理工作,也可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该专业已经毕业本科生35名。目前,在校本科生102名。
应用气象学专业
大气科学专业:
大气科学类专业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大气科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在大气物理、大气环境、大气探测、气象学、气候学、应用气象及相关学科从事科研、教学、科技开发及相关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1、070901 大气科学
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大气科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科学思维与科学实验(包括野外实习和室内实验)方面的基本训练,具备良好的科学素养,具有进行人文科学基础研究或应用研究,进行理论分析、数据处理和计算机应用的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知识更新能力和较广泛的科学适应能力。
主要课程:大气科学概论(地球科学概论)、大气物理学、大气探测学、天气学、大气动力学基础、近代气候学基础等。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理学学士
2、070902 应用气象学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掌握应用气象学专业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能够在农业气象及生态环境监测调控、信息分析处理、开发利用和防灾减灾等科研、教学和业务部门工作的应用性高级专门人才。
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应用气象学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受到科学思维、科学实验、信息处理技术等方面的技术和基础训练。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和坚实的大气科学、生物科学和环境科学等方面的基础,掌握气象信息服务系统研制与运用、气候开发与利用、产业工程的适用气象技术研究、气象防灾减灾对策与技术研究,生态环境调控以及解决气象学在有关领域中应用问题等方面的基本能力。具有较强的知识更新能力和较广泛的科学适应能力。
主要课程:大气物理学、天气气候学、农业气象学、遥感原理及应用、地理信息系统、
生态学、环境科学概论。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理学学士
大气科学在人类生存与发展中的重要性
在本科的,应用气象学在不同的高校中偏向相差很大,北大的没有该专业,中国农大有,农业气象,不是是不是农学学位的,这个我不清楚,但值得考究下;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南京气象学院)偏向农业气象和城市气象,本科实力全国第一;南京大学,该专业2006年才有的,定位还不准,很广,没有比较特色的方向,听人说过有航空气象,不知是否真的;中山大学,在环境与工程学院,方向偏向环境类,一点没有农业气象的内容。
应用气象技术专业介绍
大气科学在人类生存与发展中的重要性如下:
1、大气科学专业简介。
大气科学是研究大气的各种现象(包括人类活动对它的影响),这些现象的演变规律,以及如何利用这些规律为人类服务的一门学科。大气科学是地球科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大气科学的分支学科主要有大气探测、气候学、天气学、动力气象学、大气物理学、大气化学、人工影响天气、应用气象学等。
2、大气科学专业主要课程。
大气科学概论(地球科学概论)、大气物理学、大气探测学、天气学、大气动力学基础、近代气候学基础等。
3、大气科学专业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
大气科学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大气科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在大气物理、大气环境、大气探测、气象学、气候学、应用气象及相关学科从事科研、教学、科技开发及相关管理 工作 的高级专门人才。
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 学习 大气科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科学思维与科学实验(包括野外 实习 和室内实验)方面的基本训练,具备良好的科学素养,具有进行人文科学基础研究或应用研究,进行理论分析、数据处理和 计算机 应用的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知识更新能力和较广泛的科学适应能力。
4、大气科学专业 就业方向 与就业前景。
如今气候预测以及区域环境监测的作用越来越大,大气科学对保护人们的生命财产具有了更加重大的意义,因此大气科学专业的就业前景相当的好。 毕业生 适合到气象、航空、航天、海洋、环境、水利等业务部门或高等院校与科研单位从事教学、科研及相关的业务和管 理工 作。
现在为大家准备了一份应用气象技术专业介绍,不要错过哦。
专业简介
·是什么
应用气象技术主要研究气象探测、各类气象、生态环境监测调控等方面基本知识和技能,进行天气预报、气候开发利用以及防灾减灾等。
·学什么
《气象基础》、《地面观测》、《气候学》、《自动气象站原理与测量方法》、《农业气象观测与实验》、《生态学》、《作物栽培学》、《气象信息传播》、《气象经济学》、《大气污染概论》 。
·干什么
气象类企事业单位:气象信息服务系统运用、气象开发与利用、气象技术应用、气象防灾减灾技术应用。